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農村有一神奇土堆,千年來從不積雪,專家挖開後發現了什麼
中國有著整整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一個朝代距離近代的時間越近,我們也就更容易發現、挖掘那個朝代的歷史風貌。不過,考古作業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考古專家們需要搜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要經歷無數次的現場勘察,往往才能一睹歷史文物的真容。而且,很多時候,當考古專家們聽到一些消息,趕往現場,以為能有新的發現,常常一無所獲。所以,想要挖掘出歷史古跡、歷史文物,並不單單需要相當專業的考古知識,還需要專家們有足夠的運氣。
如今,佔地總面積約為1.6萬平方米的馬村的磚雕墓已經被開發成了山西省金墓博物館,每天都有來來往往的遊客前來一睹千年前的建築,透過磚雕的精美建築,現世的我們可以一窺宋金時期人們的生活碎片,重溫昔日的精彩。
『貳』 三星堆遺址在哪裡(神秘的三星堆到底埋葬了多少傳奇)
華夏文明過往的印象是中原一家獨大的「月朗星稀」格局,但是華夏文明自古以來就是包容的風格,有學者就說 華夏文明其實是「滿天星斗」的格局,是多種文明一起締造了華夏文明。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對這個「滿天星斗」說法強有力的支持就是 三星堆遺址 。
01
什麼是三星堆
三星堆遺址位於 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 ,分布面積大約12平方公里,三星堆的頂部原有起伏相連的三個土堆,寬10米左右,因與馬牧河北岸的月亮灣台地隔河相望,清嘉慶《漢州志·山川志》中有「三星伴月」的美稱。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於 1929年 被無意中發現, 1931年 進行了首次發掘,但是受條件所限,在持續了十幾天、出土了600多件玉器和陶器之後就結束了,此後發掘工作就一直處於停頓狀態,直到 1986年 春天發掘出一號、二 號祭祀坑,才終於讓三星堆在沉睡數千年之後, 成為了震驚世人的世界級考古大發現 。
02
三星堆都有哪些驚世駭俗的寶藏
在已經出土的上千件珍貴的文物都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可以稱為 中國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
其中,有高2.62米的 青銅大立人 、有寬1.38米的 青銅面具 、更有高達3.95米的 青銅神樹 ,均堪稱為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 金杖 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青銅大立人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面部特徵為高鼻、粗眉、大眼、闊嘴,眼睛呈斜豎狀,大耳朵,耳垂上有一個穿孔。腦袋後端有發際線。立人像身軀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誇張,兩只手呈抱握狀。
通體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三層衣,衣上紋飾繁復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圖案,身佩方格紋帶飾。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整體形象典重庄嚴。
這是 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立人像 ,身高1米7連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稱為 「世界青銅像之王」。
青銅縱目大面具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面具寬1.38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 造型極度誇張,既像人又像怪獸,耳朵高聳,眼球凸出。宛如神話故事裡的千里眼、順風耳,十分生動而神秘。
而尤其特殊的是有四件青銅人頭像帶著黃金面罩 ,這幾件黃金面罩用金塊捶打成金皮,再依照人頭像塑造,上齊額下包頜,左右兩側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鏤空,面罩與人頭像之間用生漆調和石灰作為粘合劑,將黃金面罩牢固的粘在青銅頭像上。
頭像的樣貌也非常奇特,杏狀立眼,蒜頭鼻,雙唇緊閉,略帶笑容,面部豐腴飽滿,在三星堆出土的銅頭像中,最具寫實風格。
青銅神樹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經過修復後的殘高近4米,由於頂端的部件缺失,估計完整高度在5米左右,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全部青銅文物中,這株神樹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
樹干筆直,套有三層樹枝。每層伸出三根枝條,所有樹枝都像柳樹一樣柔和的下垂,九條樹枝大致相同,枝條中部伸出短支,短支有花蕾,花蕾上各有一隻昂首翹尾的小鳥,而在樹幹上還有一條蛇將要從樹上下蜿蜒而下。
大玉璋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通長54.4厘米上寬下窄,射部和柄部兩面各陰刻兩組圖案,每一組包括5幅圖案,包含了人、山、水、雲,每幅圖案之間由兩條平行線相隔,所表示的似乎是表達了治水祭山的寓意。
金杖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全長1.42米,直徑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桿上,而木桿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凈重約500克。金杖的一端,刻有圖案,共分三組。靠近端頭的是兩個前後對稱,頭戴五齒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墜,面帶微笑的人頭像。
另兩種圖案相同,上方是兩支兩頭相對的鳥,下方是兩條兩背相對的魚。它們的頸部,都疊壓著一根似箭翎的圖案,瑰麗異常。
03
三星堆——華夏文明的新起源?
