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什麼是脫肛脫肛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什麼是脫肛脫肛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0 06:14:51

A. 脫肛是什麼原因(脫肛的高清圖片)

脫肛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嚴重的疾病了,脫肛會困擾我們的生活,那麼大家知道脫肛是怎麼回事嗎,脫肛的症狀是什麼呢,脫肛是怎麼引起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脫肛吧。
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下列各因素與發病有關。
1、解剖因素
骶尾部提升兒童,直腸是垂直的,腹內壓,直腸脫垂是缺乏支持。直腸前陷凹腹膜反折低,腹腔內的壓力和直腸前壁腸袢壓迫到直腸脫垂壺腹引起。老年人肌肉放鬆,分娩或分娩會陰部撕裂也可引起直腸脫垂的發生。
2、腹內壓增高
長期便秘、腹瀉、慢性咳嗽和排尿困難等引起腹內壓增高,可導致直腸脫垂。近年來國外研究發現,直腸脫垂常伴有精神或神經系統疾患,兩者間的關系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認為神經系統病變時,控制及調節排便的功能發生障礙,直腸慢性擴張,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從而產生便秘和控制排便能力下降。排便時異常用力,使肛提肌及盆底組織功能減弱,也是直腸脫垂的常見原因。
3、全身因素
營養不良小兒,坐骨直腸窩內脂肪消失,使直腸失去周圍支持固定作用,括約肌群收縮力也減弱,直腸容易自肛門口脫出。
4、局部組織解剖因素
①骶骨彎曲未形成,嬰幼兒骶骨彎曲未形成骨盆向前傾斜不夠,在一個垂直的位置在一條直線的直腸,肛管,腹腔內的壓力增加,直腸沒有骶骨的支持,壓力直接對肛管,容易滑下來。
②周圍肌肉支持力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較弱。
③黏膜鬆弛,直腸黏膜附著在肌層上較鬆弛,黏膜易自肌層滑脫。
5、促成因素
任何情況使腹內壓長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腸脫垂。如經常便秘、腹瀉、百日咳、包莖及膀胱結石、長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脫肛的誘因。有些疾病如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或損傷包括意外和手術損傷造成括約肌及直腸周圍肌肉功能或神經功能障礙者,直腸失去支持,腹壓增高即可發生直腸脫垂。
6、其他
手術創傷,引起腰骶神經麻痹,引起肛門括約肌鬆弛,引起直腸黏膜脫垂

B. 簡單介紹什麼是脫肛

脫肛是肛腸科的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發生於抵抗力低下的老人和小兒,也會發生於孕期婦女,下面將詳細介紹脫肛。
簡單介紹什麼是脫肛
脫肛簡單來說就是肛門脫出.醫用術語解釋為: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該病多發於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身高體瘦的也容易患病.
幼兒發育不全,骶骨弧度較直,肛門括約肌肌力較弱,啼哭和腹瀉常誘發脫垂,以部分脫垂較常見。
成人因內痔經常脫出也可誘發,以直腸黏膜脫垂為多,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 肌肉鬆弛,故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
早期便後有黏膜自肛門脫出,並可自行縮回;以後漸漸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上托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後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再後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
脫出後局部有發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
以上就是簡單介紹什麼是脫肛的具體情況,專家提示,由於肛括約肌鬆弛,很少發生嵌頓,一但嵌頓發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脫出肛管很快出現腫脹、充血和紫紺、黏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絞窄和壞死。

