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哪裡來的蝸牛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哪裡來的蝸牛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4 04:09:22

A. 家裡出現無殼蝸牛是哪裡來的

沒有殼的蝸牛是蛞蝓。

蛞蝓是一種常見的陸生軟體動物,體長為梭形,身體光滑柔軟,看起來像沒殼的蝸牛,爬行時體長30-60毫米,顏色大多是暗黑褐色、灰紅色或黃白色,頭部的前端有2對暗黑色的觸角,眼睛在後觸角的頂端。它的體表濕潤,頭部前方有口,會分泌沒有顏色的黏液,爬過的地方都會有像鼻涕樣的東西,所以又被稱為鼻涕蟲。

在農業生產中,蛞蝓是一種農業害蟲,耐葯性和抗葯性都很強。一年繁殖1-2代,成蟲或幼蟲在植物根部濕土下越冬,4-8月在室內盆栽里活動,待入夏氣溫升高後,蛞蝓的活動稍有減弱,秋季氣候涼爽後又危害加重,在大棚里的危害也會加重。

蛞蝓的防治方法

1、可以往花盆邊撒一些生石灰,或者1%食鹽水,使蛞蝓體內水分外流從而死亡。

2、可以晚上在花盆邊放一些新鮮的雜草或者菜葉來誘集蛞蝓,第二天的天亮前人工捕捉。

3、可以直接用農葯,在傍晚將葯均勻撒施或分片撒施在盆土表面和植物的根系周圍。施用農葯時,需要做好防護,使用方法參照產品的說明書。

B. 這是什麼東西

這個是非洲大蝸牛,屬於外來入侵物種。



非洲大蝸牛(學名:Achatina Fulica):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成體殼長一般為7-8厘米,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厘米。夜行性,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濕環境中活動,喜歡在下雨及夜間出沒。平時躲在陰涼的地方,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假口蓋),只餘一個小孔來呼吸,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等到環境轉好後再出來。

食物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該物種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非洲大蝸牛一次可以產下30到700粒卵,繁殖很快。

是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系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形態特徵
非洲大蝸牛貝殼大型,通常體長7-8厘米,最大20厘米,體重可達32克。[2]貝殼狹窄、錐形,長寬比約為二比一。殼質稍厚,有光澤,呈長卵圓形。殼高130mm,寬54mm,螺層為7-9個,螺旋部呈圓錐形。體螺層膨大,其高度約為殼高的3/4。殼頂尖,縫合線深。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胚殼一般呈玉白色。
棲息環境
適宜於非洲大蝸牛生長、繁殖的地區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熱河谷區。非洲大蝸牛生活的適宜氣溫為15-38℃。土壤濕度為45%-85%:最適宜的氣溫為20-32℃,土壤濕度為55%-75%。當氣溫低於14℃,土壤濕度低於40%或氣溫超過39℃.土壤濕度達90%以上時。非洲大蝸牛即產生蠟封進行休眠或滯育。
喜好潮濕的環境。生活環境為陸地,主要棲息於菜地、農田、果園、公園、橡膠園里、雜草叢生、樹木蔥郁、農作物繁茂陰暗潮濕的環境以及腐殖質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樹枝落葉和石塊下。
生活習性
非洲大蝸牛具有晝伏夜出性、群居性,喜陰濕環境。白天棲息於陰暗潮濕的隱蔽處和藏匿於腐殖質多而疏鬆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亂石穴內。晚上8:00以後開始爬出活動,9:00-11:00是活動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隱藏起來。畏光怕熱,最怕陽光直射。

C. 家裡出現無殼蝸牛是哪裡來的

像蝸牛一樣沒有蝸牛殼的是,鼻涕蟲,學名蛞蝓。

蛞蝓,又稱水蜒蚰,俗稱鼻涕蟲,是一種軟體動物。外表看起來像沒殼的蝸牛,體表濕潤有黏液。鼻涕蟲喜陰暗潮濕的環境。怕光,強光下2-3小時即死亡,一般多在雨天或夜間活動。

傍晚始出,晚上10-11時達高峰,清晨之前又陸續潛入土中或隱蔽處。5-7月為活動旺期。入夏氣溫升高,活動減弱,秋季氣候涼爽後,又活躍起來。

蛞蝓簡介

鼻涕蟲(學名蛞蝓),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和蝸牛、海螺是親戚。通常說的鼻涕蟲是指陸上生活的,海里的「表親」叫海蛞蝓。乍一看鼻涕蟲,黏黏軟軟的一灘,被稱為「鼻涕」還真是恰當!

