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家幫忙看下這是什麼鳥,有認識的嘛
你好,這是麻雀,雌雄同色,顯著特徵為黑色喉部、白色臉頰上具黑斑、栗色頭部。喜群居,種群生命力極強。是中國最常見、分布最廣的鳥類,亞種分化極多,廣布於中國全境,也廣布於歐亞大陸。
世界共27種,其中5種分布在中國境內。其中樹麻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麻雀,其他種類如山麻雀、家麻雀比樹麻雀少見,生活環境也有所區別。
B. 請問養鳥愛好者們 我家這是什麼品種的鳥 如何分辨公母 賣家說這鳥很愛干凈 愛自己清理洗澡
麻雀,屬於文鳥科,留鳥。
關於麻雀的放養就不多說了,只要是掏的雛子,和鳥建立很好的關系,常訓練。。就可以做到,這里主要說說如何把麻雀作為鳴叫鳥來玩賞的一些方法。
對於麻雀的叫聲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因為它就生活在我們周圍,每天早晚只要稍微留心點都可以隨時聽到,唧唧喳喳的,不算好聽,也談不上什麼韻律,不過非常的熱鬧。麻雀本身也沒有華麗的外衣,可以說它即不是很好的鳴叫鳥,更不算觀賞籠鳥。不過近年在南京,上海等地有相對固定專門飼養麻雀的群體出現,這些人大都是把麻雀當作鳴叫鳥來飼養。專門飼養麻雀的起源無從考證,但我所知道的是很多人開始飼養麻雀是為了給百靈鳥押口的,在飼養過程中漫漫發現麻雀其實也可以學叫口,也可以叫出自己的一套,(特別是雛鳥養大的通過一段時間的押口調教完全能夠叫出許多巧來),另外飼養麻雀還有個優勢——資源豐富,價格便宜,於是有很多人開始嘗試。。。。。。現在在南京鳥市可以看到除了養綉眼的,就是很多籠里架上的麻雀,已經很有規模,而且南京也有專門飼養麻雀的籠具。
我個人認為麻雀很有飼養價值,當然也許因為個人偏好,家裡有一隻養好的麻雀肯定非常熱鬧,它不象大多鳴叫鳥那樣有歇口期,養的到家的換羽期都叫,麻雀不畏寒冷,寒冬臘月里一樣可以長鳴不止,特別是對那些飼養冬季歇口鳥的朋友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到了春季如果飼養得法,可以欣賞到你養的麻雀的舞鳴,尾巴和頭部上翹程U字型,尾部羽毛象扇子一樣撒開再合攏,兩翅下拖不停煽動著,非常威風,可以在鳥台上一邊不挺打轉一邊鳴叫,我覺得那舞姿不亞於百靈。
我們常見的有山麻雀和(樹)麻雀兩種,這里主要介紹山麻雀,(樹)麻雀除毛色外與之相近。
一.特徵。
山麻雀:
體長14厘米左右,羽色艷麗,是麻雀家族裡最漂亮的一種。雄雌異色。雄鳥頂冠及上體為鮮艷的黃褐色或酒紅色,上背具純黑色縱紋,喉黑,臉頰污白。雌鳥色近灰褐,較暗,具深色的寬眼紋及奶油色的長眉紋,腹部灰白。分布范圍: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藏高原東部及華中、華南和華東。在我過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山麻雀的鳴叫比(樹)麻雀的巧要多一些,聲音更細一些,如想從雛鳥調教選擇山麻雀更好些。
[樹]麻雀:
體長15厘米左右比山麻雀略大的麻雀。頂冠及頸背褐色,兩性同色。成鳥上體近褐,下體皮黃灰色,頸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領環。與家麻雀及山麻雀的區別在臉頰具明顯黑色點斑且喉部黑色較少。幼鳥似成鳥但色較黯淡,嘴基黃色。分布范圍:歐洲、中東、中亞和東亞、喜馬拉雅山脈及東南亞。是我過東部眾多城市中最常見的鳥類。
二.習性。
山麻雀喜歡結群棲於高地的開闊林、林地或於近耕地的灌木叢。棲於家麻雀和(樹麻雀)不常出現的城鎮及村莊。是典型的喜群居鳥類,清晨總是結群出外覓食,在一些靠近山地的打穀場常能看到電線上歇的密密麻麻的山麻雀。以作物和草種為主食,繁殖季節捕食昆蟲。喜歡將鳥巢建在杉樹,松樹頂部和垂直的電線桿空洞內,卵程灰白色帶褐色斑點,通常產卵四-五枚。此鳥建巢時的領地性較強,往往方圓一兩百米內不會有兩對鳥同時建巢喂雛。南京地區的山麻雀產量受每年梅雨季節長短的影響。雨水多的年份往往幼鳥數量十分有限。
(樹)麻雀比較常見,愛群居。不多做介紹了。
麻雀雖屬文鳥科,但遠不如其他文鳥乖巧,愛動愛鬧,動作靈活,頻率極快,而且非常聰明。捕捉到的成鳥脾性極大,極難馴化,飼養不得法者往往幾天就掛了,養活了非搬即仰,養個兩三年能當人面開口大叫的已經非常不易,故建議喂養當年的雛鳥和出窩不久的原毛,在野外換好的老毛最好不要去養了,這種鳥花了大功夫養出來,出息也會不大的。
三.鑒賞
從鳥外部來看主要還是身段體形,毛色,站姿,從內在分析主要是鳥脾性的大小。
體形方面主要是要求身材長,毛片薄,沒肩膀,尾巴足(一字尾最好),頭門要寬(當然也別找那種大頭獃子),頂平,嘴殼飽滿,眼大而有神。對麻雀眼睛的相鳥方法可以參見有關百靈的選擇方法,這對麻雀的脾性判斷很重要。
毛色方面對山麻雀尤為重要,養過黃雀的朋友都知道有青公和黃公之分,我覺得山麻雀也是這樣,青公雄山麻雀成鳥背部毛色不夠紅,仔細看可以看出每根紅毛的毛尖處有黃褐色羽梢,鬍子小而淡,臉部羽毛白里發黃,兩肋黃褐色,總體一個特點:身上的毛看起來是一圈圈的,程鱗片狀,嚴重的只比雌鳥紅一點點,幾乎沒鬍子;黃公則相反,背部羽毛紅的正,中間夾雜著一些純黑色背羽,和頭頂紅羽連成一片。臉部雪白,可以說白的發亮,鬍子黑而寬,腹部中央白,兩勒淡青灰色,毛色整而質光滑,看起來十分清爽絢目。我個人在選擇山麻雀時喜歡黃公。
另外由於基因原因,還有兩種變異的毛色品種,一種雄性山麻雀成鳥毛色發橙紅色,雌鳥也比正常的要黃一些。另一種是我們所說的「米湯膠」成鳥毛色很淡。那種純白的或是身上帶白花的應該屬於基因突變的結果。
樹麻雀成鳥雌雄同色,主要看臉白頸箍白,鬍子大而黑的,黑白分明,毛色油亮。
站姿很重要,起碼應該不搬不仰,更不能翻跟頭;提出去的鳥應該抬頭挺胸,旨高氣昂的,切勿縮頭縮腦的,總躲在籠子一角,神情緊張象小偷的鳥提出去實在有點。。。。。。當然這與平時的養功有密切的關系。這里還要說一點,就是麻雀的尾巴,有的鳥尾巴太硬,平時總是上翹著(正常的應該在發情期如此)那就不太美觀,而且籠養容易掃尾巴。
關於麻雀的脾性當然是性大者膛音高,肯叫,而且多為黃公,身段極佳,漂亮!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這樣的鳥來年上了性一定善舞。不過這樣的大多會是武將,難以服籠,進籠後多有仰頭,翻跟頭的動作。如能把這樣的鳥養到可以捧在手中,走到那裡叫到那裡實為極品,也足見你的養功了得!當然這不是做不到,選擇雛鳥開始飼養的成功率高一些,原毛會很難,這些年飼養這樣的原毛我只成功過一次。雖然我喜歡性大的鳥,但這里還是建議初養的朋友開始盡量選擇脾性溫和些的鳥,只要身段毛色都能說的過去,也很值得飼養,效果一樣不差。
