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打坐入定
入定坐姿: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
(1)如何打坐擴展閱讀:
打坐的注意事項: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六根都會漏。為什麼強調修行人上來第一步,就要關閉六根呢? 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里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里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
Ⅱ 如何打坐
如何打坐入定_網路經驗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在左腿上,反之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肩張,兩肩應舒張下垂,但不要挺胸。
3.手結定印於臍下,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於臍下。
4,把一切都放下,需要心量廣大。
Ⅲ 如何打坐修行
教您入門的功夫吧!
初學打坐非常簡單,死記三個詞六個字:調身·調息·調心
一、調身分四個要點:盤腿而坐(雙盤最佳,其他姿勢也可以)。注意①上身正直(可以在頭上放一碗水不灑落,以此作為感覺);②舌頂上齶(形成身體內循環,5-10分鍾舌根底下即有口水滲出,可輕輕咽下);③嘴角含笑(就像寺院佛菩薩露出的「嬰兒笑」);④雙眼微閉(留一線光,避免瞌睡,即「眼觀鼻,鼻觀心」);
二、調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為1,心中計數,從1數到9,從9數到1,如是循環不已;
三、調心:禪修的訣竅是「以一念抵萬念」,因此禪坐入門第一階是「數息」,一旦出現①數錯了②數忘了③數過去了就從頭開始,把自己的心念牢牢系在「數息」這個念頭上。
——看看,禪坐入門就是如此So Easy,小夥伴們都來試一試吧!當您坐到1小時,數息全部准確不出錯,那麼禪修院幼兒園的小班,您就畢業了!
Ⅳ 怎麼打坐,腿怎麼放
您的問題,其實應當是包括兩個問題,
1、怎麼打坐?
2、打坐時腿怎麼放?
先簡明回答
您第2個問題:
打坐的腿,有雙盤、單盤、散等幾種,隨打坐的人的身體狀況,自行選擇。如腿腳太硬,暫時做盤腿,正襟危坐亦可。打坐參禪,對這方面,要求並不嚴格,因為打坐參禪的重點,並不在此。
再回答您
第1
個問題:
首先,應先明確,打坐、參禪、盤腿的關系,即:一般情況下,盤腿是打坐的基礎,打坐是參禪的主要方式。
重點注意的是:參禪雖然不排斥打坐,但,參禪絕不是打坐。
打坐是身法,參禪是心法。
其次,打坐方式簡單介紹如下:盤腿坐正,脊椎自然彎曲,勿前傾後仰,臀部可墊坐蒲團(蒲團厚度,隨個人身體情況,自行決定),雙手結手印,放置腿間,雙目微合,呼吸自然,制心一處,返聞自性,能所雙泯,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Ⅳ 如何練習打坐
坐在墊子或床上,雙腿並攏伸直,盡可能向前俯身,雙手觸碰小腿脛骨,感覺到大腿後側被拉緊時,保持15~30秒鍾,休息半分鍾,再做一組。為增加趣味性並測試自己的進步程度,可每次練習都盡可能使雙手比上一次往前挪一點,直到雙手超過腳掌的位置,胸部能夠貼到膝蓋為止。
跪在墊子上,雙膝並攏,腳踝背伸,使兩個腳面都貼在墊上。然後雙手後撐,盡可能後仰上身,感覺到大腿前部被拉緊時,保持15~30秒鍾。休息半分鍾,再做一組。隨著大小腿柔韌性的增強,你將能夠使上半身躺在墊上。
打坐可以使全身血液相對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時心臟又在加大對五臟六腑供血力量,改善臟腑機能,促進大腦供血使人的內部微循環處於更深層次,身體內外達到平衡。特別是打坐時用雙盤姿勢對大腿內側的大動脈,打通動脈,心臟會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脈。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Ⅵ 佛教如何打坐
打坐是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禪定方法:
1、盤腿而坐,身體正直,眼睛微閉,下齶額微收,兩掌相疊,掌心向上,置於腹部下方,全身放鬆,心平氣和,無思無念。
2、呼吸自然,開始數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處,當空氣流出鼻腔時在心理默數,即每次呼氣的時候(也可以吸氣時數),就數一個數字,同時暗示自己更放鬆,數數規則:從1數到10。
3、當發現數錯了的時候,就表示你己經愰忽了,沒有關系,再回頭從1開始往上數。
4、注意整個練習的過程,保持身心同時放鬆,心情平靜。當心理浮躁,雜念很多的時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氣的時候,加重呼氣。持續一段時間,待心平氣和時,再讓呼吸隨其自然。
(6)如何打坐擴展閱讀
禪坐准備步驟:
1、肚子六分飽:飯後一小時再禪坐,不要吃得太飽,約五、六分飽即可。少吃一點,可以讓腸胃有更多的空間來裝靈氣;如果吃得過飽,胃裡充滿濁氣,打起坐來也容易睡著。飲食的內容則以清淡為主,不要太油膩。
2、自在歡喜心:在心情一定要很法喜、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氣或是心情不好、不愉快的時候,就不要坐。因為即使勉強去坐,效果也不佳。
3、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時候也不要坐。因為疲累的時候打坐會打瞌睡,達不到禪坐的效果。如果覺得累,還是趕緊去睡覺。
4、何時禪坐佳:隨時都可以。但晚上十二點以後到第二天清晨五點之間不要坐,因為這是睡眠時間,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去休息。
5、環境要通風:禪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風良好,但要注意風不可直吹後腦,否則後腦會脹痛。另外光線也不宜太強或太暗。
6、服裝宜寬松:打坐的服裝以寬松為宜,女性應避免穿短裙,以免姿勢不雅。
7、眼閉心法喜:禪坐時,雖然眼睛輕閉,但還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臉、痛苦緊綳的樣子。
8、每日一禪坐:最好養成每天禪坐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自然能體會出禪坐的好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禪坐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禪定
