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武靈王圖片怎麼和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武靈王圖片怎麼和

發布時間: 2023-01-10 19:50:20

1. 【豬豬俠之變身小英雄】中,五靈王與魔龍王,誰才是最厲害的,誰才是最強者,誰才是童話世界王者!

第一季中魔龍王和玫瑰王子合體以後,豬豬俠變成五靈王,根本不是對手,然後豬豬俠的心靈被五靈王操控以後,魔龍王就慫了,然後被封印了,雖然沒有完全被封印,第二季中魔龍王被神秘人解封了,吃了三個x晶體,豬豬俠它們都沒召喚五靈王,用五靈合擊就把魔龍王KO了,所以魔龍王不可能是。

2. 武陵王上圭和乾隆年制的佛像,幫忙看看真假

是真件。你留著吧 這是乾隆年間官員大戶下葬時的陪葬品,不只四個,你只不過挖到了這幾個。白玉獅和青銅羊一般是成對的。玉碗和下面的碟子也是成對的,碟子有印花的,有印太極的。菩薩像這個做的太簡單了,很不尊敬 ,只有頭,說明墓主家境中等。古代一些富人把佛菩薩放進棺材本身就不尊敬。

人生百年,最後都要入土的,挖到就留著吧。賣了一般你不懂的話也會被騙的。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看到這些古物,你會深有體會的

3. 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有哪些關於他的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隱居鄉間耕種,生平好吟誦樂府歌《梁父吟》。

《三國志》中描寫他身高八尺,常自比管仲、樂毅,與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為友。《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瓢瓢然有神仙之概。

公元206年,徐庶在駐屯新野的劉備處受到器重,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自此劉備與諸葛亮關系之親密。

《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在東吳經歷了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壇祭風等精彩片段,使得赤壁的漫天飛焰更具傳奇色彩。

赤壁之役曹操敗北後,諸葛亮協助劉備占據了長江以南的荊州諸郡,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督察零陵、桂陽、長沙諸郡。小說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情節描寫也為諸葛亮的超凡智慧做下了形象生動的描繪。

經過:

1、公元211年益州劉璋派法正迎接劉備入川攻打漢中張魯,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從葭萌返回時進攻劉璋,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將率兵逆江而上,分頭平定諸郡,和劉備一起包圍了成都。平定成都後,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代理左將軍事務。

2、公元221年,劉備經諸葛亮勸諫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

3、公元221年張飛死後,諸葛亮又兼任司隸校尉。

4、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病危,召來諸葛亮託付後事。留下詔書告誡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5、公元223年,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

6、公元225年,諸葛亮「五月渡瀘」,率兵南征,同年秋「深入不毛」,平定了南部諸郡叛亂。小說中正是諸葛亮「七擒孟獲」劇情所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於是諸葛亮「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7、公元227年,諸葛亮上疏劉禪,那道奏疏便是有名的《出師表》。諸葛亮率各路大軍北上,駐扎漢中。

8、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派趙雲、鄧芝為疑兵據守箕谷,自領兵進攻祁山。

9、公元228年冬,諸葛亮出兵散關,圍攻陳倉,魏國派都督曹真抵禦,諸葛亮糧草耗盡,在被迫撤退的途中,打敗魏軍,斬殺魏將王雙。

10、公元229年,諸葛亮派陳式平定了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11、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使用木牛流馬運送軍需,糧草盡而退兵,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死張郃。

12、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從斜穀道北上,據守於武功縣的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與與司馬懿對恃。蜀魏相持百餘天後。

13、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軍營去世,享年54歲。諸葛亮留下遺囑,把他安葬在定軍山。劉禪追贈諸葛亮丞相武鄉侯印綬,追封謚號「忠武侯」。

諸葛亮去世後,兩袖清風,在成都僅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諸葛亮一生擅長思考謀劃,他改進出連弩,製造出木牛流馬,推演兵法,創出著名的八陣圖。無怪乎杜甫有詩雲:「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

(3)武靈王圖片怎麼和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1、主要作品: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2、廉政建設:

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3、制定法律:

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4、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5、治軍思想

諸葛亮擅治軍,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可見,諸葛亮治軍有方。

4. 武陵王上圭怎樣辨真假

市面上沒有真的在流傳,就沒有必要談辨別了。

真的在當時乾隆鎮壓他們動亂時,有的丟失了,有的損壞了,武陵王就又命人給照著原來圭的樣子補制的復製品也就是現在考估學家說的高仿品。

武陵王,古代王爵。

西晉宗室司馬澹受封武陵王,在寧平城之戰被俘虜,後被石勒殺害。兒子武陵哀王司馬喆繼嗣爵位,無嗣。司馬晞過繼給堂伯叔父武陵王司馬喆為嗣子,太興元年(318年)六月襲爵武陵王。