鼻涕蟲和蝸牛一樣頭部生有兩對可自由伸縮的觸角。除了負責探觸身體周圍的事物,頂部的一對長觸角末端各有一個眼點,也就是結構非常簡單的感光系統;底部的一對短觸角有嗅覺功能,主要採集鼻涕蟲留下的黏液軌跡中的性激素及身旁事物發出的化學氣味。

鼻涕蟲口內有一個獨特的舌頭—齒舌,顧名思義就是舌頭上密密麻麻布滿了小倒刺。不同種的鼻涕蟲倒刺排列的方式不同,這大概和它們的食譜比較繁雜有關,畢竟有的吃素,有的吃肉(吃其他鼻涕蟲、蝸牛和蚯蚓)。進食時鼻涕蟲伸出舌頭,利用細密的倒刺切割傳送食物入口。

D. 這是什麼蝸牛

圖片蝸牛品種:蓋罩大蝸牛
蓋罩大蝸牛貝殼呈卵圓形或球形,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有5-6個螺層,體螺層特別膨大,並向下傾斜,螺旋部較矮小,稍凸出,無光澤。殼面呈奶白色或米黃色,其上有較粗的紋肋、條紋和生長線,並且還有色帶。臍孔較小,常被軸緣所遮蓋。殼口向下傾斜,口緣鋒利,呈U形。殼高38-45毫米,寬
45-50毫米。主要分布西歐及東歐部分國家,如法國、德國、瑞士、英國、奧地利、比利時、義大利、希臘、盧森堡、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波蘭、捷克以及土耳其等。因其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又名葡萄蝸牛,是法國、西歐等國家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

E. 蝸牛是怎麼來的

蝸牛由蝸牛卵變化而來,一生需要經歷卵期、幼年期、生長期以及成熟期。

蝸牛在交配受精結束後10天左右,開始准備產卵。產卵前,蝸牛四處尋找產卵場所(一般為數毫米深的土層中或者是朽木、落葉之下),挖掘土坑和小穴用於產卵。產卵時,蝸牛鑽入挖掘好的土坑之中,直至產卵結束才會鑽出(產卵時間大約持續1-2小時左右,每分鍾產卵2粒)。

在同等適宜的生殖條件下,蝸牛越大產卵量就越多。蝸牛的壽命通常在5~6年。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黏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

蝸牛的生活習性

1、環境陰濕

蝸牛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主要棲息在松軟透氣的腐殖土中,具有晝伏夜出的特性,不耐強光直射,另外最適合蝸牛生長的環境為空氣濕度達到百分之六十到九十,溫度為二十三到三十度,且土壤含水量達百分之四十。

2、食物習性

蝸牛是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的動物,在飼養時可以每晚或者隔天投喂一次食物,而且食物應該選擇應季蔬菜、瓜皮、果皮和精飼料等,注意投喂時要保證食料濕潤,但不能有太多水分。

3、爬行特點

蝸牛在爬行過程中,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粘液,正是因為這種液體,使蝸牛能夠在牆上垂直行走,當它受到威脅時,會迅速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封住殼口。

F. 圖中的蝸牛在中國的北方很常見,特別是雨後,請問這種蝸牛叫什麼名字啊可以食用嗎

圖中動物為巴蝸牛科同型巴蝸牛,學名Bradybaena similaris
是中國常見的為害農作物的陸生軟體動物之一,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常與灰巴蝸牛混雜發生。生活於潮濕的灌木叢、草叢中、田埂上、亂石堆里、枯枝落葉下、作物根際土塊和土縫中以及溫室、菜窖、畜圈附近的陰暗潮濕、多腐殖質的環境,適應性極廣。一年繁殖1代,多在4—5月間產卵,大多產在根際疏鬆濕潤的土中、縫隙中、枯葉或石塊下。每個成體可產卵30—235粒。成螺大多蟄伏在作物秸稈堆下面或冬作物的土中越冬,幼體也可在冬作物根部土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