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什麼是火膛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什麼是火膛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14 09:27:09

A. 不同地區的豐鎬遺址結構分別是什麼樣子的

在張家坡、客省庄、馬王村、新旺村、灃東花園村、洛水村、普度村等地的豐鎬遺址發現了夯土基址、房子、制骨作坊、陶窯、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車馬坑等遺跡,為全面認識西周文化的面貌和內涵,確立西周遺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礎。豐京也稱豐邑,周文王伐崇侯虎後自岐地遷到這里,即今客省庄村北至海家坡一線,南到石榴村至魯坡頭,面積8平方千米至10平方千米,是一處南北狹長、四面環水、相對密閉的地區。在這個區域內,西周遺址和墓葬比較密集。位於豐京東北部的客省庄、馬王村是一片瀕臨灃河的高地,有西周大型夯土基址14處。夯土基址建築群的西部還發現幾處西周貴族居址。豐京南部的新旺村、馮村也是一片較為平坦的高地,發現有西周窖藏青銅器,可能也是豐京內西周重要貴族的居址。位於豐京西北部的張家坡崗地,東西約600米,南北約400米,西周初期作居址使用,西周早期以後,成為豐京區域內最大的一處公共墓地。鎬京位於灃河東岸,商周時期的西北界臨灃水,東界古潏水,南近洨河,也是一處四面環水、相對密閉的地區。由於遭到漢代上林苑、昆明池的破壞,范圍和總體布局不很明晰。

漢昆明池以北的斗門鎮、花園村、上泉村、下泉村、普度村、洛水村、白家莊等地西周遺跡很豐富,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可能是鎬京的中心區域。花樓子村與洛水村之間,在北臨灃河的高陽原較低的階地上曾發現10處西周夯土建築。在洛水村西和普度村北還發現有制陶作坊遺址和大型夯土基址,斗門鎮則發現西周窖穴、灰坑和大批窖藏青銅器。另外,在花園村北至普度村東高地上,在約50000平方米的范圍內,有數百座西周墓葬和車馬坑,並發現了長甶盉、禽鼎、方鼎、簋、伯姜鼎等。花樓子村與洛水村之間一號建築基址東西長45米,南北寬25米,也是一座面南坐北的高台建築。這些建築基址中發現大量瓦、白灰面牆皮、紅燒土塊和殘破的陶器。而在建築群體的周圍發現有西周時期道路、小面積池沼、用陶管鋪設的排水設施,周圍有大量周瓦殘片。小型房屋均是地穴或半地穴式,平面呈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有一條坡形或階梯狀的通道將住室分成兩半,屋內有灶坑,早期的居住面比較平整且經火焙燒。房屋附近常有窖穴、灰坑、水井等。窖穴為圓形袋狀,底較平,灰坑多橢圓形,底不平。那時有很多的窖穴和灰坑也會被當作房屋使用。水井有圓形和長方形兩類,井壁有對稱的腳窩,井深9米以上。遺址中發現陶窯20餘座,分為橫式窯和豎式窯兩類,窯室都呈圓拱形。比如洛水村的陶窯為豎式窯,火膛位於窯室下面,窯箅上有數個圓孔形的火道。客省庄的陶窯為橫式窯,火膛位於窯室的前方,是一個筒狀的甬道,窯室周壁有環形的火道和一條分火道。

B. 火鍋和涮鍋的區別是什麼

火鍋和涮羊肉在其發源地和歷史淵源等方面都是有著不同的,它們的具體區別為:

1、歷史淵源不同。早在周代的鼎器應是火鍋最早的雛形,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而涮羊肉是在始於元代,興起於清代。

3、火鍋的起源不同。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

而涮羊肉起源於元代,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

飢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自此產生了涮羊肉。

C. 什麼叫二里頭文化時期~。。

中國青銅時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命 名。年代約當公元前21世紀至前17世紀。主要分布在河 南中、西部的鄭州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 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帶。現已發現遺址近百處,經過 發掘的有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里鋪,臨 汝煤山,鄭州洛達廟和山西夏縣東下馮、翼城感軍等十 余個地點。

