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瀘定橋的資料
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1961年,瀘定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左右兩邊各2根,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底鏈上鋪滿木板,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這樣就13根鏈為一個整體
『貳』 大渡河瀘定橋在什麼地方
大渡河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於1961年3月4日被納入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年納入景區管理。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斗而聞名中外。
瀘定橋是一座懸掛式鐵索橋,全橋由橋身、橋台和橋亭三大部分組成。橋身由多根碗口粗的平行鐵鏈構成,橋欄直接由鐵鏈架設,底下並排鐵鏈鋪上木板形成橋面,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各鐵鏈環環相扣;橋台位於橋身兩端處,橋台內固定鐵樁,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鐵樁里;橋頭兩岸橋頭古堡為漢族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
『叄』 瀘定橋是哪個地方的
瀘定橋是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的。
瀘定橋,又名大渡橋,為鐵索橋,座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
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中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強渡大渡河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橋簡介
在關嶺、晴隆二縣交界的北盤江渡口。兩峰夾峙,一水中絕,斷崖千尺,壁立如削。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經之處。東西兩岸相距約80米,水流急湍。明崇禎四年(1631年)貴州按察使朱家民倡議建鐵索橋,冶大鐵鏈數十條貫於兩岸岩石間。
其上橫鋪木板兩重,厚約27厘米,闊約3米。兩邊架設高約3米的網狀鏈條護欄,橋頭附有方便行旅休憩、避雨的樓堞設施。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
『肆』 瀘定橋在哪裡
瀘定橋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
瀘定橋位於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河西街與成武路之間的大渡河上,北距上游雅康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218)興康特大橋5千米,距離高速公路出入口8千米,南距下游城南大橋800米;橋西接海子山,橋東接二郎山。
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於1961年3月4日被納入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年納入景區管理。
(4)瀘定橋在什麼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
在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
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凈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盪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
『伍』 請問瀘定橋位於四川哪個市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具體位置: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河西街與成武路之間的大渡河上。
盧溝橋是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內的一座跨大渡河鐵索橋,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由13根鐵鏈和鐵鏈上鋪的木板組成,鐵鏈左右兩邊各2根為扶手,底下並排9根,全橋鐵件重40餘噸。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飛奪瀘定橋」,因此戰役而遠近聞名,盧溝橋已經發展成旅遊區。
(5)瀘定橋在什麼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瀘定橋發展史
1、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為了國家統一和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的梗阻,康熙下令建橋。
2、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
3、1935年5月29日,飛奪瀘定橋。
4、1961年3月4日被納入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 瀘定橋在什麼地方
瀘定橋的位置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
「大渡河瀘定橋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境內。瀘定橋又名「大渡橋」,它是瀘定橋風景區的主要景點,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它全長103.67米,寬3米,於1961年被納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意義非凡的古橋。
瀘定橋的修建充滿意義,清朝康熙時期,藏族和漢族的物資交流到了大渡河便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有時不能及時渡河,大渡河兩岸常貨物堆積如山,一些鮮活食品(如山珍海味、肉菜等)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軍隊的頻繁調動也在這里形成梗阻。
為了緩解這一局面,也為了國家統一和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的問題,康熙皇帝下令修建了瀘定橋,這便是瀘定橋的由來,瀘定橋的修建,對於當時的貿易和交通來說意義是重大的。如今的瀘定橋景區已經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也是四川省知名度最高的景區之一。
幾乎每個來四川旅遊的人都會來這里看看,既緬懷先烈,也看看瀘定橋景區的美景,更領略古人的智慧,畢竟在哪個工具匱乏的朝代,修建這樣的高橋不是容易的事情,對此我們不得不感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柒』 瀘定橋的簡介
瀘定橋(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橋,是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內的一座跨大渡河鐵索橋,為瀘定橋風景區的主要景觀文物。
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於1961年3月4日被納入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年納入景區管理。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斗而聞名中外。
(7)瀘定橋在什麼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相傳瀘定橋始建於1705年,歷時一年建成,是為康熙帝統一中國後,為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修建的,並在橋頭立御牌,碑文正文為「瀘定橋」,橫批為「一統河山」。從此,瀘定橋成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瀘定縣也因此得名。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被已經拆除了80餘米橋板的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通道,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
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和飛奪瀘定橋戰役的核心地,瀘定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底蘊,對研究中國革命史、邊疆發展史、藏區社會史等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2016年12月,瀘定橋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