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品茶
由飲到品,喝茶從純粹的滿足生理需求上升為一種身心共同參與的精神活動。品茶被視為一種藝術,重在鑒賞、品味茶的各種不同,茶的製作工藝、色澤、香味、沖泡方式和水韻都是品茶的范疇。在品茶中體味精神的享受和思想的升華,對修身養性和學習禮儀有重要的作用。
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精心地沏好一杯茶之後,舉杯品飲,在茶中暫時忘卻煩惱,休憩心靈,這應是品茶的最高境界了。
B. 如何進行品茶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沖: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並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嘗,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C. 如何品茶品茶三步曲是什麼
茶作為一種養生飲品,不但保健,而且味道豐富,有辛、酸、甘、澀、苦。俗話說,“品茶如品人生”、“茶味人生”。茶有百味,人生也有百味。品茶也是一件講究的事,不同的人品鑒到味道不盡相同。
品茶
既要品湯味還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經沖泡的干茶葉。茶香可分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葉一經沖泡之後,其香味便會隨之從水中散溢出來,此時便可以聞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壺、茶海、茶盤、茶托、茶荷、茶針、茶匙、茶撥、茶夾、茶漏、過濾網、養壺筆、品茗杯、聞香杯等20餘種,其中的聞香杯乃專供聞香用的。聞香之後,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著杯底,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這便是“品茗”了。
D. 品茶的步驟
首先我們要確定品茶用到的工具,即茶壺、隨手泡、茶盤、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聞香杯)、茶針、茶勺、茶夾
品茶,主要分為以下步驟:溫壺,燙杯,裝茶,高沖,蓋沫,淋頂,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聞香、品茗。
要把水煮沸,煮沸後將水倒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清潔茶具。
把茶葉放入紫砂壺中,茶葉的量大約占紫砂壺容積的1/7。
將沸水倒入紫砂壺中,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之後蓋沫(將溢出壺頂的泡沫颳去)。
將紫砂壺壺蓋蓋好,用開水向壺蓋上淋。即對茶壺進行淋頂。
第一壺茶叫做洗茶,不要直接飲用,開水倒入紫砂壺中,迅速地將開水倒出來。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稱:洗杯。
第二壺茶,就可以准備斟茶了,將壺中茶倒入公道杯,為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於茶盤。
茶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
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將茶倒入品茗杯(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兩指夾聞香杯,向內翻轉。),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這時候就可以品茶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兩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輕啜慢飲。
E. 如何品茶.品茶應注意什麼
品茶講究審茶、觀茶、品茶三道程序。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 品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雨前」、「龍井」、「雀舌」等。什麼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沏、沖、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觀茶是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一經沖泡後,形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幾乎會恢復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態,特別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葉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則是芽頭肥壯,芽葉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猶如旗槍林立。茶湯此時也會隨著茶葉的運動而徐徐展色,逐漸由淺入深,由於茶的種類不同而形成綠色、黃色、紅色……此時此刻觀茶形賞茶色甚為賞心悅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湯味還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經沖泡的干茶葉。茶香可分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葉一經沖泡之後,其香味便會隨之從水中散溢出來,此時便可以聞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壺、茶海、茶盤、茶托、茶荷、茶針、茶匙、茶撥、茶夾、茶漏、過濾網、養壺筆、品茗杯、聞香杯等20餘種,其中的聞香杯乃專供聞香用的。