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郄 怎麼讀
1、郄(qiè)
姓,郄姓(註:江蘇省東海縣"郄"作為姓氏也讀kè)。
姓,郄姓(註:山東省青州市、內蒙古、山西 "郄"作為姓氏讀qí)。
2、郄(xì)
古同「郤」,也作「隙」。
② 郄字怎麼讀
讀音:xì 、 qiè
意思:
[ xì ]同「隙」,縫隙;裂縫;(感情上的)裂痕。
[ qiè ]姓。山東省青州市、昌樂縣、內蒙古、山西 "郄"作為姓氏讀qí
筆劃:
(2)郄怎麼讀擴展閱讀
組詞:郄縠 、郄穴 、修郄 、嫌郄、 郄曲 、郄枝 、前郄、 空郄、 郄始 、三郄。
1、郄公[xì gōng] 古代蜀地豪俠。
2、郄曲[xì qǔ] 亦作「郄曲」。曲折,屈曲。
3、郄始[xì shǐ] 亦作「郄始」。開始,初始。郄,通「隙」。
4、三郄[sān xì] 同「三郤」。春秋晉大夫卻錡、卻犨、卻至的合稱。
5、血郄[xuè xì] 經外穴名,即百蟲窠。
6、閑郄[xián xì] 隔閡;嫌隙。
7、郄兵[xì bīng] 退兵,撤走軍隊。
8、郄地[xì dì] 指兩國交界之地。即國境線。郤,通「隙」。
③ 郄怎麼讀
xì或qiè。郄為多音字。讀xì時,同「隙」。讀qiè時,姓。康熙字典記載:《集韻》《正韻》乞逆切,音。與郤同。地名。又姓。《集韻》晉大夫郄獻子,食邑於郄,因氏。通作郤,與卩部別。又與同。《史記·張釋之傳》雖錮南山,猶有郄。《前漢書》作。《莊子·知北游》若白駒之過郤。
相關詞語:三郄、郄縠、八郄、修郄、郄地、八郄、郄蟬草、郄汪露、郄詵高第、郄詵丹桂、批郄導窾、以郄視文、白駒過郄。
1、三郄:人名,指郄錡、郄犨、郄至,出自柳宗元《柯陵之會》。
2、修郄:xiūxì,指報復舊日怨恨。明·沈德符《野獲編·督撫·秦中丞》:「說者疑考功郎蔣蘭若時馨有意修郄,故沉與丁芍原此呂二人,俱以名流枉黜。」
3、郄詵高第:qièshēngāodì,意思是比喻指科舉高中,榮登榜首。出自《晉書·郄詵傳》。
4、批郄導窾:pīxìdǎokuǎn,意思謂在骨節空隙處運刀,牛體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處理事情善於從關鍵處入手,因而順利解決。亦作「批隙導窾」。出自《莊子·養生主》。
5、白駒過郄:báijūguòxì,意思是日影如白色的駿馬飛快地馳過縫隙,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④ 郄怎麼讀姓氏
讀音:qiè(聲母q,韻母ie,四聲)。
基本字義:
漢字釋義基本解釋
1、郄(qiè)(qí)
姓,郄姓(註:江蘇省東海縣"郄"作為姓氏也讀kè)。
姓,郄姓(註:山東省青州市、昌樂縣、內蒙古、山西"郄"作為姓氏讀qí)。
2、郄(xì)
古同「郤」,也作「隙」。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封地邑名為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後晉獻公把郄邑(今山西省泌水下游一帶)封給他,建立郄國,為子爵,稱郄子。他的後代遂以封地為姓,稱郄。
源流二
是春秋時期郄宛的後代。郄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後來被晉厲公滅族,有子孫逃到楚國,楚昭王時郄宛任左尹,其子孫後代沿襲祖姓為郄姓。
⑤ 這個「郄」讀音是什麼啊
郄,讀音為【qiè】、【xì】。
一、釋義
1、郄(qiè)姓,郄姓(註:江蘇省東海縣"郄"作為姓氏也讀kè)。
姓,郄姓(註:山東省青州市、昌樂縣、內蒙古、山西 "郄"作為姓氏讀qí)。
2、郄(xì)
古同「郤」,也作「隙」。
滿族郄氏的正確讀音皆作xì。
二、說文解字
𠀤乞逆切,音𨻶。與郤同。地名。
三、組詞
郄地、過郄、三郄、以郄視文。
(5)郄怎麼讀擴展閱讀
1、郄地[xì dì]
指兩國交界之地。即國境線。
2、過郄[guò xì]
過隙。《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
譯:人生在世,生命短暫,好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
3、三郄[sān xì]
同「三郤」。春秋晉大夫卻錡﹑卻犨﹑卻至的合稱。