圍繞著三星堆,世界各國的考古專家爭論了幾十年,有人先入為主地認為像 二十八宿、陰陽概念、農歷、青銅鑄造技術,這些文明的產物在西亞地區早已先於中國存在,而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又與中原地區夏商文化存在很多明顯的差異,所以他們也就 認定三星堆文明是 來自異域 , 比如 西亞文明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然而可笑的是,如果這種推論成立,那麼古埃及或者其他地區的文獻中就應當有相應記載,但到目前為止從未發現有任何這種記載的痕跡,所以,這種推論只能是缺乏事實依據的憑空想像。
更何況,華夏大地上的文明歷史,並非只是「夏、商、周」這樣的單一文明中心發展過程,而是有多個文明中心。根據已知的豐富考古成果,我們可以認定一個確鑿無疑的歷史事實,即: 華夏文明是起源於多個地區,以其大致共同的狀貌,逐漸匯聚成了強大的同質文明。
華夏文明的內核,雖然是黃河下游的炎黃文明,但在此之前,其中許多史前文明體,都創造了不亞於夏商文化的燦爛成果,炎黃文明也是多點分布、多元起源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諸如黃河流域的 龍山文化 、 仰韶文化 、 二里頭文化 ,遼西的 紅山文化 ,長江流域的 屈家嶺文化 、 河姆渡文化 ,夏朝斷代始於公元前2070年,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 良渚文明 則證實了華夏文明至少有5300年以上的歷史,早於三星堆文明近千年……
三星堆的文明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是地地道道的華夏文明,與其他這些地區的文明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盡管它們可能並不是存在於同一個時空里。
三星堆雖然消亡了,但她的文化內核並未完全消散,而是通過種種渠道,融入了華夏文化的滾滾洪流。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在古文明匯聚的過程中,炎黃部族起到了絕對主導作用,正是在其不斷擴張與融合之下,華夏民族才造就了夷戎蠻狄千族共祖、東西南北萬姓一宗的繁榮局面。
多元意味著兼容,兼容往往造就強大張力。華夏文明正是在一步步兼容中,形成了綿長而強大的生命力。
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只有中國的文明沒有斷線,保持了約五千年的文化傳承,這份成就的取得,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驕傲與自豪!
04
三星堆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人們發掘出了三星堆這個沉睡了幾千年的古老文明,卻又彷彿走進了一座跨越時空的迷宮, 有太多的謎團等待著去逐一破解 。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古蜀國是如何出現的,又何以突然消亡?近4平方公里的古城突然變成廢墟,是因為發生了特大洪水?是因為突遭外族入侵?是因為內亂?三星堆文明,是否也隨著這些器物的埋藏同時徹底消失了?
出土的這些工藝高超的精美文物,形制、審美與同時代的中原地區夏商文物區別明顯,青銅面具和人像,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這種容貌特徵的差異大到讓人感覺不可理解、極其神秘。
難道三星堆文明是和其他地區文明融合雜交的成果?甚至就是源於這些文明嗎?
三星堆出土的上千件文物中有大量海貝、象牙,與古南亞文明有多處共有特徵,難道這或者又說明三星堆的文明是古蜀國通過「西南絲綢之路」與古印度、古南越等地區進行海外貿易及文化融合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生活在三星堆的古蜀人是使用什麼工具進行農業生產的呢?他們到哪裡去採集金礦、銅礦和玉礦的呢?他們又是如何開鑿堅硬的礦石的呢?
究竟是誰創造了三星堆文明? 古蜀人當時連像樣的文字都沒有,如此輝煌燦爛、光照千秋的文明,真的是由他們一手創造的嗎?假如不是古蜀人創造的這種文明,那麼又會是誰把這種文明帶到了這里? 難道三星堆文明真的是 來自外星的文明嗎?
