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清塘有什麼魚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清塘有什麼魚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07 13:03:53

⑴ 農村適合養什麼淡水魚,經濟魚種有哪些

農村適合養的淡水魚有很多,一般多選經濟魚類。比如黑魚,養它需要准備池塘,並且做好清塘和消毒工作後,再將育苗投放其中,每天喂兩次。也可以養鱅魚,也叫胖頭魚,飼養一周前要給池塘施肥,促進浮游生物生長。養鰉魚和青魚也不錯,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建塘養殖。

一、黑魚

黑魚的學名是烏鱧,這是一種性情很兇猛的魚類,一般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淺水區,由於它的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因此是非常受歡迎的經濟魚類。農村養殖需要准備一個池塘,做好清塘和消毒工作,然後將魚苗投放到裡面,每天要喂2次,多以小魚小蝦為主。

二、鱅魚

鱅魚又名胖頭魚,它是我國的四大家魚之一,原本生活在江河的幹流、河灣以及湖泊的中上層,性情比較溫順,而且行動遲緩。養它需要准備5-10畝池塘,水深控制在1.5-2.5米左右,水質要好,同時水源也要充足,池底的淤泥要少,厚度不可超過30厘米,放養一周前可以適當施肥,促進浮游生物生長,好為它提供餌料。

三、鰉魚

鰉魚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地區,屬於淡水魚類,它生活在水底,通常以小魚、小蝦以及昆蟲為食,馴養後也會吃人工飼料,本身的食量較大,而且生長速度快。這種魚抗病能力強,而且經濟價值高,肉的味道鮮美,營養也很豐富,魚子醬也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所以非常適合飼養。

四、青魚

青魚是我國的四大淡水養殖魚之一,它主要棲息在水體的中下層,性格不太活潑,食物主要是螺螄、蚌、蛤等,也會吃蝦和昆蟲的幼蟲。養這種魚需要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建設池塘,面積在0.3-0.7公頃左右,清塘消毒後放水施肥,然後准備放養魚種。

