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牛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圖片簡單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牛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圖片簡單

發布時間: 2022-05-13 20:20:41

1. 牛的消化過程是怎樣的

四胃助食的牛

中國人向來把牛作為吃苦耐勞的象徵。民諺有「牛耕田,馬吃草」的說法,魯迅先生把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擠的是牛奶」。牛有一個特點,就是能把吃進去的草料再吐回嘴內重新咀嚼一遍,動物學上稱它為反芻動物。反芻是一種奇特復雜的消化方式。牛有四個胃,吃草時不經細嚼就吞人瘤胃,再進網胃,在休息時又嘔回口腔,重新細嚼,混上唾液,然後咽人瓣胃或皺胃,完成整個消化過程。

2. 牛的胃有什麼功能

牛作為反芻動物,共有4個胃,前3個胃均為食道變異,分別是瘤胃、網胃和瓣胃,只有最後一個皺胃才是真胃。或許不少養牛戶知道牛有4個胃,但卻不知道每個胃都有什麼功能,更不知道每個胃容易發生哪些疾病,今天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1、瘤胃
瘤胃是牛4個胃中的第一胃,亦稱為「草肚」,對纖維物質具有非常強的降解能力,其大部分位於腹腔左側,幾乎占據整個左側腹腔,少部分位於腹腔右側。瘤胃作為牛及其他反芻動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在其消化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了解其特性及功能才能把牛養好。
牛犢出生後瘤胃體積很小,其體積連4個胃的1/4都占不到,不過隨著牛犢的生長發育,特別是開始吃草後,瘤胃體積也會快速發育,到18月齡時瘤胃體積便會佔到4個胃的85%以上,基本上達到成年牛水平。

瘤胃可謂一個天然的發酵罐,裡面有細菌、產甲烷菌、真菌、原蟲及少量纖毛蟲等微生物。牛採食飼料後第一站便會進入到瘤胃中,裡面的微生物群會對其進行初步分解消化,加之反芻咀嚼磨碎,當飼料成為食糜狀後便會進入下面的消化器官。
瘤胃裡面的微生物群還可以將非蛋白氮(也就是尿素)轉化為菌體蛋白供牛吸收,但尿素在喂牛的過程中有諸多限制和注意,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使牛出現中毒,因此豆粕、豆餅等蛋白質飼料充足的情況下沒有必要使用尿素喂牛。

瘤胃微生物群雖然數量眾多功能強大,但也十分的脆弱,斷奶牛經口喂服抗生素葯物便會對瘤胃微生物群造成嚴重的破壞,影響其消化功能。另外由於牛瘤胃微生物數量眾多,當牛採食大量易發酵的飼草或飼料長期滯留在瘤胃內時,便會異常發酵產氣,使其出現瘤胃脹氣,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造成牛死亡,對於瘤胃脹氣可以採取緩瀉、止酵、防腐、放氣等對症治療方案。
可以在日糧中添加優蘭寶-絲蘭提取物,可以提高尿素的營養值,降低氨的毒性,提高營養的利用率。還能降低瘤胃氨氣濃度,保護瘤胃乳突,改善瘤胃效率,減少瘤胃脹氣,保護牛群健康。

2、 網胃
網胃也稱「蜂巢胃」或「金錢肚」等,其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瘤胃和網胃並不完全分開,因此飼料(特別是顆粒飼料或其他較硬的飼料)可以自由的在兩者之間進行移動。網胃上有蜂窩狀組織,其功能就像篩子一樣,牛吃進的重物,例如石子、釘子、鐵絲等便會存在裡面。
存在網胃中的重物長且尖銳,便有可能刺破網胃,並誘發創傷性網胃心包炎,飼喂干凈、無異物的飼料可以較大程度避免本病症的發生。

3、 瓣胃
瓣胃也稱「重瓣胃」或「百葉」,是牛的第三個胃,位於腹腔前部右側,前通網胃,後接皺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瓣胃表面黏膜面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葉瓣,其主要功能是阻留食物中的粗糙部分繼續加以磨碎,並將較稀的部分輸送到皺胃,同時吸收大量水分和酸。
瓣胃特別容易出現阻塞,又稱為「百葉干」,冬春季節發病率往往較高,其發病原因主要與長期飼喂粉狀飼料、劣質飼料,飼料中含有大量泥沙,或飲水不足等有關。

