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春季里的六個節氣(名稱及簡介)
春季里的六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1、立春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攝氏度至22攝氏度的時段。
2、雨水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雨水期間,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可能帶來損害。而濕暖的天氣也很容易招來感冒、頭痛、鼻炎等疾病,注重健康的人們在這個節氣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和相關的養生工作。
3、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二月初一前後(公歷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
四川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
4、春分
春分在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歷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春分0°。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所謂「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老百姓說「春分春分,晝夜平分」就是這個道理。
春分時期,我國南北氣溫都升到零度以上,萬物進入春生階段,正是「春飛桃杏開,蝶舞蜜蜂來」,農村開始忙碌,小麥已進入返青階段。
5、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古代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
清明第一候:桐始華,此時桐樹開始開花。
清明第二候:田鼠化為鴽,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田鼠為至陰之物,鴽鳥為至陽之物。田鼠化為鴽,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清明第三候:虹始見,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清明又稱踏青節,清明時節是一年養生的重要時期,機體生長在於春季,吐納調息法有益於人體陽氣。建議穿比較寬松的衣服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鍛煉。
6、穀雨
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通常在這個時候會進行秧苗初插和作物新種,而在穀雨這個節氣里,往往雨水比較豐富,對植物的生長都比較有利。
關於穀雨是什麼意思,古人曾有「雨生百穀」之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開始回升,雨水增多,這時期雨水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很有作用。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節,春播作物也需要雨水才能播種出苗,雨水大大有利於谷類作物生長,故稱「穀雨」。
關於穀雨和倉頡的關系,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臣民共習之。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
拓展資料: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都有著生動而富有美感的名稱,也都有著各自豐富獨特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貳』 立春是每年的什麼時間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一般在公歷2月3日或4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又名正月節、立春節、歲首、歲旦等。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既是春季的開始亦是歲之首。
上古時代,禮俗所重的還不是正月初,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農耕慶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兒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2)立春是什麼節氣圖片擴展閱讀:
立春民間習俗:
1、「鞭打春牛」祈求豐收:
在農耕社會,立春對農事活動有重要的意義,官方和民間都很重視,民間的慶賀活動更熱鬧一些。立春舉行的活動叫做「迎春」,要報春、送立春帖子,還要迎句芒神並「撒豆消災」。
人們關心土地耕種,立春時,「鞭打春牛」習俗的出現,也就自然而然了。所謂「春牛」,可能是用紙糊成的,也可能是泥做成的,然後在「春牛」肚子里裝上五穀。
「打春牛」的活動開始後,等「春牛」的肚子被打破,人們會將流出的五穀分吃,期待會迎來一個豐收年。
2、立春「咬春」吃春盤:
立春時的飲食同樣有講究。例如,立春要吃春餅,也有人家,會把一些瓜果糕餅做成拼盤以供食用,就叫「春盤」。
春餅又叫荷葉餅,是一種燙面薄餅,取兩小塊水面,擀成薄片,烙熟後揭開,便成了兩張餅。這是用來卷菜吃的。
『叄』 什麼叫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立夏:夏季的開始。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立秋:秋季的開始。
秋分:晝夜平分。
立冬:冬季的開始。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肆』 春分和立春,哪個是春天開始的標志兩者之間有何區別
春分和立春這兩個詞聽起來沒什麼區別,但是寓意卻是不同的。
大家都盼著天氣能夠回暖,所以大家也盼著立春,作為24節氣當中的第1個,立春在大家的心目當中其實就意味著鳥語花香,這個時候也是萬物生長的時節,農民們都開始播種。
春分之後,很多越冬的農作物就開始進入了生長階段。
兩者的區別還有溫度的區別,在立春之前大家都知道是大寒,這個節氣這個時候是屬於溫度比較低的一段時間,大寒剛剛過去,所以等到立春節氣的時候,溫度還是稍顯寒冷,在咱們的生活當中還是需要添加衣物。
等到春分的時候屬於陽春三月了,溫度逐漸上升,這種時候我們在白日已經能夠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不過晝夜溫差還是有些大。
不過今年的立春,大家根本就不敢脫去冬天的棉衣,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秒過冬,一秒入夏的感覺。
『伍』 立春、驚蟄、清明、白露小暑、寒露、處暑、雨水、春分、穀雨、芒種、大暑、大雪、霜降是今年的幾月幾日
立春是2月4日,驚蟄是3月6日,清明是4月5日,白露是9月8日,小暑是7月7日,芒種是4月21日,大暑是,6月10日,大雪是,10月28日,小寒是,11月28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陸』 立春的含義是什麼 立春的寓意有什麼
一、含義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
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立春,陰陽轉化,陰退陽升,生氣始發,萬物復甦,新的一個輪回從此開始了。
二、寓意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還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拜祭春神、太歲、土地神等,敬天法祖,由此便衍化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6)立春是什麼節氣圖片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由來
炎帝發明太陽歷已被考古界證實。1972年河南伊川土門遺址出土了神農氏太陽歷陶缸。歷圖整體作雙踆烏載日,像一個大圓裡面畫了五隻眼睛。據史學家王大有先生考證,這個圖就代表了二十四節氣。一幅簡單的圖畫就概括出復雜的節氣,祖先的聰明才智令人嘆服。
今天建築物前的裝飾物華表柱,在炎帝時代是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時間、節氣,並以此觀測恆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這種「日晷」劃分出了二十四節氣,並由此認識到「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如此看來,節氣的發明最少有6000年了。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訓》(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及門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則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天氣與物候的對應。
『柒』 立春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指太陽到達315經度的時間,在公歷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間,表示春天的開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立春的起源: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天文學劃分的立春。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天意味著溫暖的天氣和鳥語花香。春天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民播種。古書《群芳譜》對立春的解釋是:「當你站起來的時候,你建造了它。春天開始建造。」初春期間,氣溫、日照和降雨量開始上升和增加。但這一切只是全國大部分地區春天來臨的前奏。
其次來說一下立春的習俗: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後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後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徵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游春:縣里活動之後,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遊行。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畫有臘梅迎春之類。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捌』 二十四節氣春天的節氣
二十四節氣春天的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干支歷的歲始,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於每年公歷2月3-5日交節。干支紀元,以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立春,大地回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在傳統觀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義。
雨水,是春季第2個節氣。斗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歷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雨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驚蟄,是春季第三個節氣。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春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季第四個節氣。斗指壬,太陽黃經達0°,於每年公歷3月19~22日交節。春分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於黑夜。春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這時節天氣暖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5個節氣。斗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歷4月04-06日交節。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時至清明,在我國南方地區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斗指辰;太陽黃經為30°;於每年公歷4月19日-21日交節。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穀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穀雨時節,在我國南方地區,往往開始明顯多雨,而特別是華南,一旦冷空氣與暖濕空氣交匯,往往形成較長時間的降雨天氣。
『玖』 什麼時候立春幾點
1 2021年立春是什麼時候幾點幾分
立春是每年的第1個節氣,干支紀年以這一天為起點。立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2月3日~5日之間。 2021年立春開始於2021年2月3日星期三22:58:39(農歷2020年臘月廿二)。 結束於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18:43:49(農歷2021年正月初七)。 立春,「立」寓意開始,立春即春季開始。「陽和起蟄,品物皆春」。 立春有三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
2 立春簡介
立春,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