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馬兒崖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馬兒崖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31 05:19:37

⑴ 大河鎮的景點簡介

川陝省赤北縣第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川陝省赤北縣第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鎮政府東南方12公里處,毗鄰樓房村委會。1931年至1933年,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曾在此戰斗、生活了三年,並在該鎮樓房村建立了川陝赤北縣第五區蘇維埃政府。1985年,該政府舊址被西鄉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門前冬青經冬不凋,宛若紅軍戰士的革命忠心;壇內月季鮮艷,猶如漫卷西風的紅色戰旗。來此參觀者,名利坐忘;緬懷先烈者,豪情滿懷。 紅四方面軍總後醫院舊址 紅四方面軍(曲江洞)總後醫院舊址。位於鎮政府東南方10公里處曲江洞附近,海拔約1200米,佔地面積300餘平米。洞分「干洞」和「水洞」。兩洞一上一下,一乾燥,一流水,上下貫通,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懸崖絕壁,龍洞飛瀑,綠樹翠蔓,山花吐蕊,山鳥悲啼,幽深沉靜,美不勝收。作為陝南紅軍革命根據地系列景區之一,現已入選全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二期名錄。深山幽谷藏奇洞,跡留紅軍一片心。 硝洞子 硝洞子。幻妙迷濛硝洞子,位於大河村二組,為一天然巨大地下溶洞,洞深約500米,內分三層,最寬處可容15人並排行走,空曠怪異,神秘莫測,猶如巨龍巢穴,又如魔幻世界,穹頂圖案如麥田怪圈,精美絕倫,妙不可言。洞內隨處可見形態奇異的石鍾乳、石筍、石柱,如神如佛,或立或坐,鬼斧神工,天然雕塑,美輪美奐。 石林園 石林園。被稱為西北地區最大的中華天然龍骨石群--石林園,位於鎮政府駐地以西2公里處,園區佔地約10平方公里,以自然露天石林為主,石林群千奇百怪,形態萬千,或如群童嬉戲,或如仙友並肩,或如王者獨尊,或如玉柱擎天,或如精靈聚會,或如巨魚入海,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夫妻墳 夫妻墳。位於漏明崖500米處,有兩座形似墳墓的雙峰,故稱「夫妻墳」。傳說有一獵戶夫妻倆因貪心而鑿傷山神雙目,神目不再流米出來,滿山野獸也因無山神拘管,各奔東西,四散逃走,獵戶夫妻倆狩獵無獲,食不果腹,最終一家老小全部餓死。夫妻倆死後,即葬於漏米崖之前,懺悔其罪。 鴛鴦洞 鴛鴦洞。距漏明崖不足300米遠的左邊山澗里,有上下間距約10米左右的兩個山洞,名為「鴛鴦洞」。傳說洞里分別住著一男一女,均以狩獵為生;日子一長,兩人相愛,結成夫妻,生兒育女,興家立業。