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息肉長什麼樣子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息肉長什麼樣子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7 06:52:57

1. 肚子長息肉圖片

.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約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樣物,並非真正的腫瘤。息肉較小,一般直徑小於1.5cm,呈圓形或橄欖形,有蒂或無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爛。組織學上可見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層腺體,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見,固有層見炎性細胞浸潤,部分息肉伴有腸化生。少數增生性息肉可發生異型增生或腺瘤性變而產生惡變,但其癌變率一般不超過1%~2%。
2.腺瘤性息肉 系來源於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腫瘤,約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體積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數無蒂,表面光滑,少數呈扁平狀、條狀或分葉狀。組織學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體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見,可分為管狀、絨毛狀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顯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息肉間質為疏鬆結締組織,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黏膜肌層無明顯增生,肌纖維無分散現象。本型息肉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直徑大於2cm、絨毛狀腺瘤、異型增生Ⅲ度者惡變率更高。

2. 宮頸息肉的圖片是什麼樣的

您好!具體的圖片您可以去網路搜索看下,宮頸息肉是宮頸粘膜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堆集,也是慢性宮頸炎常見的病理表現之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40~45歲以後的經產婦。宮頸息肉是宮頸粘膜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堆集,也是慢性宮頸炎常見的病理表現之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40~45歲以後的經產婦。較大的息肉可能出現一定的臨床症狀,較小的息肉可無任何症狀,只是在婦科檢查時被發現。

3. 宮頸息肉是個什麼樣子

宮頸息肉長什麼樣子容貌?
專家介紹附著於子宮頸口或宮頸管內,是宮頸粘膜在炎症的刺激下局部增生,並外突於宮頸外口而形成的,伴有炎細胞浸潤,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體積較小,直徑在1厘米以下,外觀如舌形,顏色鮮紅,質地柔軟且脆,易出血,蒂細長。
另一種宮頸息肉發生於宮頸陰道部,表面為復層鱗狀上皮覆蓋,間質內含纖維結締組織。這種息肉位置表淺,向表面突出,基底部寬,顏色淡紅,質地較韌。
宮頸息肉可以用葯物治療好,葯物治療比較推薦中葯性質的清化軟息方 。

4. 息肉是什麼樣的,有圖片嗎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多餘腫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粘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息是多出、盈餘之意,《說文解字》記載「息,寄肉也。」《黃帝內經 ·玉篇》說「瘤,息肉也。」 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不過那些生長在皮下的囊腫、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內的肌瘤等,也可引起體表的隆起,但不屬息肉范疇。 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性息肉"。
臨床症狀
"息肉",就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上到鼻腔、聲帶,下至直腸、宮頸,均可有息肉出現,大多數息肉都是隱蔽生長的,很難被發現。 息肉是粘膜面突出的一種贅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息肉臨床表現多見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征,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
兒童型息肉主要發生在 5~ 10歲的兒童。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大便周圍帶血和便後出血是主要症狀,出鮮血,血量不多。直腸下端息肉可能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似櫻桃狀,色鮮紅,便後可自行復回。當炎症並發感染時可有黏液大便、大便頻、便不盡等,長期可出現消瘦,貧血等。

3分類
膽囊息肉的表現形式包含很多病理類型,病理分類為非腫瘤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腫瘤性病變又分為良性和惡性。
非腫瘤性病變
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1995年報告,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告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佔62.5%。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膽固醇沉著於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曾有膽固醇息肉74例病例報告顯示:直徑小於10mm者佔97%,50%為多發性,平均3.09±3.31個(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易與黏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輕微,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
(2)炎症性息肉: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其組成成分有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症細胞,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症,至今尚無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其組成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腺樣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上常有狹窄,致竇內常有膽汁淤積、炎症或膽石嵌入,有癌變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增生,故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症,有彌漫型、節段型與局限性三種。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也可能癌變。
腫瘤性病變
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惡性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1998年國外學者觀察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時發現,其中94%直徑<10mm,66%的患者年齡<60歲;而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88%直徑>10mm,75%的患者年齡>60歲。研究認為,膽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在10年內施行的12153例膽囊切除中,僅81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只佔0.7%,而其中是腺瘤的僅為9.6%;而同期人群中發現膽囊癌225例,佔1.85%,可見本病有癌變的可能性。
(2)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直徑約<20mm;而浸潤型不屬於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多數直徑>20mm。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限於黏膜和肌肉內,預後良好。