Ⅶ 打坐怎麼做
打坐有很多種,可以自行選擇:
剛坐降天魔
坐禪的姿勢要正確,對身心皆有益處,否則失掉坐禪的意義。坐禪時,先將身心放鬆,不可緊張,最好結雙跏趺坐,這是基本的坐法。何謂雙跏趺坐呢?就是先把左腿放在右腿的上邊,然後將右腿搬到左腿上邊,這又叫金剛坐是堅固不動的意思。過去諸佛皆以金剛坐而成佛。這種坐法,可以降伏天魔,可以制止外道,他們見到這種坐法,知難而退,不敢前來找麻煩。
結雙跏趺坐之後,眼睛觀鼻端,不可東張西望。所謂「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樣才能攝持身心,將心猿意馬拴住,不令它們向外賓士。所謂「專一則靈,分歧則弊」,要端然正坐,就是腰要直,頭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後仰;不要向左歪,不要向右斜,好像大鍾一樣,四平八穩,不動不搖。不可像鍾擺那樣,東搖西晃。雙跏趺坐才合乎坐禪的姿勢。初學禪的人覺得不習慣,腿也痛,腰也酸;不要緊,咬緊牙關忍耐一時,久了自然沒有這種現象,所謂「久坐有禪」,自然得到禪味。
跏趺坐易入定
結雙跏趺坐的姿勢,是將左腿放在右腿上,然後將右腿搬到左腿上,因為左腿屬於陽,右腿屬於陰。打坐時,左腿是陽在上邊,右腿是陰在下邊,好像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魚、陽魚),也是這樣的擺法。因為方便起見,左腿在下,右腿在上也可以的。法無定法,隨著個人習慣而決定,不必執著一定要這種姿勢。
教你左腿壓右腿,這只是個方法而已。並不是硬性規定,一定要這樣子。總而言之,結跏趺坐,乃是教你容易入定。你能行時入定,坐不坐都可以的。入定的境界沒有任何的妄想,心中一念不生,一塵不染。若能行住坐卧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那就是在用功,並不一定是坐在那裡,才算是用功。
腳不痛才是正式參禪
學跏趺坐。起初假如腳很硬,痛得太厲害,可以方便坐;方便坐之後,繼而學單跏趺;單跏趺之後,腳不覺那麼痛了,可學習雙跏趺;雙跏趺可以坐得住,腳不痛了,才是正式開始參禪。本來,參禪是沒有事情故意找點事情來做。譬如,修道人吃飽了肚子,睡夠穿暖了,沒有旁的事便參禪,「游戲人間」。
端然正坐不偏不倚
打坐的基本姿勢,身體要挺直,宜端然正坐,不偏不倚,不仰不合;但不要造作,要很自然,舌尖頂上顎,有口水時咽下,口水到肚子里,能調和氣血。
端甘露水治百病
坐禪時舌尖頂上顎,有時會有很多口水,可以把它咽下。這叫「甘露水」。為什麼?因為坐禪坐久了,口水是甜的,雖不像糖或蜜糖那麼濃,都是淡淡的一種甜味。人常飲這種甘露水,不吃飯也不餓,不喝水也不渴;乃至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功夫已打成一片,時刻在定中,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甘露水能治百病,強身健體,能開你的智慧,但必要時刻用功,不要間斷。為什麼修道人不願講太多話?因為要用功,無論搬柴運水,迎賓送客,出入往還,都是在用功。功夫用得純熟,綿綿密密,不想用功他也會用功,不想參「念佛是誰」他也會參。參到風吹不動,雨打不透,功夫成片,風雨也進不來了。
當然這種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故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甘露水又叫「自家水」;這三個字合起來,念作「葯」字,這是延年益壽的葯,了生脫死的葯,脫出六道輪回的葯。人人皆有這葯,但人人皆不肯服用這個葯。人人只是捨本逐末,東跑西跑往外找。
這個葯是自性本有,人能常用功,口水很甜,甚至超過蜜糖,等到這個「葯」起了功效,身體內便產生變化。人若未得到修行之好處,則不知道;若得到了則時時不會放下功夫,不會間斷。但要持之以恆,守之以素;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今天蓮華,明天牡丹。要有堅誠恆,常常用功,才會上路,若忽進忽退,徒然耽誤時間。要造作,要很自然,舌尖頂上顎,有口水時咽下,口水到肚子里,能調和氣血。
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
打坐要坐得端然正坐,不要向後仰,也不要向前俯,也不要把頭低低的,把頭正直起來,眼睛看鼻子,看這個鼻子是沖上沖下呢?要看清楚了。鼻就看著口,那麼鼻上有眼睛嗎?它看口,慢慢就會生出眼睛了。你越是叫它看,這個鼻子就會看見口了。
這樣子鼻觀口,口就問心,自己問心,你這個心是個黑心?是個白心?是個黃心?是個紅心?你這個心是青黃赤白黑,是個什麼心?問一問它。如果若黑心,那黑要把它變成白的,你看你的黑心一天比一天就變色了,變了白了,變了大光明藏了,與法界合而為一了,這時就有點辦法了。
呼吸氣,不要用口,鼻子可以通氣的,有的人鼻子不通氣,用鼻子呼吸就很困難,那麼你若能用鼻子來呼吸,鼻子這個氣吸進來要把它這個氣停止到肚臍後邊,不是肚臍下邊,那個地方是空空洞洞的,沒有一個什麼東西,只是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這個,你的呼吸氣要停止到這個地方。
一般人有這么一句話,說你會不會接氣,你能不能接上氣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若能接上氣,外呼吸就是內呼吸,內呼吸就是外呼吸,所以那有道的人,他外邊就不呼吸了,這呼吸停止了,里邊的呼吸它會動。你鼻孔沒有氣出了,在這個口也沒有氣出了,可是他周身毛孔都會呼吸的。你看他像死人,但是死而不亡,此刻死了,但是他沒有亡,這樣不需要外邊的呼吸氣,內里的呼吸氣活了。
這個時候你眼觀形色內無有,形形色色里邊都沒有了,耳聽聲音心不知,心也不知道了,內里頭觀這個心,心也沒有,向外觀這個形,形也沒有,向遠觀這個物,物也空了,可是在這個時候,你不要以為自己就了不起了。這還是一個前方便,只不過是一種輕安的境界,你不要認賊作子,以為我就是了不起了。
暖、頂、忍、世第一
打坐時,舌尖頂上顎,這是任、督二脈在這兒交接,任、督二脈通了,那麼氣血也通了,這時候覺得很自在。在口裡有口水,把它吞到肚子里邊去,時時這樣吞,就好像是用甘露來滋潤菩提苗一樣的,給他灌水,坐坐身上會有一股暖氣,很熱很熱的。在這個階段開始生出一種作用:第一個階段就是熱,熱先從肚子里邊熱,熱到周身上去,到周身然後再回來,這么熱個幾次,這叫熱的階段。
熱以後,經過一個相當的時間,也就是在這化學工廠里頭來化驗,化驗得差不多了,以後接著就到頂位了。頂位,就覺得頭上那兒好像有一點什麼,又好像沒有,你說有你也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有這個感覺在頭上,總是覺得它有一點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叫頂位。頂位以後就覺得很忍不住,這種的感覺忍不住,還要忍,這叫忍位了。頂的階段過去就是忍的階段,忍的階段很不容易忍過去,覺得頭上很不舒服的,就好像有什麼東西,要把頭鑽出個窟窿似的,這個時候又忍,忍,久而久之,這窟窿鑽透了,跑出去了,跑出到這個頭上面,出這窟窿外邊去了,就好像小鳥在鳥籠子出去一樣,高興得不得了。這才是世界第一個忍,所以這叫世第一,世界的第一個大丈夫,第一個大豪傑,沒有人可比的,所以叫世第一位。在這個時候做世第一位,然後還要小心天天來修行。