⑵ 這是一種什麼魚是鯰魚嗎

鱘魚 【名稱】:鱘
【拉丁文學名】: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
【英文名】:Common sturgeon
【分類】:魚綱,輻鰭亞綱,鱘形目,鱘科,鱘屬。
【體長】:0.5-7米不等
【體重】:
多數種的常見個體都在幾十公斤至數百公斤,歐洲鰉最大個體1600公斤,我國中華鱘最大個體600公斤。
【形態】:
鱘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
鱘魚系現存的古老生物種群,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素有水中「熊貓」之稱。鱘魚以其奇特的體形而被作為觀賞魚飼養。鱘魚的頭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體背5行骨板。其幼魚與成魚均具觀賞價值,其中施氏鱘(分布於黑龍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後,其幼魚已正式作為觀賞魚進行人工飼養。
【地理種群差異】:
目前地球上尚有鱘(鰉)魚26種:分布於北美7 種、歐洲12種、亞洲11種(我國8種)。
【分布情況】:
鱘魚集中分布於北半球,在我國江河及沿海生活有8種鱘魚,其中3種分布於新疆,2種在黑龍江,2種在長江,1種在長江至珠江各河流及沿海。
【物種狀況】:
少數種類為極其瀕危物種
【生活習性】:
鱘魚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
【生活環境】:
鱘魚對水質要求比較嚴格,喜生活於流水、溶氧含量較高,水溫偏低,底質為礫石的水環境中。
【價值】
經濟價值
鱘魚經濟價值很高,1998年,鱘魚肉在國際上售價為60美元/公斤、魚籽300美元/公斤、魚籽醬高達700美元/公斤,鱘魚皮是製作高檔皮革製品的好原料,抗撕裂性、耐靡性、柔韌性可與鱷魚皮媲美。
全世界鱘魚種類有27種,我國有8種,中華鱘、史氏鱘和達氏鰉則是我國3種主要的鱘魚種類,其中的重要品種中華鱘是我國珍稀水產動物,不但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特殊的學術意義,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葯用價值,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是古今中外人們喜愛的水產品。
綜合利用
鱘魚是我國的名特優珍品,肉味鮮美、骨軟、營養價值高,鱘魚肉和卵的蛋白含量可高達18%和29%。以鱘魚雌魚出籽率25%計算,魚體仍佔75%以上,加工潛力巨大,鱘魚肉加工成的小包裝熏製品、烤魚片、炒魚松、醬魚肝、熏烤魚香腸等在國際市場上很受客商歡迎。據市場調查,西歐及美國人對熏烤鱘魚製品興趣較大,售價可觀,而國內大賓館、飯店也一直有用熏烤製品招待客商的習慣。
鱘魚全身都是寶,利用率極高,除鱘魚肉外,其魚肚、魚鼻、魚筋、魚骨等都能做出獨具風格的中國名菜,均為上等佳餚,餐後回味無窮,經常出現在國宴的餐桌上;魚皮可制膠,同時也是高檔皮革原料;以魚骨做原料製成的高鈣美味食品,具有獨特的葯用價值,對防止老年骨質疏鬆、增強肌體免疫力、提高大腦活力、促進人體健康十分有利。
名貴的鱘魚籽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黑色黃金」之稱的鱘魚籽醬,是由鱘魚卵加工而成,更是馳名中外的高檔食品,在國際市場十分走俏。在1997年的市場售價:鱘魚為64美元/公斤,而鱘魚籽為300美元/公斤,鱘魚籽醬高達500~700美元/公斤,而且還在不斷上漲,呈供不應求之勢。鱘魚籽營養價值基本相同,都是含高蛋白、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的黑褐色透明圓粒狀體,經過鹽處理的鱘魚籽醬統稱為黑魚籽醬,是鱘魚加工產業化的龍頭產品,因其價格昂貴,所以素有「黑色黃金」之稱。用於魚籽醬加工的原料魚必須是活體,一般雌雄比例為1∶1,由於各種鱘魚的卵粒大小有差別,故要進一步分級加工。黑魚籽醬一般的加工程序為:活魚→放血→取卵塊→分離卵粒→洗凈控水→腌制→瀝水裝罐→冷藏。成品的主要成分如下:蛋白質26%~29%,脂肪13%~17%,水分50%左右,灰分0.5%~1.0%,鹽分3%~4%。另外還含有多種氨基酸,其中主要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為:蘇氨酸3.15%,纈氨酸3.09%,蛋氨酸0.98%,亮氨酸4.91%,異亮氨酸2.83%,苯丙氨酸2.13%,賴氨酸4.81%,可以看出,賴氨酸的含量較高,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也接近人體氨基酸組成,又是生食,所以營養價值較高。
觀賞價值
鱘魚為軟骨硬鱗魚,是遠古魚類,有活化石之稱,其形態獨特,體呈錐形,頭、軀干為一平面,身披五行骨板並帶有尖棘猶如鎧甲,游如梭靜如艇,體黑灰色,腹部白色,歪尾形,觀之有一種幽深、古樸、別致的感覺,觀賞價值很高,在東南亞、港澳台等地區將其視為上等觀賞魚。近幾十年來,由於環境污染及過度捕撈等人為因素的原因,嚴重破壞了鱘魚的生態系統,致使有些鱘魚種類瀕臨滅絕。為了挽救這些瀕危物種,世界各國在鱘魚繁殖、放流、養殖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隨著鱘魚的養殖成功,不但為我國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新品種,在我國掀起了鱘魚養殖的新熱潮,而且滿足了市場需求,特別是在出口創匯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經濟效益。
鱘魚還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其體形如同鯊魚,在水中能平游、仰游、側游、垂直游,像潛艇一樣十分壯觀。它還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與恐龍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恐大約已滅絕,而鱘(鰉)魚卻能頑強地生存下來,是當今世界各國科學研究地殼變遷的"活化石"。
食用價值
鱘魚是食用價值極好的大型經濟魚類。全身除體表骨板外其它部分(含骨骼)都可食用,營養價值極高,被列為高級滋補品。
鱘魚類早就是古人喜愛的食品。如陸璣《詩經.衛風. 碩人》疏:「(鰉即鱘)大者千餘斤,可蒸為臛,又可作炸,魚籽可為醬。」《本草綱目. 鰉魚》雲:"「其脂與肉層層相間、肉色白、脂色黃如蠟。其脊骨及鼻,並鰭與鰓,皆脆軟可食。其肚及仔鹽藏亦佳。其鰾亦可作膠。其肉骨煮炙及作炸皆美。」當今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魚籽醬在歐美是國宴珍品,素有"綠寶石"之稱。鱘熏制肉、鮮肉、魚膠等暢銷不衰,供不應求。在我國古代早已享譽大江南北。
鱘魚類在古代已作葯用。《本草綱目. 鰉魚》引述陳陳藏器語雲:「其肝主治惡瘡疥癬,勿以鹽炙食」,又在「鱘魚」條下引述雲:「其肉補慮益氣,強身健體,煮汁飲,治血淋;其鼻肉作脯補慮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據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檢測:肌肉含有十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稱腦黃金),對軟化心腦血管,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商,預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軟骨和骨髓(俗稱「龍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鯊魚翅,鱘魚骨」之說。
【營養需求】
