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頭顱是指身體的哪裡
人類顱骨人類顱骨通常由29塊骨頭組成。除了下頜骨,其他骨頭之間由骨縫連接,只允許微量的運動。
8塊骨頭組成腦顱,容納並保護大腦和延髓;14塊骨頭組成面顱(用在其他動物時也稱臟顱或咽顱),支撐面部,形成面部輪廓;顳骨包住中耳的6塊聽小骨;舌骨,支撐喉,通常認為不是顱骨的一部分,因為它與其他骨頭沒有關節連接。
顱骨也包括副鼻腔,它連接著呼吸上皮細胞和大氣管。副鼻腔的功能不明,有可能是為了減輕顱骨重量而不損害強度,或者為了加強聲音共鳴。以象為例,副鼻腔非常寬闊。象的顱骨因為要附著頸和軀乾的肌肉而非常巨大,但它的重量出乎意料得輕。較小的腦顱被寬闊的副鼻腔包圍,減輕了重量。
腦膜有三層,包圍中樞神經系統的組織。它們是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
對於人類來說,顱骨的解剖位置是法蘭克福平面,即眼眶下邊緣和耳道上邊界所處的水平平面。這個位置是主體直立且平視前方的位置。作為比較,研究其他靈長動物顱骨時也會使用法蘭克福平面。但那並不代表是自然位置。
骨頭通常由膜內骨化和軟骨內骨化形成。面顱以及腦顱頂和兩側的骨頭由膜內骨化形成,支撐大腦的骨頭(枕骨、蝶骨、顳骨和篩骨)大多由軟骨內骨化形成。
[編輯]腦顱腦顱由1塊枕骨,1塊額骨,2塊頂骨,2塊顳骨,1塊蝶骨和1塊篩骨組成。他們一同組成顱腔,整個腦部處於顱腔中。顱腔的頂部稱為顱頂,顱頂前起眶上緣上方呈弓形隆起的眉弓,後抵上頂線和枕外隆凸,在兩側位置通過上顳線與顳區分界。顱頂的最前方(也就是額頭的位置)是額骨,額骨通過冠狀縫與後面的兩塊頂骨緊密結合;兩塊頂骨之間是矢狀縫,頂骨之間還有被稱為頂結節的光滑隆起,頂骨再通過人字縫與後方的枕骨相連。顱腔底部稱為顱底,由於人腦與外界的絕大多數聯系都是通過顱底部進行的,因此顱底有大量的開口,結構顯得相當復雜。從內面觀察,顱底部又可進一步區分為三個窩室:顱前窩、顱中窩與顱後窩。
顱前窩(anteriorcranialfossa)由額骨的眶板、蝶骨體前部、蝶骨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顱前窩體積較小,左右對稱,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在凹下的正中央前方是被稱為雞冠的縱形骨嵴,兩側是篩骨的篩板,篩板中有許多篩孔,嗅絲從這里通向鼻腔。篩板外側顱前窩的底由薄而不平的額骨眶板構成,它同時又是額竇和篩竇的頂以及眶頂。
顱中窩(middlecranialfossa)形狀如蝴蝶。顱中窩由蝶骨骨體、蝶骨大翼及顳骨岩部構成。分布著除枕骨大孔外幾乎所有的開口。顱中窩中間狹窄,凹陷的兩側容納大腦的顳葉。中間部分是蝶骨骨體,骨體中的空穴稱為蝶竇,骨體上方垂體窩及垂體窩後方的骨隆統稱蝶鞍,蝶鞍中央凹陷處是容納腦部垂體的垂體窩,垂體窩兩側與蝶竇僅相隔一薄骨層,大腦垂體位於此處。蝶鞍後方高起的鞍背兩側角稱為後床突,蝶骨小翼後緣的內側端也明顯增厚,稱為前床突。蝶鞍前方是視交叉溝,溝的兩端同時也是垂體窩的外側是視神經管,視神經從此處通向眶腔。視神經管外側為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眼神經支、外展神經由此入眶。蝶鞍兩側有頸動脈溝、破裂孔、海綿竇、圓孔、卵圓孔和棘孔。頸動脈溝為一淺溝,向前通入蝶骨大翼、小翼間的眶上裂。破裂孔則續於頸動脈管內口。海棉竇為一空腔,從眶上裂內側延伸至顳骨岩部尖端。其內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支、外展神經。海棉竇外側壁內,又分別排列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與上頜神經。圓孔、卵圓孔、棘孔分別是三叉神經上頜神經支、三叉神經下頜神經、腦膜中動脈進入入顱腔的通道。