4、以郄視文[yǐ xì shì wén]
從縫隙里看雜色文采。比喻見識淺陋狹隘。郄,通「隙」。
⑥ (郄 )姓 怎麼讀
1、郄:讀作qiè
姓,郄姓(註:江蘇省東海縣"郄"作為姓氏也讀kè)。
姓,郄姓(註:山東省青州市、昌樂縣、內蒙古、山西 "郄"作為姓氏讀qí)。
2、郄:讀作xì
古同「郤」,也作「隙」。
部首:阝
筆畫:8
(6)郄怎麼讀擴展閱讀:
出處:
1、出自姬姓,以封地為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後晉獻公把郄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他,建立郄國,為子爵,稱郄子。他的後代遂以封地為姓,稱郄氏。
2、源自蘇姓。周武王時大臣忿生,為王族,因封於蘇,故稱蘇忿生。蘇忿生曾任司寇之職,決獄牢案,明察秋毫後世尊為獄神。其子被封在郄,為郄伯,郄邑故地在今河南沁陽市賀村,其後裔遂以封地名郄為姓。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錫克德氏,亦稱希克特氏、錫赫特氏,滿語為Sikde Hala,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郄氏、郗氏、線氏、奚氏等。
滿族錫克特哩氏,亦稱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錫得胡立氏,是錫克德氏的早期分支,滿語為Sikteri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郄氏、郗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邵氏等。
滿族郄氏的正確讀音皆作x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郄
⑦ 郄在姓氏讀什麼
讀音:qiè(聲母q,韻母ie,四聲)。
「郄」姓的起源是源自以邑名為姓據記載,晉大夫郄獻子食邑於郄地,其後裔遂以郄為姓。還有源自姬姓。
據記載,郄與卻原為一姓,郄是卻的俗字,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邑,故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自晉大夫文開始,其家族世代以為采邑,就以邑名卻作為姓。
卻讀作(Xi),後來俗寫作郄,郄的讀音(Xi)。以後郄與卻分化為兩個姓,郄讀(qie),卻仍讀(Xi)。
得姓始祖:
叔虎(郄子)。古代春秋時期,晉國有個郄國,其國國君的子孫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那時晉國君主將一位族人叔虎封在郄地,並同時封為子爵,所以其國君主被稱為郄子。
後來,郄子的後代中有位名文,在晉國朝中做事,郄文的兒子名豹,郄豹的兒子名芮,郄芮的兒子名缺,郄缺的兒子名克,郄克的兒子名武,都成為晉國的名人,見於歷史紀載。其中郄缺和郄克在死後還被追加封號,分別封為「成子」、「獻子」。
郄姓家族昌盛,名人輩出,晉景公在位時,郄姓家族有三人並稱「三郄」,以智慧、口才、文章等才能聞名。故郄氏後人奉叔虎為郄姓的得姓始祖。
⑧ 「郄」這個字讀音是什麼
1. 郄 [qiè]2. 郄 [xì]
基本解釋
一、郄(qiè)
姓。郄姓(註:江蘇省東海縣郄姓也讀ke音)。
出處
1.出自姬姓,以封地為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後晉獻公把郄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他,建立郄國,為子爵,稱郄子。他的後代遂以封地為姓,稱郄氏。
2. 源自蘇姓。周武王時大臣忿生,為王族,因封於蘇,故稱蘇忿生。蘇忿生曾任司寇之職,決獄牢案,明察秋毫後世尊為獄神。其子被封在郄,為郄伯,郄邑故地在今河南沁陽市賀村,其後裔遂以封地名郄為姓。
歷史名人:
郄正:三國時蜀漢太守。博覽墳籍,弱冠能文,為秘書令史,遷郎至令,譫於榮利,依則先儒。
郄缺:春秋時晉國大夫。耨於冀,其妻鈳之,相敬如賓。文公聞其事,用為下軍大夫。
二、郄(xì):古同「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