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太子腰間陪掛顯示身份的玉佩,一般都是什麼品種的叫什麼名字越珍貴越好
羊脂白玉
羊脂白玉自古以來人們極為重視,是玉中極品,非常珍貴。它不但象徵著「仁、義、智、勇、潔」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徵著「美好、高貴、吉祥、溫柔、安謐」的世俗情感。
在古代,帝王將相才有資格佩上等白玉。考古事實已經證實,很多古代皇帝使用的玉璽是專用白玉玉料。很多各地博物館的館藏的珍品中,莫不把白玉玉料雕琢而成的歷代文物奉為「國寶」,例如出土的西漢「皇後之璽」就是利用晶瑩無瑕的羊脂白子玉琢成。
㈡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古代男子腰間掛「玉佩」有何講究
在中國古代,男人戴玉,而女人不戴玉。作為女性的玉飾品,珠寶中只有玉簪、玉痕和手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體制上的,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在本質上也是一種禮儀制度,直到近代以後,服裝制度才逐漸弱化,一是禮儀制度,二是服裝制度。
每一組是一個掛件,每一個掛件由七塊玉石組成,上面有雲、龍、藻、蛇、林等圖案,盤面上的橫玉稱為「珩玉」,形狀像角鑽或殘環。珩玉的頂部有一個孔,用來穿腰帶掛在腰帶上;珩玉的每個角落都有一個孔,中間有一個孔,分為三組,都是用絲帶或珍珠穿孔的,中間組的中間是一個叫「玉」的圓板。
玉的上下有三個孔,用來連接上下兩部分。在玉的末端,有一塊半壁形的玉掛著,兩端是尖的,叫做「打牙」。沖孔齒半圓中間有一個孔,用來連接穿帶。另外兩組在中間掛一塊玉石,每個孔用來連接上下半組,下半場結束時,小組成員懸掛了一塊玉石。
㈢ 古代男子腰間都佩戴些什麼玉佩是不是不同男子腰間的玉佩都代表了不同含義
玉有五德,仁義智勇節,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戴的,《禮記》里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而這些有身份地位的君子都是穿華服長衫峨冠博帶的,玉佩正好就掛在腰帶上綴在長衫前,如果動作過大玉佩就大范圍晃動顯得很不雅,所以,戴玉的人都行動優雅。
玉佩屬於服飾中的玉帶扣、玉帶鉤一類.
至於古代人腰間掛玉配是左邊還是右邊 掛什麼樣的 顏色和大小有什麼要求,我不能斷定,但《禮記》中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之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這就是說,:君子佩玉腰間,徵角帶右,宮羽帶左,左右都是有的,只是不一樣,徵角右,宮羽左是不能帶錯的.顏色以好看為准,大小,綜觀拍賣展示,一般在5到7厘米,樣子不外玉帶扣、玉帶鉤,玉帶環之類~
㈣ 古代男子腰間掛「玉佩」有何講究呢
回顧下歷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來作為禮器或信物。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權力的一種表徵方式。
璧是祭天的禮器;琮是祭地的禮器;璋既是朝聘、發兵、喪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禮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禮器;璜則是祭祀北方的禮器。《周禮·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禮儀制度規定了玉與男子的關系,即使是佩玉,其審美意義也不如現代女性佩戴的玉飾品大,而主要承載著一種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話「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裡面除了「君子比德於玉」 的道德象徵性之外,還包含著通過佩玉節制男子行止的意義。「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佩玉的講究 中國古代男子的佩玉分為左右兩組,「佩玉必雙」就是這個意思。 每一組為一佩,每一佩由七塊玉組成,分別有雲、龍、藻、蛇、麟等圖案。佩上的橫玉稱「珩玉」,形如角菱或殘環。珩玉上端有一孔,用來穿帶,掛於腰帶之上;珩玉的兩角各有一孔、中間一孔,分為三組,都用絲帶或珍珠貫穿起來。中間一組的中間部分為一塊圓形佩玉,稱「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來上下聯結,其末端懸一塊玉,形如半璧,兩端呈尖形,稱為「沖牙」。沖牙的半圓中間有一孔,用以穿帶聯結,其它兩組在中間處各懸琚形玉一塊,上下各一孔,用以聯結上下半組。下半組末端懸一塊璜玉,璜玉的形狀如半璧,兩璜相對,形如全璧。這三組佩玉在人行走的時候,隨著人的行動而相互撞擊,其撞擊聲響古稱「珩鐺佩環」。
㈤ 古代人吊在腰部的吊墜叫什麼
古代人腰間的吊墜叫做佩,一般以玉為材料,所以又叫玉佩,其中有缺口的叫玉珏。還有個別名叫做禁步,最早是貴族專用的東西,多為組佩,它的作用是為了規范人的動作,一旦亂動或者動作太大,就會發出叮當的聲音。因此,從小習慣佩戴玉佩的貴族走路舉止都會顯得特別穩重,很有威儀。
㈥ 古代男子腰間都會掛個「玉佩」,這有何講究
古代男子腰間都會掛個“玉佩”,講究如下:
第一:古代男子腰間掛玉佩是為了修身。
古代的人很注重修身養性,而且玉佩在古代本來就是一種很珍貴的寶石,有純潔無暇,溫潤如玉的寓意。古代男子把它佩戴在腰間會顯得更加的紳士和從容,而且在走路的時候玉佩和衣服會發出碰撞的聲音,走得太快了就會發出的聲音太大,因此它的存在還可以提醒古代的男子走路的時候要從容和紳士一點。