降伏客塵五欲沉底
坐禪,就是要清心寡慾,這是修行第一步功夫。清心,把客塵沉靜下來。猶如一碗混濁的水,你若總動盪它,水總是混濁不能看清楚。若把混水放到器皿里靜深不動,沙塵便沉底,這是降伏客塵煩惱之初步功夫。我們身體能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為在這靜坐的一剎那之間,能降伏客塵,使五欲之沙塵沉底,即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
行住坐卧都在參禪
坐禪不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要受很多苦。從早晨兩點鍾開始坐香,一直到夜間十二點鍾睡覺,中間只有一個鍾頭休息。在參禪的期間要忘身、忘心、忘世,一切皆忘掉,也就是沒有「我」的存在,也就是一切皆空,到了真空的境界,便生妙有。
大家要注意!在修行的時間不可隨便亂講話,不可隨便打妄想,更不可躲懶偷安,就是一分一秒的時間,也要愛惜。所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因此,行也參禪、住也參禪、坐也參禪、卧也參禪;行住坐卧都在參禪,要細心來鑽研,越鑽越透、越研越明。
專心一致堅忍不屈
我們參禪不要怕腰酸腿痛,要拿出金剛的志願來,要用堅忍與恆心來參禪;要恆常不變,堅固不屈,時時刻刻都在努力用功。古來的大德高僧坐了幾十年還在坐,可見修行不是那麼簡單容易,以為今天是牡丹,明天就是蓮花,坐一天就可以開悟,所以大家要拿出忍耐心,參加坐禪。要如何專一呢?譬如女孩子追男孩子,或男孩子追女孩子,要像那樣專心一致。能用這種誠心、堅固心,念茲在茲地參禪,則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坐如鍾,行如風
參禪可修定,參禪這種法門是無為而無不為。表面看參禪是無所作為,實在一個人參禪,就有一個人在法界中幫助正氣伸張。如果每個人都參禪,世界上就沒有戰爭了。
雖然說「久坐有禪」,但真正的參禪,不單只坐才有禪,站著也可以參禪,走路時、睡覺時,同樣可以參禪,所以行、住、坐、卧也在參禪。用功的人不管閑事,時時刻刻照顧話頭,念茲在茲地參「念佛是誰?」參到山窮水盡,參到極點,行、住、坐、卧皆有威儀。
「坐如鍾」:坐得穩定,不可以像鍾擺般搖搖幌幌。要端然正坐,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舌尖頂上顎,有涎液則吞進肚裡去。
「行如風」:跑香時如疾風,風颳得上不見天,下不見地,中不見人。因為用功時無人無相,所以上不見天,下不見地,中不見人。慢行時,猶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立如松」:站立時,直著腰,軒昂地站立,好像大松樹那樣地直。
「卧如弓」:睡覺時,要托腮搭胯,右脅而卧,作吉祥卧姿勢。
永嘉大師雲:「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葯也閑閑。」達摩祖師曾經有六次遭外道下毒,他明知是毒葯,也咽進肚裡去,可見他無我相,把生死視作等閑。 人用功時,驚天動地鬼神泣,魔王也震驚;人用功時,魔王無能施其技,所以震驚了。我們若能二十一小時腳踏實地,分秒必爭地用功,必然驚天動地。我們修行無為法,先從有為法著手,不怕跑香坐香的辛苦。跑香是有為,坐香是無為,故說,「無為有為,有為無為;即有為,即無為。有為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有為。」
功夫日增煩惱日減
坐禪就是像馴馬師、馴猴師,很不容易的;雖然不容易仍然要坐,勉為其難。在這世間上,你要做哪一件事,都是不容易,很費力的,坐禪亦復如是,必要費一番功夫。你能將狂心野性、痴心妄想制之一處,功夫就會日增,而煩惱也日減
打坐如抽絲剝繭
我們打坐,正在抽絲剝繭。我們如蠶作繭,被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所捆。這七情雖不能立刻斷盡,也得一點一點把它減輕。
喜:不要過份喜悅,一笑就笑到發狂。
怒:更不能發脾氣,所謂「星星之火,能燒功德之林」,「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坐禪時心平氣和,坐得很平安,一旦發脾氣則百病叢生,周身骨節疼痛,因為瞋火已把菩提樹燒光了。
哀:不能過份悲哀不節。
懼:心有恐懼,則不得其正。
愛:見到美色生愛欲心,見到旁人有好東西便想占為己有,這都是貪愛心。
惡:惡剛與愛相反,愛到極點便厭惡了。欲:這包括一切慾念,皆與道不相應。
這七情要一點一點減輕,故要時時勤拂拭。七情減輕到極點便沒有了,這時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是參禪,都在用功。這時已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知道自己的鼻孔是朝上或朝下了。
勝造恆沙七寶塔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一須臾,包括無量大劫。無量大劫不離開現前一念;現前一念沒超出無量大劫。能夠靜坐一須臾,這時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沒絲毫妄想,一念不生,萬緣放下。
這時候縮無量劫一念,放一念為無量劫。若能靜坐一須臾,或半個小時,或三、五小時,甚至七晝夜,還是靜坐。這時候真達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這種功德,比你造恆河沙數七寶佛塔還大。
為什麼?因為建塔的功德是有形相,故終歸斷滅。若能達到無身心,無世界,這時自己的般若智慧現前。這種智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但菩提覺性宛然存在。
若能須臾間,在很短的時間內,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與本來佛性相應。本有佛性能照了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因為被無明遮蓋,本有的太陽光(智慧)不現前,被烏雲遮蓋了,而天昏地暗,於是分辨不清,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認賊作子,顛倒妄想,故流浪生死,拔不出腿來。
Ⅷ 求簡單的打坐方法與口訣
打坐的姿勢和方法: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