這種文化遺存最早於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 發現。1956年發掘鄭州洛達廟遺址時,人們注意到它在 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稱為「洛達廟類型」。 1959年起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進行科學發掘以後,發 現這里的遺存更具典型性,故將這種類型的遺存命名為 二里頭文化。

文化特徵 二里頭文化的特徵,突出地表現在一組 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這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 深腹罐、侈口圓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盤、深 腹盆、平底盆、豆、澄濾器、小口高領罐和大口缸等。 酒器則有□、觚、爵等。侈口圓腹罐口沿部的花邊形裝 飾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加的一對雞冠形□, 是這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風格。在這里見不到河南龍山 文化中常見的□、鬲、帶耳罐、杯、碗及雙腹盆等器物; 也與鄭州商代文化中以鬲、□、□、卷沿圜底盆、大口 尊、簋、小口高領瓮為主的器物組合有明顯的區別。以 東下馮遺址為代表的晉南地區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存與 豫西地區的同類遺存相比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差異之處。 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濾器、侈口罐、小 口高領罐等的形制與豫西地區所見的一致。但是,晉南 地區不見三足盤,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 西地區的同類遺址內不見。它們之間的差異反映了兩個 地區間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點,所以分別命名為「二 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

分期 根據二里頭遺址的地層與典型器物所作的排 比,二里頭類型文化目前被分為 4期:第一期陶器以褐 陶為主,磨光黑陶佔一定比例,紋飾以籃紋為主,另有少 量方格紋、細繩紋。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數量減少,以 細繩紋為主,籃紋和方格紋明顯減少。這兩期的器形多 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顏色普遍變為 淺灰,以繩紋為主,出現粗繩紋,籃紋和方格紋幾乎絕 跡。在第三期遺存中,第一、第二期常見的鼎、深腹盆、 甑等繼續延用,但有局部變化,同時,新出現了鬲、□、 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領瓮等與商代二里岡期遺 物十分接近的器物。這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來越多, 並表現出融合前者的趨勢。東下馮類型也分為4期。

二里頭文化早期器物

居址與埋葬 二里頭文化的居址有半地穴居址、地 面建築和窯洞式居址等幾種。平面形狀有圓形、方形圓 角和長方形等多種。一般居室的直徑在3米左右,較大的 長方形居址長在10米上下,寬5米左右,中間有隔牆。地 基和隔牆都經夯築。東下馮發現的窯洞式居址,系就斷 崖和溝壁掏成。二里頭遺址上層發現的大型宮殿基址, 是反映這一時期建築水平的代表性遺存,已經發掘的兩 座宮殿遺跡都建築在夯土台基之上。 1號宮殿的基址長 寬均約百米,佔地1萬平方米。正面是面闊8間,進深3間 的殿堂,四周有廊廡,前面有門,中間是庭。2號宮殿的 規模略小,南北長72.8米,東西寬57.5~58米,基本形 制與 1號宮殿相同。這兩座由堂、廡、庭、門等單位建 築組成的宮殿,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國 最早的宮殿建築。其形制開中國歷史時期宮殿建築之先 河。在各遺址中,居址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遺 跡。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鑄銅、制陶、制骨、琢玉等作 坊址。