鱘魚是動物食性的魚類,在幼魚開食階段可捕食浮游動物,但很快魚苗就發展成營底棲生活。與這一生活方式相適應,這時的鱘魚口部突出、下位。鱘魚喜歡的食物隨不同種類而有變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殼類、軟體動物以及小型魚類等。 鱘魚苗開食後即可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在實際生產中,對剛開口攝食的鱘魚苗多用活餌(浮游動物或切碎的水蚯蚓投喂)。經過30天左右的喂養,鱘魚苗可長到體長3.8-9.4cm、體重0.5-3.9g的規格,成活率可達60%以上。但由於活餌來源困難,價格較高,因此,鱘魚苗用活餌培育大約30天後,即可馴食人工配合飼料。人們已經成功地用配合飼料把鱘魚養成商品魚上市。
【世界現存鱘魚種類一覽】
(前為英文名稱,後為拉丁文學名)
鈍吻鱘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 Brandt
短吻鱘 Shortnose sturgeon Acipenser brevirostrum Lesueur
達氏鱘 River sturgeon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黃鱘 Lake sturgeon 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
俄國鱘 Russian sturgeon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
中吻鱘 Green sturgeon Acipenser medirostris Ayres
裸腹鱘 Ship sturgeon Acipenser nudiventris Lovetzky
尖吻鱘 Atlantic sturgeon Acipenser oxyrhynchus Mitchill
小體鱘 Sterlet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施氏鱘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
中華鱘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閃光鱘 Stellate sturgeon Acipenser stellatus Pallas
鱘 Common sturgeon 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
高首鱘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on
匙吻鱘 Paddlefish Polyodon spathula
白鱘 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擬鏟鱘 Asiatic shovelnose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
短尾擬鏟鱘 Pygmy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
絲尾擬鏟鱘 Threadtail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
蒼鏟鱘 Pallid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albus
鏟鱘 Shovelnose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platorhynchus
【人工飼養】
鱘魚的人工養殖雖有百年歷史,但在我國還是個新興產業。由於鱘魚身體各部分都能食用且味道鮮美獨特,因此養殖鱘魚能夠獲得較高的效益。
網箱養殖
網箱養鱘是利用大水體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網箱內小水體等特點進行密集養殖。一般選擇山谷型水庫等水域,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平均水深達12米。
一、網箱設置規格5米×5米、4米×4米,網衣是聚乙烯結構,網目大小視放養鱘種的規格而定,以不逃魚和有利於水體交換以及底網片不漏餌為原則,網箱設置應選擇水質條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時還應具有微流、避風、向陽和水面寬等條件。大型水庫應選擇適宜的庫灣設置網箱,小型水庫應選擇離庫壩不遠地方設置。
二、苗種放養4月中旬把網箱設置好,網衣經庫水浸泡已無粗糙感,以減少入箱的魚種由於環境的改變驚恐竄游,從而被網衣擦傷的機會。放養時間以4月中下旬為宜,水溫10-15℃左右,是適於鱘魚的最佳生長溫度。放養規格越大越好,一般為每尾75-150克,放養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魚種入箱前用3%-4%的鹽水消毒,運輸水與水庫水水溫相差不超過5℃。
三、飼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顆粒料,要求蛋白質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魚粉、酵母、血粉、小麥、玉米、蠶蛹等,顆粒料在水中的穩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時以上。魚種入箱後應停止投餌2-3天,以便魚種適應環境,2-3天後開始投餌,剛開始投喂需少量多次,進行誘食。餌料粒徑應隨著魚體的增大適時調整,以達到適口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餌一次,鱘魚有夜間覓食習性,夜間投喂一次,日投餌量為箱內魚體重的2%-4%,同時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水溫和魚的攝食情況而定。
四、日常管理要安排專人守護,堅持早中晚巡箱檢查。每次喂完魚後一小時要提箱檢查吃食情況,調整投餌量;發現箱內有上浮死魚也要提箱檢查並撈岀箱內病魚死魚。每10天左右要清洗網箱,除掉網衣上的雜物與附著過多的藻類,保持箱內外水體交換暢通,隨著魚體增長要及時調整密度。每月換置一次網箱,換置時採用套置法,即先把要換入的網箱經過2-3天的浸泡後把它套置在要被換岀的裝有鱘魚的網箱外面,並固定好,然後要小心地把要換岀的網箱解開拉岀水面。把換岀的網箱沖洗干凈修補好,以備換用。注意如果進入高溫季節則盡量避免倒魚,以免造成損失。
五、魚病防治網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處理,提前7-10天下水,魚種入箱前用3%-4%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鍾,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潑灑箱體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連續3天,同時在網箱內四個角用漂白粉與敵百蟲穿插掛袋(掌握好漂白粉掛袋的濃度)。消毒時提起網箱四角,減少水體,提高葯物濃度,觀察應激反應,待岀現應激時放下四角。
池塘養殖
鱘魚屬大型魚類,其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和適應能力強,在池塘養殖中應注意如下一些問題。
一、池塘條件鱘魚養殖池要求面積較大,池水較深,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的區域,交通便利且通訊設施齊備。池塘面積以5-10畝為宜,水深2-3米,水質較穩定,水體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要有獨立的進排水口、坡降,配備一台水車式增氧機,並設置飼料台。
二、清塘消毒放苗前半個月,池塘進水15-20厘米,用100-150公斤/畝生石灰兌水後全池潑灑,以消滅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後把池水排出池外,再進水浸泡池底,進水口用60目篩絹過濾;用15-20公斤/畝的茶子餅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餅打碎並用水浸泡1天後,全池潑灑,可以殺滅池塘中的魚、蝦和魚蝦卵,清塘後的茶麩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劑消毒。