三星堆遺址到目前為止僅僅發掘出了8000多平方米的區域,那麼 其他更多還沒有發掘的地方又會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05
三星堆的無限可能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與三星堆遺址一、二號坑中出土的金面具相比,此次最新出土的金面具,顯得格外厚重且與眾不同。
三星堆遺址被譽為 「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它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顆星辰。
圖片來源於三星堆博物館
對於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還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無限期待三星堆可以 「再醒又驚天下」 。
『叄』 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國寶藏,詭異隨葬迷霧重重
天啊!有盜洞!
黝黑的洞口,赫然現身在主墓室上方,讓潛心發掘的考古隊員心頭一緊。
這是2004年的一天,他們所在的位置是江蘇無錫郊外的鴻山地區。
從這里前往無錫和蘇州市區都不遠,太湖的浩渺煙波靜靜躺在西南邊,注視著這一片此起彼伏的土丘。
從2000年起,考古學家開始在這里發現多座墓葬,在當地人稱作老虎墩、 稈稞墩、鄒家墩之類的土堆里,出土了包括玉璧、玉龍、玉龜在內的一批珍貴器物,列入2004年全國10大考古發現。
在整理這些隨葬品的過程中,這批墓葬的 歷史 關鍵詞也逐漸清晰:
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貴族墓。
此外更重要的是,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徵屬於:越國。
奇怪!鴻山一帶向來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統治腹心,距離吳國都城姑蘇僅咫尺之遙。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數百年,越國的貴族墓為何會出現在吳國地盤上?
帶著解開謎底的期待,發掘從小型墓、中型墓終於進展到大型墓,邱承墩就此進入視野。
在鴻山地區大大小小的土丘里,邱承墩規模巨大,令人難以置信,長度達到了將近80米,高度接近6米,差不多有2層樓。
如此高大的封土,必然象徵著高規格的墓葬,因此邱承墩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期待著這座大墓能一舉解開所有謎底。
但後來的發掘成果證明,邱承墩像一團不見分明的濃霧,彌漫在 歷史 深處,讓人更生好奇:
盜洞現身的大墓,看似空空如也,一批珍貴的隨葬品,如何歷經曲折重現人間?
這些文物的出土,又如何顛覆了此前 歷史 學界的一些認識?
與此同時,1件奇怪的隨葬品,更讓所有人對一件事困惑重重:
墓主人,究竟是誰?
今天,阿倫帶您走進神秘邱承墩。
公元前473年,卧薪嘗膽十年之久的越王勾踐,率領大軍浩浩盪盪殺到姑蘇城外,越國霸業如一顆耀眼流星,劃過春秋最後的夜空。
夜空千年未改,曾經的吳國故地上,邱承墩越國大墓,正如同那個寫滿了最多神秘的 星座 ,等待今人的解密。
讓阿倫帶您先來了解這座邱承墩。
首先地理位置上,邱承墩位於鴻山墓群最西面,東西走向,為長方覆斗形。
在鴻山連綿起伏的土丘里,邱承墩的體量最大。考古發掘更令人驚呼神奇:
邱成墩的 歷史 構成非常豐富,埋藏著多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可以說凝聚了半部江南地區的上古史。
比如在邱成墩地層的最下方,靜靜躺著崧澤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等遠古時期的文化層,清理出了碎陶片等遺物,除此之外還發現了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祭台。
而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墓,就巧妙利用了此前堆積的土墩,在此之上進行營造。
當時墓葬工匠的造法是,先在土墩的西部和北部堆土,形成東西走向的長方形土墩,然後在土墩中部開挖墓坑。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這里不像北方地區的墓葬一樣往地下挖掘,而是要地上先堆土再挖呢?
那是因為作為水鄉澤國,江南地區河湖遍布,地下水位普遍較高,因此先民們別出一格,發明了先堆土再造墓的傳統。
而整個墓坑平面為"中"字型,經過勘探,長度接近57米,寬約6米,深約3米。
長達近57米的墓坑!這意味著什麼?