C. 什麼是脫肛

摘要: ?有的人在排便或下蹲時,由肛門內翻出來一段腸子 ,在站立或便後有時還需用手托回去,這種病理現象俗稱為「脫肛」。現代醫學認為直腸脫垂是指直腸的粘膜層或直腸全層組織鬆弛或是肛門直腸周圍組織鬆弛失去扶持直腸作用,甚至乙狀結腸下段的腸管因結腸系膜太長,隨著粘膜外翻脫出到肛門外的一種疾病。脫肛的症狀 哪些疾病會引起脫肛? 沈陽中泰肛腸醫院專家指出,引起脫肛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1、外痔:常因糞便干結,排糞用力後肛緣外突發生腫物、疼痛明顯,局部為圓形腫物,觸痛明顯,皮下有紫藍色結節,多為血栓性外痔;肛門皮膚反復輕微損傷和感染,可使皮膚紅、腫、熱、痛、皮膚皺褶腫大形成炎性外痔;炎症消退後,遺留成皮贅,為結締組織性外痔,僅有便後肛門部不適,不易清潔或瘙癢等症狀。 2、內痔:便時內痔脫出肛門外,便後痔團自行回納者為Ⅱ期內痔;便後痔團不能回納,需用手法復位者為Ⅲ期內痔。痔團紫紅或鮮紅色,似草莓狀,粘膜菲薄易出血。 3、直腸息肉:直腸下端息肉可隨排便脫出肛門外,能自行回納,息肉表面為粘膜,粘膜發炎時呈草莓狀,脫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4、肛乳頭肥大:除小的三角狀、米粒狀肥大的肛乳頭外,較大的肛乳頭可隨排便脫出肛門外,部分能自行回納,有的需用手托回復位,臨床僅有肛門不適、無壓痛,很少出血,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數個。 中泰專家提醒,發現脫肛症狀應及時到正規、專業的肛腸類醫院檢查治療。 >>>病理不如問專家,點擊這里,針對您的情況與肛腸科專家一對一咨詢<<< 安氏可有效排除「脫肛」 對於脫肛的治療,傳統療法往往是採用一刀切的辦法,直接將脫出部分切除。然而,這種療法往往創傷大、患者痛苦大、恢復慢,而且很容易造成肛門狹窄、肛門失禁等後遺症。目前,沈陽中泰肛腸專科醫院在治療脫肛上,採用肛腸病安氏療法,以中西結合為原則,手術時間短、出血少、痛苦小、恢復快,被譽為目前國內中西結合治療肛腸疾病臨床最高水平。

D. 什麼是脫肛

脫肛現在醫學稱為直腸脫垂,是指直腸黏膜或全層,甚至乙狀結腸下段下垂脫出,所引起的疾病。能夠脫出於肛門之外的,稱為外脫垂,不能脫垂於肛門之外的,稱為內脫垂。

當然它也分一個完整性脫垂和非完整性的脫垂,如果是直腸的全層脫出的話,稱為完全性直腸脫垂。如果僅有直腸黏膜脫垂的話,那就是非完全性的脫垂。

脫肛的症狀,主要是指排便肛門脫出物,有的表現為黏膜的脫垂,有的表現為全層的脫垂。因為疾病的程度可有長短的不同,這個輕的時候,脫垂可以自行還納,或者便後手法還納。較重之後,甚至出現了嵌頓,不能夠自行還納。直腸脫垂,另外它往往合並有便秘,或者大便失禁。近1/4和1/2的患者,他會出現有便秘的症狀。

由於直腸反復地脫出,能夠導致肛門括約肌的括約功能的障礙,出現大便失禁。另外就是可以出現膿血便,出現了直腸的潰瘍,因為反復的脫出還納,導致直腸黏膜形成潰瘍,出現這些症狀。另外就是可以出現肛周的一些分泌物,由於反復脫出,腸道分泌物的刺激,導致局部出現一些個肛膜炎,出現了肛門瘙癢這些症狀。

E. 這樣子算是脫肛嗎還是什麼的,圖片等一下給你們

沒有照片無法判斷,估計是痔瘡引起的。
規律的排便。堅持每天排便,最好是早上,
注意時間,規定5分鍾之內解決。
不要邊上衛生間邊看手機、 報紙等。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方便一次就用淡鹽水做一次清洗;
可以使用紫川堂抹在痔瘡處,專門去痔瘡的,一個月左右就會好的。
注意飲食。
堅持多吃蔬菜、水果,中斷油炸食品一段時間

F. 什麼叫脫肛

http://prola.lou.net/

1、什麼是脫肛?
脫肛是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並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
2、脫肛的特點:
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門外伴肛門鬆弛。
3、脫肛相當於西醫的什麼病?
脫肛相當於西醫的直腸脫垂。
4、如何診斷脫肛?
根據脫出病史,視診看脫出物即可診斷。脫肛可分為三度:
(1)I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呈淡紅色,長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回納。
(2)II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脫出物長5~10cm,呈圓錐狀,淡紅色,表面為環形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鬆弛,便後有時需用手回復。
(3)III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cm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鬆弛無力。
5、脫肛的鑒別診斷
I度直腸脫垂應與內痔脫出相鑒別,內痔脫出時痔核呈分顆狀,無環狀粘膜皺襞,黯紅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此外,還有一些疾病應與脫肛相鑒別,如直腸息肉、肛管直腸癌、肛乳頭瘤、肛管疣、贅皮性外痔等。

治療脫肛有哪些方法

(1)保守療法

如果脫肛繼發於便秘、腹瀉等疾病,就要積極治療這些原發病,原發病治好了,脫肛多能痊癒。治療期間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側卧位或仰卧位排便,小嬰兒可直著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堅持1~2個月,多數脫肛可以痊癒。如改變排便方法後脫肛未愈則可行手法復位,用紗布折成厚墊,壓住肛門,用粘膏將兩臀拉緊粘牢,令小兒卧床1 ~2周,堅持卧位排便,多可痊癒。