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坐到某一階段時,因為氣到臀部沉不下去了,無形中腦神經緊張起來,心裡就坐不住了。如果氣從臀部通到大腿、膝蓋,一節一節通下來,要經歷過痛、癢、麻、脹、冷、熱、最後等氣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內經》中提到,嬰兒的氣是在兩腿。人到了中年,兩腿的力量就減弱了,腿的活動也無形中減少了,喜歡坐在沙發上,常常休息自己的兩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設想,坐在沙發還不夠,兩條腿還要翹在桌子上才行,因為人體是從腳下面開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漸進行的,由腳開始而上行。
2、脊直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然後包腿,包腰,包自己後面的風池穴。天冷的時候,有些人還需要包頭。上體自然正直,不前俯後仰,百會穴與會陰穴成垂直一線,但務必放鬆自然,須知松則氣順,經脈舒暢;僵則氣滯,有礙氣血流通。只有全身內外放鬆,才能給入靜創造條件。屁股的姿勢是微微往後外翹的,從側面看,整個脊柱是在類似於屁股跟腿的中間的位置,坐著就像座塔,非常勻稱。有的人喜歡在打坐的時候,靠著後牆,這樣身體往後仰,就沒有辦法像塔一樣。 身體坐的姿勢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傾直,也就是說尾骨是懸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處就在人身多直立, 筆直經緯與天地共振, 經脈有規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亂。所以不能為畜類把脈, 因為其橫生脈亂。身軀筆直不傾斜, 則督脈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脈左右逢源, 箍束橫固, 平定十方, 穩穩有度。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禪的人在禪坐時,雙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後擺,肩腋是內空的。從外看,肩是一條平行線;從後看,肩是圓的。
4、手結定印於臍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於臍下。
5、頭中正
頭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點點,後腦稍微向後收放,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頭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條中空的直線,這時候最容易昏沉。人生於天地之間,本身是天地之間一靈物。由於這個中線的歪斜,天地這股正氣,就落不到你身上。
6、雙眼微閉
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遠的距離,這是最標準的。如果看得太遠的話,就有點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話,就有點低頭了,所以說一米遠的距離是最合適的,你要感覺到這個鼻子和這個肚臍形成一條線。
普通人打坐起來,開眼也好、閉眼也好,都很低視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對。下沉一片無明中,而且心思更亂。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樣,就是後腦的視覺神經跟著向下拉,影響了大腦,反是不得安詳、不得清凈。所以開眼也好、閉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視,閉著眼皮沒有關系,眼珠子也是平視。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來,然後眼皮閉上,眼珠子擺正,不低下來,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還是向前面看,然後不看了。
看世界上任何的東西,要輕松不要嚴重,尤其眼睛要會看東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風景,把那個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錯了。像杭州風景那麼美,你出去看風景啊,叫風景跑到你眼睛裡頭來,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頭來,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頭來,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沒有用處,你也沒有好處。打坐時,閉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
7、舌舔上齶
舌頭前半部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在修道被稱為「搭橋」。搭什麼橋?人身有365個大穴,對應地球公轉太陽一周。地球公轉太陽一周是365天,易數以9為最大,以9歸真,所以人身每個穴位應填滿9口真氣。一天十二時辰,一時辰六刻鍾,每刻鍾二十分鍾,即每二十分鍾為一座。人坐禪時,六根清靜,心志既不散亂也不昏沉時,每一刻鍾能化一口真氣。當真氣化生時,由督脈上行百會再下行到口腔時,會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這口津液渡咽下去,勝過服一支人參,補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臟六腑,推動百脈千經。
打坐的要點
一切放下
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學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業,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如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個死人一樣才行。
心念耳聞
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念起即覺
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按時上座
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下座觀照