四.挑選
1、雛鳥的挑選
山麻雀:
山麻雀成鳥雌雄不同色,通過看鬍子辨別公母比較准。
剛孵出的小鳥不管公母都一個顏色——和成年雌鳥顏色一樣,頭和背部沒有酒紅色的毛。
雄雛臉頰和吼部的毛色是淡青灰色(冷色系),嘴下到吼部的毛根可以看到隱隱發黑,有的時候看到的黑色區域並不明顯,你可以把鳥抓在手上,吹開喉部的羽毛,從毛根深黑轉到毛尖灰色,有的毛尖會有點白岔。雌鳥臉頰和吼部的毛色是淡黃褐色(暖色系),嘴下到吼部的毛色也是這樣,同一色系連成一片,仔細挑選應該就不會錯的。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鳥販子做手腳,我就看到過有鳥販子用眉筆給雛子麻雀畫鬍子的,呵呵。。。。但是不怕,他們畫不到毛根,而且只要鳥雛臉頰和吼部的毛色發黃,多數就是母的!
選山麻雀雛子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在雄雛中去判斷未來的青公和黃公,因為雛鳥(包括原毛)也會有毛色深淺的,在許多鳥里選毛色深的(發紅的)並不代表這鳥以後換了毛顏色就好,很可能換出來後是毛色就比雌山麻雀紅一點,臉頰發黃,鬍子小而色淡,看上去不清爽的青公;而那種雛鳥整體羽色灰而淡的,偏冷色多的,看上去不好看,灰灰的那種雛鳥往往換了毛後就是頭上和背部的毛色紅的深,臉上的毛非常白,鬍子大而黑的黃公。
另外對雛鳥未來脾性的判斷可以看眼角,這點可以借鑒百靈的相鳥方法,當然這里只是去對以後的情況做個分析,並不是說脾性大的鳥不好,在雛鳥階段完全可以大膽嘗試。還有個辦法是看嘴的顏色,同樣大小的雛鳥在一起,嘴上(嘴根應該發黃,嘴尖部分)發黑色多的,腿和腳趾發黑的,鳥性則大,如果是快出窩的雛什麼已具野性了;嘴從根部到嘴尖都發黃的,腿和腳趾顏色淡灰或肉色的,則性溫順,宜馴養。
(樹)麻雀:
成鳥雌雄同色,雛子麻雀的雌雄辨別除了看精神,頭型以外主要看鬍子,當然雄雛的彈音(叫聲)會高些,亮些。。。。在挑選時全面觀察應該可以挑到自己中意的雛鳥。
雄雛頭門較寬,鬍子色深,最主要的有雄鳥的鬍子一般呈方形(長方形),臉部和頸部白圈的白色較正發亮;雌鳥的鬍子多呈三角形,臉部不夠白;值得注意的是麻雀雛子叫的時候吼管都會波動,如果想通過這個來分辨一般不會太准。。。。
2.原毛的選擇
雌雄的辨別和挑雛子一樣,不多說了,原毛的挑選也有幾點須注意的。
最主要是判斷小鳥出窩的時間
上面談到的看嘴殼和腿的顏色很關鍵,這個時間的鳥已經在野外生活了一短時間,具有一定野性,出窩時間越長的越難養純,如果一不小心找了只脾性壞的鳥,那接下來的飼養往往以放生告終。嘴殼越黑則性越大,腿和腳趾越黑則在野外生活時間越長。
當然還要注意的是別把老母鳥當原毛挑回去養了,那種嘴和腿都是漆黑的,一身舊毛的肯定是老「婦女」。
南京本地的山麻雀雛鳥一般在六月中下旬上市,這樣的話在七月中上旬上市的原毛應該都是頭窩,且出窩時間不長,能在這個時候找到一隻原毛應該最好。到了八月中下旬上市的鳥有的頭頂可能已經出現幾根紅毛,這樣的鳥野性基本已成,飼養難度將回很大;如果到了九月份之後還沒找到一隻中意的鳥最好就算了,或者向朋友要一隻吧。
選擇時那種滿籠子亂撞的武將千萬不要選,在籠里已經仰頭的更不能要了,要找那種頭像低的(喜歡把頭往下鑽的)頭門寬的,蹦的不厲害的。當然最好過到小籠子里單獨再觀察一下。