4原因病理
息肉的原因可能與炎症內分泌紊亂特別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比如長期炎症會容易導致宮頸息肉。
現代醫學對其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慢性刺激
由於飲食習慣改變,糞便性質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蟯蟲病等腸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糞便干結等,均可刺激直腸黏膜而發病。
遺傳因素
胎兒在胚胎期,上皮細胞即有易感性。這種特性使上皮細胞在生長發育期快速生長而成息肉。現在不知您家孩子的息肉是多發還是單發,建議通過手術治療,如不及時治療,長期便血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導致其貧血。一般經肛門切除就可以治療此病,手術在 20分鍾左右就可完成,對孩子沒有其它方面的影響,比較安全。

5臨床診斷
大多數息肉都是隱蔽生長的,且一般症狀不明顯,如果在某個器官臟器的息肉應該首選內窺鏡檢查,如腸鏡、宮腔鏡等,其次可選擇彩超、CT等。

6息肉惡變判斷
判斷息肉是否會發生惡變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
一、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
三、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症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為結腸癌。
四、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於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
五、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這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後代中50%的息肉會有惡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後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

7臨床治療
手術或微創治療
息肉一般選擇手術或者微創切除,切除後及時送病理科確定其病變性質。對於息肉進行內鏡(胃鏡、腸鏡)下的息肉切除,是防止其癌變十分有效的措施。鏡下治療息肉的方法有:高頻電凝電切、高頻電灼、激光治療、微波治療、注射摘除、冷凍療法等。
息肉切除術後的隨訪復查,一般認為,單個腺瘤性息肉切除,術後第一年隨訪復查一次,如檢查陰性者則每3年隨訪復查一次。多個腺瘤切除或腺瘤大於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則3~6個月隨訪復查一次,陰性則為1年隨訪復查一次,連續兩次陰性者則改為3年隨訪復查一次,隨訪隨訪復查時間不少於15年。
腹腔鏡膽囊息肉切除術的適應症
1、各種不同類型有明顯臨床症狀的膽囊結石,如單純慢性膽囊炎並結石、慢性萎縮性膽囊炎並結石、充滿型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結石嵌頓等。
2、膽囊息肉樣病變。
3、無症狀性單純膽囊結石,下列病人應採取LC治療:①陶瓷膽囊,因其膽囊癌發生率高達25%;②膽囊結石超過3cm,即使無明顯症狀亦應積極治療,因結石大於3cm的膽囊結石患者,其膽囊癌發生率明顯高於結石小於3cm者;②無症狀性膽囊結石合並膽囊息肉者。
4、糖尿病患者合並膽囊結石,一旦出現臨床症狀,應盡早手術治療,甚至目前有觀點認為即使無症狀也應手術。
5、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並發膽囊結石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出4-5倍,雖然肝硬化病人不是LC的禁忌證,但屬於困難的LC手術,因為門靜脈高壓症膽囊周圍及膽囊三角區血管豐富,易出血,易發生粘連,作此手術應慎重。
6、慢性膽囊炎並結石急性發作患者,大多數經用解痙、止痛、抗炎等治療後,急性膽絞痛的臨床症狀和體征能迅速緩解,抓緊手術時機,可實行此手術:而另一類型為膽囊結石嵌頓,雖已對症用葯處理,體征和症狀均不能緩解,膽囊壁易發生壞死、甚至膽囊穿孔形成腹膜炎,這種病人盡早手術,超過24小時不宜作LC手術。
腸息肉治療提示
1.對於盲腸結腸息肉患者,飲食上的調治也很重要,不合理的飲食常加重腹瀉、出血等症狀,所以對患者要求禁飲灑,禁辛辣刺激性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飲食。
2.對於單發性息肉,腸鏡下切除術是首選治療方法,對於多發性息肉或息肉病,可行腸鏡下分期分段息肉切除術。若病變腸段息肉人多,以至無法進行腸鏡下切除者,可考慮病變腸段手術切除治療。
3.結、直腸息肉切除術後,應定期隨訪,復查。由於採用電灼,套扎,結扎等方法,不易徹底清除息肉組織,其殘端極易再次增生形成息肉,所以定期復查是極為重要的。隨時發現隨時治療。
4.對於幼齡兒童的息肉,不宜選擇腸段切除,因該病有自愈傾向,並且採用簡便的套扎或燒灼療法,其療效是很可靠的。[1].
民間偏方
1、鼻中生息肉。用釜臍墨一錢,水送下。連服三、五天。
2、鼻息肉。用蚯蚓(炒)一分、皂莢一挺,共研為末,調蜜塗患處,清水滴盡即愈。
3、治鼻中息肉。用白礬燒成末,和豬油、棉花裹好,塞鼻孔中。幾天後,息肉脫落。又方:白礬一兩,蓖麻仁七個,鹽梅肉五個,麝香少許,搗勻,捏成丸子,用棉花崐裹著塞鼻內,息肉自下。
4、治療偏方:用細辛末時時吹入。