4、 皺胃
皺胃通常被稱為「真胃」,是牛的第四個胃,也是唯一具有消化腺體,可分泌消化酶的胃,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消化。皺胃可以消化吸收部分蛋白質,但基本上不消化吸收脂肪、纖維素及澱粉。
皺胃較容易出現潰瘍,其發病原因主要與飼料酸性過大、自體消化障礙或其他原因長期刺激皺胃有關。成年牛和牛犢均可發生本病,其症狀表現為厭食、腹痛、糞便發黑及消化機能障礙等,嚴重時則會出現皺胃穿孔或出血性貧血。減少青貯、酒糟及精料等酸性較大的飼料喂量,可以有效防止皺胃潰瘍的出現,當需要飼喂酸性較大的飼料時應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碳酸氫鈉中和酸性。對於患牛應加強護理,減少酸性大的飼料喂量,多喂一些柔軟易消化的飼草飼料,同時採取抗酸止酵、消炎止血的對症治療方案。

3. 原來牛胃構造是這樣的,牛為什麼一直在嚼東西

因為牛有四個胃,它一直嚼東西是在反芻,每個胃都會反芻重新消化一遍,所以才會一直在嚼東西。

4. 牛的胃是怎麼運作的

牛的胃由4個胃室組成,即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飼料按順序流經這4個胃室,其中一部分在進入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這4個胃室並非連成一條直線,而是相互交錯存在。(一)瘤胃 成年母牛的瘤胃容積可達151升,能存136千克內容物。瘤胃的功能有:1.暫時貯存飼料 牛採食時把大量飼料貯存在瘤胃內,休息時將大的飼料顆粒反芻入口腔內,慢慢嚼碎,嚼碎後的飼料迅速通過瘤胃,為再吃飼料提供空間。 2.微生物發酵 飼料不斷進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穩定地進入瘤胃,調控酸鹼度。微生物(細菌、真菌和原蟲根據飼料類型進行不同的發酵,發酵終產物被牛經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纖維,分解糖、澱粉和蛋白質;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 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合成B族維生素及蛋白質,瘤胄細菌和原蟲需要不斷從日糧中獲得營養物質,包括:(1)能量 除粗纖維等緩慢釋放的能量外,牛還需要一定量的快速釋放能量,如糖、糖蜜或澱粉。牛在飼養中必須考慮適當的精粗比來配合日糧,才能使飼料利用率達到最高值。 (2)氮源 分為降解速度快的氮源<如尿素)和降解速度;慢的氮源(如豆餅)。兩者比例合適才能使微生物生長速度最快。生產中一般要求前者佔25%,後者佔75%。(3)無機鹽 以鈉、鉀和磷為最重要,如果飼料中使用尿素,也須考慮硫和鎂。對微生物生長比較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鈷,因為鈷不但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還是合成維生素B12的原料。(4)未知因子 也叫生長因子。對於牛,有兩個重要的未知因子來源,一是苜蓿,一是酒糟,兩者都能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長,但具體是什麼物質起作用,目前還不知道。瘤胃微生物發酵飼料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和氨,還有少量的氫氣、硫化氫、一氧化碳及其他氣體。正常情況下,這些氣體經呼吸道排出,有時牛不能及時排出氣體,就會發生瘤胃臌脹病。 (二)網胃 網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因此飼料顆粒可以自由地在兩者之間移動。網胃內皮有蜂窩狀組織,故網胃俗稱蜂窩胃。網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篩子,隨著飼料吃進去的重物,如釘子和鐵絲,都存在其中,因此,美國的牛仔都稱網胃為「硬胃」。(三)瓣胃 瓣胃是第三個胃,其內表面排列有組織狀的皺褶。對瓣胃的作用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飼料內的水分和擠壓磨碎飼料。(四)皺胃 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飼料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5. 牛的消化過程。