最好用不帶底板的小籠,用手托住籠底從上方觀察之,如果持續幾分鍾鳥始終在籠底活動這鳥有潛力!(呵呵,這是個壞方法,因為有些鳥本來可能還沒毛病,可給你這樣就嚇出了毛病,鳥販子要叫了),但對麻雀這樣的生鳥來說如果你故意嚇它都沒出現什麼情況的話,這鳥的確值得養了。
在攜帶回家的途中最好將籠具用布都包上,只留底部,生鳥進籠一下黑了容易出問題,籠子都亮著又怕路上嚇出點毛病。
五.飼養
1.雛鳥的喂養
雛子的填食我喜歡用活黃鱔連骨絞碎,拌豆粉,蛋黃(如果雛鳥火大可用綠豆粉,也可將適量青菜葉絞碎拌在食中還可以加些微量元素),比例為3:3:3:0.5:0.5這樣喂的雛鳥長的快,體形大,毛色好。。。。。。味到尾巴長了一小半,開始自己啄東西了就可以上架子了,這里要說一點是一般山麻雀比(樹)麻雀動嘴要早。放上稀食讓它自己啄。注意這時的小鳥最好不要直接進籠子,因為小鳥的活動,練習飛行的慾望非常強烈,在籠中常竄上竄下,有時候一急很可以仰頭甚至翻跟頭,而麻雀一旦仰頭了,再也改不掉,雛鳥照樣如此;而且這時候任其在籠中亂非亂跳很容易把剛長好的尾羽翅膀碰掉,影響美觀影響鳥的正常發育,到那時候後悔就晚了。在架子上可以約束它的行動,也不防礙主人與鳥建立感情,讓小鳥適應了周圍的環境,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再進籠子。特別是那些在架子上喜歡把頭往上夠的小鳥更應該多栓一些時間,進籠一旦發現鳥搬了就把它上架子養吧。當然也有朋友直接進籠的,但會把籠子最上面的橫絲給擋起來,不讓鳥抓,這個方法也可以。不管怎樣如果你不想放養的話,盡量少讓雛鳥在外面飛著玩。
小麻雀(雄)開始自己吃食了每天早上就會自言自語的敘了,(有時候白天你看它眼睛閉著在那裡打瞌睡但喉嚨在波動,聲音不高但能聽見),這時可以讓雛鳥聽其他鳥的鳴叫讓它學習,這樣到換毛後,你養的麻雀叫口一定不錯。當然我發現麻雀學習硬食鳥(芙蓉,黃雀。。)百靈類和綉眼的叫口都可以,但想讓它學靛頦這樣的鳥叫就不太現實了。
每天抽一定的時間與幼鳥接觸,用手餵食,喂蟲,讓小鳥養成親人的習慣,小鳥在自己吃食後逐漸減少喂蟲的數量和次數,有空多帶鳥出去溜遛,主要是為了讓它適應外面的環境,培養其愛熱鬧,見「怪」不亂的習慣。不然你的鳥在家裡肯定叫的不錯,出去就。
如果有可能,我會盡量的選擇籠養,因為籠養鳥沒有束縛,到上性的時候可以在台上盡情展示舞鳴,而架養的雖然也能跳舞,但所受限制較多,持續的時間總不長。鳥市上見到架養的麻雀也大多是因為籠養時出了問題才改為架養的。
2.原毛的飼養
剛進籠的鳥野性大,可以多喂幾天穀子,營養成分
C. 請問這個鳥叫什麼名字屬於什麼種類的,什麼科
黃雀(學名:Carelisspinus)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雄鳥頭頂與頦黑色,翼斑和尾基兩側鮮黃;雌鳥頭頂與頦無黑色,具濃重的灰綠色斑紋;下體暗淡黃,有淺黑色斑紋;雄鳥飛翔時可顯示出鮮黃的翼斑、腰和尾基兩側。分布於南歐至埃及、東至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生活於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帶,秋季和冬季多見於平原地區或山腳林帶避風處。以多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兼主食赤楊、樺木、榆樹、松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薊草、中葵、茵草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
