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刮痧可以刮哪些部位
刮痧方法:
用湯匙在病兒身體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膚出?深?色的紅斑為止。刮砂時的順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間刮向兩側,刮時應取單一方向,不宜來回刮,每次大約刮二十下左右。
刮痧的部位:
1.通常在頸部及背部的脊椎兩旁,沿著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結喉的兩側和胸部進行。
3.也有沿著脊椎兩側,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著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兒情緒不佳,可刮臂彎內側和腿彎內側。
一、頭部的刮法
頭部有頭發覆蓋,須在頭發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塗刮痧潤滑劑。為增強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邊緣或刮板角部刮拭。每個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發皮發熱為宜。手法採用平補平瀉法,醫者一手扶患者頭部,以保持頭部穩定。
循行路線:
(1)刮拭頭部兩側,從頭部兩側太陽穴開始至風池穴,經過穴位為頭維穴、頷厭穴等。
(2)刮拭前頭部,從百會穴經囟會穴、前頂穴、通天穴、上星穴至頭臨泣穴。
(3)刮拭後頭部,從百會穴經後頂穴、腦戶穴、風府穴至啞門穴。
(4)刮拭全頭部,以百會穴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全頭發際處刮拭。經過全頭穴位和運動區、語言區、感覺區等。
適應症:有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疏通全身陽氣之作用。可預防和治療中風及中風後遺症、頭痛、脫發、失眠、感冒等病證。
二、面部
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因此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塗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線:
(1)刮拭前額部,從前額正中線分開,經魚腰穴,絲竹空穴朝兩側刮拭。
(2)刮拭兩顴部,由內側經承泣穴、四白穴、下關穴、聽宮穴、耳門穴等。
(3)刮拭下頜部,以承漿穴為中心,經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等。
適應症:有養顏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顏面五官的病證。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癱、雀斑、痤瘡等。
三、頸部刮法
頸後高骨為大椎穴,用力要輕柔,用補法,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些,從風池穴一直到肩髃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一般用平補平瀉手法。
循行路線:
(1)刮督脈頸項部分,從啞門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頸部兩側到肩,從風池穴開始經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適應症:人體頸部有六條陽經通過,其中精髓直接通過督脈灌輸於腦,頸部是必經之路,所以經常刮拭頸部,具有育陰潛陽,補益人體正氣,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頸、項病變,如頸椎病、感冒、頭痛、近視、咽炎等證。
四、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後背正中線的督脈,再刮兩側的膀胱經脈和夾脊穴。背部正中線刮拭時手法應輕柔,用補法,不可用力過大,以免傷及脊椎。可用刮板稜角點按棘突之間,背部兩側可視病人體質、病情選用補瀉手法,用力要均勻,中間不要停頓。
循行路線:
刮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夾脊穴,從大椎刮至長強。足太陽膀胱經位於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處。夾脊穴位於後正中線旁開0.5寸。
適應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療全身五臟六腑的病證。如刮拭膽俞可治療黃疸、膽囊炎、膽道蛔蟲、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腸俞可治療腸鳴、泄瀉、便秘、脫肛、痢疾、腸癰等。背部刮痧還有助於診斷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現壓痛或明顯出痧斑時,即表示心臟有病變或預示心臟即將出現問題,其他穴位類推。