聞香之後,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著杯底,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這便是「品茗」了。茶葉的功效與季節變化有密切關系,不同的季節飲不同品種的茶,對人體更有益。故品茶之道是四季有別。春,雪化冰消,風和日暖,萬物復甦。此時,以飲香馥濃郁的茉莉花茶為好,用以散發冬天積聚在體內的寒邪,促使人體陽氣生發,使「精」、「氣」、「神」為之一振。夏季,氣候炎熱,佳木繁蔭,盛暑逼人,人體的津液大量耗損。此時,以飲用性味苦寒的綠茶為宜,清湯綠葉,給人以清涼之感,用以消暑解熱。綠茶內茶多酚、咖啡鹼、氨基酸等含量較多,有刺激口腔粘膜、促進消化腺分泌的作用,利於生津,實為盛夏消暑止渴之佳品。秋季,天氣涼爽,風霜高潔,氣候乾燥,余熱未消,人體津液未完全恢復平衡。此時,以飲用烏龍茶一類的青茶為好,此茶性味介於紅、綠之間,不寒不熱,既能消除余熱,又能恢復津液。在秋季,也可紅、綠茶混用,取其兩種功效;也可綠茶和花茶混用,以取綠茶清熱解暑之功、花茶化痰開竅之效。冬季,北風凜冽,寒氣襲人,人體陽氣易損。此時,以選用味甘性溫的紅茶為好,以溫育人體的陽氣,尤其適用於婦女。紅茶紅葉紅湯,給人以溫暖的感覺;紅茶可加奶及糖,故有生熱暖胃之功;紅茶有助消化去油膩之功,於冬季進補肥膩時有利。品茶-品茶之道 品茶詩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講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第二道:冰心去凡塵茶,致清致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須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再燙一邊本來就干凈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第三道:玉壺養太和綠茶屬於芽茶類,因為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只宜用80℃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會兒,使水溫降至80℃左右。第四道:清宮迎佳人蘇東坡有詩雲:「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第五道:甘露潤蓮心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就是再開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第六道:鳳凰三點頭沖破綠茶時也講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第七道:碧玉沉清江沖入熱水後,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後慢慢沉入杯底,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第八道:觀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傳說觀音菩薩場捧著一個白玉凈瓶,凈瓶中的甘露可消災祛病,救苦救難。茶藝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我們稱之為「觀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們一生平安。第九道:春波展旗槍這道程序是綠茶茶藝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熱水如春波盪漾,在熱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開來,尖尖的葉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芽一葉的稱為旗槍,一芽兩葉的稱為「雀舌」。在品綠茶之前先觀賞在清碧澄凈的茶水中,千姿百態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隨波晃動,好像生命的綠精靈在舞蹈十分生動有趣。第十道:慧心悟茶香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春波展旗槍」之後,要聞一聞茶香。綠茶與花茶、烏龍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須用心靈去感悟,才能夠聞到那春天的氣息,以及清醇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之香。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綠茶的茶湯清純甘鮮,淡而有味,它雖然不像紅茶那樣濃艷醇厚,也不像烏龍茶那樣岩韻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從淡淡的綠茶香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第十二道:自斟樂無窮 品茶有三樂,一曰:獨品得神,一個人面對青山綠水或高雅的茶室,通過品茗,心馳宏宇,神交自然,物我兩忘,此一樂也;二曰:對品得趣。兩個知心朋友相對品茗,或無須多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腸,此亦一樂也;三曰:眾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師」眾人相聚品茶,互相溝通,相互啟迪,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道德知識,這同樣是一大樂事。在品了頭道茶後,請嘉賓自己泡茶,以便通過實踐,從茶事活動中去感受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無窮樂趣。
F. 如何品茶,品茶的技巧在哪裡
品茶講究審茶、觀茶、品茶三道程序。
審茶:
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雨前」、「龍井」、「雀舌」等。什麼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沏、沖、泡、煮方法各不相同。
觀茶:
觀茶是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一經沖泡後,形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幾乎會恢復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態,特別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葉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有的則是芽頭肥壯,芽葉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猶如旗槍林立。茶湯此時也會隨著茶葉的運動而徐徐展色,逐漸由淺入深,由於茶的種類不同而形成綠色、黃色、紅色……此時此刻觀茶形賞茶色甚為賞心悅目。
品茶:
品茶既要品湯味還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經沖泡的干茶葉。茶香可分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葉一經沖泡之後,其香味便會隨之從水中散溢出來,此時便可以聞香了。
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壺、茶海、茶盤、茶托、茶荷、茶針、茶匙、茶撥、茶夾、茶漏、過濾網、養壺筆、品茗杯、聞香杯等20餘種,其中的聞香杯乃專供聞香用的。聞香之後,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著杯底,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這便是「品茗」了。
好茶形態:
1、凡色澤調和、光滑明亮,油潤鮮艷的茶,通常稱為原料細嫩,或做工精良的產品,品質優,反之則次。
2、茶的茶葉經開水沖泡3-5分鍾後,傾出茶汁於評審碗內,嗅其香氣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愛的香氣為佳。而煙、餿、霉,老火等氣味,往往是由於製造處理不良或包裝貯藏不良所致。
3、北方通常稱「茶口」凡茶湯醇厚、鮮濃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湯苦澀,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湯軟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4、茶的湯色: 茶湯色主要的區別品質的新鮮程度和鮮葉的老嫩程度。例如綠茶要清碧濃鮮,紅茶要求紅艷而明亮。低級或變質的茶葉,則水色混濁而晦暗。
5、茶葉底: 茶葉底主要是看它色澤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組織細密而柔軟的葉片愈多,表示茶葉嫩度愈高。葉質粗糙而硬薄則表示茶葉粗老及生長情況不良。色澤明亮而調和且質地一致,表示制茶技術處理良好。
(6)如何品茶擴展閱讀:
品茶專用名詞:
1、回甘 :
顧名思義就是苦味在口中轉化後產生甘甜的過程,所謂苦盡甘來。
優質茶在飲後都會立刻喉頭泛甘、而後上升擴散到整個口腔,經久不退。 但回甘有強有弱、有短有長,一般來說,回甘強則優,但只要可明顯感覺出來即可,這種回甘給人感覺是非常自然的。
有些茶葉,茶香、口感等指標都表現不錯,但是回甘時間短,基本上喝完就完了,此種茶的等級也不會高到哪去。
2、生津
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包括兩頰、舌面、舌底。口中生津可以解渴舒順,滋潤口腔。
好茶飲後會有明顯的生津效果,令人感覺十分之美妙。品質越好,生津時間越為持久。
倘若有幸品飲到好茶,你便會發現在飲完數個小時之後,口中都是甘香存留、津液滋生,初接觸此茶,多半是久久都難以忘懷。
3、掛杯
葡萄酒中的掛杯是指酒液在杯壁中殘留的時間,酒液流得越慢,掛杯時間越長,說明酒中糖分越高。
而在品茶時提到的掛杯,並非指茶湯掛在杯壁的時間,而是茶香氣留在杯壁上的時間。留香時間越持久濃郁,掛杯時間越長,說明茶越好。
4、喉韻
簡單來說就是喝茶之後,茶湯給喉嚨帶來的感覺。喉韻一向最受茶友青睞,對於資深的老茶客來說,喉韻是他們品評茶葉優劣的重要條件。
普洱茶的喉韻可分為甘、潤、燥三方面。帶有強喉韻的茶,絕大多數屬於滿口回甘的茶。
如果茶沒有喉韻,咽下茶湯後,所有感覺完全在口腔內就結束了。 所以有時我們能聽到一些老茶客喝到好茶後,會指著喉嚨部分說「感覺茶湯下到這里了」。
5、收斂性
「收斂性」這三字用的人多,懂得的人少。其實收斂性跟茶的苦、澀有關,它是苦、澀味轉成回甘之間的感知時間的強度。
收斂性越強的茶,苦、澀味在進入口腔後被感知至消退,轉成回甘的過程越短;如果收斂性弱,苦澀味在口腔內就會消退得慢或口腔一直都延續著苦澀味。
一款茶入口瞬間,苦澀味會迅速被口腔的感覺器官感知,這種感覺在口腔中能持續多久,這就要看此款茶的收斂性了。
參考資料:網路-品茶(品味茶水的過程)
G. 如何品茶
品茶方法無他,仔細喝、仔細聞,而且詳加比較,在自己的感受方面應當客觀一些!最好有人跟自己一起品茶,不僅能夠彌補自身味覺上的缺憾,而且有意見的交流,對於泡茶、賞茶是無窮利多!
茶香出現的地方大致上有三種:
第一種是聞香杯(後來我就改進用瓷器湯匙)。從聞香杯中聞到香味是要從最高溫聞,溫度漸降,香氣可能有變化,都要把握住。而且最好連溫度低到室溫時都要仔細聞,不僅可以欣賞茶葉的香氣,並且可以分辨出茶的好壞,甚至制茶手法如何!在最高溫時,會有嗆鼻的感覺,只有部份的茶湯在最高溫時會嗆出香味來,如果是這種情形,沖泡時,盡量再掌握住更高溫泡,可以再沖泡出另外不可知的香味!經過幾秒之後,香味就開始呈現,由淡轉濃,再由濃轉淡,這是第一道香。之後另一種香味就會慢慢呈現,也是由淡至濃,由濃至淡。一層接著一層,甚至到室溫時,都還有香味,人家所說杯底留香的茶就是這樣!在聞香的時候,通常嗅覺會疲憊,就是「久不聞其香」的意思,所以應當每聞幾秒就將聞香杯移開幾秒,讓嗅覺接觸到新鮮空氣,再聞,才不至於「入於芝蘭之室」!在現今的茶葉,除非是三四年株採的茶葉,否則火氣太大不容易聞到杯底香!焙的越重,香氣的數量就越減,恐怕這個道理有些焙茶人還不知,但是,泡茶人在選購時,應當知道!當然,選購茶葉時的試泡,香氣的表現常被火氣包住了(剛焙過的茶,火氣自然在),所以要問清楚焙火的時間,在品咂之後才得以鑒別。但是選茶比較好的方式,並非聞香,而是品滋味。滋味濃者,香氣在往後的表現會比較好。當然,剛製成的茶葉,如果焙火重,香氣又足,保持新鮮的感覺(香氣會轉、滋味會跳、喝了之後會感到鮮活),當然是等級以上的茶葉!
