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貉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貉[hé]
1
哺乳動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邊和田野間;雜食魚、鼠、蛙、蝦、蟹和野果、雜草等,皮很珍貴:一丘之~。
貉[háo]
1
義同(一),用於「貉子」、「貉絨」。
貉[mò]
1
古同「貊」。
② 貉,當姓氏時怎麼讀
貉,當姓氏時讀音mò 第四聲,如同「莫」,祖先來自古代中國的北方某少數民族。
貉 mò hé háo
釋義
[ mò ]
同「貊」。
[ hé ]
1、也叫狗獾。哺乳動物。外形像狐,但體較胖,尾較短。穴居河谷、山邊和田野間。
2、古又同「貊(mò)」。
[ háo ]
同「貉(hé)」。用於「貉子」「貉絨」。
相關組詞:貉絨 貉子 濊貉 貉睡 貉袖 貉奴 九貉 北貉 穢貉 表貉 貉隸 小貉 貉族 國貉
(2)貉怎麼讀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貉,北方豸穜。從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為言惡也。」
白話版《說文解字》:貉,北方豸種。字形採用「豸」作邊旁,「各」作聲旁。孔子說:「貉用來比喻惡人。」
三、相關詞彙解釋
1、貉睡
[mò shuì]
喻人好睡。
2、貉袖
[mò xiù]
貉皮做的衣袖。
3、貉奴
[mò nú]
詈詞。
4、九貉
[jiǔ mò]
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5、北貉
[běi mò]
我國古代東北方民族之一。
③ 一丘之貉的貉怎麼讀
貉的讀音是hé,聲母是h,韻母是e,聲調是第二聲。
一丘之貉 [ yī qiū zhī hé ]
釋義:丘:小土山。貉:獸名,形狀像狐狸。同一個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一樣,沒有什麼差別。今用作貶義,比喻都是一樣的壞人。
出處:《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例句:這些流氓犯、盜竊犯、詐騙犯都是一丘之貉,應嚴厲打擊。
近義詞
狼狽為奸 [ láng bèi wéi jiān ]
釋義:狽:傳說中是一種野獸,前腿特別短,走路時要趴在狼身上,沒有狼,它就不能行動。狼和狽經常合夥傷害牲畜。奸:邪惡。比喻壞人互相勾結在一起干壞事。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痴男鴛鴦並命。」
④ 「貉」字怎麼念呢
「貉」有三個讀音,分別為[mò]、[hé]和[háo]。
⑤ 貉子怎麼讀
拼音:[háo zi] ,貉屬半冬眠,貉子皮的外形象狐,但比狐小,體肥短粗,四肢短而細,尾毛蓬鬆,背毛呈黑棕或棕黃色,針毛尖部黑色,背中央摻盡可能較多的黑毛梢,它具有針毛長、底絨豐厚、細柔靈活耐磨,光澤好,皮板結實,保溫力很強的特點。
貉略小於狐,被毛長而蓬鬆,外形粗短,肥胖,嘴尖細,四肢細短。前足5趾,第一趾短,行走時短趾懸空,四趾觸地。後肢狹長,後足具4趾。尾蓬鬆。成年體重6—7公斤,體長45—65厘米,尾長17—18厘米。
(5)貉怎麼讀擴展閱讀
貉經常棲居於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叢以及土堤或海岸,有時居住於草堆里。喜穴居,多數利用岩洞、自然洞穴、大木空洞等處,經若干加工後穴居,或利用獾、狐狸、狼等獸類的棄穴為穴,也有個別貉自行挖洞營窩。
貉同種間很少爭斗,通常1公1母成雙穴居,但也有一公多母和一母多公的同洞穴居。產仔後,雙親同仔獸一起穴居到入冬以前,待幼貉尋到新洞穴時,幼貉離開雙親。
⑥ 貉字怎麼讀
「貉」字讀音分別為:【mò】、【hé】、【háo】。
⑦ 貉子怎麼讀
拼音:[háo zi]
貉(學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種,被認為是類似犬科祖先的物種。體型短而肥壯介於浣熊和狗之間,小於犬、狐。體色烏棕。吻部白色;四肢短呈黑色;尾巴粗短。臉部有一塊黑色的「海盜似的面罩」。
棲息於闊葉林中開闊、接近水源的地方或開闊草甸、茂密的灌叢帶和蘆葦地;很少見於高山的茂密森林。夜行性,沿著河岸、湖邊以及海邊覓食,食譜廣泛,取食范圍從鳥類、小型哺乳動物直至水果。以成對或臨時式的家族群體被發現。與大多數的犬科成員不同,它比較善於爬樹。貉也是犬科動物中惟一一種在冬季休眠的動物,在秋季大量取食,直到體重比原來增加50%為止。
生活習性
一般白晝匿於洞中,夜間出來活動。貉在夏季居於蔭涼石穴中;其它季節除產仔外,一般不利用洞穴,而躲在距洞穴不遠的地方。獨棲或3~5隻成群,結群時以家庭為單位成對覓食,家域范圍5~10km²。
行動不如豺、狐敏捷,性較溫馴,叫聲低沉,能攀登樹木及游水。分布於北部者,冬季(立冬至小雪時起)常非持續性睡眠,即在洞中睡眠不出。但與真正冬眠不同,往往在融雪天氣中也出來活動。這一冬季睡眠的習性在犬科中是貉獨有的。貉的足跡成對排列如小鏈狀。
食性較雜,主要取食小動物,包括嚙齒類,小鳥、鳥卵、魚、蛙、蛇、蝦、蟹、昆蟲等,也食漿果、真菌、根莖、種子、穀物等植物性食料。
⑧ 貉怎麼讀
三種讀音:mò、hé、háo。貉(mò),釋義:古同「貊」。貉(hé),釋義:哺乳動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邊和田野間,雜食魚、鼠、蛙、蝦、蟹和野果、雜草等,皮很珍貴。貉(háo),釋義:同「貉(hé)」。用於「貉子」「貉絨」。貉相關組詞:貉子、貉絨、九貉、蠻貉、厥貉、貉袖、貉族、狐貉、國貉、濊貉、四貉、穢貉、貉道、貉奴等。筆順:撇、點、點、撇、彎鉤、撇、撇、撇、橫撇、捺、豎、橫折、橫。
貉的相關成語:
一丘之貉:同一土山裡的貉。比喻都是同類。《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後比喻兩者是同類的壞人。貉(hé):也叫狗獾。
一邱之貉:邱,同「丘」。比喻彼此同是丑類,沒有什麼差別。同「一丘之貉」。
⑨ 貉怎麼讀
貉讀作:hé,聲母h,韻母e,聲調二聲。
部首豸部,部外筆畫6畫,總筆畫13畫
五筆86EETK,五筆98ETKG
釋義:哺乳動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邊和田野間;雜食魚、鼠、蛙、蝦、蟹和野果、雜草等,皮很珍貴。
(9)貉怎麼讀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表貉[biǎo mò]
亦作「表禡」。亦作「表狢」。古代田獵或出征,於陣前或營前立望表以祭神,謂之表貉。
2、貉族[mò zú]
北方諸族,傳中國之文明最早者。
3、國貉[guó mò]
即知聲蟲。地蛹。
4、貉道[mò dào]
貊道。
5、四貉[sì mò]
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