因為牛、羊等為反芻動物。它們的特殊消化過程很特殊,它們先把吃的食物存放在一個叫「瘤胃」的地方。等閑下來了或它們認為很安全的時候,把包括已在瘤胃經過初步微生物消化後的食物逆嘔回口中重新咀嚼這一反芻過程。偶蹄目反芻亞目動物(牛、羊、鹿等)的胃分為四部分: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其中只有皺胃是分泌胃液的部分。牛瘤胃的容積為100~300升,約佔四部分胃的80%。瘤胃內有大量微生物,包括原生動物(纖毛蟲為主)和細菌。瘤胃本身並不分泌酶,所有瘤胃內的酶全是由微生物產生。草料中的纖維質在這些微生物所產生的酶的作用下發酵分解,所形成的低級脂肪酸,大部分即被瘤胃壁所吸收。網胃在瘤胃前方,抵著橫隔和肝。網胃內壁呈蜂窩狀,網胃內同樣進行著微生物消化。食物在瘤胃內經過初步微生物消化後,可以逆嘔經食管再返回口中重新咀嚼,這一過程稱為反芻(俗稱倒嚼)。反芻途徑可以是由瘤胃直接逆嘔上行至口,也可以從瘤胃陸續進入網胃,再由網胃返回口中。經口腔中頰齒的細致咀嚼後再次咽回瘤胃,這一反芻和咀嚼過程可以再次重復進行,直至徹底嚼碎後,食物再從瘤胃經網胃而入瓣胃。瓣胃近球形,內壁有許多平行的葉片(故俗稱百葉)。瓣胃的葉片提供廣大的面積,食糜在葉片間受到壓擠,使成更細碎的食糜,同時,瓣胃也吸收一部分水和低級脂肪酸。皺胃是唯一分泌消化液的部分,相當於其它獸類的胃本體,胃腺的分泌物中含有胃蛋白酶和鹽酸。

6. 牛胃結構圖

牛共有四個胃,前三個胃為制食道變異,即瘤胃(草肚)、網胃(蜂巢胃、麻肚)、瓣胃(重瓣胃、百葉),最後一個才是真胃(皺胃)。


牛是反芻動物,與其他的家畜不同,最大的特點是有四個胃。前3個胃裡面沒有胃腺,不分泌胃液,統稱為前胃。第四個胃有胃腺,能分泌消化液,與豬和人的胃類似,所以也叫真胃。


牛所食入的粗飼料主要靠瘤胃內的微生物發酵分解成可吸收、利用的物質。



(6)牛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圖片簡單擴展閱讀


牛吃下食草後首先到達瘤胃,瘤胃呈囊狀,內壁長有很多乳頭狀的「肉瘤」,牛將食草吞下後在這里儲存起來。網胃呈網狀,其內壁突起,食草碾碎後在這里與內壁摩擦後,再上升回到瘤胃,刺激瘤胃產生嘔吐反射,食草便會重回口中,牛便開始進一步咀嚼,這就是所說的反芻。


接著,碾碎的食漿進入網胃,經過網胃的過濾,又進入重瓣胃,在這里,大量的水分被吸收,從而使食漿變稠,這樣不會稀釋皺胃裡的消化液了。最後,這些變稠的食物被運送到皺胃中,皺胃長有消化腺體,可以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對事物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消化,從而為牛全身供應充足的營養。

7. 《在牛肚子里旅行》牛的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

設計理念: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學童話。課文記敘了兩只蟋蟀——青頭和紅頭捉迷藏時,紅頭不小心被牛吞進了肚子里,在危急關頭,青頭沉著冷靜,運用自己所了解的科學知識幫助紅頭死裡逃生的故事。文章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活潑,以對話的形式展示了一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將科學知識與童話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科學童話題材的特點。

本文主要以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因此教學中重點指導學生抓住紅頭和青頭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摩兩位主人公身處危急關頭時的不同心情。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分角色朗讀課文,身臨其境地感知人物豐富的形象,感受青頭和紅頭之間可貴的情誼,讓學生在津津有味的角色朗讀中不知不覺地收獲相關科學知識:牛是反芻動物(反芻是指牛吃草時,先不細嚼,把草吞到肚子里,等休息時把吞進去的草重新送到嘴裡,細嚼慢咽。)牛肚子里一共有4個胃,前3個胃是貯藏食物的,只有第四個才是管消化的。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畫出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圖,並藉助路線圖講故事。

教學目標:

1.細細品讀紅頭和青頭的動作、神態、語言,揣摩人物不同心情,分角色朗讀課文時能讀出相應的語氣。

2.能找出證明青頭和紅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地方,體會它們之間真摯的友誼。

3.能找到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地點,並藉助表示順序的詞語有條理地說清楚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