兩洞均處懸崖絕壁,險要異常;洞內均有石鍾乳,如神如佛,如柱如塔,造型奇特,鬼斧神工,堪稱絕妙。「妻洞」宛轉如旋梯,穹頂高深,難以攀登,群棲蝙蝠,聞人聲即驚飛;有後洞漏光,映照鍾乳石像,精美絕倫。「夫洞」洞口狹窄,僅容一人側身通過,入內則為斜坡,直沖而下,積水已涸,踏石而入,右轉攀援,小穴窈然,層接而上,如是者三,可至極高處;小心入內,隨處可見鍾乳石,奇形怪狀,難以形容。 魯班石 魯班石。位於河西公路約10公里處的巴水河邊,斜放著一塊5米見方、厚度約60公分的大石板,大石板的上側面留有一個深度約1公分、長度約50公分,酷似巨人踩下的千年大腳印,故為「魯班石」。該石遺跡奇特,傳說美妙,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煙嵐霧靄,花香鳥語,美不勝收。 漏明崖 漏明崖。位於窩壩村委會東北角之高山頂上。天生奇洞,貫通山崖,雲影徘徊,天光明亮,遠眺如天鏡高懸,近看如天門洞開,鬼斧神工,妙不可言,故名「漏明崖」。傳說此為山神之目,因目睹附近獵戶一家生活貧困,故夜夜悲傷,神淚落地,化為大米,後為貪心夫妻倆誤鑿重傷,神目失明,不再流米。俗稱「漏米崖」。 龍潭溝 龍潭溝。距窩壩村委會1公里,瀑布飛流,蜿蜒曲折,猶如仙子之飄帶,又如玉女之秀發,於幽谷翠嵐間飛瀉而下,飛珠濺玉,輕霧彌漫,清流潺湲,三道轉折,形成四個碧波粼粼的清水潭,俗稱「四口鍋」。青山瀑布,樹色煙光,相映成趣,蟬噪林靜,鳥鳴谷幽,恍若仙境。 河西走廊瀑布 河西走廊瀑布。該景點位於鎮政府西北方向6公里處,洞深約200米,洞口寬約5米。龍泉飛瀉,瀑布懸空,猶如珠簾垂掛,又如仙裙曳地,披拂於近百米高的洞口,飛珠濺玉,其聲若雷,噌吰不絕,氣勢磅礴,非常壯觀。洞口煙雨溟濛,山色秀麗,盤雲低徊,蟬鳴鳥唱,撩人情思。 高洞子 高洞子。位於南坪村委會4公里處懸崖峭壁上,分為高洞子和矮洞子兩部分。曾為陝南地區最大的土匪頭子袁剛盤踞之地。其在高洞子儲存糧草,在矮洞子訓練兵卒,憑借地利,周旋於地方勢力之間,游刃於政治漩渦之中,縱橫捭闔,八面玲瓏,呼風喚雨,驚天動地,據守此處長達30年之久。青山茂林,鳥唱蟬鳴,歷史塵跡,或可探尋。至今遊客樵夫,時來獵奇攬勝,面對危崖奇洞,莫不拊膺慨嘆。 八海坪紅色交通線 八海坪紅色交通線。橫貫大河鎮南北,南自四川通江縣空山鄉,北至西鄉駱家壩馬兒崖,全線長約80公里。八海坪紅色交通線是當年紅四方面軍與紅二十九軍之聯絡點和信息情報中轉中心。 佛頭山 佛頭山。千仞獨秀入雲霄,萬峰朝拜我為尊。因峰頂形狀宛若俯首低眉、合掌誦經的佛頭,故名「佛頭山」,海拔2459米,位於河西村紅花溝境內,為全縣最高峰。站在佛頭山頂,如置身於雲彩之上,徜徉於天地之間,舉頭紅日在上,俯首白雲在下,左顧則青山綠水,右盼輒碧野平疇,近看人家村落,遠眺漢中漢水,山風習習,白雲悠悠,游目騁懷,心曠神怡,恍惚若仙。明朝建文帝在西鄉避難時曾隱居於此,有祭拜建文帝之廟宇遺址。 大紅崖 大紅崖。又名建文崖、凈業堂,位於大河鎮茶園村委會3公里處,原為古寺,依山傍崖而建,綿延數里,規模宏大,曾有廟會,信男信女,燒香拜佛,盛極一時,熱鬧非凡。後雖毀棄,尚存佛堂、佛像、山門、石碑等建築,並有明朝壁畫50餘幅,衣帶當風,眉眼生動,姿態萬千,精美絕倫。古寺鍾聲雖遠逝,青山綠樹有佛蹤。

