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自然中有許多稀奇古怪的事物你見過哪些快把他的模樣寫下來吧
1、山魈
山魈是一種動物,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山魈有著鬼魅似的面孔,它的頭很大,而且臉長,有鮮紅色的鼻樑。還有,它的鼻骨兩側各有1塊骨質突起,其上有縱向排列的脊狀突起,其間為溝,外被綠色皮膚,脊間呈鮮紅色。
2. 川貝植物是什麼樣子的圖片
川貝植物如下圖:
(2)枯葉山魈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後採挖。除去須根、粗皮及泥沙,洗凈,曬干或低溫乾燥。
川貝母商品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新中國成立後,列為國家計劃管理品種。由中國葯材公司統一管理,1985年改為國家指導性計劃品種,以後則由市場調節產銷。為了適應醫療和市場需要,在利用野生資源的同時,進行了野生變家種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市場供應比較緊缺,屬於不能滿足需求的品種。
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於川貝母野生資源較多,收購增長較快,這個時期是供大於求。60年代初期,受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收購與銷售均有所下降。
60年代中期,隨著農、副業生產的恢復及發展,川貝的購、銷迅速增長,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年產30多萬千克、銷30萬千克)。70年代至80年代,資源缺少的問題就較為明顯,收購與銷售均有較大幅度下降。
據全國中葯資源普查統計,川貝母野生蘊藏量約100萬公斤,多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採挖困難,加之家種區域性強,生產規模小,所以短期內還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3. 請問下,這個鳥叫什麼 長嘴,身上的毛是斑點麻色,下面有圖片
紫背葦鳽雌鳥(學名:Ixobrychus eurhythmus)為鷺科葦鳽屬的鳥類,俗名水駱駝、秋小鷺、秋鳽。頭頂黑色,後頭至尾上覆羽暗栗褐色;翅上覆羽橄欖黃色;下體淺棕黃色。多生活於水庫和山腳邊的稻田、蘆葦叢、灘塗及沼澤草地,在西藏見於海拔2300米的農田,營巢於草叢或葦叢中。食物種類為魚、蝦,育雛中、後期食物種類除魚、蝦之外,還有較多的蛙、蝌蚪、泥鰍及其他水生昆蟲。分布於亞洲東部,包括馬來西亞、巽他群島、菲律賓、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東北、華北、浙江、長江流域、福建、四川、西藏、雲南、華南及海南等地。
4. 世界上最大的猴子是什麼猴 彩面山魈資料圖片是什麼
地球上的生物多種多樣,一種類型的動物就會有很多種類。而猴子這種分類的動物中也有許多種類,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獼猴和金絲猴,那麼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猴子是什麼猴嗎?體長76厘米的彩面山魈,感興趣的小夥伴就隨我一起來看看彩面山魈資料圖片是什麼吧。
世界上最大的猴子是什麼猴?彩面山魈
山魈在野外的生存狀況不甚樂觀,人類砍伐樹木、開墾農田等活動,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有時它們自己會跑到耕作區中覓食,因給農業帶來損失而遭到殺害,再加上偷獵活動的猖獗,山魈的數量急劇下降。在剛果的布拉柴維爾,山魈正面臨著野外滅絕的危險。
5. 魈長什麼樣圖片
6. 山葯的葉子長什麼樣子,山葯的葉子圖片
一、葉子外形
山葯的葉子一般變異較大,形狀從三角形到寬卵形,有的還是戟形。作為單葉,莖的下部往往是互生的,中部和上部是對生的,也有三葉輪生的情況,不過很少。葉子的長度在3-9厘米之間,寬度為2-7厘米。頂部比較尖,基部為深心形、寬心形。邊緣有3裂,中裂片為橢圓形或披針形,側裂片則呈耳狀。
7. 山魁是什麼啊!有圖片么!~
山魈(學名:Mandrillus sphinx),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頭大而長,鼻骨兩側各有1塊骨質突起,其上有縱向排列的脊狀突起,其間為溝,外被綠色皮膚,脊間鮮紅色。雄性每側約有6條主要的溝,其紅色部分伸延到鼻骨和吻部周圍,這種色彩鮮艷的特殊圖案形似鬼怪,因而人稱山魈。
一、體態特徵
山魈體型粗壯,體長61-76.4厘米,尾部短粗,長5.2-7.6厘米,雌性平均體重11.5公斤,雄性平均體重25公斤。
山魈長有鬼魅似的面孔,臉長,鮮紅的鼻樑,相比周圍的暗色,讓這種鮮艷的色彩更加凸顯。鼻兩側有深深的縱紋,頷下一撮山羊鬍子,頭部掩映於長毛之中,身上的毛為褐色,蓬鬆而茂密;腹面為淡黃褐色,毛長而密。
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位進化生物學家與堪薩斯大學的一位數學家使用電子顯微鏡等觀察了動物的藍色皮膚組織,包括山魈的臉頰、黑長尾猴的某些身體部位等,發現皮膚里的膠原纖維有規律地平行排列,而作為皮膚主要細胞外粘連蛋白的膠原蛋白可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和彈性等,同時影響著皮膚的色調。
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這些粗細相同、距離相等、平行排列的纖維的光學性質,它們反射單一波長的藍光,其它的反射都相互抵消了,因此皮膚看起來是藍色。如果纖維之間的距離增加,藍色就會變淺。因此動物皮膚的藍色源自蛋白質纖維有規律排列形成的反射效果,而不是漫無目的的散射。
參考資料 網路 山魈
8. 這是什麼植物 前兩個圖片是一個植物,我們叫雲南白葯的,爬藤的,長果的,治外傷的 後兩個圖片我們叫
1.2.黃獨
3.4.土人參
黃獨(拉丁學名:Dioscorea bulbifera L.),別名黃葯(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實圖考),零餘子薯蕷(俄、拉、漢種子植物名稱),零餘薯(廣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黃葯子(江蘇、安徽、浙江、雲南等省葯材名),山慈姑(雲南楚雄)。
多年生草本野生藤蔓植物。塊莖卵圓形或梨形,外皮紫黑色,密布須根,莖左旋,單葉互生,廣心狀形,基部寬心形,先端長尾狀,葉全緣,單性花,雄花序穗狀下垂,叢生於葉腋、花小密集,淺綠白色;雌花緊貼中軸,莖中結有若干卵圓形小球,似山葯豆。
土人參(學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又名:櫨蘭、土洋參、福參、申時花、煮飯花、假人參、參草、土高麗參,水人參,紫人參等,屬中央種子目,馬齒莧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肉質。多為栽培。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可供觀賞。根入葯,滋補強壯。土人參栽培容易,繁殖迅速,病少蟲微,根、葉均可食用,可炒、可做湯、可涮、可燉,葯蔬兼用。作為蔬菜食用部分是不斷生長的嫩莖葉為賓館蔬菜。肉質根,是一種葯用補品,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能補氣血、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