8預防保健
息肉患者特別是結腸息肉患者,應該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炸、肉蛋、生冷、油膩、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量,保持大便暢通,以防脂肪、能量堆積,濕熱、瘀毒內聚,導致癌變。
鼻息肉預防積極防治傷風感冒,根據季節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戒煙酒,防禦有毒氣體及污染,粉塵對鼻、咽部長期刺激。 避免長期應用血管收縮劑,如鼻眼凈等,以免引起葯物性鼻炎。不養成摳鼻子不良習慣,鼻塞嚴重是不可強行擤鼻涕,以免導致鼻竇炎、中耳炎等。 及時治療鼻、咽部及周圍器官疾病,以免感染蔓延和反復發作。
子宮息肉的預防平日要注意外陰部衛生,防止陰道炎症和宮頸糜爛,同時要保持性生活衛生。要勤曬被褥,宜穿棉織品內褲並勤洗勤換。做好經期產後或流產後的保健。另外子宮息肉的預防,關鍵一點就是女性朋友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5. 鼻息肉是什麼樣子的

鼻息肉是在鼻腔里、鼻竇里內長出的腫物,一般是淡紅色或灰白色的,肉眼看上去類似荔枝肉,半透明,光滑,一般不太會出血,鼻息肉一般採取綜合治療。噴鼻劑或滴鼻劑局部治療,適用於比較小的息肉,以及息肉手術前後;全身葯物治療,一般為口服葯,病情較重時需要輸液;有感染化膿了的時候,需要進行鼻腔沖洗或鼻竇穿刺沖洗;手術治療,大多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特別是長了息肉和已經治療過又復發的。建議就近去專科耳鼻喉醫院就診,關鍵是明確診斷,再根據病情確定治療方案。

6. 息肉是什麼樣子

1、息肉呈鮮紅色,有一定光澤,單發者有一較細的蒂,多發者呈簇狀,基底較寬,蒂較短。塗3%醋酸後表面可見水腫之柱狀上皮,但不像糜爛出現「葡萄串」改變。
整個表面似有一層極薄的包膜,反光性好。2、起源於宮頸陰道部表面被覆鱗狀上皮的息肉,為粉紅色,從宮頸鱗狀上皮區突出,基底較寬,也有少數有一較細的
蒂,質地較韌,塗3%醋酸後上皮略呈白色改變,數秒鍾後即恢復原狀。

7. 鼻息肉是什麼樣子的啊

鼻息肉是贅生於鼻腔或鼻竇黏膜上突出於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組織團。以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為常見表現,伴面部疼痛或腫脹感,嗅覺減退或喪失。為鼻部常見病,好發於成年人,兒童極少發生。可為單發性或為多發性,多見於上頜竇、篩竇、中鼻道、中鼻甲等處。

