1. 玉門關在哪裡!
玉門關故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它與灑泉的玉門關是兩個地方).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薪9.7米,全為黃膠土築成,面積663平方米,西牆、北牆各式各樣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過乘及時性郵驛之路.
陽關故址在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陽關因陋就簡居玉門關之南,古以南為陽, 故稱「陽關」,是古代中外 陸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古城關東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廢址,三面沙丘,沙梁環抱,流沙茫茫,一望無際,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漢代烽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西有南北直向的深溝,長約20米,溝中泉水涓涓,甚為甘洌.兩岸有漢墓多座.現在古陽關雖已被流沙掩埋了,但從古董灘向西翻越幾道山樑,仍能看到陽關的遺址,與腳腕一樣高低的牆基隱約可辨,碎瓦破磚已散落遍地,只能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了.
黃沙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人們對玉門關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傳說的關塞的嚮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2. 玉門關在哪裡
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里處。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
根據古籍記載,玉門關在敦煌西北90千米的地方,人們在這一帶的荒漠之中,發現了一個名叫小方盤的土城堡,它曾經被認為是漢代玉門關遺址。登上古堡遠眺,它的北面,有北山橫亘天際,山前有疏勒河流過。殘存的漢長城由北向南,連貫陽關。在這里還發現過寫著「玉門都尉」的木簡。看起來像是「鐵證如山」,小方盤定是玉門關無疑。
3. 玉門關在什麼地方
甘肅唄!
滿意請採納
4. 玉門關關址在哪
西北地區
名稱單行: 玉門關
分類: 長城
年代: 漢武帝時設關,宋代以後廢
位置: 甘肅
注釋
玉門關是漢代在河西走廊設置的著名大關,處在古絲綢之路上。為漢武帝時設置,因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的西北方向約40公里的小方盤城,現存的玉門關古城堡被沙阜環繞著,它的北面為北山,北山南側為疏勒河下游。在古城堡北牆外邊數十米處有一鹼湖,漢代長城由此橫向西北。玉門關的城堡呈方形,均為黃土夯築而成。四垣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坦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門,總面積630餘平方米。在漢代,為都尉的治所,是中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對中國的對外交通,文化、經濟交流都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千古絕唱,使玉門關聲譽遠播。今日登上玉門關,還可看見漢代防禦匈奴的長城(又稱漢塞)的一段,它從東沿著群山戈壁蜿蜒而來。建在小山坡、溝口旁或開闊地帶上的烽燧,星星點點向西延伸。在玉門關東面約20公里的地方,漢時建有大方盤城,這是漢至魏晉時期我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供應玉門關一帶官兵的食用。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許的自然土台上,呈長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築,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在大方盤城的正南面長城內側3米處,是漢代的烽燧,叫「玉門千秋燧」,系石夾紅柳築成,殘垣高約9米。
5. 玉門關在哪裡
在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的戈壁灘上。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在敦煌縣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西域的和闃玉就是從這里傳入中原的,故名「玉門關」。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東西方貿易交流日漸繁榮,為了保證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大約於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07年間,漢武帝下令修建了 「兩關」,即陽關、玉門關。玉門關成為漢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綢之路北路上的關隘。
現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矗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關城全用黃土夯築而成,面積為633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西、北牆各開一門。南邊有鹽鹼沼澤地,北邊有哈拉湖,再往北是長城,長城以北是 疏勒河故道。東西走向的長城蜿蜒逶迤,一望無際。在東西長城的南邊,還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長城,繞過玉門關的西側,向南直達陽關,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中轉及郵驛之路。
(5)玉門關在哪裡擴展閱讀: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漢班超久在絕域,年老思歸,上書曰:「臣不願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張岱《夜航船》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6. 玉門關在哪裡,為什麼春風不度玉門關
關於玉門關的所在地,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具體地址,現在大多認為是在小方盤城遺址。之所以說春風不度玉門關,這裡面有氣象學的知識,也有地理學的知識,接下來跟大家詳細說明。
玉門關是皇帝為了防禦匈奴而修建的防禦設施的一個關節,距現在已有上千年的時間了,在這千年之間,經歷了自然和歷史的各種變化,所以玉門關的地址無法准確判斷,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在現在的小方盤城遺址,之所以春風不度玉門關,是因為玉門關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氣流很難留存下來。
7. 玉門關在哪裡
甘肅省敦煌市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區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約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遺址區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南至南三墩。
核心區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東西線性分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0.5公里。現遺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長城遺址18段,已對遊客開放有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和當谷燧周邊漢長城遺址。
(7)玉門關在哪裡擴展閱讀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主要景點
1、漢代烽燧
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2、碑文長廊
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3、南湖和葡萄長廊
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4、絲綢之路
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說到陽關,就不得不提它和絲綢之路的關系。絲綢之路開辟時,商隊從長安出發,到敦煌進行補給後,再從兩個關口出發,陽關就是其中一個。
經過陽關後,商隊穿過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於闐,接著經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後,和從玉門關出發的商隊會合,再到塞琉西亞,最遠到達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