從江南地區出土的其他吳越墓葬來看,高等級貴族一般為15-16米左右,而中型墓基本在8米,小型墓常見為4米左右,甚至更小。
而即便放眼全國,已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墓葬,也只有一座在規模上超過了57米。
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浙江紹興印山越王陵,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越王等級的墓葬,擁有約100米長度的驚人規模。
如此一來,從墓葬規格上來看,邱承墩凌駕於所有越國貴族,僅次於越王。
其次,作為一座土坑墓,雖然不同於印山越王陵鑿山岩為墓,也不如差不多同期的曾侯乙墓深埋地下達13米,邱成墩墓的形制卻自成特色。
整體上,墓坑分為墓道、墓室和後室等部分。其中墓室里還用木板仔細隔出了主室和南北兩個側室。
另外,並沒有發現這一時期貴族墓里常見的槨室。
而那個讓考古學家心驚膽戰的盜洞,令人悚然地貫穿到了墓底。
彷彿時光掃過,片甲不留。在邱承墩初期的發掘清理里,這座大墓不見棺槨、不見隨葬,只見墓道之上空空如也。
難道真的被盜掘一空了嗎?
正當人們為邱成墩的厄運遺憾,轉機突然之間出現。
這天,在西墓道的末端,大量隨葬忽然重出地面。密密麻麻的青瓷禮器和生活用品如一堆失落千年的寶藏,層疊在不起眼的角落。
經過整理,這批器物近1000件,讓人興奮不已!
原來,正因為邱承墩大墓沒有槨室,與其他大墓不同,所以盡管盜洞深入墓穴,但盜墓賊很顯然沒有摸到方向。
與此同時,西墓道的後端竟然隱藏了一個後室,也就是一般存放隨葬品的地方,藏身於此的寶藏因此躲過浩劫,倖存至今。
在這批寶藏里,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這些仿青銅器型的青瓷禮器和酒器。
相信你一定想問:青瓷?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墓里哪兒來瓷器?
事實上,中國瓷器的發展遠比我們印象中久遠。
瓷器的基本特徵是瓷土器物外施釉,燒成溫度在1210攝氏度以上,釉色常見泛青或泛黃,有著硬度和密度高、滲水率低等特點。
雖然在國內的一些西周墓葬里發現了青瓷豆,距今已有3000多年,但學界曾普遍認為,到東漢時期中國瓷器技術才開始走向成熟,東漢之前算作"原始瓷器",商周時期的很多更是達不到瓷器標准。
因此,邱承墩大墓出土的青瓷器里,令學者驚訝的是,有多達200多件的器物已達到了"瓷器"的理化標准!
因此某種程度上,它們改寫了中國瓷器的 歷史 ,提前了600多年!
比如這件青瓷甗yǎn形鼎,瓷胎呈現出灰白色,釉色微微泛青。
器型十分別致,束腰鼓腹,圜底近平,口沿外側有對稱的半環耳,通高17厘米。
甗形鼎,顧名思義就是形狀是甗的鼎。
鼎是周代傳統的禮器,而甗yǎn則是廚房用品,功能近似於如今的蒸鍋。
除了青瓷禮器,一些青瓷的生活用具同樣令人驚喜。
比如這件青瓷溫酒器。
口徑近26厘米,通高約8厘米,同樣是灰白的胎色和泛青的釉色,腹部微微傾斜,貼著4隻裝飾用的鋪首,底部襯托著三隻矮足。
粗看平平無奇,細看才發現,溫酒器上方大有乾坤。
只見一片平坦的頂蓋之上,密布著13個玲瓏圓孔,同期還出土多個青瓷小酒杯。
遙想2000多年前,窗外細雪飄舞,高大的廳堂里暖意融融。
貪飲美酒的越國貴族生怕酒涼傷胃,便將溫酒器的小孔里加註熱水,盛滿酒水的杯子放在裡面。
溫酒器下面可能還會襯上爐盤,點上炭火保溫,就這樣一口一杯熱騰騰的小酒,飲完再斟,邊溫邊飲。
駐足在這套溫酒器之前,即便隔著千年的距離,今天的我們仍能聞到陣陣暖熏熏的酒香。
不知杯里溫的可是紹興黃酒呢?
除了這批現身的青瓷禮器,邱承墩還隱藏了更大的驚喜。
在清理墓道和禮器的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零星的青瓷懸鈴和青瓷磬。
看來,墓里還隨葬了樂器!