三、培養浮游生物放苗前7-8天,按照每畝池塘准備50公斤干雞糞,且雞糞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劑消毒、再去除雜物(過濾)後,全池潑灑。過濾物用纖維袋包紮好後,放到池塘中的下風口處,繼續做培養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種放養選擇健康無病害的鱘魚苗種,體長在20厘米以上為好。一般大規格苗種的放養密度為400-600尾/畝。放苗時間既要考慮水溫適宜,又要考慮成魚上市。
苗種運輸前1-2天應停止投喂,運輸時選用38×82的聚乙烯包裝袋,在袋中加水3/5,並用冰塊將水溫調節到12-15℃,每袋放入體長20-30厘米的魚苗20尾,包裝後運輸。如果運輸時間在8小時以內,可以用水車運輸,但要隨時注意運輸途中的水溫變化,效果也很好。
放苗前2天應先試水,用相同規格的魚苗10條左右放入網箱中,觀察鱘魚的活動情況,如無異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時,不要先把運抵的苗種袋解開,應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內水溫和池塘水溫接近後,再打開袋口將苗種放入池塘中。有條件的養殖場,最好連魚帶水倒入一個大桶中保持連續充氣,然後在桶中放入食鹽,使鹽度達到2%,浸浴魚體10分鍾後放苗入池。
五、飼料投喂池塘養殖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鱘魚魚苗剛下塘時,尚未形成在固定地點攝食的習慣,要及時馴化。
可將飼料投放在飼料台上,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也便於日常觀察。有些鱘魚,如史氏鱘、雜交鱘、俄羅斯鱘、中華鱘等都有夜晚趨光的特性,夜間馴化時可在靠近飼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應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飼料要適口,粒徑不能過大或過小,一般以魚的口裂的1/2為好。投喂量為魚體體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視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巡塘和生長情況觀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間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觀察魚體的活動情況,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節氣壓低時,要勤巡塘,發現問題及時採取開啟增氧機或加註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檢查鱘魚的生長情況及健康情況,及時調整投喂率和放養密度,當池中鱘魚生長差異過大時,要按其規格及時分塘。在水質管理工作上,每天測量水溫3次,pH值、溶解氧、亞硝酸鹽、氨態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測定。值得注意的是:鱘魚是典型的底棲魚類,一般不會上浮游動,有些種類如中華鱘,即使在水體溶解氧不足時也不象家魚那樣明顯的浮頭,所以在特殊情況下,如水溫過高、水色不對或天氣悶熱時,要加強對水質的監測,每天清晨都要測定水體溶解氧。當池塘水色過濃時,水體透明度低於25厘米或溶解氧小於5毫克/升時,池塘要加註新水,以保持水質的清新。鱘魚生長最適合的pH值為6.5-8.0,pH值過低會影響鱘魚的代謝活動和生長,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數鱘魚生存的溫度上限為32℃,水溫超過30℃則對鱘魚生長有危險。水溫控制可以參考以下措施:選擇合適的放養時間,投放大規格魚種,以縮短養殖周期;爭取在每年高溫期過後再投放大規格魚種,在翌年高溫期到來之前達到養成規格上市,可以避開高溫;在高溫期到來時加深水位,減小放養密度;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採取加大換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症狀是行動遲緩、魚體消瘦、不攝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魚體受傷,對患病魚體可以採用克霉唑和1%的食鹽與小蘇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魚10分鍾左右。細菌性疾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多危害魚種,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為首先要進行好環境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和免疫多糖,用來提高魚體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無殘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葯預防。白身病的症狀為體表缺乏黏液,魚體體色變白,可以採用抗菌素治療。細菌性腸炎的症狀為魚體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門紅腫、魚體消瘦,可以用諾氟殺星等葯物進行消毒,並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葯治療。寄生蟲魚病主要有三代蟲、車輪蟲、小瓜蟲等,防治方法可採用5%的食鹽溶液浸泡魚體1小時,或用20%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浴魚體;也可以採用中草葯進行治療。非病原性疾病主要有肝性腦病、心外膜膿腫、黑體病、大肚子病等,該類病症的主要原因是養殖環境差,飼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環境,加強飼料質量管理。
鱘魚
(《本草拾遺》)
【異名】鮪(《詩經》),鮥(《毛詩傳》),鮛鮪(《爾雅》),尉魚、仲明魚(陸璣《詩疏》),鱏(《爾雅》郭璞注),乞里麻魚(《飲膳正要》),碧魚(《綱目》)。
【來源】為鱘科動物中華鱘的肉。
【動物形態】中華鱘
體長達2米以上,背部狹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略向上翹,頭部被有光滑的骨板。口腹位,成一橫裂,吻須2對,等長,平行橫列。眼小。鰓孔大,鰓耙薄而尖,約22枚。頜兩側各有1塊骨板;體部具骨板5行,背正中一行較大,背、腹側各2行,另在臀鰭前後各有1~2塊:尾鰭上葉有棘狀骨板一行,其他部分光滑無鱗。背鰭54~66;胸鰭發達,著生於腹面;臀鰭32~41;尾鰭歪形,上葉發達。體背和頭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鰭均為青灰色。
生活於大江和近海中。分布長扛、錢塘江流域和其他沿海各地。
此外,尚有白鱘科的白鱘體長達2米余。裸露光滑,僅有小鱗。背灰綠色,腹白色。頭顱長,吻延長,突出如劍狀,口腹位,眼小。分布東海、黃海,進入錢塘扛、長江、黃河等。此即《綱目》所說的鱘魚。
以上動物的鰾(魚鰾)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性味】甘,平。
①《本草拾遺》:"甘,平,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溫。"
【歸經】《本草提要》:"入手太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益氣補虛,活血通淋。
①《食療本草》:"主血淋,可煮汁飲之。"
②《本草拾遺》:"益氣補虛,令人肥健。"
③《飲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④《隨息居飲食譜》:"補胃,活血通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