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卧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心量廣大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注意事項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六根都會漏。為什麼強調修行人上來第一步,就要關閉六根呢? 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里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里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
總結: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定,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Ⅸ 怎麼打坐求方法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定,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1.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閉目盤腿,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斷除妄想。 宋文天祥《遣興》詩之二:「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斂便神仙。」 元楊暹《西遊記·詔餞西行》:「京師大旱,結壇場祈雨。玄奘打坐片時,大雨三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馮京﹞雖讀儒書,卻又酷好佛典,敬重釋門,時常瞑目打坐,學那禪和子的模樣。」《人民文學》1979年第5期:「寺內僧堂明凈,住持 圓覺和尚 正居中盤腿打坐。」
2.泛指靜坐。 宋張元干《蝶戀花》詞:「歌舞筵中人易老,閉門打坐安閑好。」 元方回《寄許太初》詩:「句容破店無卧榻,一夜打坐如禪僧。」李廣田《山之子》:「且隨處是小橋流水……雞鳴犬吠,人語相聞。山家婦女多做著針織,在楊樹下打坐。」
姿勢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
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有人因為暫時不能打跏呋坐,在單盤的時候,下邊這條腿放得很靠里,上面這條腿放上去後,膝蓋是懸空的,其實這不是一個正規的姿勢,因為上面的腿懸空,容易在盤腿時下盤不穩。首先要注意,整個人的身體就跟六和塔一樣,是穩穩當當,由下往上是一層一層的,這是非常關鍵的。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系。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坐到某一階段時,因為氣到臀部沉不下去了,無形中腦神經緊張起來,心裡就坐不住了。如果氣從臀部通到大腿、膝蓋,一節一節通下來,要經歷過痛、癢、麻、脹、冷、熱、最後等氣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內經》中提到,嬰兒的氣是在兩腿。人到了中年,兩腿的力量就減弱了,腿的活動也無形中減少了,喜歡坐在沙發上,常常休息自己的兩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設想,坐在沙發還不夠,兩條腿還要翹在桌子上才行,因為人體是從腳下面開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漸進行的,由腳開始而上行。
2、脊直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然後包腿,包腰,包自己後面的風池穴。天冷的時候,有些人還需要包頭。上體自然正直,不前俯後仰,百會穴與會陰穴成垂直一線,但務必放鬆自然,須知松則氣順,經脈舒暢;僵則氣滯,有礙氣血流通。只有全身內外放鬆,才能給入靜創造條件。屁股的姿勢是微微往後外翹的,從側面看,整個脊柱是在類似於屁股跟腿的中間的位置,坐著就像座塔,非常勻稱。有的人喜歡在打坐的時候,靠著後牆,這樣身體往後仰,就沒有辦法像塔一樣。 身體坐的姿勢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傾直,也就是說尾骨是懸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處就在人身多直立, 筆直經緯與天地共振, 經脈有規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亂。所以不能為畜類把脈, 因為其橫生脈亂。身軀筆直不傾斜, 則督脈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脈左右逢源, 箍束橫固, 平定十方, 穩穩有度。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禪的人在禪坐時,雙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後擺,肩腋是內空的。從外看,肩是一條平行線;從後看,肩是圓的。
4、手結定印於臍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於臍下。
5、頭中正
頭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點點,後腦稍微向後收放,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頭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條中空的直線,這時候最容易昏沉。人生於天地之間,本身是天地之間一靈物。由於這個中線的歪斜,天地這股正氣,就落不到你身上。
6、雙眼微閉
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遠的距離,這是最標準的。如果看得太遠的話,就有點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話,就有點低頭了,所以說一米遠的距離是最合適的,你要感覺到這個鼻子和這個肚臍形成一條線。
普通人打坐起來,開眼也好、閉眼也好,都很低視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對。下沉一片無明中,而且心思更亂。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樣,就是後腦的視覺神經跟著向下拉,影響了大腦,反是不得安詳、不得清凈。所以開眼也好、閉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視,閉著眼皮沒有關系,眼珠子也是平視。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來,然後眼皮閉上,眼珠子擺正,不低下來,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還是向前面看,然後不看了。