第二種是茶湯。有些茶,用聞香杯或湯匙或許聞不出香氣來,可是在入口時,會有香氣表現出來。當然,跟聞香杯一樣,溫度漸減,香氣會有變化。不過,可能在一兩個月後,會發覺入口的香氣漸減,這是茶葉內部進行反應的緣故,屬於正常,或許在別的地方表現更佳的感覺!早期有人說那是「走味」!如果對於茶葉的後發酵有一定的認識,我想,「走味」不見得是件壞事。覺得茶葉的狀況值得珍藏,將他冰在冰箱中的冷藏庫,可減緩茶葉的變化!
第三種是喝完之後,從口中吐出來的香氣。會發覺呼吸之間,有香氣在口中徘徊。就例如潽洱茶,有時候在聞香杯、飲用時聞不到某種香氣,飲完後會發覺有一種清香存在。「清香」?20年以上的老潽洱都可能有這種香味,而這種香氣是屬於青潽洱特有的香氣,尤其芽茶最為明顯!當然其它茶種也有類似的情況。
喝茶的場所會影響香氣。舉出四個地方,如室內、挑高建築、涼亭、室外。如果風不大,濕度不大,海拔高度相近,以感覺香氣明顯來排列:室外>涼亭>挑高五六米的房子>室內。所以,飲茶聞香和環境中的氣流是有很大的關系的。不妨試試看,拿著聞香杯,在室內和室外比較一下,所謂室外,頂天即可(上面沒有遮蓋物)。其它如抽煙、喝酒、喝咖啡…,都有類似情形!所以陽台喝茶一定比室內好;頂樓喝茶一定比陽台好!一般倒茶區選茶時,各家的營業場所通風情況應比家裡好,香氣也比較聞得到!
口中對於香氣最敏感的地方是口中上顎跟鼻腔的交接處,所以,評鑒比賽茶時,評審都會將少量茶湯飲入口中時,稍微低頭,從嘴唇的左邊和右邊吸入空氣。當吸入空氣時茶湯混著空氣在口鼻交界處翻攪,容易讓嗅覺感受到茶湯的香氣。當然我們喝茶時也可以這樣做。雖然這是很高竿的品鑒方法,但是建議兩點:剛開始時「刺激性」太大,恐怕要經過個一年半載後,嗅覺才能適應;容易嗆到,入口茶湯盡量少,吸入空氣時先輕輕吸,習慣後再加重。
茶湯飲下,口中有翻攪的動作,例如吸氣、吞口水的動作,可以聞到茶的香氣。尤其是飲入濃茶時,茶香會漸漸由口腔翻攪而顯現出來。早期,有人用小壺泡(孟臣壺),泡出來的茶湯雖然少但濃得讓人皺眉頭,但是,茶香、滋味漸漸呈現出來的那種感覺,好得就像那首歌「雪…一片一片一片…」。
回甘。回甘的茶,讓人有餘味無窮的感覺!但是並非所有的茶都會有回甘的現象。所以這種感覺要好好體會。茶湯下肚後,輕咳,會有甘味和香氣跑出。
所以綜上茶香品茗方式得知,如果真的是幾個人一起喝茶,聲音豈不是大得驚人?是的,如果遇到一群人喝茶聲音嘈雜得很,不是茶業品鑒,就是遇到珍奇古玩了!
對於茶香、滋味的鑒賞,是需要用心體會的。專心是不二法門。喝茶,專心喝茶,完茶後聊天、賞壺,就專心聊天、賞壺。
當然,曾經聽說有人可以喝出茶種、海拔、施肥、制茶方式、茶齡、年份的相異,真的嗎?確實有。只要專心,以後自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