5. 關於春秋戰國時的成語及他的故事情節及背景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卧薪嘗膽
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6. 武陵王上圭價值多少錢

圭目前出土相當少,可以忽略不計,但又是存在的東西,不排除你運氣好,那麼,這路東西,如果是真的,它的歷史文化價值,考古價值遠高於它的經濟價值,硬要給個保守估價的話百萬左右應該合適。

圭(拼音:guī),是漢語通用規范二級字 。最早見於金文 。本義指古代的玉制禮器,其名稱、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又指古代測日影的儀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著的尺叫圭,用於測定節氣和時間。

康熙字典

《唐韻》古攜切。《集韻》《韻會》涓畦切,𠀤音閨。《說文》:瑞玉也。上圜下方。圭以封諸侯,故從重土。《書·禹貢》:禹錫玄圭。《詩·大雅》:錫爾介圭。《周禮·春官·典瑞》: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

又《周禮·春官》: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註:土,猶度也。土圭,測日景之圭。



7. 戰國七雄是哪幾個國家: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戰國七雄,是指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而如今的戰國七雄的位置,是我國第二、第三階梯的中東部地區的主要省份,如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蘇省等。

1、齊

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春秋末年,齊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並。

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

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

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齊國所在位置如今為山東地區,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後,仍以臨淄為都城。

2、楚

先秦羋姓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國所在位置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

3、燕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

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

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殺秦王趙政 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

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燕國所在位置為北京、冀北、遼西一帶,曾建都薊(今北京市)。

4、韓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

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5、趙

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

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晉陽之戰之團結。韓趙魏三晉經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於魏韓兩個的主戰場在南方,趙國獲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375年,趙成侯繼位,公子朝作亂。魏武侯公開支持,並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布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

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採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

前325年,魏惠王發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趙武靈王也興致勃勃的始稱趙王。時趙孱弱,屢見欺。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並終生不再稱王。

後趙武靈王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國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

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前299年趙君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6年,趙主父翦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262年,秦王齕、趙廉頗對峙於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至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以白起換王齕。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40餘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立邢為信都(邢台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

6、魏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

公元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

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魏文侯時期,魏國獨佔中原。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後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立,繼續著魏國的強盛。時魏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但魏、趙關系逐步緊張,三晉後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

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

7、秦

秦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其後非子受封於犬丘,建立秦國。幾代人的慘淡經營,後因勤王有功,始為諸侯,稱秦襄公。秦國之貧瘠,中原諸侯皆卑之。

至秦穆公圖強,國勢稍盛,稱霸西戎。而後,秦國又長期陷入低迷,屢為晉國所敗。後三家分晉,三晉聯合攻打秦國,秦國更衰。

戰國時期,魏用吳起為將,屢敗秦軍,攻入關中腹地。秦孝公即位後,下求賢令,衛鞅入秦,見用於孝公,孝公委之以國政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