按照此前的發掘經驗,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里,隨葬樂器有著一套嚴格的禮儀制度,往往成套下葬,維護諸侯貴族的身份等級和地位。
比如著名的曾侯乙墓,曾出土成套的青銅編鍾,轟動了世界。
因此,如果出現了磬,墓里一定曾隨葬與之配套的樂器,比如鍾之類,甚至包括一些越國特色的樂器。
但是左右尋找都不見蹤影,它們去了哪裡?
埋葬時沒准備?或是只隨葬了一部分?從當時的禮制文化看,不大可能。
那麼是被盜嗎?
也不合情理,為什麼盜墓賊放著精美的青瓷禮器和玉器不拿,專門盜取樂器呢?
正在徘徊之際,差不多10天之後,專家發現了端倪——秘密藏在墓道的南邊牆壁里。
原來在這面普通的墓室牆壁上,竟暗藏著一個豎向挖進去的洞,赫然是一個壁龕。
而當打開這個壁龕,只見裡面整整齊齊擺放了90件青瓷樂器,保存之完好,彷彿昨天剛放進去的一般。
謎底真相大白。
經過清理,這90件樂器涵蓋了10大類,基本都是打擊樂器。
其中仿製中原系統的包括甬鍾、鎛bó和磬。
這些大家都不陌生。所謂的編鍾音樂,即是在不同的身份等級之下,匹配對應數量的甬鍾、編鎛和編磬。
當鍾聲庄嚴典雅,磬音清脆悅耳,華夏雅音流淌在貴族的宴席,流傳在 歷史 的長河。
除此之外,其他的樂器大多屬於本地文化,包括青瓷鼓座、錞於、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與仿製中原的樂器不同,絕大多數屬於軍樂器。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象徵優雅的樂器如何與戰場廝殺聯系在一起?
所幸的是, 歷史 留下了現場轉播。
《國語·吳語》里,就忠實記載了一段越國死對頭——吳王夫差的爭霸場面:
當時面對晉國部隊的窮追猛打,夫差殺紅了眼,他親自敲起戰鼓,鳴起錞於。
於是高亢雄壯的戰歌之下,吳國軍士群情高昂,喊殺聲震天動地。
夫差奏響的鼓與錞於,雖然失落於 歷史 ,但邱承墩里保存下了同款的青瓷樂器。
首先是這件青瓷鼓座。
胎色灰白,釉色泛黃,座身為覆缽狀,中部是粗矮的插孔,用來安裝戰鼓。
整件鼓座不是白板一片,而是裝飾著斜刻劃"人"字紋和戳印的"S"形紋,座的邊緣還點綴著4個鋪首耳管,別出心裁。
我們今天常說的"一鼓作氣",這件文物就是其中"鼓"的一部分。
另外還有這件青瓷錞(音同「純」)於。
釉色泛黃,淺盤虎鈕,除了鈕的設計十分精巧,還裝飾了戳印的"S"形紋。
如果說戰鼓激勵的是戰隊的前進,錞於則指揮戰隊的撤退。
事實上,成語里所謂的"鳴金收兵",其中的"金"就包括"錞於"這樣的打擊樂器,只不過成語里的錞於應當是青銅質地。
邱承墩里的青瓷錞於,則保留了錞於作為越國隨葬品的珍貴形態。
試想2000多年前,當勾踐率領的越軍殺向吳國都城,軍士高呼死戰,另有鼓聲高昂,錞於刺耳,戰陣進退之間,壓迫著所有人向著最後勝利發起總攻。
除此之外,另一件青瓷樂器的發現,則顛覆了人們對一段 歷史 的理解:
那就是青瓷缶(fǒu,與"否"字同音)。
相信很多人認識這個字,是因為《史記》里趙國藺相如的故事。
戰國中晚期,在秦兵刀鋒之下,東方六國掙扎著生死存亡,尤以趙國為甚。
公元前281年,秦國攻佔趙國石城,隨後殺盡2萬趙國兵士,血腥彌漫之下,幾年之後的澠池大會上,秦趙兩國君王相逢了。
志得意滿的秦昭王見到趙惠文王,故意請他鼓瑟,趙王聽到只得演奏一曲,一旁秦國史官立刻寫下: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趙王彈瑟。
這是赤裸裸的侮辱!
電光火石之間,趙國臣子藺相如上前一步,對秦王朗聲道:還請秦王擊缶!