中文學名:黃雀拉丁
學名:Carelisspinus
別稱:黃鳥、金雀、蘆花黃雀
二名法:C.spinus
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目:雀形目
科:雀科
屬:金翅雀屬命名
時間:1758年
命名人:Linnaeus
D. 像麻雀的小鳥,羽毛是黃綠色的,請問是什麼品種
黃雀。
黃雀(學名:Spinus spinus):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體重9.5-16克;體長106-122毫米。雄鳥頭頂與頦黑色,上體黃綠色,腰黃色,兩翅和尾黑色,翼斑和尾基兩側鮮黃色;雌鳥頭頂與頦無黑色,具濃重的灰綠色斑紋;上體赤綠色具暗色縱紋,下體暗淡黃,有淺黑色斑紋;雄鳥飛翔時可顯示出鮮黃的翼斑、腰和尾基兩側。虹膜近黑色;嘴暗褐色,下嘴較淡;腿和腳暗褐色。
黃雀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生活外,常集結成幾十隻的群,春秋季遷徙時見有集成大群的現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隱蔽。平常游盪時喜落於茂密的樹頂上,常一鳥先飛,而後群體跟著前往。飛行快速,直線前進。
歌聲是更多的金屬聲、顫音相混雜的旋律,同時綴以喘息音調。雄鳥在其領地內,總是站在高的有利之點或緩慢鼓翼像蝙蝠樣炫耀飛翔時進行鳴唱的;在冬末到回遷之前,它經常以短促的爆破音或亞歌形式進行鳴唱。黃雀最典型的叫聲是一種「toolee」和「tsuu-ee」聲,還有一種純的 「tet"或「tet-tet」聲;飛翔時發出一種「twillit」的顫音。
黃雀的食物一般隨季節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春季在中國東北吃嫩芽、野生植物種子、裸子植物種子和鞘翅目小昆蟲;夏季以多種昆蟲喂雛,尤以蚜蟲為主;而秋季則食漿果、草子、稗、粟等。在中國河北則食大量種子、漿果和昆蟲。春、秋季旅經中國河南時,以各種植物種子為主,兼食少量蚜蟲。在越冬區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在中國貴州12月剖檢5隻鳥胃,其中樹果佔55.6%,草子22.2 %,稻穀22.2%。
E. 如何區別黃雀與金絲鳥
圖片里的是麻雀,毛是褐色的
金絲鳥的毛一般是黃色的有點橘黃的樣子
F. 這是黃雀嗎還是什麼鳥
不是黃雀,翅膀上有黃色的斑塊,這是金翅雀。黃雀為下圖
G. 有認識這鳥的嗎
圖片上的鳥是黃雀,這是我關於黃雀的一段記憶。
光陰苒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間已走過了一個甲子。玩鳥就是從黃雀兒開始的,如今又把黃雀收入籠中。