(2)中醫治療

此病多為氣虛下陷,長時間腹瀉不愈、久病卧床傷氣、大便干結,均可以出現脫肛。治以補益中氣,升提下陷。葯用炙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便秘加熟軍;有熱加連翹、梔子;陰虛加玄參、生地。另外可以針灸百會、長強,病久加足三里。

治脫肛方:

參麥芩連歸地湯(肖正安教授)
組成:沙參5克,麥冬12克,黃芩10克,黃連5克,當歸6克,生地15克,枳殼6克,厚朴9克,烏梅9克,白芍9克。
功效:清熱涼血,利肛收斂。
主治:肺熱氣虛之脫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收肛散(柏蓮松教授)
組成: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龍骨9克,木賊草9大象。
功效:收澀固脫。
主治:肛門直腸粘膜脫垂Ⅰ、Ⅱ度。
用法:共研細末,乾擦或麻油調敷。

提肛湯(王靜安主任醫師)
組成:黃芪15克,升麻5克,當歸10克,枳殼10克,炒淮山葯15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白芍15克。
功效:升陽舉陷,益氣滋陰。
主治:小兒脫肛。
加減:若小兒滑瀉不禁,可加煨訶子10克;炙粟殼5克,以清之;若久瀉虛寒甚者,可加良姜3克,附片5克溫補中陽。本方為自擬方,臨床運用30餘年,有效率達96%。
用法: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服。

脫肛液(李潤庭主任醫師)
組成:明礬6克,鹽酸普魯卡因2克,加水至100毫升。
功效:固腸收澀。
主治:直腸脫垂。
用法:注射於直腸周圍或直腸粘膜層與肌層之間。

益氣升陽湯(張夢儂名中醫)
組成:黃芪15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柴胡10克,生麻10克,炙甘草10克,樗樹皮10克,陳皮10克,罌粟殼10克。
功效:益氣升陽。
主治:脫肛。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服。

G. 脫肛是什麼意思

脫肛是什麼意思?
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嗎?

最佳答案:
我幫你找到兩個答案,都是從網路搜到的,真正的作者不是我,供你參考.

一、脫肛

脫肛是指直腸、肛管和乙狀結腸下段的粘膜層或全層脫出於肛門外的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可由以下因素導致脫肛,由於小兒支持直腸的組織尚未發育完全,直腸固定較差,另一方面,小兒骶骨彎曲度小,直腸由於沒有骶骨的有效支持,易於向下滑動,加上某些疾患如便秘、腹瀉、長期咳嗽等使腹腔內壓增加,以上內外因素結合從而出現脫肛現象。

中醫學認為造成小兒脫肛的原因是小兒素來體虛,營養不良,或久病正氣耗損,氣虛下陷不能上提肛管,或是濕熱積於大腸,濕熱下注,迫肛外脫。常見症狀是:大便時直腸粘膜脫出肛外,輕者便後能自行回納,重者脫出物不能自行回納,須用手托揉後才能復位,甚至在啼哭、咳嗽、站立時亦會脫出,常伴有精神不振、便時哭鬧等。

[治法]:利濕,升提陽氣,健脾補腎
川連6 雲苓18 土茯苓10 升麻10 熟地15 白術15 白芍12 葛根18 炙甘草6 補骨脂15 熟附子9 黨參24 淮山20

二、脫肛

1、什麼是脫肛?
脫肛是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並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
2、脫肛的特點:
直腸粘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門外伴肛門鬆弛。
3、脫肛相當於西醫的什麼病?
脫肛相當於西醫的直腸脫垂。
4、如何診斷脫肛?
根據脫出病史,視診看脫出物即可診斷。脫肛可分為三度:
(1)I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呈淡紅色,長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回納。
(2)II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脫出物長5~10cm,呈圓錐狀,淡紅色,表面為環形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鬆弛,便後有時需用手回復。
(3)III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cm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鬆弛無力。
5、脫肛的鑒別診斷
I度直腸脫垂應與內痔脫出相鑒別,內痔脫出時痔核呈分顆狀,無環狀粘膜皺襞,黯紅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此外,還有一些疾病應與脫肛相鑒別,如直腸息肉、肛管直腸癌、肛乳頭瘤、肛管疣、贅皮性外痔等。

