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天府之國是哪裡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天府之國是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4-04 08:18:27

『壹』 "天府之國"是哪裡的美稱

因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簡稱「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貳』 天府之國是指哪裡

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

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天府之國」了。

『叄』 天府之國在哪裡

稱為「天府之國」乃是因為天府原是一個官職,主要掌管人間珍寶。後來,秦朝時蜀郡「省長」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戰爭,蔣介石更是應了一句讖語「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雖然國共合作的武裝力量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但得勝的國民黨政府卻在最後敗逃於台灣,人算不如天算。「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歷史上名篇《隆中對》中的名句,作者諸葛亮之所以協助河北人劉備得以稱帝,恐怕也與讖語「勝不離川」相關吧。三國時候,劉備率一支打打逃逃的烏合之眾,卻能夠保全實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與四川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再說近二十年發生的事情,四川民間有句話叫「要吃糧,找紫陽」,更是說明了四川的長足發展是有歷史淵源的。當今,只要四川首腦和廣大四川人民能夠順應這個淵源,天府之國將仍然是古往今來的富庶之地
四川素稱「天府之國」,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風貌:地勢多樣,青峰競艷,丹壑爭流;又有秀冠華夏的歷史人文: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名人文豪競相輩出。在這里,自然、人文與社會風俗多種景觀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獨厚、品位極高的天府之國。
天府原本是一種官職的名稱,他是為「天子」掌握「府庫」的官員。這個官職在周天子時設過。那時生產力落後,天府這個官管的東西都稀奇、珍貴,如錢財米糧,金銀珠寶、圖書文冊等等,一國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國。發明者就是著名的縱橫家蘇秦;這個靠「頭懸梁、錐刺股」「學而優則仕」的人物跑到秦國去討好秦王說秦國強大呀:農業發達、經濟繁榮、軍事強盛;毫無疑問應該象一個什麼什麼。。。。。。他一下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於是找出「天府」二字。說秦國真乃「天府之國」也。
為什麼經過2000多年後,天府之國由北向南遷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國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大家知道,經過春秋戰國,秦統六國。當時人口大概一億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沒有實行休養生息,反而派遣大兒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到北疆戍邊。同時徵集民夫30萬築長城,又征50萬民夫修阿房宮、征70萬民夫建驪山秦陵。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計劃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興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宮一燒就燒了三個月,想想1989年大興安嶺一把火只燒了27天,就已經燒掉了56萬公頃的森林面積。水土流失必然導致土地貧瘠,現在去看看黃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張望,只會打仗)修建都江堰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隨後三國時的孔明獎勵農耕、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等等這對成都平原的農業是一次重大的推進。境內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生平現象,使天府之國的名聲得以傳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時期李白的一首詩「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間得及此間無。」使成都「天府之國」的地位得以鞏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秦」與「蜀」比較而對蜀地地位加以確立的詩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國「天府之國」的桂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專利權。
這里地形舒坦。她擁有西部最富饒的廣闊平原,位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行政上包括成都市、德陽市、綿陽、樂山、眉山等地,總面積22900平方公里,總人口2798.6萬(2004年),佔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區達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來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護著她,四姑娘山是她堅強的脊樑。亞熱帶濕潤的季風氣候給了她年均18℃的氣溫,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她擁有肥沃平坦的綠野平原、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綿亘的水渠河川和幾千年的時空傳承。
這里美景如畫。風景秀麗的龍泉山如蛇亘東方,靜謐清凈的武侯祠滿懷著思念,煙霧繚繞的青羊宮充盈著虔誠,清幽的青城山上依然可尋仙風道骨,俊秀的峨眉山前依然還聞寥寥梵音。這里的江山不僅有江南的嫵媚,更有西部的豪情,貢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衛著她,長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詩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贊嘆為天府之國的山水平添了一分書卷氣。
這里文明繁榮。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盪遷徙揭開了這片土地萌動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著這片土地文明的繁榮。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還流傳著卓文君的逸事,薛濤箋上的詩篇還散發著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於竹林,李白行吟的瀟灑隨錦江水涓流至今。元稹、岑參、黃庭堅、陸游來過這里,司馬相如、王褒、揚雄、陳子昂、李白、蘇東坡三父子、吳玉章、李劼人、張大千、郭沫若、巴金生於斯地,他們是天府之國奉獻給中華文化的傑出人物。
這里生活閑適。她的寬容與休閑被西方人目睹,送給了她「東方伊甸園」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飢荒四起、餓殍千里的時候,這里卻是旱澇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著上帝的眷顧,眷戀著一杯清茶的閑適生活。總有一天,當外面世界疲憊的眼神投向這里的時候,就會懂得什麼是生活的真諦。