⑵ 陝西西鄉名勝古跡有那些(簡介:兩個!)

西鄉櫻桃溝位於西鄉縣城北席家溝,因盛產素有果中「瑪瑙」之稱的櫻桃而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溝內櫻桃樹以天然形成,經人工種植,逐漸形成規模,面積約20多公頃。櫻桃樹每年3月初為開花季節,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果實成熟期。鑒於櫻桃花期、掛果期較長,氣候適宜,是休閑旅遊的最佳時機。常言說:「櫻桃好吃樹難栽」。櫻桃溝的櫻桃皮薄、肉厚、個大味甜,主要是由於溝內的土質是櫻桃樹生長的最佳土壤,坡度不大,光照均勻,雨水適中,果實成熟季節,個個晶瑩剔透,猶如一串串瑪瑙掛在枝頭,美不勝收。隨著我縣旅遊業的發展,特別是從2000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屆的櫻桃節以來,來櫻桃溝旅遊觀光人數均突破三萬人次,有力地拉動了西鄉縣茶葉,商貿等第三產業的同步發展。2008年,政府大力扶持櫻桃溝的旅遊業,不僅新修了三條直通旅遊區的標准公路,而且大力改善區內休憩場所,使更多的人能夠來櫻桃溝旅遊,度假。

西鄉-午子山位於漢中市東部,陝西西鄉縣堰口鎮內,距縣城12公里,地處210國道旁邊,是海內外遊客前來游覽、觀光、朝拜的聖地。被列為國家2A級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山勢險峻,壑幽林密,二水環流,奇峰獨秀。保存立腳點原始生態的世界珍稀純白皮鬆2500餘畝,同時存有大量的古文化,文物遺產。據碑、碣、志書記載,午子觀古建築群始建於西漢,漢高祖劉邦愛姬戚姬進香焚輪之處。上、中、下三觀為陝南道教中心。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大舜謀士善卷,明代建文帝均來午子山隱居,道教重要人物張道陵、張魯、張三豐來此講經傳教。現存三國蜀將張飛書「飛鳳山」等多處摩崖石刻明清碑碣及造像。「午子朝霞」、「 龍洞飛泉」 、「聖水靈潮」、「 飛鳳展翅」等,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交相輝映。午子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西鄉縣城東南的巴山北麓,以「三峰峭立,二水環繞」的午子山為主體,數萬株挺撥蒼翠的白皮鬆林景觀為特色,包括子午山、大峽河(含飛鳳山)、後山茶園、田園風光和堰口鎮等景區,面積約25平方千米。午子山山勢神奇,高聳入雲,層巒迭嶂,壑幽林密。雲霧飄繞。珍貴的白皮鬆林遍布全山,集秦嶺的偉岸,巴山的幽雅,漢水的逸秀於一身,有「漢南勝景區」和「陝南小華山」之稱,是我們早期道教活動聖地之一,也是陝南道教活動中心。自然景觀主要有午子朝霞、白皮鬆林、飛鳳山、大峽河、小峽河、熱風洞、勃鴿洞、九龍飛泉、東坡紅葉、千畝茶園等。人文景觀有午子觀、鳳憩亭、禹舜廟、飲馬池、聖水堰、堰上古鎮。午子茶,非子午茶,緣於「午子——子午」古道旁道教名山「午子山」。然今人多以「午子謂山名,子午系道名」而稱謂。 楚漢之際,王莽沿山開路,通子午道。《漢書》雲:「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從古長安南行60里至子午谷,經碾子坪越秦嶺至西鄉南子午鎮,然後折向西達漢中,全程11站,近700華里。劉邦受封漢王,即由此道就國漢中。三國時魏、蜀多於此道交兵,爭戰不已。盛唐天寶年間劍南涪州貢生荔枝達長安,同途貢茶,皆子午道也。

沿子午道行至西鄉南12公里子午鎮,自堰口鎮渡涇洋河,可見三峰削立,二水環流。其主峰午子山,處北緯33度巴山北麓,800-1200米海拔之間,層巒蒼翠;大、小二峽峽水穿越谷壑,注入涇陽河,素有陝南「小華山」之譽。山上古建午子觀,周圍2500餘畝白皮鬆林木,姿雄色純、雲霧飄渺;被譽為「東方寶石」的朱䴉就生棲於此。據舊縣志載,此乃漢戚姬進香封輪(祁福)之處。

這里兼有南北氣候的多樣性和土壤礦物含量的獨特性,形成了「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四季充沛,風化石質遍布,土壤酸鹼適中」的獨特宜茶環境。「龍泉洞中水,午子山上茶」更將「龍泉溢水,隨潮起伏,潮起則水濁,潮息則水清」之品茶「仙境」傳說得愈加久遠,而為茶之爭亦在歷史上頻見。縣志載:「南高宗(1127-1162)時,西鄉茶山綿延數百里,使者韓珠欲增茶稅……」「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西鄉私販茶葉者聚眾起事……」可見,西鄉植茶歷史之悠久。

「午子山下子午道,子午道上午子茶」,實情也。如今,午子山因午子茶而聞名,午子茶因子午道而流芳。它流著茶,亦流著道。

茶道,乃以「品」為主的飲茶藝術境界。中國茶道,興於盛唐,流芳東瀛。盛唐茶道乃溶合建築、繪畫、服飾、樂舞、音韻、哲學等藝術之精粹而呈千姿百態,它展示高雅、表達禮儀,象徵友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其間浪漫和現實,茶品與人品、音韻和道場、佛性與禪機使其宏麗而典雅、清淡而純真……,大千世界,由茶而客串,由藝而成趣,幾經文人、寺院、宮廷茶道至臻成熟。若言《調琴啜茗圖》、長樂坡望春樓酒器、茶釜、茶檔、茶碗,反映了茶道文化的初興,則往來於京都與茶區之官吏、商賈更促進了宮廷茶道的張揚。如王建(766-832?)《宮詞百首》中一詩「延英 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便寫了延英殿試時皇帝向考中者賜茶的場面。由此可見一般。