治療脫肛有哪些方法

(1)保守療法

如果脫肛繼發於便秘、腹瀉等疾病,就要積極治療這些原發病,原發病治好了,脫肛多能痊癒。治療期間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側卧位或仰卧位排便,小嬰兒可直著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堅持1~2個月,多數脫肛可以痊癒。如改變排便方法後脫肛未愈則可行手法復位,用紗布折成厚墊,壓住肛門,用粘膏將兩臀拉緊粘牢,令小兒卧床1 ~2周,堅持卧位排便,多可痊癒。

(2)中醫治療

此病多為氣虛下陷,長時間腹瀉不愈、久病卧床傷氣、大便干結,均可以出現脫肛。治以補益中氣,升提下陷。葯用炙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便秘加熟軍;有熱加連翹、梔子;陰虛加玄參、生地。另外可以針灸百會、長強,病久加足三里。

治脫肛方:

參麥芩連歸地湯(肖正安教授)
組成:沙參5克,麥冬12克,黃芩10克,黃連5克,當歸6克,生地15克,枳殼6克,厚朴9克,烏梅9克,白芍9克。
功效:清熱涼血,利肛收斂。
主治:肺熱氣虛之脫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收肛散(柏蓮松教授)
組成: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龍骨9克,木賊草9大象。
功效:收澀固脫。
主治:肛門直腸粘膜脫垂Ⅰ、Ⅱ度。
用法:共研細末,乾擦或麻油調敷。

提肛湯(王靜安主任醫師)
組成:黃芪15克,升麻5克,當歸10克,枳殼10克,炒淮山葯15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白芍15克。
功效:升陽舉陷,益氣滋陰。
主治:小兒脫肛。
加減:若小兒滑瀉不禁,可加煨訶子10克;炙粟殼5克,以清之;若久瀉虛寒甚者,可加良姜3克,附片5克溫補中陽。本方為自擬方,臨床運用30餘年,有效率達96%。
用法: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服。

脫肛液(李潤庭主任醫師)
組成:明礬6克,鹽酸普魯卡因2克,加水至100毫升。
功效:固腸收澀。
主治:直腸脫垂。
用法:注射於直腸周圍或直腸粘膜層與肌層之間。

益氣升陽湯(張夢儂名中醫)
組成:黃芪15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柴胡10克,生麻10克,炙甘草10克,樗樹皮10克,陳皮10克,罌粟殼10克。
功效:益氣升陽。
主治:脫肛。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279177.html
回答者: yyfreeliang - 經理 四級 12-11 21:05

其他回答:
脫肛是指肛管、直腸和直腸粘膜突出於肛門外的疾病,好發於老人、小兒、多產婦和久病體虛之人。

[病因病機]
脫肛與大腸直接相關,涉及肺、胃、脾、腎等臟腑。肺與大腸相表裡,脾為肺之母,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腎開竅於二陰,又主一身之元氣,這些臟腑病變都可影響大腸。
脫肛之虛者,多因素體虛弱,中氣不足,可勞傷耗氣,或產育過多,或大病久病後氣血方虛,或便秘努責,或慢性腹瀉,或久咳等可以致氣虛下陷,固攝失司而脫肛。若小兒先天不足,氣血未旺,或年老體衰,或濫用苦寒攻伐葯物亦能導致真陰不足,關門不固而脫肛。脫肛之實者,多由濕熱痔疾下注直腸而發脫肛。

[辨證論治]
主症:發病緩慢,初起僅在大便時感覺肛門墜脹,腸端輕度脫出,便後能自行回納。久延失治則稍有勞累即發,直腸脫垂程度日趨嚴重,不能自行回縮,必須推託方能復位。或伴有面色萎黃,神疲肢軟,頭眩,心悸,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肛內腫物脫出,色紫暗或深紅,甚則表面部分潰破,糜爛,肛門墜痛,舌苔黃膩,脈弦數。

分析:元氣不足,中氣下陷,大腸失固,故直腸脫出。則傷氣,故稍累即發。中氣不足,運化無力,生化之源不足,血少氣虛,故面色萎黃,神疲肢
軟。氣虛不能上營,頭目失養則眩。心失所養則悸。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虛之象。若濕熱下注,蘊結於肛腸,則有腫物脫出,有熱則色紫暗或深紅,有濕則表面糜爛潰破,濕熱阻滯氣機則墜痛。舌苔黃膩,脈弦數為濕熱內蘊之象。