秦王尷尬拒絕,但藺相如以死相挾,誓要保存趙國顏面。
眼見他耿硬至此,秦王只能"為了趙王"敲了一下缶。
這段故事被收入了中學課本,廣為流傳,影響了一代人。
只是,雖然故事情節激動人心,但"缶"是什麼樂器?長久以來並沒有人確切了解。
在考古發掘里,此前也沒發現過實物的樂器缶,所以很多人將"缶"簡單理解成大瓦盆,或認為是一種容器。
但矛盾的是,從流傳的文獻記載來看,缶無疑是一種樂器。
比如《說文》里就有對樂器"缶"的解釋:鼓之以節歌。也就是缶用來敲打出節奏,然後伴著唱歌。
聽上去像是嘻哈音樂的老祖宗。
邱承墩大墓中出土的青瓷缶,揭開了樂器缶的千古之謎。
這件青瓷缶,口徑接近43厘米,通高28厘米。在內外施釉,腹部深廣,邊沿外卷,器身上裝飾著對稱的寬獸面耳,缶之下還裝飾著外撇的矮蹄足。
彷彿准備隨時出列,等待主人叩擊起聲。
而且從這件珍貴實物能看出,與尋常的瓦盆相比,缶有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缶在當時被視作樂器,出土的位置是存放編鍾的樂器壁龕。
此外,缶的器型是為敲打發聲而設計,腹部比一般的瓦盆深廣,還有三個底足將器身懸空,製造足夠的共鳴空間。
如此一來,即便輕輕敲打,也能發出響亮的回聲。
與此同時,缶的花紋裝飾更比一般的瓦盆要繁復考究。
消失千年的吳越清音,就這樣重現人間。
至此,寶藏出土,越音重現,可籠罩在邱承墩之上的迷霧並沒有散去,反而越發氤氳。
既沒有發現任何棺槨,也沒有出土任何文字信息,這座規格僅次於越王,擁有豪華陪葬的大墓,主人究竟是誰?又為何葬在吳國地盤?
正當考古學家苦苦思索之際,一件長相奇特,從未見過的稀世文物從墓室東部浮出水面。
這就是盤蛇玲瓏球: 為中國考古史中第一次發現,一眼看去的斑斕色彩,隱隱透出遠古的詭異氣息,隱藏著千年前的墓主秘密。
玲瓏球足徑6.6、高6.4厘米,由8條首尾咬合在一起的蛇組成。
蛇身和蛇頭上揚,圓目微張,盤成圓圈形狀,形成了一個玲瓏的球體。
仔細觀察,只見玲瓏球的蛇頭和蛇身點綴著藍色的琉璃釉,紅藍相間,給人以神秘莫測的神秘感覺。
更加令人驚異的是,作為一件低溫琉璃釉陶器,琉璃球的白胎、紅彩和藍色琉璃釉,雖歷經千年滄桑,但毫不褪色。
這種點狀琉璃的施釉技法,此前普遍認為到了隋唐時期才發展成熟,但玲瓏球的出現顛覆了這種看法,提前了一千多年。
也許你會問,2000多年前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能生產琉璃器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雖然很多人只知道中國生產瓷器,但從 歷史 上看,中國的琉璃器發展同樣傳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代。
最初,本土的琉璃生產,很多是從青銅器鑄造的副產品中獲得原材料,然後提煉加工形成,大多數以微型的珠、管狀裝飾品存世。
在春秋時代,因琉璃非常罕見,不管外來輸入還是本地生產,琉璃往往被作為珍貴器物用於陪葬,比如鴻山墓群和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琉璃珠。
因此像盤蛇玲瓏球如此體積和工藝的琉璃器,可以說是舉世無匹,世所罕見。
而這件盤蛇玲瓏球究竟用來做什麼?
根據玲瓏球奇特的器型和邱承墩大墓的高規格,盡管它不見於任何 歷史 記載,具體功用難以復原,但一定 與越國王族的"蛇"圖騰崇拜與祭祀有關,象徵著越國的王權或神權 。
事實上,2000多年前的越國,作為南方諸侯,地處江南遠離中原,很長時間以來被中原國家視作蠻夷之邦,諷刺越國"淫祠盛行",譏笑越國人走歪門邪道。
也正因為這種國族間的文化差異,越國崇拜的神靈很難被中原接受,祭祀和儀式在中原國家看來,充滿了詭異的色彩。
而玲瓏球的出現,無疑印證了中原諸國眼裡神秘莫測的越人神靈和祭祀。
與此同時,除了器物本身的非凡價值,玲瓏球更為重大的意義在於:
讓判斷墓主身份有了一條直接的線索,那就是越王之下,萬民之上,兼有祭祀大權的國之重臣!