顱後窩(posteriorcranialfossa)由枕骨和顳骨岩部構成。容納腦部的腦乾和小腦。顱後窩最大的特徵為巨大的枕骨大孔,該孔位於顱後窩中央最低處,連接顱腔與脊髓腔——脊髓與延髓在此銜接。大孔後方可看見稱為橫溝的淺溝,橫溝前方是容納小腦的小腦窩。橫溝與另一條起自枕骨大孔的縱溝相交匯,交匯處形成稱為枕內隆凸的十字形隆起,橫溝向上延續與顱頂內面的上矢狀竇溝連接,向下通枕內嵴連接,兩側續於橫竇溝後又轉向前下方同乙狀溝相連,止於枕骨大孔外側的頸靜脈孔。頸靜脈孔內的乙狀竇出顱後成為頸內靜脈。頸靜脈孔又為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副神經進出顱腔的通道。枕骨大孔前方斜面為斜坡。孔的前方外側有供舌下神經通過的舌下神經管內口。在顱中窩與顱後窩之間為弓狀隆起,而弓狀隆起後方同時也是顳骨岩部後面開孔稱為內耳門,面神經與位聽神經經由此處通往顱腔。
當從外部觀察時,顱底又可分為前部和後部:
前部主要為面顱骨,前部中央的被稱為骨齶的水平薄板由上頜骨與齶骨構成,骨齶前方是牙槽弓,上齶的牙齒排列在此處。骨齶正中的齶中縫後方是供齶大動脈進入鼻腔的切牙孔。其後方為齶大孔,齶大動脈從此出顱再進入切牙孔。齶大孔的位置在頜第2磨牙、第3磨牙齶側之間,具體位置則因人而異,主要以第3磨牙齶側為主。再往後是被鼻中隔後緣分成左右兩半的鼻後孔。鼻後孔兩側的垂直骨板稱為翼突內側板。翼突外側板根部後外方排列著卵圓孔和棘孔。前部兩側是屬於顴骨的顴弓。顴弓根部後方有是與下頜頭組成關節的下頜窩。窩前緣有稱關節結書的隆起。
後部中央,鼻後孔後方為枕骨大孔。25歲以後,孔前方的枕骨基底部與蝶骨體直接結合(之前通過軟骨結合)。枕骨大孔兩側為枕骨髁,枕骨髁同寰椎側塊上關節的關節窩。其後方為髁孔,髁前方外側為舌下神經管外口。枕髁外側,位於枕骨與顳骨岩部之間前後依次分布著不規則的頸靜脈孔和圓形的頸動脈管外口。兩對頸靜脈孔和頸靜脈窩之間、枕骨大孔前方是咽結節。頸動脈管外口內側可見蝶骨、枕骨和顳骨圍成的破裂孔,頸靜脈孔的後外側是莖突,頸突前外側是外耳道。莖突根部後方為莖乳孔。再後方為乳突。最後方為枕骨的枕外隆凸及兩側相互平行的上項線與下項線。
顱側面稱為顱側,顱側得最前方是額骨,最上方同時也是額骨後方是頂骨,後方為枕骨。頂骨下方是顴骨,頂骨、枕骨與顳骨間以顳鱗縫相接。顴骨與額骨之間還可看見蝶骨大翼,蝶、額、頂、顳4骨相結合處稱為翼點,該處位於太陽穴下方,骨質薄。額骨下方可見顴骨與顴弓。顴弓後方可見外耳門,外耳門後方為乳突,前方為莖突,乳突與頂骨和枕骨間的骨縫分別稱為枕乳縫於頂乳縫,都是人字縫的延伸。顴弓上方有被稱為顴窩的凹陷,容納顴肌。顴窩下方為容納咀嚼肌,外形不規則的顴下窩。其前壁為上頜骨和顴骨。卵圓孔與棘孔從顱中窩通向此處,眶下裂從眶腔通向此。顴下窩又通過翼上頜裂通向翼齶窩。翼齶窩向前經框下裂通眶、經蝶齶孔通鼻腔,向經圓孔通顱中窩。
[編輯]面顱面顱由2塊上頜骨,1塊下頜骨,2塊顴骨,2塊淚骨,2塊鼻骨,2塊下鼻甲,2塊齶骨和1塊犁骨組成。有時舌骨也被認為是面顱的一部分。
面顱形成了眶、骨性鼻腔和口腔。面顱的最上方為眶部。
② 額骨在哪,沒搞明白是哪個
額骨分為三部:1,額鱗,是瓢形的扁骨,構成前額;2,眶部,為水平位的薄骨板,分隔眶和顱前窩;3,鼻部,位於兩側眶部之間,呈馬蹄鐵形。現在我拍一張圖片給你,你就容易明白了。
③ 什麼是眉骨它的位置在哪裡
眉骨是俗稱,解剖上是一部分額骨。眼眶是由七塊骨頭組成的:額骨、淚骨、上頜骨、顴骨、顎骨、蝶骨、篩骨。
其中額骨靠近眼眶的部位有一個橫行的、長條狀的骨性突起,這個骨性突起在皮膚下會形成隆起,並有眉毛在此生長,這個部位就是所謂所謂的眉骨,但是只是額骨的一部分,這個骨性突起形成了一個加強性結構,保護眼眶內部的眼球。