治則:益氣固脫或兼清利濕熱。

處方:取督脈、足太陽經腧穴為主。針用補法或瀉法。酌情加灸。

穴取百會、長強、大腸俞、承山、陰陵泉。

方義:足太陽經脈循尾骶,肛門又為大腸連屬部分,取承山配大腸俞可促進直腸回縮。長強為督脈之別絡,位近肛門,刺之可增強肛門約束功能,百會乃諸陽之會,氣屬陽,統於督脈,灸之以益氣升提,舉陷提肛。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功可清利濕熱,和承山相配瀉之,可宣通大腸氣機,為清熱利濕而設。

隨證配穴:久咳氣喘加太淵、氣海,久瀉不愈加上巨虛、足三里。

其他回答續:
脫肛(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段向外翻出脫垂於肛門之外。
一、病因與病理
發病多與長期腹瀉、習慣性便秘,排尿困難等因素,使腹內壓增高,促使直腸向外推出。年老衰弱,幼兒發育不全者,盆底組織軟弱,不能支持直腸於正常位置。臨床常見有不完全脫垂和完全脫垂兩種,前者是直腸下部粘膜和肌層分離,向下移位,形成皺折。粘膜脫出呈紫紅色,表示有出血點或糜爛。後者為直腸全層脫出,因括約肌收縮,直腸壁靜脈迴流受阻,不及時回納,可發生壞死、出血,甚至破裂。
二、臨床表現
排便時直腸由肛門脫出,便後自行回縮到肛門內,以後逐漸發展到必須用手托回,嚴重時不僅大便時脫出、在咳嗽、噴嚏、走路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均可脫出。常有大量粘液污染衣褲,引起肛周瘙癢。當脫出的直腸被嵌頓時,局部水腫呈暗紫色,甚至出現壞死。
檢查時令患者蹲位用力,使直腸脫出,不完全性脫垂僅粘膜脫出,指診只是兩層折疊粘膜。完全性脫垂為全層腸壁翻出,粘膜呈同心環狀皺襞,腫物有層層折疊,如倒寶塔狀。
三、治療
(一)一般療法
排糞定時,蹲踞時間不可太長,避免便秘或腹瀉,便後立即復位,以改善局部情況,囑病人每日自行收縮肛門多次,以增加肛門括約肌的能力。
(二)注射療法
直腸粘膜下注射硬化劑,治療部分脫垂病人,按前後左右四點注射至直腸粘膜下,每點注葯1~2毫升。注射到直腸周圍可治療完全性脫垂,造成無菌炎症,使直腸固定。常用葯物有5%酚植物油或甘油溶液等。
(三)手術療法
1.脫垂粘膜切除 對部分性粘膜脫垂患者,將脫出粘膜作切除縫合。
2.肛門環縮術 麻醉下在肛門前後各切一小口,用血管鉗在皮下繞肛門潛行分離,使二切口相通,置入金屬線(或滌綸帶)結成環狀,使肛門容一指通過,以制止直腸脫垂。
3.直腸懸吊術 以重度的直腸完全性脫垂患者,經腹手術,用兩條闊筋膜(腹直肌前鞘、紡綢、尼龍布等)將直腸懸吊固定在骶骨胛筋膜上,並封閉直腸陷凹,加強對直腸的支持。

其他回答續:
脫肛是指直腸、肛管和乙狀結腸下段的粘膜層或全層脫出於肛門外的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可由以下因素導致脫肛,由於小兒支持直腸的組織尚未發育完全,直腸固定較差,另一方面,小兒骶骨彎曲度小,直腸由於沒有骶骨的有效支持,易於向下滑動,加上某些疾患如便秘、腹瀉、長期咳嗽等使腹腔內壓增加,以上內外因素結合從而出現脫肛現象。

中醫學認為造成小兒脫肛的原因是小兒素來體虛,營養不良,或久病正氣耗損,氣虛下陷不能上提肛管,或是濕熱積於大腸,濕熱下注,迫肛外脫。常見症狀是:大便時直腸粘膜脫出肛外,輕者便後能自行回納,重者脫出物不能自行回納,須用手托揉後才能復位,甚至在啼哭、咳嗽、站立時亦會脫出,常伴有精神不振、便時哭鬧等。

[治法]:利濕,升提陽氣,健脾補腎
川連6 雲苓18 土茯苓10 升麻10 熟地15 白術15 白芍12 葛根18 炙甘草6 補骨脂15 熟附子9 黨參24 淮山20

H. 脫肛是指什麼是什麼樣子的

脫肛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相當於西醫的直腸脫垂。
其臨床特點是以直腸黏膜及直腸反復脫出肛門外伴肛門鬆弛。

I. 脫肛的症狀是什麼樣子的啊能給個圖片嗎

您好,脫肛又稱肛管直腸脫垂,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也易發生。 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稱為痔,又名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