看世界上任何的東西,要輕松不要嚴重,尤其眼睛要會看東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風景,把那個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錯了。像杭州風景那麼美,你出去看風景啊,叫風景跑到你眼睛裡頭來,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頭來,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頭來,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沒有用處,你也沒有好處。打坐時,閉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
7、舌舔上齶
舌頭前半部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在修道被稱為「搭橋」。搭什麼橋?人身有365個大穴,對應地球公轉太陽一周。地球公轉太陽一周是365天,易數以9為最大,以9歸真,所以人身每個穴位應填滿9口真氣。一天十二時辰,一時辰六刻鍾,每刻鍾二十分鍾,即每二十分鍾為一座。人坐禪時,六根清靜,心志既不散亂也不昏沉時,每一刻鍾能化一口真氣。當真氣化生時,由督脈上行百會再下行到口腔時,會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這口津液渡咽下去,勝過服一支人參,補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臟六腑,推動百脈千經。
這是我們做功夫到一種境界的時候,從頭頂起,從腦下垂體下來的一種甘味的液體,從頭頂下來,也就是俗稱的「甘露灌頂」,呂純陽詩中有「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表達這個境界。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伸直舌頭,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這樣引吞,可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說明你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沒有,說明散亂或者昏沉,沒有多大效果。比如人的思想散亂一天,一天口都是乾的。人睡覺睡一天,口也是乾的。只有心既不散亂又不昏沉時,真氣元氣才能化生。初坐禪時,未入真定前,如果心處於不散亂又不昏沉時,一刻鍾能化滿滿一口玉液。
打坐方法
心地法門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鍾10至12次。念的時候,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裡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裡發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象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法修壞了,有念頭了?」
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麼辦呢?怎麼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裡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里,嘴裡念咒或佛號,腦子裡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裡不戀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串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裡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縱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製法。念頭來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咒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所相對,都是妄心。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待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假如我們真的持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切相對的虛幻的東西就都脫落化為烏有了。這時身、心和世界就統統空掉了,虛空也粉碎了,而真實不虛的天真本性才會全體顯露出來。
經過灌頂修法,有一個拉肚子的過程,不要怕,這是法的力量發生作用的緣故。這個法有極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穢、垢染、習障都從大便排掉,換一換肚皮,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時間後,看禪宗的東西,有點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定力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見到」當然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地法眼親證本性,本性是沒有相的,眼睛只能見有相的東西,那時候你人也沒有了,還有什麼眼睛?還有什麼看見?法身雖無相可見,但不是斷滅空,它是真實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舉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顯現、變幻的。比如電,眼不能見,但離開它,世界就不能運轉。又如「海水中鹽味」,人能看見海水,海水裡的鹽味卻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