午子茶道,由來已久,據傳系由盛唐宮廷茶道演變而來。「由於子午道直通京城長安……當時宮廷內外、文武百官多嗜飲西鄉等縣的『山南茶』,『西鄉月團』,名噪一時。」陝西午子綠茶公司正是在此挖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套午子茶道:特製仿唐宮廷秘色瓷茶十八件套,用世界流行的高直透明水晶玻璃杯沖泡「午子仙毫」。觀其形「一芽兩葉,狀似蘭花」,賞其色「湯色碧綠、葉底嫩綠」,聞其香「栗味撲鼻、醇氣四溢」,品其味「一口舌尖微苦、二口有甘潤喉、三口頰齒留香」。真道是:「杯擁茶而坐覽千山萬水,茶臨杯而活觀千姿百態;茶潤喉品味栗香馥郁,肌骨 清兩腋栩栩清風」。

願午子茶隨「午子——子午」古道而流芳

西鄉茶園位於西鄉縣羅鎮,面積達18萬畝,有採茶、品茶、制茶、茶藝表演、茶園觀光等旅遊服務項目。西鄉茶葉始於秦漢,盛於唐宋。這里出產的「午子仙毫」茶以色香味形俱佳、純天然、無污染聞名全國,是中國八大名茶之一。

西鄉-棗園湖公園正在申報國家級1A旅遊景區,地處316國道漢中----西鄉88 公里處,1998年王子嶺電站水壩建成蓄水成湖,有水面長8公里40餘萬平方米。由棗園湖公園管理處投資600餘萬元,建成了旅遊、度假等配套設施,年接待能力20餘萬人。棗園湖青山綠水,碧波盪漾,是漢中人民水上旅遊的又一風景線。

西鄉-柳林西鄉柳林位於西鄉縣城東北。距離縣城中心5公里。涇陽河,柳樹林,互相暉映,美不盛收。是春天踏青,夏天避暑的好去處。

西鄉-何家灣遺址何家灣位於縣城東北5公里的古城鎮三合村,在涇洋河右岸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約10多米,是本縣又一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1980年10月—12月發掘,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4.5平方米,發掘面積61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生產和生活用具600餘件,並清理出仰韶文化時期的殘居住址20餘處、灶坑一個,儲藏物品的窖穴115個及墓葬25座,是當時在陝南所發現的史前時期遺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積層最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處遺址。1982年4月14日,在又一次發掘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雕人頭像,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工最早的一個骨雕人頭像,也是一件極為珍貴的骨雕藝術品。

西鄉-李家村遺址位於縣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鄉和平村。1958年,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經考古單位考核、證實,為史前文物。先後兩次發掘,出土文物大致分兩類;一為石器類,其特徵以磨製為主,打制次之,磨製的器物有石斧、石錛、石鏟、砥礪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類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銼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以及扁平磨光雙弧刃石鏟等,最具有新石器時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內黑外紅,以夾砂灰白陶為主,亦有泥質深灰陶、夾砂紅陶等,其製作工藝原始,造型簡單,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較低。陶器上的飾紋,多為線紋、繩紋或鋸齒狀。此外,還發掘出墓葬區一處,瓮罐葬兩個,房屋遺址一處,柱洞數個。屋為園形,門各南開,屋後背水,室內地面夯燒堅固,室中有燒陶之窯跡,室外有殘陶窯坑和灰坑,並有鹿角、獸骨等。

西鄉-紅色旅遊區 紅二十九軍軍部 民國1932年9月,中共陝西省省委任陳淺淪為軍長兼政委,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擴大武裝,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實行戰略大轉移,紅四方面軍進駐西鄉縣鍾家溝鄉,並將軍部設在玄天觀,同時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作出了入川的重大決定。12月19日,紅軍主力相繼撤離西鄉向四川開撥,21日到達四川通江兩河口後,不到一個月時間,紅軍就解放了通江等縣,迅速在川北打開了局面,於1933年2月誕生了川陝革命根據地。打響了陝南革命武裝斗爭的第一槍。

在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西鄉誕生了自己的紅色部隊紅二十九軍軍,它的軍部設在西鄉縣駱家壩鄉馬兒崖,紅二十九軍在軍長陳淺倫的領導下進行了多次英勇的斗爭,後來由於叛徒告密和叛亂,馬兒崖事變在這里發生,紅二十九軍組織和蘇維埃政權數十名幹部在事變中犧牲。紅二十九軍軍長陳淺倫、政委李艮在磨子坪就義。後來,廷水竹園子就做為陳淺倫烈士的故居。