二里頭文化晚期器物

二里頭文化的墓葬在東干溝、東馬溝、二里頭、東 下馮等遺址均有發現。大多為小型墓,目前尚未發現與 二里頭宮殿基址相稱的大型陵墓。這些墓都作長方形土 坑豎穴,長2米左右,寬1米上下。葬式多為仰身直肢。 隨葬品以實用陶器為主,常見的有鼎、罐、三足盤、盆、 觚、爵、□等,少者數件,多者十餘件。此外還有貝、 玉飾件和銅鈴等小件銅器,二里頭遺址發掘的少數墓中 隨葬有銅爵。二里頭遺址曾發掘一座較大的墓,墓口長 5.2 ~5.35米,寬4.25米,有二層台。因被盜掘,僅見少 量漆皮、□砂、蚌飾以及狗骨架和骨片等物,推測原來 墓中的隨葬品是相當豐富的。東干溝發現的一座墓,死 者作蹲坐狀,比較少見。各地同類遺址中還經常見到一 些沒有墓壙的人骨遺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異處;或 有捆縛、斬割痕跡,一般都無隨葬品。兩種不同的埋葬 方式,說明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存在等級差別。
經濟生活與社會形態 二里頭文化居民的經濟生活 以農業為主。農具主要是石器,鏟、鐮的數量較多,斧、 錛、鑿等也有出土。另外還有蚌鏟、蚌鐮、骨鏟等。木 質的耒耜一類工具也在使用。飼養的家畜有豬、狗、雞、 馬、牛、羊等。農業生產已能提供較多的剩餘產品,飲 酒之風比較普遍,一般平民墓中也多用觚、爵等酒器隨 葬。

當時的社會分工更加精細。不僅手工業與農業已經 分離,而且在手工業內部,鑄銅、制陶、琢玉(石)、制骨 以至木工建築等都已出現專業分工。陶窯在洛達廟、二 里頭等地發現多座,直徑一米左右,窯室都已殘損,火門、 火膛和窯箅等一般保存較好。火膛作直壁圓筒形,中設 長方形土柱以支撐窯箅,箅面有若干圓孔,附近還出有 一些陶拍等制陶工具。玉器有琮、圭、璋、鉞和柄形飾 等。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一件柄形飾上雕琢有規整的獸面 紋,紋樣與後來在銅器上常見的一致,這是目前已知年 代較早的獸面紋樣,工藝相當精緻。另一件獸面銅牌,用 200多塊綠松石鑲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銅鑲玉(石) 製品,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二里頭等地還發現不少 經過切割的骨料、半成品和簪、錐、鑿、針、鏃、魚叉 等骨製品和礪石等遺物,表明製作骨器也已成為單獨的 手工行業。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是中國已知年代較早的 青銅器之一,有爵、鈴、戈、鏃、戚、刀、錐、魚鉤等。 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不少鑄銅的坩堝、陶范、銅渣等,東 下馮遺址發現有鑄器的石范。銅爵的胎壁較薄,表面較 粗,無裝飾紋樣,表現出早期青銅器的特點。工具和兵 器都用單范鑄造,爵則運用復合范鑄成,鑄造工藝比較 復雜,說明這些青銅器還不是中國最早的青銅製品。據 測定,銅爵的合金成分為銅92%、錫7%,屬錫青銅,說 明二里頭文化已經進入青銅時代。

各地發現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當時社會存在 的等級差別。第三期遺存中發現的宮殿遺址,證明奴隸 主與奴隸、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分野十分明顯,社會處於 嚴重對立的狀態。當時的社會應屬早期奴隸制形態,並 出現了最初的城鄉分野。

二里頭文化時期是否出現了文字,目前尚不能肯定。 一些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發現有刻劃的符號(記號), 已知有20多種。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還有待 進一步研究。這一文化的樂器有陶塤和石磬兩種。此外, 還見有卜骨,大多用豬、牛等動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 這些遺物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奴隸主貴族的精神生活。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從地層迭壓關系和放射性碳素 斷代的數據看,二里頭文化晚於河南龍山文化,而早於 二里岡期商文化(見鄭州商代遺址)。但對三者間的關系, 人們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認為二里頭文化是從河南龍 山文化的王灣類型直接發展而來;有人提出二里頭文化 與王灣類型文化之間實際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階段;有人 認為二里岡期商文化是從二里頭文化發展而來,後者是 二里岡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驅。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 認為在同一地區內,時間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較早文 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現象,從二里頭文化與河南龍 山文化及二里岡期商文化之間的文化特徵的差異等方面 看,用一脈相承的說法無法解釋,二里頭文化應該另有 淵源。