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這一區域位於當時華夏文明區的最西端。

8. 男馬+女馬和女馬+男馬的不同

馬,人類無言的朋友
薄春霞
每次看到徐悲鴻先生畫的奔馬,心就會沸騰起來。馬,從田野走來,從神話里走來,從競技中走來。當它矯健的身姿風塵僕僕地跨越千年,奔向我們的時候,我知道,馬,是人類無言的朋友。
我喜歡我家鄉田間小路上拉著車飛奔的馬,它們的身型十分勻稱,肌肉結實,步態優美,鬃毛還透著油油的亮光。它們很是馴良,主人往往只用幾個簡單的口令,就讓明白自己該干什麼。它們幾乎不會把主人的命令執行錯。它們熟練地前進、停止、倒退、轉彎、爬坡,像機器一樣的精準。它們脾氣很好,我想一定對善待它的主人懷有深深地感激,於是拼盡氣力為主人幹活,而且總是保質保量。它們很少傷人,很少耍犟脾氣,總是默默地、勤懇地勞動著,不管年富力強的還是老掉了牙的,他們總以自己的勇敢為主人擔起風雨,馱起責任。他們像腳下的黃土地一樣朴實,拉車、拉磨、拉犁,它們已經是主人家的一分子。他們總是默默無語,只聽到那奮力蹬踢的蹄聲,只聽得那清脆的脖鈴聲,只聽得那吃飽時或賣力時那歡快而高亢的嘶鳴聲。
我喜歡《西遊記》里忠心耿耿的白龍馬。喜歡那一襲一塵不染瀟灑的素裝,喜歡小白龍傳奇的身世。對善良俊美的小白龍總有一些婉惜:唉,可惜了,從龍王之子變成他人的坐騎;有時又會為他而慶幸:幸虧觀音菩薩網開一面,沒有置他死地,而是將他變成馬,賦予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使命,總算讓小白龍這顆忠心沒有泯滅。可愛的白龍馬,與師徒四人共同面對艱難,任勞任怨。它不是那個沖在最前面的英雄,卻總是馱得最重的走得最累的無名奉獻者。他總是默默地,不張揚不爭功也不抱怨。當困難難以逾越時,它卻能挺身而出。孫悟空賭氣離開時、他善意地勸說八戒找回師兄,唐僧身陷囹圄時,他化作舞劍的女子大顯身手,勇敢機智地與敵人周旋、較量。無言的白龍馬,你是唐僧師徒的好助手,你是西行途中的善良使者。忠誠在你身上盡展無余。
我喜歡「盛裝舞步」中典雅高貴的馬。「盛裝舞步」已經被列為了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可見,人類在最隆重最神聖的奧運會上也需要一種最可愛的動物朋友與我們共同分享。於是,選中了馬。騎著馬表演的是紳士,高貴的氣質與高貴的衣著高貴的動作造就了極至的風度。那同台演出的馬呢,也盛裝登場,顯得光鮮亮麗、華貴無比。高難的動作、曼妙的舞步、無言的默契,讓人心中生出無數的贊嘆:這兩位選手可真是一對「黃金搭檔」啊!在那一刻,我們得到的不僅是感官的享受,而是心靈的震撼, 源於人與動物的和諧之極。
如今,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再可以隨處見到馬了,但是,新世紀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攜龍馬精神,成為奔跑在陽光下的千里馬呢?
[點評]
本文用熱情洋溢的語言表達自己對馬深深的情感。從體裁看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精心選擇了三種關於「馬」的場面描寫,突出了「馬」的任勞任怨、知恩圖報、典雅高貴等品質和精神。作者用細膩的描寫把把每個場面描繪得惟妙惟肖,但風格迥異。寫它的任勞任怨筆風朴實無華,與馬的精神交相輝映。寫知恩圖報時則情真意切;而寫到「盛裝舞步」時則將奔放熱情的風格和內容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如此妙文是作者感情和妙筆的自然結合,非偶得而不能至也!
[美文2]
邯鄲尋馬
李延軍
其實,鍾情於馬的邯鄲人大有人在,武靈王首當其沖,堪稱邯鄲歷史上愛馬、用馬第一人。胡服騎射、擊三胡、滅中山,武靈王把馬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至。馬為武靈王贏得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蓋世英名。遍布邯鄲各處的武靈王雕塑作品,無一不有矯健的戰馬與之晝夜相伴;邯鄲博物館大廳那匹迎面奮蹄的矯健青銅戰馬,更是把邯鄲勃勃奮發的英雄氣概展現得淋漓盡致、虎虎生威!
務實的武靈王對馬有著不同於常人的獨到見解,他一生只騎馬,從來不坐馬拉的車,那樣走起路來雖然八面威風,但過於四平八穩,招搖過市,騷擾坐不起馬車的邯鄲百姓。馬車既不能林苑逐鹿,也不能草原獵鷹,還會拖慢趙國崛起前進的腳步,很容易被如狼似虎的齊、秦追殺,更擺脫不了騎馬的三胡侵擾、擄掠。所以,武靈王從小就只學騎馬,不學坐馬車。他一生都在馬背上生活和工作,日里萬機,行軍打仗。
所以,邯鄲才有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韜光養晦的千古絕唱;才有了趙國和平崛起的歷史奇跡;才有了邯鄲人津津樂道的秦漢古都的千年輝煌。
其次,對馬情有獨鍾的還有起源於邯鄲趙奢的馬姓家族。他們的祖先趙奢因善馭馬率兵、攻城掠地而成為趙國這輛超級馬車的服馬,被敕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後裔們遂以馬為榮,棄趙姓而改姓馬。是馬服君的馬,使他們世代榮耀,代代牢記馬的驍勇善戰;是只知道在兵書上空談騎馬的趙括使他們代代蒙羞,紙上談兵成了他們家族永遠的恥辱。所以馬對於馬姓家族的意義更是非同一般,更為刻骨銘心!
再有邯鄲的李牧,日夜廝守著趙國的千軍萬馬,馬不停蹄地賓士在趙國千里邊防線上,聲聲嘶鳴,劃破雁門關的霜晨曉月,換來趙國百姓信馬由韁、安寧祥和的和平天空。掛五國帥印的樂毅更是與馬情同手足,心心相印,一人獨率五個國家的千軍萬馬,馬踏齊國七十二座城池,威震華夏。
……
翻遍青史故書,處處都會閃爍著邯鄲曾經的寶馬良駒的矯健身姿。一想到邯鄲的馬,就會使我激情飛揚,感慨萬千;一提到馬,今日的邯鄲就會倍覺精神煥發,趾高氣揚,揚眉吐氣。馬使邯鄲成為了商王朝的京畿之地;馬使邯鄲成為趙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馬使邯鄲「富冠海內」,晉身中國漢代五都中的第二都,一舉成為天下名都。惹得緊鄰邯鄲的燕昭王醋意大發,築黃金台廣招天下寶馬,奮發圖強,不惜用重金買了一副千里馬的死骨。所以,河北自古以產良馬而著稱,寶馬常被稱為「驥」,馬以地名名之,邯鄲的馬,功不可沒。
馬,成就了邯鄲的輝煌和榮耀;馬,使邯鄲有了英雄的豪情俠氣;馬,無可爭辯地成了邯鄲的城市之魂,所以,浩浩的青史中到處活躍著邯鄲寶馬的颯爽英姿。滔滔江河上、巍巍青山間,邯鄲的千里馬縱橫馳騁,天馬行空,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邯鄲人的英雄業績。
點評:
文章借馬為文,寫了邯鄲的歷史,更寫了邯鄲人的精神。在文中馬即是人,人即是馬,把馬和人的融合在一起,在穿越了歷史星空眼光的審視下,讓我們看到了邯鄲乃至整個燕趙地區的人文傳統和歷史精神。作者用翔實的資料和熱情洋溢的語言為我們編織了一首關於馬的頌詩,關於邯鄲人精神的頌歌。特別是結尾的點睛之筆,更是讓感情噴薄而出,一瀉千里。使得文章中心深化,感情升華,這是一篇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佳品。