鍾家溝會議遺址位於西鄉縣鍾家溝鄉。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始西征。在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的帶領下,紅四方面軍放棄鄂豫皖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12月進入漢中,紅四方面軍進駐西鄉縣鍾家溝鄉,並將軍部設在玄天觀,同時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作出了入川的重大決定。12月19日,紅軍主力相繼撤離西鄉向四川開撥,21日到達四川通江兩河口後,不到一個月時間,紅軍就解放了通江等縣,迅速在川北打開了局面,於1933年2月誕生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目前我縣保存較好的主要革命文物有「川陝赤北縣第五區蘇維埃政府」長方形木質印章、鍾家溝金家嶺路邊牆頭上紅軍留下的大幅標語等實物23件。

雞公田起義位於西鄉縣私渡鎮紅安大隊的雞公田。別稱「紅廟子」,後為大隊小學所在。1932年陳淺淪同志籌建紅二十九軍,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為紅四方面軍入川創造條件,在雞公田舉行武裝起義,後起義失密,陳淺淪等被害,革命暫受挫折,但「雞公田」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起義地被載入中國人民革命的光輝史冊。

⑶ 馬兒崖事變的事件經過

1932年10月,紅4方面軍途經陝南,留下一部分幹部,協助陝南軍委書記陳淺倫建立馬兒崖區蘇維埃政府。1933年2月12日,正式成立紅29軍,陳淺倫任軍長,李艮任政委,下轄兩個團、游擊隊、教導大隊等,總共千餘人。其中紅軍基本隊伍不多,多為收編的民團、「神團」等游雜武裝。
紅29軍迅速壯大,震撼了巴山牧水、漢江南北。西鄉縣政府和土豪劣紳惶恐不安,聯名請求漢中綏靖司令派兵進剿,時國民黨漢中綏靖司令是17路軍第17師51旅旅長趙壽山,派其部下營長張鏡白重金收買了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紅29軍游擊司令張正萬(收編的「神團」首領)、肖世龍等20餘人,策劃叛變 。
1933年3月26日,趙壽山率所部開往西鄉,包圍了紅29軍軍部所在地馬兒崖地區。4月1日,張正萬乘29軍主力在外作戰,軍部人員在馬兒崖聚集開會之機,率所部叛變,一舉攻陷馬兒崖。紅29軍軍長陳淺倫、政委李艮、政治部主任程子文、第1團團長劉緒金、陝南特委書記孟芳洲等先後遇害。是為「馬兒崖事變」。陳淺倫、程子文的人頭被張正萬割下,送到趙壽山處,趙下令懸首西鄉縣城南門外示眾。事變後,紅29軍諸部遭趙壽山部圍剿,基本解體。殘部約120餘人改編為陝南遊擊隊,後入川編入紅4方面軍。
趙壽山因消滅了紅29軍,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嘉獎電文如下:「西安綏靖公署楊主任勛鑒:據報第十七師五十一旅旅長趙壽山,拿獲偽軍長陳潛,及擊斃匪徒,虜獲匪印經過情形,請獎勵一案。查該旅旅長趙壽山,擒獲匪首,核與獎勵條例第三十一條相符,准給二等一級獎章,仰即派員帶同引領,來部具領。所呈匪印一顆,應予燒毀,希即轉飭知照。蔣中正元參印。」

⑷ 駱家壩鎮的紅色革命

駱家壩革命歷史悠久,早在清嘉慶初年白蓮教起義軍扎營徐家寨(馬兒崖),位於駱鎮以西2km處,1932年12月紅二十九軍在此建立,點燃了陝南紅么革命的聖火,震驚陝南的「馬兒崖事變」就發生在這里。這里也是紅色交通線的重要驛站,紅軍歷史上有名的「鍾家溝會議」就在這里召開。1934年10月-率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撤離鄂豫皖革0據地,途經西鄉,軍部就設在鍾家溝的玄天。

⑸ 馬兒崖事變的介紹

1933年2月12日,紅29軍正式成立,陳淺倫任軍長,李艮任政委,紅軍基本隊伍不多,多為收編的民團、「神團」等游雜武裝,共千餘人。1933年4月1日,收編的「神團」首領張正萬等乘軍部主要幹部在馬兒崖開會之機,暗中與國民黨駐縣部隊102團聯系,外攻里應,突然襲擊,製造了震驚陝南的馬兒崖事件,陳潛、李艮、程子文、孟芳洲、杜潤滋等領導人先後落入敵手,慘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