順著這條線索,按當時越國的政治體制,實行"五大夫"或"八大夫"制度,越王之下便是大夫。
令人振奮的是,隨著研究深入,另一條更為直接的線索浮出水面:
根據對出土器物的碳14檢測,以邱承墩、老虎墩等為代表的鴻山貴族墓群,推定下葬時間為公元前470年左右。
至此, 歷史 與考古驚人地指向了一個重要的事件: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吞滅吳國!
墓主身份似乎正在步步清晰:
這個人,既是勾踐重臣,又可能為越國大夫,曾親歷滅吳大戰,葬於吳國滅亡之時。
會是誰呢?
公元前473年,距今2400多年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實現了自己的復仇夢想。
在他的指揮下,越軍攻入吳都姑蘇,吳王夫差自感走投無路,自殺謝世。
滅亡吳國後,越兵橫行於江淮之間,各路諸侯紛紛道賀。
勾踐儼然已成春秋最後一位霸主,越國霸業冉冉升起於戰國前夜。
也許是經受過太多苦難,太想保護擁入懷里的霸權。功業既成,勾踐環顧四周,讓那些曾追隨他的大夫重臣們,紛紛用"非正常"的死亡方式,踏上了人生最後一程。
根據《左傳》、《史記》、《越絕書》等文獻記載,勾踐時期的越國大夫包括:文種、范蠡、計然、石買、苦成等等。
除了石買死於滅吳之前,其餘基本都在滅吳後無疾而終。
比如文種不聽范蠡之勸,留戀權位猶豫不決,被勾踐賜以屬廬之劍,伏劍而亡。
范蠡的結局更有傳奇性,《史記》記載他泛舟而去,不知所終,後世的戲曲里還加上了西施同行。
雖然聽上去美好,但西漢初年賈誼卻記錄了另一個截然相反的故事:
范蠡並沒有攜得美人歸隱江湖,而是最後被勾踐沉湖處死。
無論真相如何,他留下的一句千古警示,至今仍閃爍在中國的 歷史 :
這句話道盡功臣心境: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做人要看清何時進取何時退讓,何時興起又何時滅亡啊!
死於非命的文種,看破真相的范蠡……
邱承墩的墓主真的是他們中的一位嗎?還是另有其人?
邱承墩的 歷史 天空,註定將迷霧重重。
但與此同時,以邱承墩大墓為代表的鴻山越國墓群,又何嘗不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呢?
邱承墩大墓豐富的青瓷寶藏,改變了學界對青瓷和樂器發展的認識。某種程度上說改寫了 歷史 ,印證了華夏瓷器的源遠流長。
邱承墩大墓獨特的盤蛇玲瓏球,是我國首次發現色彩亮麗、與陶器完美結合的低溫琉璃陶器,既是一件彌足珍貴的文物,更展示了中國在先秦時代非凡的陶瓷工藝。
最後,吳越爭霸,烽火崢嶸,邱承墩大墓和鴻山墓群既為我們留下了寶藏,還留下了尚待 探索 的謎題:
比如墓主人究竟是誰?是否真的是越王勾踐大夫中的一位?
以及:為什麼在吳國滅亡前後,大批越國貴族墓葬會集中下葬於吳都附近呢?
相信後續的解密,將為這段人們耳熟能詳的華夏 歷史 ,增添更多動人的寶藏發現。
凡是過往,皆能打開序章!