⑶ 這是什麼魚習性怎麼樣,怎麼養

地圖魚

地圖魚黑色橢圓形的身體上布滿了不規則的紅色、橙黃色的斑紋,就象是一幅地圖,因此得名。又因為它的尾部末端有一個被金色包圍的黑色斑點,如星星般閃亮,又被稱為「星麗魚」。還有人稱它為「花豬魚」,是因為它們進食的貪婪和平時「好吃懶做」的生活習性。
目 錄
1基本資料
2形態特徵
3種群分布
4生活習性
4.1 環境
4.2 習性
5人工繁殖技術
6疾病防治
6.1 眼睛白蒙、渾濁
6.2 白點病
6.3 爛尾爛鰭病
6.4 小瓜蟲病

1基本資料
別名
豬仔魚、尾星魚、黑豬魚、星麗魚。麗魚科屬。
產地
南美洲的蓋亞那、委內瑞拉、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一般成魚體長35公分。
2形態特徵


地圖魚
圖魚是熱帶魚中體形較大的一種魚,在適宜自然條件下可達30厘米長,現已有幾種不同變種。地圖魚體形魁梧,寬厚,魚體呈橢圓形,體高而側扁,尾鰭扇形,口大,基本體色是黑色、黃褐色或青黑色,體側有不規則的橙黃色斑塊和紅色條紋,形似地圖。成熟的魚尾柄部出現紅黃色邊緣的大黑點,狀如眼睛,可作保護色及誘敵色,使其獵物分不清前後而不能逃走。因體色暗黑,又稱黑豬魚;其尾鰭基部還有一中間黑、周圍鑲金黃色邊的圓環,游動時閃閃發光,因此又叫尾星魚。地圖魚的背鰭很長,自胸鰭對應部位的背部起直達尾鰭基部,前半部鰭條由較短的鋸齒狀鰭棘組成,後半部由較長的鰭條組成;腹鰭長尖形;尾鰭外緣圓弧形。地圖魚色彩雖然單調,其形態卻很別致,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同時它的肉味道鮮美,具有食用價值。據介紹,地圖魚經人工飼養後,很有感情,當人們走近水族箱時,它會游過來,表示歡迎。
3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巴拉圭、巴西、委內瑞拉、法屬蓋亞那的亞馬

遜河流域。
4生活習性
環境
地圖魚的生存在熱帶地區,適合水溫:22-26℃。
水質要求:酸鹼度(pH):7.0-7.5。
繁殖用水硬度為7-10,ph7-8,水溫以25-26攝氏度為宜。
習性
其野生魚性格十分兇猛,有時會自相殘殺,或者吃掉自己的小魚。但是它如果跟其他種類的魚待久了以後,它還會保護它。
地圖魚體型較大,行動遲緩,習性十分兇猛,食量驚人,非常貪吃,它們幾乎吞食

任何可以接受的餌料,但是最喜歡的食物還是鮮活的小魚、小蝦。在進食的時候,甚至嘴裡含著一條還未吞咽下去的小魚就去追逐捕食另外的,它們的貪婪由此可見。所以,千萬不可將它們和體形較小的其他魚類一起混合飼養,以免成為它們的點心!在弱酸性、中性和鹼性水中均能正常生活,地圖魚屬卵生魚類,18月齡進入成熟期,每年可以繁殖多次,多在夏秋季節,繁殖並不困難。到性成熟時,它們會自行相愛,覓偶配對,只要將自然成對的親魚放入繁殖箱內即可。繁殖箱也要用大一些的,繁殖箱里事先放置一些光滑的石塊或瓷盤等作產卵附著物。
據有關資料介紹,已經有地圖魚在水族箱中存活13年的記錄。同時,

地圖魚
它們也是熱帶魚中最有感情的魚,它們甚至可以認出長期飼養它們的主人。當陌生的人在觀賞它們時,它們會若無其事地做自己的事,而當它們的主人一旦靠近水族箱,它們即刻會游靠過來,轉動它們的大眼睛,搖著尾巴表示歡迎,它們也會接受主人的撫摸而沒有絲毫驚異的狀況,訓練有素的地圖魚甚至會從水族箱中躍起水面接受主人手中的餌料,總之,地圖魚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觀賞魚。
經過人工改良,地圖魚已經有了許多同類,體色、形態更變得多姿多彩。新近出現在水族市場上熱銷中的是一款長尾型的紅眼白化種地圖魚,稱為「彗星碧玉豬」。
地圖魚因為生長速度很快,而且味道鮮美,所以,一些地方甚至將它們作為高檔食用魚在餐廳里出售,供食客品嘗食用。
5人工繁殖技術
人工飼養