我們用功到緣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時到神知,心領神會而見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見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成功了,不是的,沒有成功,還差得遠哩。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僅是法身邊事,不相干,生死猶不能了,還須努力向前,除盡惡習才是了手時。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只是初悟,破本參,才跨過第一道門坎,妄習猶在,生死不能了。須勤於保護,歷境練心,把多生歷劫執著的妄習消滅光,真正做到與《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應,處順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惱,絲毫無動於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還動什麼?真見性的人只有這個覺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還須更向上,覺性與不可得也不住才為真了。若見境生心,隨念而轉,就不是見性開悟的人。羅漢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動念上劃分的。初果羅漢在山林里,清凈無染,但是,到城市裡就不免眼花繚亂思念紛起了,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對境生心,迷於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對幻境惑當真實,產生佔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現象出現,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丑惡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還有,當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的時候要起一些變化:如身體沒有了,或手腳和頭沒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氣要斷了、頭要爆炸了,也毋須驚怖,這是身心將脫落的前奏。一害怕,一驚覺,即前功盡棄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時一下子大爆炸,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銷殞,虛空也粉碎,本性即現前。不過你不能著相求這個爆炸,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連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這個好處,常常得佛菩薩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聲引起內心的爆炸,但是千萬不能求,想它什麼時間來,更不能將心等它或迎它來。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須置之不理。《金剛經》的警句須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一理睬執著它,就有著魔之虞。
二果羅漢,前念才動,後念就覺。雖然能不住相而於覺後歸家穩坐,但是念有起滅,還是有生有滅。所以還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後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開本來之人並不是大事完結,還要好好地勤除習氣,進入三果羅漢達遇事不動心的階段,更向上進入無為之境,達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為。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為,入八地才是無為。七地雖然已證到無為了,但是還有個無為在,還有個無為的影子,還是不幹凈。到八地,無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對境心一點都不動,平時如還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當中,若著境,更不行。一切時、一切處心空如洗,能夠隨緣起用,不執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開悟。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時用功。時時看著自己,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起了看不見,跑了一大段才覺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禪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頭跑,就是生死;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時了,也就證明你將來生死不能了。假如我們能做到前念起,後念覺,不跟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還有生死在,不過在生死當頭能夠自己作主,要到哪裡就到哪裡,不受業障牽連,隨業受報了。
功夫程度:
念起不隨
能做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親證無為
一切事情盡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要盡管應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麼好的,沒有什麼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到達平等無為之境。做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當中得自在,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變短為長,到達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至少能顯現三十多個意生身。
微細流注消滅