教學重點:

結合文本了解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青頭和紅頭對話時的心情,讀出相應的語氣。

教學難點:

通過練習,訓練學生運用語氣動作加表情的方法進行分角色對話朗讀,引導學生感悟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設置故事懸念

孩子們,你們去旅行過嗎?那你們和朋友結伴去哪裡旅行過?這是一次什麼樣的旅行?(出示課件:?旅行)(生談感受)

師出示卡通圖片:青頭和紅頭,過渡語:孩子們,青頭和紅頭可羨慕你們的旅行了,小蟋蟀紅頭也進行了一次旅行,它到哪裡旅行了呢?(貼牛圖片)哇,紅頭旅行的地方可真是與眾不同呢!讓我們齊讀課題《在牛肚子里旅行》。

二、回憶課文開頭,了解故事起因

1.回憶課文1—7自然段內容。

師:孩子們,回憶一下,紅頭怎麼會到牛肚子里旅行呢?

2.交流分享:青頭和紅頭正在玩捉迷藏,紅頭遭遇意外,不小心被大黃牛卷進了嘴裡。(移動貼圖)

三、演示旅行路線,了解反芻知識

過渡:紅頭玩得興致勃勃,可是意外來的這么突然,讓人猝不及防,可憐的紅頭不得不開始了它在牛肚子里的——旅行,這將是一次什麼樣的旅行呢?(課件:?旅行)

1.打開語文書(出示課件,學習要求:快速瀏覽課文7——20自然段,用「~~~~」畫出紅頭旅行到過的地方。)

2.(出示課件:文中相應的句子)交流匯報紅頭旅行到過的地方,並完成板書:(卷)牛嘴,接下來呢?怎麼到的牛肚子里?(吞)(點撥:我們吃東西時先是咬還是先吞呢?強調:牛是先吞的,被吞進了肚子)(貼胃圖片)進了肚子以後?第一個胃、第二個胃、(回到)牛嘴、(噴)出來。

師相機貼胃圖,並板書: 卷 吞 回到 噴

3.你們能使用表示順序的詞語再加上這些動詞連貫地說說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嗎?(出示課件:先……接著……然後……最後……)

(1)齊讀表示順序的詞語。

(2)學生自由練習說一說。

(3)指名連貫地說話。

(紅頭先被大黃牛卷到嘴裡了,接著被吞到了肚子里,從第一個胃裡到了第二個胃,然後又回到了牛嘴裡,最後被噴了出來。

4.師小結介紹反芻

師質疑:孩子們,為什麼紅頭會從第一個胃到了第二個胃,又從第二個胃回到了牛嘴裡呢?這裡面藏著的科學小知識有誰知道呢?(指名說)

小朋友們,我們來聽聽大黃牛的自述吧!

(出示課件:用箭頭演示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

配音課件演示:嗨,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大黃牛。你們知道嗎?我一共有四個胃噢!我吃草的方式十分特別,我首先將草捲入嘴裡,再匆匆吞進肚子里,送到第一個胃和第二個胃裡貯藏起來,休息時將草重新送回嘴裡細嚼慢咽,然後將嚼碎的草再次經過第一個胃和第二個胃送到第三個胃貯藏,最後送到第四個胃進行消化,人們把我們這種吃食方式的動物稱為「反芻」動物。