360回答者: 清漣家居 - 試用期 二級 2008-6-16 14:21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有關馬的作文400字 2009-10-2
• 寫唐三彩馬的作文 128 2009-9-10
• 求一篇關於馬的作文 367 2009-6-22
• 速求關於馬的作文500字答上加50分 2009-7-8
• 關於馬的作文 336 2009-6-16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作文
其他回答 共 1 條
白馬非馬
甲:「白馬非馬」,可以這樣說嗎?

乙:可以。

甲:為什麼呢?

乙:馬,是稱呼形體的;白,是稱呼顏色的。稱呼顏色的並不能稱呼形體,所以說白馬非馬。

甲:有白馬的性質不可說不具有馬的性質,難道白馬不是馬嗎?有人說白馬具有馬的性質,以白來稱呼的馬不是馬,這是為什麼?

乙:如果求一匹馬,那麼黃馬、黑馬都可以;如果求一匹白馬,那麼黃馬、黑馬就不可以了。所以說若求白馬和求馬是一樣的,那麼他所要求的就是一樣的了。既然所求的是一樣的,那麼白馬和馬也就沒有兩樣了。既然所求白馬和馬是一樣的,那麼黃馬、黑馬又為什麼有時可以有時不可以呢?可以與不可以,在於沒有確定他的屬性,因此從黃黑馬一樣的角度來說,黃、黑馬應有馬的性質,而沒有白馬的性質,故而白馬非馬是很明顯的了。

甲:因為馬有顏色而說其不具備馬的性質,而天下沒有無色的馬。說天下無馬,可以嗎?

乙:馬本身就是有顏色的,所以才能有白馬。若馬沒有顏色,則只不過具有馬的概念而已,怎麼樣分辨出白馬?所以白色不是馬。白馬,是白和馬相加得來的名詞,馬和白都不具有馬的性質,所以說白馬非馬。

甲:馬沒有與白結合稱作馬,白沒有與馬結合稱作白。把白與馬結合相加,就成了白馬,把沒有結合的和相結合的一起稱呼,不可以。所以說:白馬非馬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