由於二里頭文化早於二里岡期商代遺存,且分布地 域與傳說夏人活動的地域比較一致,所以人們把它列為 探索夏文化的對象之一。不過,對這一問題,學術界的 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二里頭文化的 4期遺存均早於 鄭州商城,鄭州商城是湯都之亳,所以整個二里頭文化 都是夏文化;有人指出,二里頭文化在第三期遺存中出現 了一組與二里岡期商文化的典型器物群一致的器物,表明其年代已經進入商代,所以二里頭文化第一、第二期 遺存有可能是夏文化。這個問題目前仍在討論之中。

我家就是偃師的 問對人了。

D. 陶器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陶器的製作方法

  • 揉泥。

    揉泥是陶藝創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訓練的方法,是成型創作的第一道工序。揉泥,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致。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乾燥燒制時容易破裂變形。


E. 黑陶器皿上的凹凸單線紋或復線紋叫什麼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在輪制過程中,在器體上留下了許多意外的凹凸線條(亦有人稱為輪紋或弦線),也具有一種韻律美。具體如下: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我國中原和西北地區的彩陶工藝衰落之後,在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的廣大地區,興起了另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以出現較多的黑色陶器為其特徵,所以稱為「黑陶文化」。因為它最早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所以稱之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東起山東半島,這里是黑陶文化發達的中心,西到河南、陝西地區,北到遼東半島,南過杭州灣地區,向更南發展,到達江西的樟樹鎮和台灣省。
典型的龍山文化,是以山東為中心,北迄遼東半島,南達江蘇北部。陶器的製作以輪制為最多,約佔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紋飾有弦紋和劃紋,但以素麵或磨光的為最多,繩紋、籃紋極罕見。器行常見有鬶和鬼臉式腿的鼎,高圈足鏤孔豆和杯、盤等也很多。薄而光的蛋殼黑陶的大量出現,是這類文化的突出特徵。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張國慶,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藝精湛。他做成的最薄的蛋殼陶杯杯壁只有0.05毫米厚,遠遠超過出土的蛋殼陶杯。以前的蛋殼陶杯最高25厘米,他的作品通高達到27厘米,幾乎算是蛋殼陶杯的高度極限了。
黑陶的工藝製作,已經採用輪制。制陶工藝由手工的泥條盤築法到輪制,是一個極大的技術革新。它使所制器行渾圓工整,器皿的口、腹、底皆趨於正圓的形式。氣胎厚薄均勻,也大大提高了制陶生產力。同時,已掌握了封窯技術,陶窯也有很大的改進,例如火口很小,有較窄較深的火膛,這能加強窯室的溫度,也便於在燒時封閉而使之還原,提高器物的燒成硬度,並產生灰或黑的色彩效果。這些因素,形成了黑陶工藝的特殊的藝術風格。
黑陶工藝具有黑、薄、光、紐四個特點。黑是指它有烏黑的色彩;薄是指器行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稱;光是指它具有光澤的器表;鈕是器物多有穿繩或手持的器耳或蓋紐。
陶器工藝的造型,是適應生活實用的要求而考慮的。黑陶的造型,比之彩陶工藝更是豐富多樣,並且也逐漸定型化。陶器的品種除了尖頂瓶、罐、盆等彩陶工藝的造型外,還大批出現了鬲、簋、鬶、杯等品種。鼎在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出現,大都是三條實足,這時已漸定型為盆形或罐形鼎。
黑陶工藝的裝飾,一般不用彩繪,除用鏤空的手法外,大都樸素無華。但在輪制過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單線或復線輪紋(或稱弦紋),使人感到一種節奏的美。

F. 沒有暖氣,故宮里的冬天如何取暖

順德城市網綜合消息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房屋共有九千餘間,但是在偌大的紫禁城卻沒有一個煙囪,古代沒有暖氣和空調,皇帝一家又是怎樣取暖的呢?