黃雀小巧玲瓏,性格溫順,好喂易訓,特別受北京人喜歡,稱之為「黃巧兒」,現在想起,怕是能記事的時候就玩黃雀兒,大人們玩公的叫巧兒,孩子們玩母的叫麻兒,都是架養,很少進籠的,一般有個三五天便能飛食、叫遠,及至叨個小玩藝,胡同的孩子們湊在一塊就是玩這個,比較大眾化的還有朱點,檔次高點的玩個什麼交嘴,蠟嘴一類的。
七十年代落腳太原,成家之後又養開了鳥,就是黃雀兒,那時家裡從北京帶回的小京籠,就是為黃雀准備的,八十年代後逐漸有了珍珠、玉鳥一類的繁殖鳥,直至後來冒出了五彩一類的籠養鳥兒,什麼牧師、綿花兒那些羽毛靚麗,小巧可人的鳥兒,便放棄了黃雀,一晃二、三十年過去了,再沒碰過黃雀兒。
今年黃雀特別多,早在八、九月份,市面就見了,黃雀稚兒,買的人也不少,賣鳥的忽悠玩黃雀就是玩這個,小麻鳥兒,其實不是那麼回事,一換毛可能跟您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這話您跟人說沒人信,那賣鳥的大言不愧的說:「不懂吧,沒玩過吧」,這話不可氣可笑,轉眼到了秋涼,大量黃雀上市,越賣越便宜,人們手裡攥著的,籠里提著的凈是黃雀,真是遭災了,那黃雀遭罪了,十塊錢價,碰上了有給仨的,有個賣黃雀的算是熟臉,見我過來彎腰看地上的鳥籠,便說「您抓倆吧,白送」,那籠里有四五十隻,亂成一團,我搖搖頭走了,到了中午正准備回家又碰上了,這時籠里剩下六、七隻了,一看有隻麻雀還是只棍尾,便臨時動了心思,弄只玩玩吧。這兩年退休在家有功夫遛鳥了,便把些籠子提溜出來,也常有非議,早先買了對大漆籠,提溜著遛紅子,有人說牛,有人說把好東西糟踏啦,總之那大漆籠怎麼能籠紅子哪,這不玩黃雀就合適了。其實,那大漆籠買來就是養紅子的,那紅子怎麼能全敲壞大漆籠呢,那大漆硬著哪,且有韌性,甭管怎麼說我就是這么用的,遇著這個,我也沒話說,或是用不著多費話,保不準您那紅子嘴軟,敲不動,要真的誰聽了這話出點什麼毛病負的了責嗎,所以也用不著較真。物有其用,那就玩個黃雀兒吧,不曾想這鳥一露面,使招來非議,都說老漢不懂鳥,弄了母的,厚道點的說:「這是母鳥,找他換吧」,像是我讓人蒙了,尖刻點的說:「呦,您這是准備孵鳥吧,還得配個公的「,有熱心的說,我去給您換去,弄的我哭笑不得。
我反復的解釋那是只麻雀,多數人哼哼哈哈,到有位記住了,一天跟我說,誰誰那有隻麻雀,要1000元,有人出300沒賣,你能給個四、五百就能拿,我說不要,這麻雀兒不麻雀兒的沒那個價,這時旁邊有人說話啦,「他不懂,不懂……」我真的無語了,不懂就不懂,您留著,等著懂的吧,逮幾個可憐鳥,換幾個可憐錢,這話說大啦。北京人玩麻雀,都是在母鳥里邊找,憑的是眼力,公鳥里挑,那是喜好,花大錢那是傻瓜。說到底玩黃雀,就是聽叫,外形上鳥兒差別不大,據說毛分青、黃、灰三色,灰的少見。青黃也分個人喜好,要說挑也說是挑個麻頭麻臉,尾上有點講究,一般喜歡棍尾,這種鳥精神,其實尾巴把的緊,身上羽毛必緊,其次是劍尾、燕尾,遇上掃帚尾,沒人要,其實這籠養鳥特別是小型鳥選擇上,尾羽是重要一條,再說叫,黃雀沖窮之大口,喜鵲、紅子、油葫蘆,說起容易,做到難,那顯功夫,首要是工夫—時間,說到底抓個黃雀自己玩自樂就挺好,愛就要有愛的理由,也得能道出個子丑寅卯,這就是自圓其說,自己的玩藝,怎麼也得有幾條愛的理由,這玩兒,就得有自己的主見,不能隨波逐流,得有自己的主意,你跟別人說,能理解、淡定,不理解,欣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