地圖魚
圖魚的飼養非常容易,身強體壯的它們幾乎適應任何水質環境,只要將水溫控制在20℃左右,並提供充足的食物,它們就會生活的非常好,並不需要特殊的照顧,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真的和豬一樣,會吃會睡,也會拉--會排泄大量糞便。所以,地圖魚不適合鋪設底砂,因為底砂會大量沉積地圖魚的糞便,導致水質惡化,而硝化細菌一般生存在玻璃環裡面,而且底砂水流量很小,硝化細菌很難把魚糞清理干凈,所以一般養地圖魚裸缸比較合適。
飼養時一定選較大的水族箱。由於這種魚食量很大,而且排泄能力極強,所以其生長速度很快,大約每個月可以生長3cm左右。但是這樣一來,其排泄的大量糞便造成對水質的污染很嚴重,所以應分段餵食,一次少喂,不可喂10分飽。缸底不適合鋪沙、養草,而且要建立強大的硝化系統,以保證水的質量!它對飼水要求不苛刻,在弱酸性、中性和鹼性水中均能正常生活,適宜水溫為22-26 ℃,最低飼養溫度14℃,但進食明顯減少。地圖魚的顏色隨年齡大小而異,亮度與光照密切相關,飼養時應給予充足的光照。地圖魚看起來笨拙,實際上游泳很靈活,捕食敏捷,比較貪食,喜食動物性活餌料,屬肉食性兇猛魚類,能水蚯蚓、蝌蚪、小魚、小蝦,所以不宜與其它魚類混養。家庭喂養時,要注意它的雜食性,除喂它一些小魚、小蝦、蝌蚪外,也可以喂一些瘦肉等,以免造成它的食性單一。在吃飽喝足以後,它們有時會側著身子平躺在水族箱的底部,這時,可不要以為它們有什麼不適,它們只是開始偷懶稍作休息而已。地圖魚屬地層水域魚,生長迅速,壽命也較長,可活10年以上,可謂長壽的熱帶魚了,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觀賞魚。經過12-18個月,地圖魚進入性成熟期。雌雄鑒別特徵是:雄魚頭部厚而發達,背鰭、臀鰭尖而長,身體上的斑紋色彩較雌魚艷麗而多;雌魚總體較雄魚粗壯。
飼養技術
1、放養密度
地圖魚耗氧量較大,一般在水族箱飼養中,以稀放為宜。在120x50x50cm的水族箱中,地圖魚體長在6cm時,可放養40尾左右,體長在10cm時,可放養20尾左右,體長在18cm時,可放養4—6尾,體長在25cm以上時,可放養2尾。
2、水溫
地圖魚生活的適宜水溫為22—28℃,最適合水溫為24—26℃,水溫低於18℃,地圖魚就會死亡,高於30℃,地圖魚也生活不好甚至死亡。

3、水質
地圖魚對水質要求雖不十分嚴格,但水質新鮮,可以大大促進魚的生長速度每天晚上,水族箱換水量達1/2—3/4,一個月後,體長2cm的地圖魚可達7cm左右。每次換入新水,都能刺激魚體新陳代謝,增強食慾,所以生長速度加快。一般在飼養過程中,每天換水量達1/2,每周徹底換水一次,換水的同時,把地圖魚浸洗在0.5%的小蘇達水溶液中10分鍾,以促進代謝,增強食慾,加快生長速度。
4、食物
地圖魚喜食動物性活餌料,幼魚期一般以蚯蚓、水蚤、孑孓為食;成魚期一般以小魚、小蝦、泥鰍等為食。每天攝食2~3次,每天投食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好。
5、光照
地圖魚每天都需要接受適當的光照。在一天中,至少要接受2小時的光照,這樣才能保證地圖魚的正常生活,使地圖魚的體色更加艷麗。同時,通過光照,來轉化水質,使飼養水不易敗。
繁殖過程


地圖魚
圖魚的雌雄鑒別比較難,一般說雄魚頭部較高而厚,背鰭、臀鰭較尖長,身上的斑塊和條紋較多較艷。雌魚身軀較粗壯,臀鰭較小,體色沒有雄魚亮麗。親魚性成熟年齡為10~12個月,一般可自選配偶。地圖魚的繁殖也比較簡單,繁殖水溫以27-29℃為宜,繁殖前應在水族箱底置放平滑的大理石板(規格為20厘米×20厘米×2厘米),將配好對的親魚放入。經過自然配對後,它們會尋找一處光滑的表面,輪番啃食干凈後開始產卵,雌魚將卵產在清洗過的石塊上,雄魚隨後使之受精。雌魚臨產前靠近產巢,雄魚則圍繞雌魚游動。雌魚每次產卵500~1000粒,其卵粒比一般魚卵粒大,並呈不規則的直線排列。產卵後,它們會和其他的慈鯛科魚一樣細心照料著魚卵直到經過36-48小時後孵化,仔魚在孵化後的前4-5天里靠吸收自身的卵黃素生長發育。受精卵孵出花褐色仔魚,7天後仔魚游水,一周後開始覓食。親魚有吞食卵粒的習慣,產卵結束後應將產巢取出,放人孵化缸中人工充氣孵化。受精卵約經3天孵化出仔魚,5~6天後仔魚始能自由游動,攝食。仔魚生長迅速,約18個月可達性成熟,繁殖力強,產卵期為每年7~10月,可多次產卵。
種魚挑選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當然要挑選品質好的一對做種魚。種魚相對而言是指8個月以上已