古代地暖

真相出乎你的想像――其實故宮里早就用上「地暖」了。人們都以為地暖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地暖早在明代就出現了,只是叫法不一樣,叫地炕。晚明太監劉若愚著的《酌中志》寫道:「乾清宮大殿??右向東曰懋勤殿,先帝創造地炕於此,恆臨御之。」「十月??是時夜已漸長,內臣始燒地炕。」到了清朝,地炕成為主要的供暖方式。

故宮里的地暖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一切機關都在地下:在一些重要宮殿內,地面下建有火道,將引燃的木炭倒入地炕口,木炭燃燒產生的熱氣順著火道流動,慢慢將室內的地板磚烤熱,從而使室溫升高。此外,這種火道還直通睡覺的炕下面,比較像東北的火炕。這種火道被形象地稱作「地龍」。

既然燃料是木炭,怎麼可能沒有煙囪呢?原來玄機在這里:首先,火道的入口都是設置在室外的,叫火膛,太監在室外往火膛里添火加炭,火道的盡頭都設有排煙孔,煙氣向外排出。

其次,沒有煙氣產生的原因在於燃料。皇宮取暖材料主要是煤和木炭。煤多是來自寧夏的太西煤,太西煤烏黑發亮,觸之不染,燃之無煙無味,且有極高的發熱量。故寧夏的煤曾被稱為「御煤」。木炭叫「紅羅炭」,用通州、大興等近郊地區的硬實木材燒成,按尺寸鋸截,盛入塗有紅土的小圓荊筐,運送到西安門外(今稱此地為紅羅廠)存貯,再送入宮內使用。如今西安門外紅羅廠大街,就是當年存貯木炭的地方。如此一來,室內沒有明火,便不會產生煙氣。這可不是為了環保,而是因為故宮的宮殿都是木製的,防止煙灰熏黑宮殿。

但是「地暖」的施工難度系數大,需要打通宮殿地下部分,施工不便且易引起建築下陷,所以只有少數帝後起居的宮殿內建有地炕。如養心殿、坤寧宮內的東西暖閣內,就有「地暖」供應。

坤寧宮東暖閣,如今還保留著這種地炕,去故宮遊玩時,還能在一些建築台基上見到地炕口和排煙口。

火爐取暖

在清代故宮中,火爐是一種常見的輔助取暖方式。不住人的宮殿,冬季一般用火盆或熏籠取暖。熏籠是一種炭火盆,分為盆和籠兩部分,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通高1米多,有的是青銅鎦金的,有的是掐絲琺琅的,製作十分華貴精美。

在沒有地下火道的宮殿,均備有炭火盆。那時的炭火盆樣式非常多,為了體現皇家的尊貴,這些取暖設備往往製作精美。如太和殿的兩個炭盆,是用造價高昂的景泰藍燒制而成,為防火星外濺,火盆外還加蓋有金屬網蓋,既實用又美觀。

但是由於故宮樓宇建築面積太大,火盆取暖的效果並不顯著,比較適合用在起居的宮殿。再者,火盆容易引起火災和一氧化碳中毒,所以只能作為輔助的取暖方式。

手爐和腳爐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皇妃手中拿著精緻的「暖手寶」,這是一種小炭爐,暖手的叫手爐,爐身外加罩,通常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爐上端設有提梁,隨手可以提動。這可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帝後及妃嬪們才能使用,製作精巧別致。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腳爐要比手爐大一些,用錫或者銅做成,可隨身攜帶,或者放入被窩中。

宮牆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宮牆是紫禁城內防寒的第一道利器,通常以院落為單位。每個院落都會有單獨的圍牆。這一道又一道的圍牆,除了分隔空間的功能外,還可用來防火和抵禦冬天的寒風。

此外,紫禁城內的大部分宮殿都坐北朝南,這種設計本身就有利於依靠自然光照取暖。而且,宮殿的牆壁和屋頂大都建得很厚,冬天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

