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端午過節方式通常是怎麼樣的
端午節人們的過節方式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
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有句古語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二是要拴葫蘆、掃把以及掛五毒圖。
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或者掛在門上。
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的習俗,這些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裡面。
端午節的特色飲食
1、粽籺: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2、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葯。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Ⅱ 古人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端午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所以古人的端午節習俗是豐富多彩的,主要是包括以下幾個。
第五是采草葯。古人認為,在端午節這天,如果用一些草葯煮的水洗了澡的話,就可以去除晦氣,整年身體都會非常的健康。所以在端午節這天,會有采草葯的習俗,而我們這邊好像也把這個習俗傳承了下來,小時候每到這一天,家長就會用一些我都叫不出名字的草葯給我們煮一些水來洗澡。有的草葯是可以直接和食材一起煮來吃的,據說吃了這樣的食物,整年都不會長痘痘之類的。
Ⅲ 古代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有什麼活動
又到五月五了,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你對於端午節有什麼認識?你可能會脫口而出的幾個詞彙是:屈原,粽子,賽龍舟。
是的,很多國人對端午節的認識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同時要包粽子,然後把這粽子扔到水裡,供英靈享用。
但是,又有人說,不對,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的,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愛國政治家伍子胥的!沒過多久,又有人說,你們都不對,是紀念春秋時期晉國政治家介子推的!
2005年11月25日,一個有關端午節的大事震動了世界——韓國向世界教科文組織申請,端午節為韓國的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一個原本屬於中國的節日咋就成了韓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在中國國內引發軒然大波!沒過多久,中國的專家教授站出來澄清,人家韓國申請的是“江陵端午祭”,不是“端午節”,人家的端午節和咱們的不一樣。
到底端午節在古代是個什麼節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又是啥?端午節只在中國有么?
端午節,包含了天乾地支紀年(午月午日),二十八星宿(七個為一象,共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好幾大內涵,同時包羅了紀念屈原(愛國不屈)、伍子胥(忠貞不二)、介子推(清介自守)多種精神,真可謂包羅萬象,象象有源,事事有涵,真可謂中華文化兼收並蓄統而和之的最好明證!
Ⅳ 端午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附錄相關民間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7、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Ⅳ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一、端午節的來歷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5)端午過端午的樣子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五)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歷端午當日)……」據此,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
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Ⅵ 南北方的人都是如何過端午節的他們都有哪些儀式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國面積寬廣,有南北方之分,南北方的差異也是很大的,那麼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端午節北方風俗是什麼,南北方有什麼區別?
1、吃粽子
過端午節時吃粽子的習俗,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的。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仍然在延續這一習俗。粽子在製作方面有不少花樣,南方粽子的形狀豐富,有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玲瓏精緻的外表,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餡料上,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肉粽為代表。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醎,南方的粽子甜少醎多。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煮熟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
2、辟邪用物
在端午節紀念活動中,還有驅邪的習俗,在南方,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為主。據介紹,端午掛艾、懸菖蒲,非常於春節放鞭炮。古人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香囊內裝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以往汨羅江畔的居民還有「搶龍水」的風俗。村民們挑著水桶,來到汨羅江邊搶水,誰搶到第一桶水,用這桶「龍水」洗頭,頭發就會變得更好,洗臉能達到明目的效果,給孩子們洗澡還能驅邪。
3、運動競技
南船北馬。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賽龍舟成為南方獨一無二的端午過節習俗。作為當之無愧的龍舟故里,汨羅的龍舟賽自然不容錯過。號子震天,龍旗飄舞。接到開始的指令後,千帆將於同一始點競發。
隨著船頭鼓手或快或慢的鼓點,整條船的龍舟手邊吆喝邊舞槳,恢弘的氣勢足以震出遠山的回響。賽龍舟的時候,不只是參賽的選手,就連觀賽的岸邊居民,也興高采烈,即便不相識,但卻不影響他們為相中的龍舟鼓勁吶喊。
端午節南北方有什麼區別?
★吃粽子的區別:南方醎北方甜
首先是粽子的不同,南北方飲食文化一個顯著的差異就是「南甜北醎」,但是南北方的粽子卻突破了這個樊籬,南方吃醎粽、北方吃甜粽。
南方粽子形狀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外表的玲瓏就先吊足了吃貨們的胃口。南方粽子餡料豐富,完全可以和北方的水餃相媲美,如鮮肉、火腿、臘肉、蛋黃等,醎味是南方粽子主打。北方人也愛吃粽子,粽子蘸白糖,甜甜糯糯,十分可口。
★習俗的區別:南船北馬
我國自古有「南船北馬」之說,南方端午賽龍舟,北方則有踏柳賦詩的習俗。
古時每當端午來臨,北方的地方官府都會邀請城中士大夫騎馬至郊外,宴飲賦詩,紀念屈原,這種活動被稱為「踏柳」。發展到現在,端午踏柳吟詩的習俗在北方依然存在,有些地方會舉行大規模的端午愛國詩文活動,大家聚集在一起吟誦詩文,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免責聲明:此文和圖片轉載於網路,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會第一時間內刪除。
Ⅶ 端午節來了,南方北方的粽子有什麼不同
一、端午節的南方粽子和北方粽子餡料不同。
南方:餡料豐富,咸主打。北方:紅棗豆沙,甜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紅棗或者是蜜棗,有的還用豆沙或果脯,為了增加甜度,有的還會加上白糖。
二、端午節的南方粽子和北方粽子形狀大小不同。
單看形狀,南方粽子就顯得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外表的玲瓏先吊足你的胃口。北方粽子個頭有大有小,但一般不會小於小女孩的拳頭,形狀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三、端午節的南方粽子和北方粽子的重視程度不同。
由於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而屈原又是南方人,因此南方過端午包粽子就比較隆重,北方人就喜歡掛艾葉,吃點雞蛋、粽子、綠豆糕就了事了。而南方除了吃外,要,要賽龍舟、舞獅舞龍、祭祖等。就粽子來說,南方的偏咸,北方的偏甜。
比如肉粽子,北方一般放鹵過的鮮肉,而南方放的卻是鹹肉。南方粽子為什麼喜咸,其實還有來由的,當時屈原跳江後,後人包粽子紀念他,邊包淚水邊汩汩落下,落到了粽子里,這個粽子也涵蓋了悼念者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