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分別在哪裡
我們在下中國象棋的時候,常見棋盤上印著「楚河漢界」四個字,這是因為中國象棋本來就是模擬歷史「楚漢相爭」的故事而設計發明的娛樂工具。那麼,楚河漢界究竟在哪裡呢?
我們所說的「楚」,在湖北省,而「漢」則在陝西一帶。而據史書記載,歷史上的楚河漢界則是在古代豫州(今河南省)的滎陽、成皋一帶,它的地理位置是北臨黃河,西靠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204年,劉邦與項羽在此地交戰。第二年,劉邦(漢王)憑著兵強馬壯、後方糧草供應充足,大舉進攻項羽(西楚霸王),迫使項羽不得不提出「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南為楚」。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而作為兩軍分界的標志,就是一條長約五百里的大溝——古運河,即歷史上所說的鴻溝。
❷ 楚河漢界在哪
象棋盤上,兩軍對壘的中央有一條「楚河漢界」,這是比擬歷史上的「楚漢相爭」。那麼,「楚河漢界」現在究竟在哪裡呢?
有的人以為,今日揚子江畔的楚漢之地就是歷史上的「楚河漢界」。其實不然,據史書記載,古代豫州(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才是真正的「楚河漢界」。它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古戰場。
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滎陽成皋一帶短兵相接,進行了一場我國古代戰史上以弱勝強的戰爭。劉邦為了改變楚強漢弱的不利形勢,採納謀士張良等人的建議,重用謀臣,團結內部力量,在軍事上制定了一個正面堅持、敵後擾亂和南北兩翼牽制的對楚作戰方針,憑借後方糧草充足,興兵擊楚。公元前203年10月,劉邦乘楚軍主力東進,進攻成皋,成皋守將曹咎起初還遵照項羽「小心堅守成皋,即使漢軍挑戰,也千萬不要出擊」的告誡,堅守不出,但是經不起漢軍連日的辱罵和挑戰,一怒之下,率軍出擊,當楚軍正在渡汜水的時候,漢軍乘機攻擊,把楚軍的先頭軍隊打敗,後軍亂了陣,自相踐踏。曹咎兵敗,覺得沒有臉再見項羽,在汜水邊自殺了。漢軍奪取成皋,乘勝推進到廣武(山名,今河南滎陽縣東北),楚漢兩軍隔著一條廣武澗對峙起來。
日子一久,楚軍糧食缺乏,既不能進,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糧食。項羽沒法子,就把漢王的父親綁了起來,放在宰豬的案板上,派人大聲吆喝:「劉邦還不快投降,就把你父親宰了。」
劉邦知道項羽嚇唬他,便大聲答話:「我跟你曾經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是把父親殺了煮成肉羹,請分給我一碗嘗嘗。」
項羽聽了,真是沒有辦法。不久,漢將彭越攻佔了昌邑等20多個城,截斷了楚軍的運糧道。楚軍糧草越來越少。在劉邦的攻勢下,項羽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之說。
❸ 楚河漢界在哪
「楚河漢界」的由來
中國象棋棋盤上有「楚河漢界」,這是怎麼來的呢?「楚河漢界」指的是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廣武山上的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是古代的一處軍事要地。西漢初年楚漢相爭時,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僅在滎陽一帶就爆發了「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因種種原因項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便成了楚漢的邊界。現在鴻溝兩邊還有當年兩軍對壘的城址,東邊是霸王城,西邊是漢王城。
中國象棋是什麼時候定型的?它的發展歷史有多久?其說法很多。
有人認為,戰國時期宋玉所作的《招魂》里講到了象棋。如從那時算起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但也有人說,象棋是公元前2000年帝舜創造的。他有個名叫象的弟弟,品德不好,無所事事,舜特作棋加以教育,故稱象棋。若果真這樣的話,象棋的歷史就更加悠久,約有4000多年了。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中國象棋又被稱為「象戲」、「桔中戲」,系由先秦時代的博戲演變而來。戰國末期,盛行一種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變革,象棋只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棋盤和國際象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六十四個方格組成。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葯發明增加了炮以外,還增加了士、象。宋代《士林廣記》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譜,它比西方15世紀出現的最早的國際象棋譜早200多年。這些記載足可以推翻國外長期以來流行的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的說法。
到了明代,有人把一方的「將」改為「帥」,這時的象棋便和現今我們常玩的中國象棋一樣了。
有趣的是,還有一段與中國象棋的發明有關的歷史公案: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
❹ 「楚河漢界在哪裡
