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孟母三遷發生在哪
孟母先是住在墓地旁邊,然後是搬到商鋪旁,最後搬到了學堂附近。
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白話釋義: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此文出自漢朝韓嬰所寫的《韓詩外傳》。
(1)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西漢「韓詩學」的創始人,其詩語與齊、魯大不相同,他推測《詩》之意,雜引《春秋》或古事,與經義不相比附,與周秦諸子相出入,皆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燕、趙言《詩》皆本於韓嬰。趙子、淮南賁生即其高徒。
趙子傳蔡誼,三傳形成韓詩的王學,食子學和長孫學,學徒甚多。後人認為他的《詩》學不如《易》學精深,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
韓嬰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襲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後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惡」。使儒家內部斗爭最激烈的兩派觀點達到統一。他吸收周秦觀點,並加以改造和更新,認為「福生於無為,而患生於多欲」。
統治者必須節制慾望,「輕謠薄賦」,「使民以時」,避免戰爭;以「謙德」為立身行事的准則,即「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
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國家,近足以守其身」。為了維護大一統,他主張忠高於一切,孝從屬於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則寧做忠臣,不為孝子。臣下對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調君而輔之」。對君主進諫要講究方式,他認為比干「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
伍子胥「以諫非君而惡之」,是「下忠」。因而反對廉潔直方,不贊成傳統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齊、卞隨、介子推、原憲等人的廉潔氣節,而贊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由其道,厄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從而使臣民不為名不為利,能上能下,不憫不怨。不恥污君,不辭小官,百依百順的順民。
他繼承和發揚了孟子的「貴民」的思想。認為「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統治者要「以百姓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須「養民」。
統治階級必須不淫佚侈靡,應節儉,「用不靡時,養不害生」,以達到「天下和平,國家安寧」,為此,必須「教民」。以為「愚民百萬,不為有民」。
文章簡介:
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Ⅱ 《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
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現在屬於曲阜市)。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現在屬於曲阜市),說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連續三次搬家。
後來,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2)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典故: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經常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Ⅲ 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
孟母三遷發生在山東省。孟子是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就在山東省境內;那時交通極其不便利,人與人之間的交通都要靠走著,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良好的教育環境,多次遷居,從而成就了後來的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游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懶不學習,孟母就當著他的面劃斷了正在織的一匹布,說:「學到一半就停下,和這塊織了一半就斷開的布有什麼區別,還有什麼用!」孟子聽後,再也不偷懶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需要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啟發人的思維。
Ⅳ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裡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鄒城市。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鄒國(今山東鄒城)人。
成語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示
1、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2、給人很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3、環境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
Ⅳ 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哪個省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現在的山東省,也就是古時候的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鄒縣城西廟戶營以及學宮旁。孟母即孟子的母親,孟子小時候很調皮,他的母親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很多心血,曾三次搬遷。
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後來被母親看到就有搬。搬到市集旁邊,又和鄰居孩子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鞠躬歡迎客人,一會招待客人,被母親看到了又搬。最後搬到學校旁邊,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人物簡介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
Ⅵ 戰國時期的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
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孟母三遷發生在戰國時期。
「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學宮之旁。不過作為引申義,「三」還是虛詞,泛指多次。
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現在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6)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孟母三遷》的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
Ⅶ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省。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的人,鄒國位於現在的山東地區,因此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應該發生在山東。孟母三遷的故事講述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良好的教育環境,多次帶著他搬家。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Ⅷ 孟母三遷發生在什麼地方
戰國時期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裡?
山東省鄒縣
Ⅸ 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
戰國時期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今名鳧村,現屬曲阜市)——鄒縣城西廟戶營——學宮之旁。
故事典故是孟子三歲時父親去世,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鄒縣城北的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經常學著埋墳頭,哭喪,有時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認為住在這里不利於教養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鄒縣城西廟戶營。
新居與市場為鄰,市場上,行商客賈,拍賣喧嘯,還有江湖騙子瞞哄欺人。孟子受環境的影響,又去模仿商人的樣子,有時學著騙人。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對孩子成長也不利,又把家遷到學宮之旁。鄰居的孩子都去上學。
(9)孟母三遷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孟母三遷社會影響
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Ⅹ 孟母三遷的故事發生在哪裡
孟母三遷發生在古時的鄒縣城,現在的山東省曲阜市,這個典故指的是孟母為了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多次搬遷,從墓地旁到市集再到學宮附近,讓孟子在這個環境中修身養性成長為一代大儒,在各種文學著作中廣受稱贊,影響深遠。
拓展資料
孟母三遷早在西漢時期就有關於孟母故事的釋義,東漢、西晉的女史學家和文學家都曾著作稱贊孟母的文章,南宋時期的啟蒙課本三字經中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孟母三遷,明、清時期陸續修訂,但這個故事一直冠於篇首,影響深遠。
孟母三遷在三字經中以「昔孟母,擇鄰處」呈現,意思是孟母為了給孟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三次搬遷,經過數千年的流傳,現代社會中也常用這個成語來表示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竭盡全力的培養孩子。
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缺失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就會大打折扣。一方面要營建全社會良好的環境,為少年兒童成長堅定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跟上,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創造良好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