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城的盡頭在何處,蒙古鐵騎為啥不從兩端繞過
萬里長城,世界八大建築奇跡之一,是中國古人用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戰略屏障。長城延綿萬里,但終有盡頭,萬里長城的盡頭在哪裡呢?古代游牧民族為什麼不從兩端繞過長城進攻中原呢?這樣長城不就失去作用了嗎?
長城延綿萬里,關於他的起點和盡頭,我們小學課本上講過,每個人小時候也都背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長城像一條龍,盤踞在崇山峻嶺。
古代中原人長期受游牧民族襲擾,不得安寧,總結戰爭經驗教訓,於是便在地勢險要的崇山峻嶺上修建了萬里長城,用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它是古人建築智慧的結晶。
而西邊嘉峪關外是千里茫茫戈壁灘,大沙漠嚴酷的自然氣候,不利於游牧民族的騎兵行軍,而且重要的是沒後勤補給,即使游牧部落的軍隊繞過大漠,也會損失慘重,成為強弩之末,毫無戰鬥力,所以游牧民族的騎兵歷來不會選擇繞道嘉峪關去進攻中原,選擇繞道長城西端,只有死路一條。
從東邊的山海關,到西邊的嘉峪關,縱觀整條萬里長城,由衷的感嘆古人的智慧,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構築,令人敬佩的五體投地。
東西兩處關隘的選擇,利用最佳的地理位置,險峻的山體形成天然屏障,關隘周圍的自然環境又極其惡劣,這些因素都導致游牧民族的軍隊無法繞過長城兩端,最大限度發揮了長城的作用,讓中原大地能夠少受游牧民族的襲擾。猶如一條巨龍盤踞在北方大地上的長城,歷經幾千年歲月風霜,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古人的智慧。
② 長城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哪裡
秦長城:西起臨洮,東止遼東。
漢朝長城:西起今新疆,東止遼東。
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
(2)長城的終點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長城的代表地段:
1、山海關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
2、鎮北台
鎮北台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陝西省榆林市,距城區約3千米,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是萬里長城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也是萬里長城上最雄偉的軍事要塞和觀察所,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和「天下第一台」之稱。
3、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
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黃土夯築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萬余平方米,城牆總長733米,高11.7米。
4、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區與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交界的燕山山脈中。西起龍峪口,東止望京樓,全線10.5千米。沿線有建築各異的敵樓67座,烽火台2座,大小關隘5處。
5、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北京的重要屏障。
③ 萬里長城很多人都去過,但長城的盡頭在什麼地方呢
每每地談到中國,人們首先就會首先想到長城,它是中國的名片,幾乎是世界上都知道。長城在古代的作用,是起到了抵禦外敵侵襲,浩大的軍事工城。長城修建於秦朝燕王,至今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所以談到長城幾乎是無人不曉得,但是,說道長城的盡頭,肯定很多人不知道吧?看完長城的盡頭後,很多人感慨:“祖先真的是太厲害。”
而且,根據它的東盡頭,其實是設置在海邊,而且在河北海關5公里的左右,它的設計,也是有原因,之所以這么做,其實主要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防禦。長城,對我們在古代來說是,很重要的防禦攻城,它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抵禦敵人侵入的。但是以前的軍隊,都是在陸地上進行,沒有辦法在大海上進行,所以長城將盡頭設置在這里,無形當中就是一種保護,讓敵人無法逾越。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建築瑰寶,正是因為如此,它的知名度很高,根據數據表現,長城每年接待的遊客,都能夠達到數億萬人數。尤其是在夏季人數較多,中國有一句話,“不等長城非好漢,”其意思是,登上長城的井段,我們才能夠看到美麗的景色,對於如此完美的古人建築,不知道你有沒有來玩過,朋友們,你是否有什麼想法,趕快留言對長城的一些看法吧!
④ 長城的起點和終點是在哪裡
「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句話,分別說的是萬里長城的起點和終點,但是在有一個史料的記載中,卻是這樣寫的:東起鴨綠,西抵嘉峪,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都是這樣記的,那麼萬里長城的真正的起點到底在哪裡呢?
圖片
對萬里長城的起點存在爭議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在遼寧省的丹東市中朝邊境鴨綠江畔的一座孤山「虎山」的前後發現了綿延不斷的古城牆牆體及牆基遺跡,這就讓人們重新想起了關於「東起鴨綠」的記載。
圖片
而考古學家根據一些記載,最終證實這段長城確實在遼東綿延一千多公里,一直向西延伸到山海關,屬於明代萬里長城的一部分。考古的證據與史料的記載完全的吻合,因為萬里長城又像東延長了一千多公里,所以長城真正的起點在丹東的虎山長城。這一觀點在學術界也得到了共識,而且教材也做了相應的改正。
圖片
其實這個結論是在90年代就已經被證實的,但是到現在已經20幾年了,這個正確的結論還是沒有完全的覆蓋以前那個錯誤的結論,也不就說現在大部分人所知道的萬里長城還是「東起山海關」。
萬里長城的起點虎山長城是在明成化五年的時候開始修建的,據了解這個長城是最早修建的長城,但是卻很晚才被人們所發現。當時修建這個長城就是為了解決蒙古的威脅。後來每個朝代的修建,才形成了現在的長城,我想很多人認為長城就是秦始皇修建的,但其實每個朝代都有一些貢獻。
圖片
現在看到的長城都是重修過去,以前那些古來的遺跡已經看不到了,其實對於對於遺跡最好的就是保護,重修其實對古老的遺跡來說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破壞吧。
⑤ 長城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哪個關啊
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
1、虎山原名馬耳山,因兩個並排高聳山峰,狀似兩只豎立的虎耳,亦稱虎耳山,至清代演化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於鴨綠江邊,平地孤聳,視野開闊,對岸朝鮮的田地、房屋一覽無余。作為國門,長城選址虎山,確有軍事意義,丹東歷次被外敵入侵,
虎山首當其沖,總被視為軍事要塞,最先遭到攻擊,任何一個懂得軍事的人都知道,占據制高點,就等於控制了戰斗的主動權。在虎山建長城順理成章,睿智的中國先人,身受衛國之命,責任、義務和自家性命,都不容他們不選擇虎山為屏障。明巡撫都御史王之浩登監虎山要塞時,曾寫下《登馬耳山望朝鮮》一詩。
2、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5)長城的終點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1、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2、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3、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