五、胸部的刮拭
刮拭胸部正中線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大。宜用平補平瀉法。用刮板稜角沿脅間隙刮拭。乳頭處禁刮。
循行路線:
(1)刮拭胸部正中線,從天突穴經膻中穴向下刮至鳩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兩側,從正中線由內向外刮,先左後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脅骨走向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適應症: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臟。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另外可預防和治療婦女乳腺炎、乳腺癌等。
六、腹部刮痧
空腹或飽餐後禁刮,急腹症忌刮,神闕穴禁刮。
循行路線:
(1)刮拭腹部正中線,從鳩尾穴經中脘穴、關元穴刮至曲骨穴。
(2)刮拭腹部兩側,從幽門穴刮至日月穴。
適應症:腹部有肝膽、脾胃、膀胱、腎、大腸、小腸等臟腑。故刮拭腹部可治療以上臟腑病變。如膽囊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嘔吐、胃痛、慢性腎炎、前列腺炎、便秘、泄瀉、月經不調、不孕證等。
七、四肢的刮法
刮拭四肢時,遇關節部位不可強力重刮。對下肢靜脈曲張、水腫應從下向上刮拭。皮膚如有感染、破潰、痣瘤等,刮拭時應避開。如急性骨關節創傷、挫傷之處不宜刮痧,但在康復階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復。
循行路線:
(1)刮拭上肢內側部,由上向下刮,尺澤穴可重刮。
(2)刮拭上肢外側部,由上向下刮,在肘關節處可作停頓,或分段刮至外關穴。
(3)刮拭下肢內側,從上向下刮,經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陽穴,委中穴可重刮。
(4)刮拭下肢外側部,從上向下刮,從環跳穴至膝陽關穴,由陽陵泉穴至懸鍾穴。
適應症:四肢刮痧可主治全身病症。如手少陰心經主治心臟疾病。足陽明胃經主治消化系統症症。四肢肘膝以下五輸穴可主治全身疾病。
八、膝關節的刮法
膝關節結構復雜,刮痧時宜用刮板稜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確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損傷關節。刮拭關節動作應輕柔。膝關節內積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遠端穴位刮拭。膝關節後方及下端刮痧時易起痧皰,皰起時宜輕刮或遇曲張靜脈可改變方向,由下向上刮。
循行路線:
(1)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稜角點按膝眼。
(2)刮拭膝關節前部,膝關節以上部分從伏兔穴刮至梁丘穴,膝關節以下部分從犢鼻穴刮至足三里穴。
(3)刮拭膝關節內側部,從血海穴刮至陰陵泉穴。
(4)刮拭膝關節外側部,從膝陽關穴刮至陽陵泉穴。
(5)刮拭膝關節後部,委中穴可重刮。
適應症:主治膝關節的病變,如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韌帶損傷、肌腱勞損等。另外對腰背部疾病、胃腸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二、挑痧法的常用部位
1、頭頸項部:從印堂穴起,沿太陽穴、頸部兩側和項部兩側各有1個痧痕點。
2、胸腹部:從華蓋穴開始沿肋間左右各有2個痧痕點;中脘穴、肚臍兩側,關元穴左右各有1個痧痕點。
三、放痧法的常用部位
(1)上肢:曲池穴、十宣穴、少商穴、尺澤穴。
(2)頭面頸項:大椎穴、百會穴、太陽穴、人中穴、金津穴、玉液穴。
(3)下肢:委中穴。
四、刮痧的整體順序
整體刮拭的順序是自上而下,先頭部、頸、背、腰部或腹部,後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據病情決定刮拭的先後順序。每個部位一般先刮陽經,再刮陰經,先刮拭身體左側,再刮拭身體右側。
B. 腸胃炎刮痧刮什麼穴位
胃腸炎沒必要刮痧,要按摩三足里,和合谷穴,關元穴,氣海穴,這是治療腸胃的最好方法。
C. 刮痧排毒刮哪裡怎麼刮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還可配合針灸、拔罐、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加強活血化瘀、驅邪排毒的效果。
常用的刮痧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
1.刮痧板