並且古代的玉佩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玉佩雕刻都有區別,而且有的人會把自己的名號刻在玉佩上面,萬一出現了什麼事情,其實從玉佩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畢竟古代要變賣玉佩這樣的貴重物品,其實來源是很好查詢的。所以在古代的時候男子的玉佩有的時候就跟身份證一樣,可以用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㈦ 古代有身份的人,為何都要在腰間帶玉
自古以來我國的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玉的喜歡,甚至我們在歷史記載中或者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一些身份高貴的人喜歡佩戴玉飾在自己身上,所以玉飾也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那麼為什麼古人這么喜歡在腰間佩戴玉呢?其原因就是古代人認為玉精緻透亮,有君子美好的品性在裡面。所以佩戴玉也讓人覺得自己是君子,擁有美好的品行。
玉石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玉石文化在歷史中更加源遠流長,至今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可以說玉石文化統一了我國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而且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玉石正在逐步增值,也引發了一些收藏家的興趣。
㈧ 古人腰上帶的玉穿腰帶的叫什麼
古人腰上帶的玉穿腰帶的叫玉帶。
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後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
(8)腰間掛什麼樣子的玉圖片擴展閱讀:
帶鉤是由鉤首、鉤頸、鉤體、鉤面、鉤尾、鉤柱、鉤鈕組成,材質有金、銀、銅、鐵、玉、石、木、牙、琉璃等,帶鉤大多是用來束腰的革帶用鉤,同時在出土墓葬中還發現有少量的有鉤掛佩物的作用,在造型上常見的有水禽型、琵琶型、棒型等。
初始時期的帶鉤體小,一端有孔,一端為鉤,沒有鉤鈕。帶鉤都是光素無紋。帶鉤正面作出弧凸而側面則作成弧凹,雖通體無紋卻能用弧起和打窪的工藝,古樸大方的風格受到人們的喜愛!
到了商周時期不管是銅帶鉤還是玉帶鉤,幾乎都很少看到,春秋銅帶鉤普遍出現而玉石帶鉤則發現很少,這個時期的帶鉤呈現「S」型,兩頭有反方向的鉤環而且沒有孔和鈕。而新石器時期那種有孔形制的帶鉤消失了。
隨著戰國時代的來臨,王公家室都以玉帶鉤作為裝飾逐步形成了一種風氣,同時玉帶鉤的鼎盛時期也隨著帝王們的喜好而達到了製造高峰,這個時候出現的帶鉤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尺寸相對較小、光素沒有任何紋飾;另一種就是尺寸大、紋飾非常精美華貴,製作加工也比小型帶鉤細致了不少。
元明清時代,玉帶鉤重新成為了日常實用品,數量較以往增多了不少。原因是以往做套環的皮革改用絲帶了,絲帶能夠織出很大的套環,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帶鉤自然也就變大了,造型也更加豐富多樣了。琵琶、螳螂、圓棒、條形、水禽、和動物型等均有。
在如今大量傳世的帶鉤中,很多是前朝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造型,如靈芝、如意、鳥紋、鳳紋、幾何圖形紋飾等,但最多的還是傳統的龍首和螭虎紋帶鉤。
㈨ 穿在褲腰帶上的玉叫什麼
在褲腰帶上的玉叫玉佩。
明清是一個玉文化繁榮的時代,這時民間盛行佩帶各種玉佩飾。有錢的人上到帽檐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會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
所用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於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國的。
但由於翡翠石料一般較為細小,所以多用來做介面,耳環等小件器。我們現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飾都是明清兩代的產物。
(9)腰間掛什麼樣子的玉圖片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人們對玉的喜愛有增無減,玉佩飾盛行於明清兩代,清代玉佩尺寸較明代更大,造型一般呈委角橢圓狀或方形,圖案琢磨細致規整。清代中後期,牌形佩顯得日益厚重粗笨,圖案內容除繼承明代傳統外,還出現了戲劇人物、小說故事等。
玉石裝飾品較多,品種比較齊全,有璧、環、璇璣、柄形器、管、珠、璜,以及大型結構復雜的組佩,是裝飾品的新品種。而動物玉、玉飾有牛、鹿、虎、兔、熊、馬、羊、魚、鴿、鳥、鷹、蠶、龜、蟬、貝、龍、鳳、龍鳳合體、獸面和饕餮等。
鹿是西周動物形玉雕中最具特色的形象,主要見於陝西寶雞國墓地、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等處,絕大部分為浮雕,也有少量圓雕作品,一般放置於死者胸、腹部。玉鹿有雌雄、大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