(3)額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有的用戶出現了眉骨突出的現象,誘發原因是非常多的,有可能是由於長期的使用電腦,或者是坐著姿勢不對引起的眼睛凹陷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從外表上看起來會出現的,眉骨突出的症狀,應該及時進行調整。
2、有的人眉骨突出,也可能是由於長期熬夜引起的,這一現象,由於長期的熬夜,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了精神不振的症狀,也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了眼睛凹陷和眉骨突出的現象,對患者會有很大的影響。
3、 出現了眉骨突出,也可能是由於患有了鼻竇炎等疾病導致的這一現象,可能會影響到人的視力健康,也可能會導致眼睛出現了黑眼圈或者眼袋的現象,影響到人的五官,也可能會導致美股突出的情況。
④ 人的頭骨最脆弱的地方是哪裡
太陽穴是顱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額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暴力打擊,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太陽穴遭暴力打擊,不僅可以因顱骨顳鱗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而且常常可以在顱骨完整的情況下損傷腦膜中動、靜脈,在中顱窩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腫。腦膜中動脈破裂形成血腫,不僅十分迅速,而且後果極為嚴重。
腦膜中動脈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後的間歇清醒期極短,多則不足1小時,少則只有10分鍾,常常在損傷兩小時後完全昏迷。如果傷後6小時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
(4)額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頭骨(cranium)是脊椎動物骨骼系統中最復雜的部分,頭骨是中軸骨骼的最前端部分。除下頜骨、舌骨外,其餘骨借縫或軟骨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彼此間不能活動。頭骨分為腦顱和面顱。
腦顱位於頭方,有額骨、頂骨、蝶、枕骨等8塊骨構成顱腔,容納並保護著腦。面顱位於頭的前下方,由鼻骨、顴骨、淚骨、上頜骨和下頜骨等15塊骨構成口腔。並與腦顱共同構成鼻腔和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陽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頭骨
⑤ 臉上各個骨頭的名稱, 最好帶圖片的
這個
頂骨,額骨,顳骨,鼻骨,顴骨,上頜骨,下頜骨
再下面就是頸椎了
⑥ 顴骨是哪裡啊
顴骨位於面中部前面,眼眶的外下方,菱形,形成面頰部的骨性突起。顴骨共有四個突起,分別是:額蝶突,頜突,顳突和眶突。顴骨的顳突向後接顳骨的顴突,構成顴弓。
顴骨及顴弓是面中部的重要骨性支撐,是人體面形輪廓的重要構成部分。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三個,一是保護作用,第二個功能是構成面中部兩側的外形輪廓,第三個功能是對深層的顳肌和淺層的皮膚起到分隔的作用。
(6)額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顴骨高低沒有明確界限:
面中1/3的寬度主要決定於顴骨和顴弓的高度。顴骨的高低和面部其他位置的比例有關系。如下頜骨的寬度、顳部顳骨寬度和顳肌的發達程度有關系。另外,顴骨是否明顯突出還與皮下脂肪多少有關系,如皮下脂肪過少、人明顯消瘦者,也可顯得顴骨、顴弓相對增高。
所以,顴骨和顴弓的高低屬於一種相對概念,沒有明確界限和診斷標准,由於在日常生活中和臨床上確實可以從視覺上分出明確的顴骨、顴弓的大和小,所以又可將高顴骨分為「真性」高顴骨和「假性」高顴骨。
⑦ 臉上的額骨和兩頰是什麼位置
額骨位於前額處,是顱前上部的一對膜化骨。主要由額磷,眶部和鼻部組成,前與篩骨和鼻骨相連,後通過冠狀縫與頂骨相連。
兩頰就是左右兩邊的臉頰,頰部位於面部兩側,是口腔前庭的側壁。主要由皮膚、皮下脂肪、面部淺層表情肌、頰脂肪體、頰肌及黏膜等所構成。
(7)額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人的顱骨由23塊骨組成,能支持和保護腦等重要器官。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間都借縫或軟骨相連,屬不活動的連結。
顱骨可分為腦顱骨和面顱骨,前者圍成顱腔,後者構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
腦顱骨共有8塊;包括前部1塊額骨,後方1塊枕骨,上方2塊頂骨,兩側各有1塊顳骨,顱底前部中央的1塊篩骨和顱底中部的1塊蝶骨。
面顱由15塊骨組成:口腔上方,左右各有1塊上頜骨,上內側有1對鼻骨,後方有1對淚骨,外上方有1對高起的顴骨,後方接1對齶骨。內側有1對伸入鼻腔的下鼻甲骨,鼻腔正中的骨板是犁骨。下頜骨是構成關節而能活動的顱骨。另外,還有游離的骨塊即舌骨。
⑧ 人體骨骼的結構圖是怎樣的
人體共有206塊骨,它們相互連接構成人體的骨架——骨骼。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3個大部分。其中,有顱骨29塊、軀干骨51塊、四肢骨126塊。
顱骨主要包括額骨、頂骨、枕骨、顳骨及部分顴骨、蝶骨大翼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等。軀干骨主要包括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共51塊。四肢骨主要包括髖骨、股骨、脛骨、腓骨、髕骨、足骨等。具體結構圖如圖所示:
(8)額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骨骼的具體構成:
1、顱骨:(8腦顱骨)額骨、篩骨、蝶骨、枕骨(不成對) 頂骨、顳骨(15面顱骨)鼻骨、淚骨、齶骨 上頜骨、下鼻甲、顴骨 下頜骨、舌骨、犁骨(不成對);
2、軀干骨:24脊椎、一胸骨、12對肋骨、一尾骨、一骶骨;
3、四肢骨:1肩胛骨、1鎖骨、1肱骨、1尺骨、1橈骨、8腕骨、5掌骨、14指骨*2(上肢骨64)、1髖骨、 1股骨、1髕骨(膝蓋骨)、1脛骨、1腓骨、7跗骨、5跖骨、14趾骨*2(下肢骨62)。
⑨ 求 頭部骨骼圖片(越詳細越好)
頭部由24塊骨骼組成,其中頭蓋骨8塊,面部16塊,除下頜骨能活動外,其他的骨架是固定的,形成一個
堅固的顱腔。眼眶以上為額骨,額骨以上為頭蓋骨,兩側向後與顳骨相連。顴骨上連額骨,下接頜骨,
橫接耳孔。上頜形成牙床,鼻骨形成鼻樑,眼眶圍於顴骨,鼻骨於額骨之中。下頜骨像個馬蹄形,上端
與顳骨部分連接,通過咬肌的作用,可以上下活動,頭顱骨本身是不能活動的。頭骨的起伏,形成形體
上的變化,是表現造型特徵的主要部位,尤其是隆起的骨點,更是造型的重要標志。
⑩ 顎骨在哪裡 示意圖
額骨èɡǔ下巴上的骨頭。分上額骨和下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