雖然沒有空調和暖氣,但是有了以上保暖「法寶」,即使是在嚴寒的冬天,故宮也是一個溫暖的「王國」。

G. 青銅器的製作工藝用流程圖說明

中國經歷了一個發達的青銅禮器鑄作和使用的階段,這是其它國家所沒有的。現有的資料表明,到晚商時候,殷墟青銅器的陶范鑄造生產工藝流程已經基本規范化。對這一過程進行詳細地研究,可以揭示先秦青銅生產的技術水平與組織管理,進而了解中國青銅時代進行陶范鑄造的技術選擇的深層動因。

一 陶范鑄造的工藝流程 所謂陶范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成分要求的液體並傾倒入預先制好的陶質鑄型中,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幾何形狀和物理化學性能的器件的工藝過程,這是是一個復雜的多工藝過程,其典型工序流程如下:

圖1 青銅器鑄造工序流程(引自《中國上古金屬技術》)

殷墟鑄銅遺址從未發現煉爐和煉渣,表明冶煉和鑄造工藝是分地進行的。因此,安陽的青銅生產工序不包括上圖的左邊第一個方框里的礦石開采和粗煉,但不排除有精煉的工序。由上圖可見,在澆注開始之前,制備陶范的工序和熔煉合金的工序是同步進行的。以下我們概述各個環節的具體做法(鑄型的製作部分詳見即將發表於《考古》的《殷墟青銅禮器鑄型製作工藝》,本文從簡)。

(一) 鑄型的製作

1、造型材料的選取和制備
這一步驟即圖1所示的泥料選取和泥料加工工序。
為了解殷墟時期造型材料的選擇和制備工藝,必須對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范進行科學檢測。迄今為止,殷墟已發現的幾處較大的鑄銅遺址中,只有苗圃北地和孝民屯東南地出土的部分陶范做了較為詳細的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殷墟陶范採用當地的粘土,經淘洗、練泥、陳腐的工序進行處理,並添加河砂、蚌粉(或其它硅酸鹽物質)、植物質等羼和料,主要是為增加陶范的耐熱急變性能,改善鑄造性能。相比而言,芯中含更多羼和料,以具有更好的耐熱度和潰散性。陶范添加的羼和料的數量多於陶器,這可能與鑄造性能的要求有關。陶范的分型面上有刷塗紅色細泥漿或者煙熏的現象,可能是為提高表面質量所採取的舉措。
必須指出,究竟使用何種粘土,是地下的生土,還是河流的沉積土,一直存在討論。而使用化學方法進行分析,難以得出直接的結論。目前筆者正在與威斯康辛大學的Jim Stoltman教授合作,利用偏光顯微鏡分析陶范的物理結構,了解原材料的選擇和孱和料的添加等工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做法更便於恢復歷史的本真。先民們在對材料進行改性的時候,首先看到是它的物理性能的變化。比如淘洗,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含泥量,雖然化學分析顯示氧化鈣有降低,但這不是古人的目的。換言之,可以通過氧化鈣的降低的現象反證造型材料可能經過淘洗,特別是面料經過淘洗。