地圖魚
性成熟的魚。(品質:指體形,圖案,色澤的總體評定)(雄雌的分辨:科學的方式是在生殖器進行分辨,雄魚生殖器稍細呈尖狀,雌魚生殖器粗呈橢圓狀。要進行細致的觀察。)種魚一雄一雌的即可配對,不用自然配對!
繁殖缸及設備

地圖魚圖片欣賞(20張)
其實種魚成熟後所活動的區域不是很大,繁殖的缸在60cm長45cm寬50cm高以上就完全可以。
器械:橫溫加熱管,氧泵,過濾器,照明燈只要齊全就可!
繁殖板:用紅色吸水地板磚35cm見方即可!
孵化缸及設備葯
魚子要單獨孵化,缸在60cm長40cm寬以上即可!
器械:橫溫加熱管,氧泵,照明燈。
葯:土黴素兩片。
繁殖


地圖魚
備工作:晾過幾天的水+水溫28度-32度+純足的氧+營養價值高的食物蝦+24小時的燈照+擺在缸中的繁殖板。
條件具備後放入種魚,第一次繁殖的過程時間一般比較長,可能要經過1個月-幾個月時間!性成熟的種魚對繁殖板比較敏感,會經常倒立起身子用嘴添板,添板是性成熟的表現不一定會馬上繁殖。真正快繁殖的的種魚在繁殖之前生殖器會突出,十分大,這很正常,不要被嚇著!雌魚在繁殖板上下子,雄魚受精,繁殖過程要3個小時左右!繁殖完後提出繁殖板放入孵化缸。
注意:此時的地圖魚十分凶惡,小心被咬!
孵化
(准備工作:晾過幾天的水到入化開的土黴素+水溫28度以上和繁殖缸內一樣+純足的氧+24小時的燈照)提出繁殖板放入孵化缸,兩天後魚崽孵化出,先甩尾,稍強壯後擺脫卵殼落板。一星期後起水,魚崽自身的卵黃消化完後即可喂洄水。以後根據魚崽的生長需要更換魚食。
6疾病防治
眼睛白蒙、渾濁

原因:這是眼膜受傷,遭受結核菌、弧菌侵入,或HP震盪、不當用葯、水質不良(NO2-)、氮氣進入魚體所引起。
症狀:初期眼膜出現白霧現象,多是單眼,中期眼球渾濁,末期時眼睛腫,並且長出白色棉絮錐形物。這時候期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會有死亡之慮。
治療方法:
(1)初期:初期發現魚隻眼膜有白霧現象,應立刻換水三分之一,並加入適當粗鹽,濃度為千分之五;即200公升水放入一斤粗鹽,並且加溫至30℃~32℃。觀察二天是否改善,如無惡化,則須加強換水,每三日換水四分之一,並加入適量鹽,即可痊癒。
(2)中期:則需要投葯進行葯浴治療。以水溶性之金黴素、青黴素、或魚類專用葯。如使用魚類專用葯可依照說明使用; 金黴素、青黴素在每公升水放入一~二萬單位。進行葯浴時須提高溫度2℃~3℃,且加以觀察,配合葯性時效重新加葯,並且換水四分之一。
(注意)眼球混濁嚴重,復原時間較慢,約三至五個月才會治癒。如果腫脹現象消除,可減少使用葯量或停用。復原後黑眼珠會較原先小,但無大礙。
白點病
原因:這種病是由原生動物所引起,病原體名為白點蟲,它會深入皮膚的細胞,進行無性繁

殖,形成白色的小點狀胞囊。患有此病的魚全身滿布白點,每個白點胞囊內含有許多幼小白點蟲,白點蟲吸取魚體組織的營養而長大並增加數目,後來破囊而出,游到水中,再返回魚體上侵襲皮膚,形成更多的小白點。
症狀:
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磨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消瘦,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後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
白點病的發生環境?
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15—20℃最適於白點蟲繁殖。
治療方法:
1.可利用白點蟲不耐高溫的方法,提高水溫到30度。促使產生在魚體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長速度,使他們自魚體表面脫落後,換水即可。
2.用硝酸亞汞、孔雀石綠治療(註:一些書籍上常提到這兩種葯物,但這兩種葯物卻是劇毒產品,會對人體產生巨大傷害,極易至癌。故不推薦使用,在此提到也是提醒大家在其他病害的治療上也應避免使用!)
3.紅葯水治療。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不要加多,水色曾微紅即可,寧少勿多!浸泡5-10分鍾,每天1-2次。
爛尾爛鰭病
原因:其原因多由飼水不良,飼水長期處於渾濁狀態,受新水刺激過多,水質不佳,或魚吃不飽,魚相互撕咬導致細菌感染。
症狀:魚鰭輕度腐爛又遭細菌感染。病魚各鰭邊緣呈乳白色,繼之腐爛,鰭條殘缺不全,尾鰭尤為明顯,有時鰭條變成掃帚狀,嚴重時整個尾鰭爛掉。爛鰭病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也會將疾病傳染給魚群。