象棋盤上常常可以看到「楚河」、「漢界」字樣。「楚河」「漢界」是把下棋比做歷史上的楚漢相爭。楚漢相爭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一場戰爭,以成皋之戰為中心而展開,以垓下之戰漢勝楚敗而結束。據史書記載,從公元前204年起,項羽和劉邦為爭奪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在河南滎陽、成皋一帶發生戰爭。公元前203年,劉邦憑借關中和巴蜀大後方豐富的糧草支援,出兵擊楚,項羽糧缺兵乏,不得不妥協,提出「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從此,有「楚溝」「漢界」之說。滎陽東北的廣武山上有兩座城,東邊的叫霸王城,西邊叫汗王城,為項羽、劉邦所築。二城之間有一條寬約三百多米的大溝,就是楚漢分界的鴻溝。
❺ 楚河漢界在哪裡呢
據記載,歷史上的楚河漢界,是在古代豫州滎陽成皋一帶,它北臨黃河,西依鄺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楚河,位於今哈薩克與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源出天山北麓,全長1067公里(663英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其流域原屬中國,清末被沙俄割占。
來源:
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的成皋,守將曹咎經不起劉邦軍士多次到城下叫陣謾罵,怒而率部出城,欲渡過汜水與漢軍作戰。當船至河中時,遭到漢軍突襲而敗,曹咎後悔不迭,自知無顏去見項羽,遂自殺而亡。劉邦順利攻取了成皋,屯兵廣武。
項羽得知成皋失守後,立即調兵前往救援。為了迫使劉邦投降,項羽據城東把俘虜來的劉邦的父親拉至廣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澗要挾劉邦說:「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親下鍋煮死。」劉邦卻故作鎮靜地說,「當初咱二人共同反秦,盟誓結為弟兄,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
如果你要煮咱們的父親,別忘了給我一碗肉湯」。項羽聽後更加惱怒,決定殺掉劉太公。在項伯的力勸之下,「太公倖存」。
但劉邦閉城不出,並派大將韓信率兵抄了楚軍的後路,佔領了河北、山東一帶。項羽因為糧缺兵乏,不得不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
❻ 「楚河漢界」位於哪個省份
河南滎陽是中國象棋的策源地。「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陽(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
2200多年前,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以滎陽為主戰場,展開了長達4年的攻伐激戰,並以滎陽的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最為精彩的片段之一。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
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當戰爭的硝煙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消散,楚河漢界卻永遠定格在了中國象棋棋盤上,昭示著滎陽在中國象棋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滎陽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象棋之都。
起源傳說
中國象棋起源於中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國際象棋也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
(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❼ 楚河漢界的分界線在哪裡
「楚河漢界」的由來
中國象棋棋盤上有「楚河漢界」,這是怎麼來的呢?「楚河漢界」指的是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廣武山上的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是古代的一處軍事要地。西漢初年楚漢相爭時,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僅在滎陽一帶就爆發了「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因種種原因項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便成了楚漢的邊界。現在鴻溝兩邊還有當年兩軍對壘的城址,東邊是霸王城,西邊是漢王城。
❽ 楚河漢界在現在的哪裡
「楚河漢界」是指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廣武山上的鴻溝。溝口寬約800米,深達200米,是古代的一處軍事要地。西漢初年楚漢相爭時,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僅在滎陽一帶就爆發了「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因種種原因項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鴻溝便成了楚漢的邊界。現在鴻溝兩邊還有當年兩軍對壘的城址,東邊是霸王城,西邊是漢王城。
❾ 楚河漢界在哪裡
象棋的棋盤上當然有。歷史上的楚河漢界叫做鴻溝,是一條河,具體在什麼位置,現在的名稱我不清楚,大致位置在河南、湖北一帶吧……你可以查歷史書籍,肯定查得到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