(1)牛角類①特點與功效牛角類刮痧板臨床上尤以使用水牛角為多。水牛角味辛、咸、寒,辛可發散行氣、活血消腫;咸能軟堅潤下;寒能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且質地堅韌、光滑耐用、原料豐富、加工簡便;②注意事項忌熱水長時間浸泡、火烤或電烤;刮痧後需立即把刮板擦乾,塗上橄欖油,並存放於刮板套內。
(2)玉石類①特點與功效玉石具有潤膚生肌、清熱解毒、鎮靜安神、辟邪散濁等作用。其質地溫潤光滑,便於持握,因其觸感舒適,適宜面部刮痧;②注意事項用完後要注意清潔;避免碰撞;避免與化學試劑接觸。
(3)砭石類①特點與功效砭石採用的材質是泗濱浮石,這種石材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紅外輻射頻帶極寬,可以疏通經絡、清熱排毒、軟堅散結,並能使人體局部皮膚增溫,用於刮痧的貶石刮痧板邊厚小於3mm;②注意事項因砭石可能含有有害物質,購買時需認真辨別真偽,購買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不含有害物質的砭石。
刮痧工具的材質不固定,形式多樣,許多日常用具均可以作為刮痧工具使用:如銅錢、銀元、瓷湯勺、嫩竹板、棉紗線、蚌殼等,現在還有了樹脂、硅膠等現代材料所製成的刮痧工具。
2.刮痧油
(1)液體類①特點與功效主要有涼開水、植物油(如芝麻油、茶籽油、菜籽油、豆油、花生油、橄欖油)、葯油(如紅花油、跌打損傷油、風濕油)等,不僅可防止刮痧板劃傷皮膚,還可起到滋潤皮膚、開泄毛孔,活血行氣的作用。另外,還可以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作用的中草葯,煎成葯液,根據病情選用;②注意事項刮痧油宜避火使用和保存;皮膚過敏者禁用,外傷、潰瘍、瘢痕、惡性腫瘤局部禁用。
(2)乳膏類①特點與功效選用質地細膩的膏狀物質,如凡士林、潤膚霜、蛇油、扶他林乳膏等。亦可將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芳香開竅等作用的中葯提取物制備成乳膏劑使用;②注意事項避光,陰涼乾燥處保存;宜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適當的刮痧介質,如扶他林乳膏有鎮痛、抗炎作用,用於風濕性關節疾病療效較好。
1.操作要點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膚上均勻塗上刮痧油等介質;
(2)手握刮拭板,先以輕、慢手法為主,待患者適應後,手法逐漸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宜單向、循經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以出痧為度。
(3)可先刮拭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循行路線,振奮一身之陽、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再根據病情刮拭局部阿是穴或經穴,可取得更好療效。
(4)刮痧後囑患者飲用溫開水,以助機體排毒驅邪。
2.用途
刮痧具有調氣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驅邪排毒等功效,已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科的多種病症及美容、保健領域。尤其適宜於疼痛性疾病、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的康復;對於感冒發熱、咳嗽等呼吸系統病證臨床可配合拔罐應用;對於痤瘡、黃褐斑等損容性疾病可配合針灸、刺絡放血等療法;還適用於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3.注意事項
(1)刮痧後1~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鍾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
(2)刮痧療法具有嚴格的方向、時間、手法、強度和適應證、禁忌證等要求,如操作不當易出現不適反應,甚至病情加重,故應嚴格遵循操作規范或遵醫囑,不應自行在家中隨意操作。
(3)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的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1.感冒刮痧療法
採用穴位(風池、太陽、大椎、風門、肺俞、夾脊等穴)刮痧法,將紅花油或萬花油塗擦於穴位局部皮膚上,操作者用手緊握刮痧板從上至下刮拭,用力宜均勻柔和,痛甚處應反復重刮,每次治療時間約15分鍾。刮拭出痧後再給飲溫開水或生薑汁糖水以發汗解表。隔日治療1次。
2.黃褐斑刮痧療法
先清潔皮膚,再均勻塗抹潤膚乳,按照額頭、眼周、面頰、口周、鼻部、下頜的順序,用面部刮痧板依次從面部中間向兩側沿肌肉紋理走向或順應骨骼形態單方向刮拭,在色斑、痛點處採用壓力大速度慢的手法。然後按揉太陽、印堂、迎香、顴髎、承泣、四白、承漿、大迎、頰車及黃褐斑部位。刮拭速度宜緩慢柔和,力度均勻平穩,以皮膚潮紅為度,不要求出痧。每周2次,4周為一療程。
D. 9個月寶寶拉肚子吐怎麼辦 有什麼有效的辦法嗎