地圖魚
防治方法:
(1)用1克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0-20分鍾,多次用葯後可緩解病情。
(2)在100千克水中放痢特靈3--5片,浸洗病魚30分鍾。
(3)在100千克水中放土黴素5--8片浸洗消毒,能預防幼魚或成魚感染此病。
(4)用慶大黴素浸洗,一般在100*50*35CM的水族箱中放2支。
(5)用0.1克高錳酸鉀,溶於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0分鍾。
(6)投入適量甲基藍葯水、盤尼西林、綠F金或使用薄的食鹽水飼養。
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是觀賞魚常見病、多發病,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高達90%以上。因此,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小瓜蟲屬金毛目、膜口亞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蟲。它的體型和大小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差別很大。成蟲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體長為0.35mm~1.0mm,體寬為0.3mm~0.4mm。蟲體柔軟可隨意變形,全身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緣由5~8行纖毛組成,作反時針方向轉動,一直到胞咽。在身體前半部有一馬蹄形和香腸形的大核,小核圓形,緊貼在大核的上面。胞質外層密布有很多細小的伸縮泡,內質有大量食物粒。胞囊內最初成熟的幼蟲為圓形,經過一定時間(約5~8小時後),才開始活動,身體逐漸延長,前端尖而後端鈍圓,最前方有一鑽孔器。剛從胞囊內鑽出來的幼蟲身體圓筒形,但不

地圖魚
久變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內收縮凹陷。全身除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身體後端還有一根粗長的尾毛。一個大的伸縮泡,位於身體的前半部。大核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在身體的後方;小核呈球形,在身體的前半部。在身體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處有一個卵形的反光體。小瓜蟲一般可分為營養體和胞囊兩個時期。在營養體時期,幼蟲鑽進宿主皮膚或鰓瓣等處後,汲取宿主營養生長,形成白色膿胞,即肉眼見到的小白點。小瓜蟲的生殖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宿主組織內蟲體可進行分裂生殖,另一種是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蟲離開魚體,在水中游泳一段時間後,停下來在原點轉動,不久沉沒在水底或其他固體物上。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並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數目中途再產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胞囊形成2~3小時後開始分裂,但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溫度高低的影響,分裂可能出現不均分現象,同時分裂速度也有先後之別。剛孵化出來的幼蟲24小時內感染率較高。水溫在15~20℃感染率最大。小瓜蟲病流行情況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大,不論魚的種類,從魚苗到成魚,均可發病,尤其在面積較小的水體或高密度養殖時更易發生;流行期長,水溫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發生,更嚴重危害著金魚的安全。當水溫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蟲體發育停止時,才不會發生小瓜蟲病。
魚病防治的「8宜8忌」
1、宜無病先防,忌病後尋葯。
魚類發病初期症狀不易觀察到,待發現時病魚常已很少攝食或停止攝食,給用葯帶來困難。
2、宜定期預防,忌人防我防。
魚類發病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初春、晚秋低水溫期魚類易發水霉病,初夏、中秋易發草魚及青魚的老「三病」,夏季高水溫期則是暴發性魚病的高發季節。根據魚病發生的這種規律性,可以超前預防。
3、宜綜合預防,忌單一用葯。
魚類發病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因而預防魚病必須針對各類致病因子、採取綜合措施,抑制病原體,改善水環境,提高魚體抗病能力。包括徹底清塘、魚種消毒、定期注水和施用生石灰、科學施肥與投餌,定期內服外治等。
4、宜低溫消毒,忌高溫葯浴。
葯浴是防治魚病的重要方法,一般都在低溫季節放養魚種時,在木桶或木盆里進行,夏季採用這種方法,由於水溫高,葯物作用增強,危害性很大。
5、宜輪換用葯,忌單一用葯。
水體中如單用一種葯物防病治病,魚類的各種致病菌和寄生蟲會產生抗葯性,降低用葯效果,應積極推廣輪換混合用葯,但酸性葯物和鹼性葯物不應混合使用。
6、宜擇時用葯,忌隨時用葯。
魚葯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全池潑灑葯物的使用效果與水混、溶氧、光照等有密切的關系,水溫高、溶氧豐富、光照強,可以加快用葯生效速度和提高葯效,減輕用葯副作用。因而防治用葯宜在晴天午後進行。
7、宜適量用葯,忌亂加葯量。
各種魚葯用量都是經多次試驗後確定的,可有效地防治魚病,且副作用小。如過量使用,不但加大了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葯害。
8、宜選用非金屬容器貯溶葯物,忌用金屬容器。
魚葯大都是化學合成葯物,化學性質不太穩定,易與金屬發生化學反應,成分和性質都發生變化。因此貯存、溶化魚葯應選用陶瓷、木材、塑料等非金屬材料製成的容器。

⑷ 這是什麼魚~

  • 無圖 不宜分辨 , 網上搜個圖回答

  • 主要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區,為淺海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