『肆』 天府之國指的是什麼地方

天府之國指的是成都平原。

天府之國,漢語成語,形容土壤肥沃物質富饒的土地。拼音是tiān fǔ zhī guó,意思是指秦國統治的區域,尤其是關中平原。後來被世人所指為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Cheng Plain),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話稱之為「川西壩子」,是位於中國四川盆地西部的一處沖積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區縣及德陽、綿陽、雅安、樂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區域,總面積1.881萬平方公里,是中國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



(4)天府之國是哪裡擴展閱讀:

地形地貌

成都平原四周群山環抱。龍門山山脈(鄧峽山)斜列於西,龍門山橫攔於東,南連名鄧冰汛形成之高台地,北接安縣秀水一帶山地丘陵,地形上形成南北對峙,東西夾持,從平原中心向周邊階梯狀抬升的、封閉的菱形盆地景觀。

平原內部地形平坦,南北長約200千米,東西寬近90千米,地面高程730-460米,由北西向南東傾斜,地面比降3-11‰。從地形上可將平原分為扇狀平原和周邊台地兩大部分。前者位平原主體,稱為平壩區;後者圍繞平原周邊斷續分布。



『伍』 四川的天府之國是哪裡

【解釋】:天府:天子的府庫;國:地區。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
我國第一個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區是西安所處的關中平原,見於《史記》「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現多指稱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的富庶之地。在四川省,秦太守李冰在成都建成了舉世聞名、萬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從人,不知飢饉」,從此被譽為「天府之國」。

『陸』 天府之國 是指那裡

天府之國 歷史悠久

在遠古時代,四川為巴、蜀兩個國家統治著,過去一般認為是在商周時期 (即公元前11世紀至前5世紀)建立的國家。現根據廣漢三星推出土的文物推斷,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經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隸制國家。《華陽國志》說:"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嚳,對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以前認為,這一記載多根據傳說,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們才相信,蜀國的歷史至少應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們沿岷江流域南遷進入四川 盆地,被稱為"氏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傳說中最早稱王的是蠶叢和魚鳧,以後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國的西周時期;開明王朝則是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秦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使四川地區統一於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此後,又因歷代帝王都將統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設在成都,而成都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
川地區的地簡稱。因此,三國時,劉備占據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先後占據四川稱帝,史稱 "前蜀"和"後蜀"。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為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 "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 (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為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 (前1歷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唐太宗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 (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 (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並為川峽路;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 (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後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廣元)、夔州路 (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己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入四川後,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並為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 (市、州)轄縣 (縣級市、區)128個。
四川為何被稱為"天府之國"?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
1.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 "天府"。
2.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 "天府之國"了。
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 "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史,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 《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早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柒』 天府之國指的是中國的什麼地方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017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7)天府之國是哪裡擴展閱讀

成都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於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30°05 ′~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里,南北寬166公里,總面積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東北與德陽、東南與資陽毗鄰,南面與眉山相連,西南與雅安、西北與阿壩州接壤。距東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屬內陸地帶。

成都市東、西兩個部分之間高差懸殊達4966米。由於地表海拔高度差異顯著,直接造成水、熱等氣候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同,不僅西部山地氣溫、水溫、地溫大大低於東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間還呈現出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因而在成都市域范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

『捌』 我國的「天府之國」指的是哪裡

我國的「天府之國」指的是四川。現多指稱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的富庶之地。

  1. 秦太守李冰在成都建成了舉世聞名、萬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從人,不知飢謹",從此被譽為"天府之國"。

  2. 也指稱擁有鄭國渠的關中平原。關中即秦中,是指以長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它自古號稱「陸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時期修建鄭國渠之後,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謄為「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拓展資料:

  1. 稱為「天府之國」乃是因為天府原是一個官職,主要掌管人間珍寶。後來,秦朝時蜀國「省長」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

  2. 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戰爭,蔣介石更是應了一句讖語「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雖然國共合作的武裝力量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但得勝的國民黨政府卻在最後敗逃於台灣,人算不如天算。

  3.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歷史上名篇《隆中對》中的名句,作者諸葛亮之所以協助河北人劉備得以稱帝,恐怕也與讖語「勝不離川」相關吧。三國時候,劉備率一支打打逃逃的烏合之眾,卻能夠保全實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與四川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再說近二十年發生的事情,四川民間有句話叫「要吃糧,找紫陽」,更是說明了四川的長足發展是有歷史淵源的。

  4. 當今,只要四川首腦和廣大四川人民能夠順應這個淵源,天府之國將仍然是古往今來的富庶之地 。四川素稱「天府之國」,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風貌:地勢多樣,青峰競艷,丹壑爭流;又有秀冠華夏的歷史人文: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名人文豪競相輩出。在這里,自然、人文與社會風俗多種景觀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獨厚、品位極高的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