鼻息肉雙側多發,單側較少。常見的症狀為持續性鼻塞,隨息肉體積長大而加重。鼻腔分泌物增多,時伴有噴嚏,分泌物可為漿液性、黏液性,如並發鼻竇感染,分泌物可為膿性。多有嗅覺障礙。

息肉大而多者,向前發展可突至前鼻孔,其前端因常受外界空氣及塵埃刺激,呈淡紅色,有時表面有潰瘍及痂皮。鼻息肉向後發展可突至後鼻孔甚至鼻咽。巨大鼻息肉可引起外鼻變形,鼻背變寬,形成「蛙鼻」。鼻腔內可見到稀薄漿液性或黏稠、膿性分泌物。

8. 息肉長什麼樣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多餘腫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粘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息是多出、盈餘之意,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不過那些生長在皮下的囊腫、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內的肌瘤等,也可引起體表的隆起,但不屬息肉范疇。其次、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性息肉。最後、息肉呈鮮紅色,有一定光澤,單發者有一較細的蒂,多發者呈簇狀,基底較寬,蒂較短,息肉,就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上到鼻腔、聲帶,下至直腸、宮頸,均可有息肉出現,大多數息肉都是隱蔽生長的,很難被發現。而且息肉可以出現的部位也特別多,不同的部位所長的樣子也會有所不同。注意事項:有息肉的情況後,在日常的飲食當中要注意調理,一般以清淡類的食物為主,不能在日常的飲食當中吃辛辣或是刺激性的食物,在平時要提高身體的體質。

9. 人體長息肉太正常,哪5種息肉千萬不要留,容易成癌

有腸息肉、宮頸息肉、膽囊息肉、鼻息肉和聲帶息肉,這5中息肉必須要立即切除,否則很容易發生癌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合理飲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已經做了息肉手術的患者,要及時戒煙戒酒。鼻息肉和聲帶息肉,這兩種息肉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我們的生長發育,如果不及早切除,後果不堪設想。

10. 息肉是什麼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多餘腫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粘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息是多出、盈餘之意,《說文解字》記載「息,寄肉也。」《黃帝內經·玉篇》說「瘤,息肉也。」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不過那些生長在皮下的囊腫、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內的肌瘤等,也可引起體表的隆起,但不屬息肉范疇。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以此類推。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性息肉"。

非腫瘤性病變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1995年報告,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告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佔62.5%。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膽固醇沉著於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曾有膽固醇息肉74例病例報告顯示:直徑小於10mm者佔97%,50%為多發性,平均3.09±3.31個(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易與黏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輕微,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


(2)炎症性息肉: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其組成成分有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症細胞,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症,至今尚無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其組成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腺樣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上常有狹窄,致竇內常有膽汁淤積、炎症或膽石嵌入,有癌變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增生,故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症,有彌漫型、節段型與局限性三種。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也可能癌變。

腫瘤性病變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惡性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1998年國外學者觀察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時發現,其中94%直徑<10mm,66%的患者年齡<60歲;而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88%直徑>10mm,75%的患者年齡>60歲。研究認為,膽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在10年內施行的12153例膽囊切除中,僅81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只佔0.7%,而其中是腺瘤的僅為9.6%;而同期人群中發現膽囊癌225例,佔1.85%,可見本病有癌變的可能性。


(2)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直徑約<20mm;而浸潤型不屬於膽囊息肉樣病變,絕大多數直徑>20mm。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限於黏膜和肌肉內,預後良好。

息肉的原因可能與炎症內分泌紊亂特別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比如長期炎症會容易導致宮頸息肉。


現代醫學對其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慢性刺激遺傳因素

息肉惡變判斷判斷息肉是否會發生惡變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


一、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


三、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症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為結腸癌。


四、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於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


五、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這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後代中50%的息肉會有惡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後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