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哪裡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論語·述而》,原文為: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多人同行,其中肯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賞析
這句話中的三是虛數,指很多、多個人。師指值得效仿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體現了孔子善於向人學習、無恥下問、對學問很謙虛的人格品質。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也體現了孔子在為人上的修養,表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
『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出自哪兒本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論語·述而》篇共計三十八章,主要述說孔子的志向、情操、好惡、儀容、行止。其重點是闡說孔子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治學精神。其中二十七章屬於「夫子之道」,其餘十一章則是其弟子對先師精神風貌、聖人氣象的片斷性追憶。
(2)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論語·述而》介紹如下:
孔子作為一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風采,通過這些文字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在歷史上矗立起一座令人「仰之彌高」的不朽豐碑。孔子本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順應當時社會「學在官府」被打破,「學術下移」私學勃興的潮流。
率先將教育推向社會、普及民眾,開創了學在民間的嶄新局面。主張教育平民化、經典化、社會化,使更多的人能夠獲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這個途徑,使大眾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哪裡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出自《論語··述而》中的,表面上的意思是講: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肯定有一個人能夠來做我某個方面的老師。換句話說就是,其他人的身上,必定有我可以去學習的地方,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我某個方面的老師。
《論語》中還記錄了許多表達相似意思的對話,比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見到賢德的人,要向其學習他身上好的部分;見到不太好的人,要規避他身上不好的部分來提醒自己,進行自省。這也和前邊一句的意思一致,要不斷從他人身上學習好的東西,反省不好的東西。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才能讓自己越來越好,變成和其他賢者一樣優秀的人才。
『肆』 三人行必有我師最早是由誰提出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4)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
在與人相處中,就表現為對優於己、強於己者不服氣;對有缺點錯誤者鄙視、嫌棄;嚴於責人而寬於責己;拿正確的道理當作手電筒,只照別人,卻不照自己。這樣,既堵塞了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道路(擇其善者而從之),也難免造成人際間的不和諧,以至發生沖突。
『伍』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誰說的
01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 《 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幾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極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樣。此句中泛指多個人。焉:是兼詞“於之”的意思,翻譯為“在其中”。翻譯:“幾個愛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師】效法。<此處若為老師,則翻譯不通順。人非善則為不善,二者必居其一。如是老師,那麼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老師了。拜好人為師,大多數人可以做到。但是要拜惡人為師,恐怕只有惡人了。更何況古代有話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個師怕是更拜不得了。效法就是模仿去做的意思,在此處就很通了。善的就正面去模仿,叫做 從;不善的就反面去模仿,叫 改之。希望能更正過來,不要再好為人師的誤人子弟了。>
簡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哪兒
出自孔子論語述而篇章。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7.27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7.28)
7.29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柒』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哪
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述而》一書。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三虛數,極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樣。此句中泛指多個人。
焉:是兼詞「於之」的意思,翻譯為「在其中」。
幾個愛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是值得我效仿的人。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7)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
在與人相處中,就表現為對優於己、強於己者不服氣;對有缺點錯誤者鄙視、嫌棄;嚴於責人而寬於責己;拿正確的道理當作手電筒,只照別人,卻不照自己。這樣,既堵塞了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道路(擇其善者而從之),也難免造成人際間的不和諧,以至發生沖突。
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三個人做事,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紀律、制度。如果沒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將不太會成功,或三個人、團體必然出現矛盾。
『捌』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哪位詩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孔子。
原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值得我學習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而學習,如發現他的缺點則引以為戒並加以改正。」
出處:《論語·述而篇》
文本解讀
這是孔子有關學習的言論。在孔子看來,幾個人在一起,則其中一定有值得向他學習的,所以,就要選取那些優點去學習,找出缺點而加以改正,以有利於自身水平的提高。這也說明,學無常師,要隨時隨地發現他人長處,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能夠虛心向別人學習,這種精神已經十分可貴,更可貴的是,不僅要師人之善,還要以別人的缺點為借鑒,這是平凡而偉大的真理。這也成了後人一貫堅持的古訓。
『玖』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誰說的
孔子,出自《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師說》中也有提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拾』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於哪則文言文作者是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
解釋
釋義:
【三】虛數,極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樣。此句中泛指多個人。焉:是兼詞「於之」的意思,翻譯為「在其中」。翻譯:「幾個愛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師】效法。<此處若為老師,則翻譯不通順。人非善則為不善,二者必居其一。如是老師,那麼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老師了。拜好人為師,大多數人可以做到。但是要拜惡人為師,恐怕只有惡人了。更何況古代有話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個師怕是更拜不得了。效法就是模仿去做的意思,在此處就很通了。善的就正面去模仿,叫做 從;不善的就反面去模仿,叫 改之。希望能更正過來,不要再好為人師的誤人子弟了。>
簡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辨析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在與人相處中,就表現為對優於己、強於己者不服氣;對有缺點錯誤者鄙視、嫌棄;嚴於責人而寬於責己;拿正確的道理當作手電筒,只照別人,卻不照自己。這樣,既堵塞了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道路(擇其善者而從之),也難免造成人際間的不和諧,以至發生沖突。
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三個人做事,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紀律、制度。如果沒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將不太會成功,或三個人、團體必然出現矛盾。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仲弓,子夏,子貢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論語》聖人之學,載道之學,君子治天下之學也。周子曰:「聖學,一為之要。」莊子曰:「道又名一,其號無雙」。月牙山人曰:「諸子之學,無文不一,無一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