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圖片導入是什麼教學方法
圖片導入是圖文式樣的教學方法,通過簡要的符號,濃縮的文字,線條(箭頭)等構成特有的圖文式樣,形成板書、電腦課件等有效施教。常用的圖示方法有(線框)圖示、圖表、圖畫(含簡筆畫)等。
這種圖示教學法能夠展現抽象的"思維"過程,使講解有所依掛,思考有所指向,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是一種有效而高效的教學方法。
教育制度
用體態、手勢、表情等輔助人們口語表達,可以說"人體語言"是口頭語言的輔助方式和手段。而當用書面語表達思想時,用傳統文字書寫,再配以濃縮的文字、符號、線條等組成的"圖示",可以說是書面語表達思想的輔助方式和手段。
平面型的圖示板書更注重與人腦的交融,與人腦的思維"掛鉤",易於引起學生的注意,便於知識點間的比較,有的圖示體現了思維的過程,便於與人腦的交融。
B. 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幼兒看圖講述活動過程存在的常見問題 (一)模式單一在憑借物使用上是"幾張圖片一種說法",千篇一律,缺乏多樣性、新穎性和參與性。往往以"出示圖片--提問--講述--小結"為主要方式。這種教學過程表面看來沒有什麼不妥,仔細分析它對訓練幼兒語言和思維卻都有很明顯的局限性。看圖講述時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學,教師的問答、講述平淡,忽略兒童的自發關注點,把幼兒的觀察和表達局限在預先設計的框框裡面,淹沒了個性。缺乏變化的進程,單調的過程,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幼兒喪失了興趣。 (二)以教師為中心長期以來,看圖講述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走進了模式化的誤區,即注重教師的顯型指導,忽略兒童的主動觀察;忽視幼兒在看圖講述中的主體地位,缺少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注重"你教我學",僅僅是教師與少數幾個幼兒的雙向交流,大部分幼兒感覺枯燥、乏味、無事可做、注意力分散。 (三)指導方式單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不局限於某一幅圖畫,或是故事的情節上,而是在整個故事的理解中。幼兒園的看圖講述教學中存在著一個傳統的提問模式,老師會把每一幅圖都進行提問,然後每一幅圖歸納出一段話,要求幼兒認真聽,再請幼兒進行講述。往往講出的故事都一個樣。幼兒缺少了自己想像空間,自身的想像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看圖講述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滿足於使幼兒受到教育,獲取某種知識這樣一種表層功能,而應該進一步發揮其深層功能:引領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開啟幼兒的心靈之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故事裡的人物動作、表情、語言、心理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故事創編。 二、幼兒看圖講述教學活動過程的基本環節《綱要》中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並不是讓幼兒復述老師的話,而是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流,講話有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另外,《綱要》中還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根據以上要求,講述活動的實施過程可以按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一)感知理解講述對象感知理解講述對象,就是通過觀察的途徑去進行。這里的觀察就是指通過視覺去吸收信息。教師在這一步驟中重點是指導幼兒觀察、感知、理解講述對象,以便為後面的講述打好基礎。 1.運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調動幼兒的興趣。許多看圖講述,都是先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實物、情景表演來感知、理解講述對象。這主要是通過視覺通道獲得,但不排斥從其他感覺通道去獲得認識,如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情境表演、談話、圖片、實物、音樂、謎語等方法。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感知、理解講述對象的時候,要依據講述類型的特點,或憑借物的特點去引導。例如:中班看圖講述活動《送小鳥回家》首先老師出示了一段小鳥的叫聲,老師問:"小鳥為什麼要叫啊?"通過聽覺,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出活動主題;在《快樂的野餐》大班講述活動中老師選擇了幼兒喜歡的手偶大象創設了一個簡單的情景,通過老師模仿小象和幼兒進行對話交流,從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去激發了幼兒興趣,為後面的環節做下鋪墊。 2.精心設問,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講述對象。好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感知畫面內容,啟發幼兒完整講述圖片大意,給幼兒提供一定的講述方法,為幼兒自己講述奠定基礎。教師設計的問題一般有以下幾類: (1)描述性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指向畫面外在的內容,描述畫面的人物、景物、動態等,是對畫面的感性認識和初步、基本的分析。例如:大班看圖講述《快樂的野餐》活動中,出示小動物在草坪上野餐的圖片,老師引導幼兒觀察:"這幅圖里有誰? 遠處的天空中有什麼?大樹下有什麼?" 。 (2)判斷性問題。這類問題是綜合判斷性的,要在對畫面分解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判斷,才能回答。例如:《快樂的野餐》通過幼兒觀察到天空有太陽老師逐步提出問題"今天的天氣怎麼樣啊?" "小兔和小豬在干什麼啊?""小象和小猴在干什麼?" (3)推想性問題。畫面是無聲、靜止的,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根據對畫面外在內容的分析與判斷進行推想。它是由畫面內容聯想到畫外情節的講述,是具有創編和發散性的。例如:大班講述活動《快樂的野餐》,通過幼兒觀察到小兔和小猴在大鍋旁拿著勺子煮湯,教師繼續提問:"它們會說些什麼?""會想些什麼?""後來呢?"。
C. 活動教案中有圖片還有視頻這屬於什麼教學方法
以直接感知為主,有演示法和示範法。區別是展示的圖片視頻的教學目的是什麼。以豐富擴充學生感性資料的展示屬於演示法,也叫展示法。以顯示完成或製作一件東西的過程方法,步驟為目的是示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