2 鑄型的設計和製作
鑄型通常是由范、芯以及芯撐組合而成的帶有內部空腔的封閉實體,空腔即為待鑄物體的形狀。范形成器物的外表,芯則形成器物的內腔、孔以及某些中空部分。范與范的結合面謂之分型面。
殷墟鑄型的做法是將陶土塑製成模,可能採用了類似陶器的製作工藝,模的形狀是按照制范的需要設計的,因此較大器物的模一般是按照不同的部位分別製作,整體模型中不必要的部分會被省略,以節約材料和工時。模上花紋的製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表面貼附泥片,上面雕刻花紋;一種是在模的表麵塑制主體花紋的輪廓,再用硃砂描繪次一級花紋的線條。
用模翻范,在范上剔刻花紋的細部,有些花紋是直接在范上模印或刻制的,如�肩部的圓渦紋(如圖9),這種做法可視作侯馬時期模印法的先聲。
安陽陶范有兩種做法,即李永迪命名的I式范和II式范。前者分型面上沒有榫卯,背部光滑,僅有一個水平或垂直的凸棱,較薄,可能主要在三家莊階段和殷墟一期使用。I式范中有些花紋范,多為一組較窄的花紋,可能是嵌入外面的陶范使用的。II式范主要在殷墟二期以後使用,它的背部凹凸不平,為指窩按壓的痕跡,分型面上有榫卯。
針對不同形狀和種類的青銅器,一般是按照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來分范,分范的形式比較復雜,這一問題將另文詳述。使用復合范的辦法製作高浮雕獸頭,即在器物范上留下空腔,在凹槽內放置一塊范泥,用活塊獸頭模壓印出獸頭,也有可能鑲嵌小獸頭范。
由於對耐火度、退讓性和潰散性的高要求,芯很可能是單獨製作的,而並非如石璋如所言是完全用模颳去鑄件壁厚製成的,特別是一些大型器物的芯,往往是依託不同部位的范,使用粗砂泥夯築而成。出土的芯一般呈磚紅色,質地較為鬆散和粗糙,不同於質地細膩的模。足等部位的盲芯往往設有泥芯撐,用以同范配合。形成器物空腔的芯帶有芯頭,芯頭側面有榫,中心有凹窩,用以同底范配合。帶有銘文的泥芯多半是由泥模翻印而來,翻印後的陽文還需經過刻制修整,在字的筆畫旁邊可見清晰的刻槽。其上頂面帶有配合用的凸榫,用以鑲嵌到器物泥芯上。

3 鑄型的乾燥、焙燒和裝配
鑄型制就的下一工序是乾燥,組裝之後整體焙燒還是分別焙燒之後組裝,還存在不同意見。組裝之後還要再次乾燥(同時也是預熱),方能澆注。 范脫模後,需在背陰處自然乾燥(陰干),使水分緩慢而均勻地蒸發,這對控制范的變形,保證其嚴密性至關緊要。小型鑄型可能是在烘范窯中焙燒的,窯形結構與小型陶窯相同。這一步驟的重點在於焙燒工藝,譚德睿曾認為陶范焙燒溫度高於850度,筆者和劉歆益合作研究,初步認為焙燒溫度可能只有600度左右,遠遠低於陶器的燒成溫度。這也與萬家保的復原實驗的數據比較接近。
多數鑄范都在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以配合組成鑄型。在芯和范之間有時還需要設置金屬芯撐。
大型器物需要使用底范,芯和底范是聯接在一起的。有些大型器物直接在底面夯築底范,比如孝民屯發現的大型圓形器物底范
三足器通常在足的上方安放澆口范,其中一足作為澆口,另兩足是出氣孔,圈足器的澆口也設在足上,底范會做出澆道的部分。
至此,整個鑄型製作完成。

(二)合金的熔煉和配製
這個問題是整個鑄造流程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基本上所有的步驟都是推測,並且存在爭論。

1 關於熔銅器具的討論
安陽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鑄銅遺址均出土大量經高溫灼燒的陶質殘片,有些表面有高溫灼燒的裂痕(圖2),有的表面已經釉質化,呈玻璃態,背面有泥條盤築或者草拌泥的痕跡。以往的學者都認為這就是熔爐的殘片,採用內燃式加熱。對苗圃北地出土的殘片分析顯示,除1個樣品的燒流層內有較多量的銅外,另外兩個樣品只有微量的銅,3個樣品均有痕量的錫、鉛等存在。

圖2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質殘片(上:正面,下:背面)

筆者曾分析2片這種樣品,發現有較高的二氧化硅含量和氧化鈣含量,特別是背層,氧化鈣含量更高。推測殘片的原料很可能是在原生土內加入砂粒和蚌粉得到的。樣品背層的燒失量較大,說明還另外加入了植物莖葉,也就是由草拌泥糊成。其中1塊樣品的焙燒溫度高於900℃。有1塊樣品上附有很少一點銅渣,經檢測,含銅、錫、鉛三種元素 。
筆者在對安陽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大量這種「熔爐」殘片進行整理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殘片表面都沒有附著金屬,即使灼燒得很厲害,表面已接近釉質的樣品,從外觀上也看不到金屬的遺跡,只有少量殘片表面粘附有木炭和金屬。但是,在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鑄銅遺址,普遍發現一種表面粘有銅液的殘塊,有粗砂硬陶和細砂泥質兩種,出土時均為小片,不能復原(圖3)。此類殘片多數有數層襯面,每層襯面均粘有銅液,證明它多次修繕和使用。爐襯表面與銅液接觸部分呈灰綠色,且多已燒成了小孔蜂窩狀。背面多為較疏鬆的紅燒土。劉嶼霞曾多次提到許多紅燒土碎片上有煉渣,可能就是這種遺跡 。苗圃北地的發掘者也認為它屬於坩堝類的熔銅工具 。