8. 牛是怎麼消化食物的


牛的消化器官由口腔、胃、小腸和大腸構成。牛的口腔內粘膜呈粉紅色,唇短厚,不靈活,鼻鏡內有汗腺,經常排出汗液,若無汗液或汗不成珠,即反映代謝機能紊亂。舌表面有圓錐形絲狀乳頭。齒32枚,無上切齒,下切齒四對。
牛有四個胃,其容積隨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初生時,瘤胃和網胃發育還很差,只及皺胃的一半,以後瘤胃容積逐漸增大,到了4個月齡時已接近成年牛比例。
牛的腸道較長,為體高的20倍,小腸長35-40米,大腸長8-9米。
消化生理特點
唾液的PH值為8.1,呈鹼性,可中和瘤胃內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有機酸,維持胃內一定PH值。一晝夜約分泌唾液50-60升。牛的瘤胃不分泌消化液,但對已經分解之營養物質有很強的吸收作用。採食後咽下去的食物呈團狀,每個食團約100克左右,其中稍重點的食團不經瘤胃直接進入網胃,一般的食團則先經瘤胃再入網胃。網胃將兩方面來的食團,經過反芻,將有充分水分的重食團,送到瓣胃、皺胃,而將輕食團重新送回瘤胃,再作進一步消化。瘤胃是飼料的貯藏庫,裡面有無數細菌和原生蟲等微生物,能使飼料發酸,尤其能消化含粗纖維較多的飼料,提高利用率,是飼料被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
幼齡犢牛初生時,瘤胃和網胃發育還差,結構還不完善,微生物區系還未建立,消化主要靠皺胃和小腸,此後,瘤胃容積逐漸增大,到四月齡時,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微生物區系,擔負起重要的消化任務。為了更快更省地培育犢牛,就應該通過早補乾草,少喂牛奶,適量給於精料以及接種瘤胃微生物等辦法,促使瘤胃及早發育和起作用。
哺乳牛在消化上還有一個特點,在直接哺乳時,網、瓣胃之間的食管溝閉合成管狀,乳和水由食管溝直接進入瓣胃,再經瓣胃溝進入皺胃。但如用桶飲乳,食管溝閉合不完全,一部分乳進入瘤胃,這些乳汁常停留在瘤胃發酵腐敗而引起疾病。

9. 牛怎麼消化食物

牛的消化器官由口腔、胃、小腸和大腸構成。牛的口腔內粘膜呈粉紅色,唇短厚,不靈活,鼻鏡內有汗腺,經常排出汗液,若無汗液或汗不成珠,即反映代謝機能紊亂。舌表面有圓錐形絲狀乳頭。齒32枚,無上切齒,下切齒四對。
牛有四個胃, 其容積隨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初生時,瘤胃和網胃發育還很差,只及皺胃的一半,以後瘤胃容積逐漸增大,到了4個月齡時已接近成年牛比例。
牛的腸道較長,為體高的20倍,小腸長35-40米,大腸長8-9米。
消化生理特點
唾液的PH值為8.1,呈鹼性,可中和瘤胃內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有機酸,維持胃內一定PH值。一晝夜約分泌唾液50-60升。 牛的瘤胃不分泌消化液,但對已經分解之營養物質有很強的吸收作用。採食後咽下去的食物呈團狀,每 個食團約100克左右,其中稍重點的食團不經瘤胃直接進入網胃,一般的食團則先經瘤胃再入網胃。網胃將兩方面來的食團,經過反芻,將有充分水分的重食團,送到瓣胃、皺胃,而將輕食團重新送回瘤胃,再作進一步消化。瘤胃是飼料的貯藏庫,裡面有無數細菌和原生蟲等微生物,能使飼料發酸,尤其能消化含粗纖維較多的飼料,提高利用率,是飼料被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
幼齡犢牛初生時,瘤胃和網胃發育還差,結構還不完善,微生物區系還未建立,消化主要靠皺胃和小腸,此後,瘤胃容積逐漸增大,到四月齡時,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微生物區系,擔負起重要的消化任務。為了更快更省地培育犢牛,就應該通過早補乾草,少喂牛奶,適量給於精料以及接種瘤胃微生物等辦法,促使瘤胃及早發育和起作用。
哺乳牛在消化上還有一個特點, 在直接哺乳時,網、瓣胃之間的食管溝閉合成管狀,乳和水由食管溝直接進入瓣胃, 再經瓣胃溝進入皺胃。但如用桶飲乳,食管溝閉合不完全,一部分乳進入瘤胃,這些乳汁常停留在瘤胃發酵腐敗而引起疾病。

10. 牛的胃是如何消化的 在牛的肚子里旅行

中國人向來把牛作為吃苦耐勞的象徵。民諺有「牛耕田,馬吃草」的說法,魯迅先生把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擠的是牛奶」。牛有一個特點,就是能把吃進去的草料再吐回嘴內重新咀嚼一遍,動物學上稱它為反芻動物。反芻是一種奇特復雜的消化方式。牛有四個胃,吃草時不經細嚼就吞人瘤胃,再進網胃,在休息時又嘔回口腔,重新細嚼,混上唾液,然後咽人瓣胃或皺胃,完成整個消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