微細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作意在八識田裡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薩綞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流注都消滅光後,能顯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這時候才真到家,不是一開悟就好了,差得遠,所以,還要好好的用功。
沒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講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我們修法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不是為了自了。
大家務必好好用功,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閑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就可以放野馬,亂來了。還須於行、住、坐、卧處時時不忘觀照,才能與大道相應。
六個要點
一切放下
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學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業,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如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個死人一樣才行。
心念耳聞
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念起即覺
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按時上座
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下座觀照
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卧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心量廣大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決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注意事項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六根都會漏。為什麼強調修行人上來第一步,就要關閉六根呢? 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里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里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
在道家的《陰符經》上,有一重要口訣——「禽之制在氣」。就是說練者妄念紛紛,思想不能專一,是因為你的氣在散亂,氣亂則心亂。所以修習禪定主張先練氣,修習者用意念守住呼吸,把呼吸調順了,心自然就不會再散亂。社會上許多人練多年,還是身體經常出毛病,追其原因就是自己體內的氣息調順不好的緣故。道家還有句至理名言:「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氣的重要性,任何人無論體格多健壯,體內的氣息若不調順,即是大病來臨。可以說,在身心的配合下,氣息能夠發生萬種變化。
第一種:由一數至十,再由十倒數至一,如此反復,做到呼吸時只有數字沒有其他雜念。(1、2、3......10、9、8 ......2、1......)。
第二種:由一、二......按次計數下去,數到最後,這中間並沒有雜念妄想,數字並沒有差錯,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
(1、2、3、4......99、100......1、2、3、...99、100)。
有一點必須注意:心不要跟著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吸出到體外,只應在鼻端這一帶區域覺知呼吸。
數的過程呼吸對於風大的感受分別為風→氣→息三個層次。開始時,呼吸粗,稱之為風,靜定後,呼吸較細,稱之為氣。再進一步,身心寧靜,只有感覺自己內在呼吸,卻聽不到呼吸聲音,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數了,即進入隨。 靜坐數息時,呼吸自然,身體要放軟,耳朵回轉聽自己呼吸。如在鬧處修,聽不到呼吸聲,便用感覺來聽。
5、日中一食可以輔助打坐入定。過了中午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吃了食物會使人陰氣加重,早晨是天食,中午是佛食,晚上是鬼食。過午還食會使胃和大小腸內堆積垃圾,所以,過午不食,是清腸的最好方法,因小腸和心互為表裡,腸清則心清。吃飯過飽或過了中午還吃飯,會使經脈不通,經脈不通,則身疲睏乏、心地閉塞,心地閉塞,則道業荒廢。若5-7點吃晚飯,則使腎經不通,無法後轉上升起命門火,形成污穢之精,助長愛欲,接著7-9點使藏第八識之心包經不通,無法清除心臟周圍邪氣。久之,正居其內的心不能主神明,大腦思維被心包內之邪氣所控制,接著9-11點三焦百脈不通,11-凌晨3點膽肝負擔重,解毒換血功能下降,嚴重時影響睡眠。到了第二天凌晨寅時,陽氣不易升起,到了卯時,腸道淤積的濁物難以排除,在體內形成毒素,進入血液和臟腑百骸,到了辰時巳時的最佳吸收營養階段不思飲食,形成惡性循環,到了午時心負擔重,陰陽相交不利。
6、打坐會走火入魔嗎?有些人怕坐禪時走火入魔,呵呵,說句實在的,一般人還沒有資格達到那個可以使你走火入魔的境界。我們最多出現幻覺使你神情恍惚(好比睡眠做夢),這些都是小兒科,不要把它當回事。
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加上武俠小說與民俗神話等的傳說,恐怕「靜坐」會「走火入魔」。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說到靜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同時也正好暴露人類智能的大弱點。一個人的生命需要休息,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也是無可否認的真理。
但是一個人開始練習從坐著的姿態取得休息,便會引起很多大驚小怪的說法,所謂「那是修道啦!打坐啦!灰心厭世啦!走火入魔啦!」等等似是而非的觀念。
其實睡眠休息的狀態是卧倒的姿態;靜坐休息的練習,只是坐著的姿態,和睡倒不同而已。 其所以加上這些許許多多的名詞和觀念,都是人們傳聞失實,或者以訛傳訛的零碎知識,無形之中湊合心理的好奇或心理的恐懼作祟而已,它與靜坐的本身又有什麼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