對於腹瀉寶寶來說,合理用葯和飲食調節都很重要,所以新媽媽們在寶寶腹瀉時不要擔心,也要寶寶稚嫩的胃腸再受到侵害。 刮痧: 主刮脊柱兩旁,臂內側直至肘窩、天樞、足三里。嘔吐加刮內關經穴部位,腹脹加刮里內庭經穴部位,發熱加刮合谷、曲池經穴部位,瀉甚加刮陰陵泉經穴部位。操作方法,輕刮以上各經穴部位3分鍾左右。 另外,還可以給寶寶適當添加益生菌, obabyl 能夠緩解寶寶拉肚子的現象,並且能幫助寶寶改善腸胃,提高寶寶的免疫力。
E. 專家:脾胃虛寒、經常上火的人如何刮痧
夏季是一年陽氣最盛的季節,《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之交,萬物華實。」意思就是,夏天三個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夏季氣候炎熱,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此時要順應自然,注意養生,對防病健身、延年益壽是大有裨益的。
【刮痧調理脾胃虛弱】
如果您的體力虛弱,一受涼就容易拉肚子,可嘗試刮督脈和膀胱經。
【家庭刮痧去火法】
可刮大椎穴和曲池穴。大椎穴位於最凸起的椎骨下凹陷處,曲池穴位於手臂肘彎和肘關節連線的二分之一處。
F. 腹瀉刮痧刮哪裡 急
足底後根有一個止瀉點。
G. 腹瀉刮痧怎麼調理,拉肚子刮痧刮哪裡
取穴:中脘至天樞,上巨虛,大腸俞。 刮痧順序:先刮背部大腸俞,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最後刮下肢上巨虛。刮拭方法:瀉法。 方義:中脘為胃募穴配天樞,可調理胃腸氣機,消食止瀉。大腸俞可調理腸胃之氣,上巨虛為大腸經合穴。合主逆氣而泄。
H. 最近換季,晝夜溫差大,一不小心就受涼拉肚子了,有什麼好的止瀉辦法推薦么
最近換季,晝夜溫差大,一不小心就受涼拉肚子了,止瀉辦法推薦如下;
一、拉肚子偏方有哪些
偏方一、蒸蘋果。在拉肚子時,蒸2個蘋果吃。把蘋果連皮洗干凈,放在碗里,上鍋隔水蒸熟,吃果肉。
偏方二、干石榴皮。15克干石榴皮煎湯,加糖服用,每日2次,長期堅持可治慢性腹瀉。石榴皮所含根皮鹼,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均有抑製作用。石榴皮還能使腸黏膜收斂,分泌物減少,所以能有效地治療腹瀉、痢疾等症。
偏方三、雞蛋殼。用雞蛋殼30克,陳皮、雞內金各9克,放鍋中炒黃後碾成粉末,每次取6克用溫開水送服,每天3次,連服兩天。
偏方四、麥麵粉。每次用麥麵粉半兩炒焦,加適量白糖用開水調勻,飯前服,一日二次,2-3天有特效。
偏方五、吃雞蛋。雞蛋一個,白礬面少許。將雞蛋打破油炒後加白礬面少許。一次吃完。
偏方六、醋茶。茶葉3克開水沖泡,5分鍾後加陳醋2毫升飲用。每日沖飲醋茶3次,對治療腹瀉、痢疾甚佳。
偏方七、吃大蒜。用大蒜兩頭,連皮放火內燒焦後,再放一碗水煮7分鍾。空腹喝湯,一日兩次,連用3天。可消炎解毒,治久瀉不愈。
偏方八、茶葉大蒜。大蒜切片,一湯匙茶葉,加水煎煮,水滾後再煮一兩分鍾,趁熱服下,兩三次即可痊癒。(注意不是生吃大蒜!)
偏方九、燒酒楊梅。選飽滿楊梅十幾顆,洗凈瀝干,泡於白酒中裝瓶,數日後即可食用。浸泡時間越久越好,服用時吃一兩顆楊梅,一勺燒酒,對腹瀉、惡心、頭痛有療效。
二、腹瀉的常見治療方法是哪些
一:灸法
取關元、神闕、天樞、中脘、足三里、脾俞穴,按艾炷無瘢痕灸法操作。每次選用2~3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4~5壯,每日1次,5次為1療程,以施灸部倍皮膚紅暈為度。或取神闕穴,按艾炷隔鹽灸法施灸。
二:刮痧
主刮脊柱兩旁,臂內側直至肘窩、天樞、足三里。嘔吐加刮內關經穴部位,腹脹加刮里內庭經穴部位,發熱加刮合谷、曲池經穴部位,瀉甚加刮陰陵泉經穴部位。操作方法,輕刮以上各經穴部位3分鍾左右。
三:敷貼
胡椒10粒,研成細末,撒於患兒臍上,外用膠布固定。每天1次,連敷4~5天,適用於脾腎陽虛型。
四:敷貼
硃砂、白礬、樟腦、松香各等份,分別研末,再混合研勻,裝瓷瓶內,勿令泄氣,2日後即融合成膏。用時挑少許葯膏捻成綠豆大小,置臍中,以膠布覆。
五:敷貼
吳茱萸、胡椒、蒼術各30克,丁香6克。用火焙乾研粉,混合均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葯粉2克,用茶油或熱米湯拌勻敷貼臍部,外用紗布封貼臍部,每天1次。
六:熏洗
鬼針草30克煎湯,泡洗兩足,每日1次,連用3天。適用於消化不良。
七:按摩
家長用左手固定患兒拇指,右手拇指推患兒拇指橈側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橈側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橈側100~500次,再揉足三里
50~100次。讓患兒仰卧,家長用四指(拇指除外)按順時針方向揉腹患兒中脘至臍中5~10次。最後,患兒俯卧,家長用雙手提捏脊。
I. 刮痧一般刮哪幾個部位
常見刮痧部位有頭部、面部、眼部、背部、腿部等。人體各部位特點不同,對砭石刮拭時的手法和力度的要求也不同。如面部刮痧手法易輕柔,且不要求出痧。背部刮痧則可用大力,且要求出痧。腿部刮痧一般按照從上向下順序刮拭,不建議來回往復刮拭。
J. 腸胃不好刮痧刮哪裡
背部,刮背部的胃經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