近期連載分享進行中,點擊可查看往期:
這座王陵不簡單:深埋神秘古酒2300年,2件奇怪文物入選國寶
『肆』 解密神奇三星堆,究竟有什麼魅力
解密神奇三星堆有非常大的魅力,而三星堆的魅力無窮,會讓我們增長知識。研究人員不斷去解密的原因是由於三星堆的存在說明,在我國古代的某個時段非常可能出現過相當成熟的城市文化,但是這些過去我們不能親眼所見,只能通過這些神秘的文物進行探索,對於三星堆的解密也能讓我們對古代文化更喜愛。
總而言之,解密三星堆會讓三星堆揭開原本神秘的面紗,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而且三星堆遺址發現也讓我們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古代文明身上。一些黃金面罩在傳統上可能被認為是西方人物,但能夠在三星堆遺址被發現,確實能夠刷新人們認知。
『伍』 世界上有哪些神秘的史前巨型圖案
在英格蘭西部伯克郡烏芬頓堡的山坡上,有一座創作於公元前200年的白馬浮雕。這匹白馬長達100米,高40米,此馬神形兼備,貌似馳騁,橫跨一座山坡上,氣勢雄偉。說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是古代先民採取颳去表層的土後,露出下層的白堊層而雕刻成的。附近的村民們每隔6年聚集一次,為白馬鏟除雜草修繕環境。至今這匹白馬還完好如初,盡管人們驚嘆地欣賞它,但卻不知道它的確切含意。不知道它到底是象徵,還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
在美國喬治亞州有一個巨大的土丘,已有1500年歷史。土丘頂上有一隻用石塊堆砌成的巨鷹,展翅寬達40米,彷彿就要騰空而飛。這個巨鷹丘顯然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創作,但它們建造這個土丘的目的仍是個謎,大概是—種原始的圖騰崇拜吧。
在美國大角山山峰頂上,有一處用石塊砌成的圓陣,被稱為「魔力巨輪」,直徑30米,有28行石砌的「輪輻」穿過圓心。有些研究人員猜測,這大概是印第安人用來預測夏至和冬至等節令的,但至今沒有定論。
在所有這些土丘中,最大也最令人困惑的,也是最神秘的,是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南部的「巨蛇丘」,這是一條用土堆成的巨大的蛇丘,它寬約6米,高2米,長達383米,蛇身的實際長度達600米左右。現代著名的巨大建築艾菲爾鐵塔高度為318米,而383米的確不是個小數目。巨蛇的嘴張得大大的,彷彿要銜住一個不知是蛋還是青蛙狀的圓錐形土堆。巨蛇丘中沒有埋藏著人的屍骨或其他任何人工製品和文字,因此是誰在什麼時候建造的,我們無從知曉。
現代研究人員利用高科技手段,能比較精確地鑒定出這些史前建築的年代,但是對於它的起源、用途、目的,以及誰是它們的建造者的問題卻無法確定。究竟是哪些古代先民建造出這些龐大到驚人程度的巨型圖案呢?這些令現代人敬畏的形態怪異的巨型圖案到底有什麼用途呢?
更令人迷惑的是,這些史前的巨型圖案,往往在地上無法觀其全貌。比如巨蛇丘,只有在幾千米的高空俯瞰下,才能看清楚它的整個形象。再如那巨鷹雕像,只有在高空俯瞰,才能准確地辨別出來。研究人員想盡各種辦法,想要在地面上看到這些動物的全貌,但各種嘗試都是徒勞,只好藉助於望遠鏡、探測儀等高科技手段。換句話說,這些神秘而巨大的形象必須從高空中才能看到它們的全景。那麼,遠古時代的人們,怎樣設計和製作這些巨型圖案的?退一步講,即使能製作出,又如何去欣賞呢?這些巨型圖案留給人的不只是驚嘆,還有無窮無盡的探索。
『陸』 青藏高原上的小土堆是什麼
瑪尼堆
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瑪尼堆。也被稱為「神堆」。這些石塊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種吉祥圖案,它們也是藏族民間藝術家的傑作。
「瑪尼」來自梵文佛經《六字真言經》「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因在石頭上刻有「瑪尼」而稱「瑪尼
堆」。
藏族人形容牢固不變之心為「如同石上刻的圖紋」。藏族認為在石頭上留下的痕跡保存久遠,如格薩爾的足印、栓馬石印、馬蹄印以及某歷史名人的腳印等。
人們刀筆不停,艱苦勞作,在一塊塊普通的石頭上刻寫上經文以及各種佛像和吉祥圖案,並飾以色彩,使平凡的石頭變成了瑪尼石。虔誠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紋刻在石頭上,這些石頭就會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給他們帶來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