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5-08 04:28:35

❶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

摘要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

❷ 黃河的源頭在哪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2)黃河的源頭在哪裡擴展閱讀:

源頭介紹:

1,卡日曲:

黃河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

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

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

2,約古宗列曲:

約古宗列曲是一條河流,該河流是黃河源頭之一。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在藏語中意為「炒青稞的鍋」,這是當地藏族群眾根據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個形象的名字。該河道窄,深度約0.1米,流量小。

3,扎曲:

扎曲黃河源頭之一。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

參考資料:網路---黃河

❸ 黃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裡

黃河有三個源頭,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黃河入海口(盡頭)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就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3)黃河的源頭在哪裡擴展閱讀: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公里,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公里;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公里,流域面積只有2.3萬平方公里。

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總面積達795000平方千米(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黃河中游因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由於興建水庫以及流域林草覆蓋率提高等原因,近年來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

❹ 黃河的源頭在那

目前黃河源頭有4個說法,1952年測得"約古宗列曲"發布者黃河水利委員會,1978年測得"卡日曲"發布者青海省人發政府,以上兩個地方都立有標志,不過離測源地都有上百公里(在公路邊),只供人們參觀吧了,後來黃河委員會又在1999年在瑪曲曲果立有紀念標志,直到2004(中科院劉少創)和2008年(美國國家地理撰稿人黃效文)測得更遠的源頭在卡日曲的那扎隴查河

❺ 黃河的源頭是哪裡

黃河源頭位於位於青海的腹地。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5)黃河的源頭在哪裡擴展閱讀

黃河是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泥沙在下游淤積是洪水泛濫根源,歷史上是一條災難深重的河流。過去黃河與災難緊密相連,提起黃河即聯想起洪水泛濫,民不聊生。

目前的黃河不是50年前的黃河,對黃河認識也不是50年前的認識,其治理方法也不應是50年前老辦法!需要不斷的進行調整。

為了從根本上治理,曾以「節節蓄水、分段攔泥」的規劃原則,對黃河做了全面規劃,企圖使黃河變清,從根本上解決下游的洪水災害。由於規劃不符合國情,三門峽水庫被迫進行兩次改建,改「蓄水攔沙」為「滯洪排沙」運用。

黃河干支流上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洪水和泥沙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已經使黃河來水來沙條件與下遊河道情況發生巨大變化,黃河來沙量與洪水流量均大幅度減小,小浪底水庫投入運用以來下遊河床發生強烈沖刷,洪水位大幅度下降,河槽過洪能力迅速增大。

水利部針對21世紀黃河治理,提出「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水質不超標、河床不抬高」宏觀治理目標已經實現。黃河下游已是世界上最安全大河。

❻ 中國黃河源頭在哪裡

中國黃河源頭在卡日曲,位於青海境內。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乾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幹涸,是黃河的正源。約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❼ 黃河源頭在哪裡呢

黃河源頭位於位於青海的腹地。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洪水特徵

黃河上游洪水多發生在9月,主要來自蘭州以上,蘭州洪水主要來自貴德以上。由於降雨歷時長,強度小,加之蘭州以上植被較好,草地、沼澤等對降雨的滯蓄作用較強,形成黃河上游洪水漲落平緩,洪水歷時較長,洪峰較低,洪水過程線呈矮胖型。

蘭州站一次洪水歷時平均為40天,最長可達66天,最短也有22天,實測洪峰流量一般為4000~6000立方米每秒。龍羊峽至蘭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遞增的,特別是洮河、湟水等較大支流匯入後,流量增加較為明顯。

但是蘭州以下至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由於黃河流經流域內最乾旱的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僅150~300毫米,汛期加水也很少,與蘭州以上洪水遭遇的機會也不多,加之寧蒙河套平原河道寬淺,河槽調蓄作用較強,灌溉耗水和河道損失較大。

❽ 中國黃河源頭在哪裡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中國黃河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8)黃河的源頭在哪裡擴展閱讀:

黃河源頭位於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乾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幹涸,是黃河的正源。

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1978年夏天,國家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

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參考資料網路-黃河源頭

❾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

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1萬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9)黃河的源頭在哪裡擴展閱讀

約古宗列盆地

    約古宗列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周圍山嶺環繞。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遠看象是無數晶瑩閃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

    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達澤山約3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面積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噴涌翻滾,汩汩有聲。噴涌而出的泉水匯合了盆地內浸滲出來的無數涓涓細流,逐漸形成了一條寬約10米,深約半米的潺潺溪流。

    約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與卡日曲會合後,形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這段河道河寬水淺,流速緩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澤草灘和眾多的水泊。登高遠眺,只見數不清的水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孔雀開屏一般。瑪曲向東流過16公里長的河谷進入著名的星宿海。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

❿ 黃河源頭在哪裡

源頭: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

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農業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辟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10)黃河的源頭在哪裡擴展閱讀:

地質影響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河道變遷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2019年9月,是黃河治理史上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自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張黃河治理的新藍圖鋪展開來 。

上游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