圖3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坩堝殘片(上:正面 下:背面)

這不禁使人產生一種疑問��遺址中的「熔爐」和「坩堝」殘片到底與金屬熔煉是何種關系?
鄭州南關外早商鑄銅基址出土了一座熔爐的殘底,爐的上部殘失,只剩一直徑約1.60-2.60米的近橢圓形凹坑,坑內填有銅渣、爐壁塊、木炭屑、大口尊、坩堝片和紅燒土塊等。作者推測這是一座熔銅爐,熔銅的工序是先放木炭、次置坩堝、最後再燃火熔銅 。
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出土了近千塊的「熔爐殘片」,表面燒成龜裂甚至玻璃化,有的還粘有木炭和銅粒,背面有草拌泥的爐圈。但是鍋底狀的所謂「爐缸」,則內附銅渣兩層,材質為紅燒土,非常類似於上述的這種坩堝殘片 。很難想像,這種不同質地的所謂「爐缸」和「爐圈」屬於同一熔爐的不同部分。
北窯鑄銅遺址還出土了兩座燒窯,窯壁平整垂直,內壁燒結成流狀,外壁為紅燒土,窯頂封閉,平頂,窯頂中心偏北設一圓筒型煙道(圖4)。雖然該窯還屬於橫穴形的升焰窯,但其燃燒室和燒成室的結構型配置已經接近於馬蹄形半倒焰窯,具有較好的加熱效果 。發掘報告中並未提及這個燒窯的用途,但很可能與熔煉金屬有關,因為如果是烘范窯,通常僅燒到幾網路,無法達到讓窯壁都燒流的程度。
因此,荊志淳教授和Jim Stoltman教授提出:真正的熔銅器物可能是坩堝,而不是那種陶質熔爐,換言之,是坩堝直接接觸金屬液,而熔爐則是加熱坩堝的器具,這樣才能滿足澆注時高達1200-1300℃的要求。巴納先生曾經設想過這樣的熔銅器具,陶窯內放置很大的外熱式坩堝,堝壁出銅處做得很薄,有管道和窯壁相通,熔化時將管道堵住;銅水化得後,打開管道用棍捅破堝壁,銅水即瀉出供澆注用(圖5) 。華覺明曾置疑其坩堝的尺寸太大,不能保證合金的熔融,如果坩堝一捅即破,則很難保證其熔煉過程中不會熔穿。盡管存在上述疑問,筆者仍舊認為這種設想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因為其能夠達到較高的溫度,也能解釋為何許多熔爐殘片表面都沒有粘附銅液,它們很可能是窯壁的殘片。但是,由於陶質熔爐殘片的燒流層也曾檢測出多量的銅,因此還不能否認其作為熔爐的可能性。
為此,筆者和Stoltman教授分別提取了大量樣品,欲對這兩種殘片的化學成分、顯微結構和製作方法進行詳細的分析,荊志淳和岳占偉在安陽著手進行復原實驗,測算這種窯爐能夠達到的最高溫度,以期作進一步的討論和深入研究。

圖4 河南洛陽北窯地下升焰式橫穴窯

圖5 巴納設想的熔銅窯爐圖

2 鼓風
鼓風設施的應用和改進,對於冶金技術的發展至關緊要。
我們在安陽的所有鑄銅遺址都發現了陶管(圖6),少數陶管表面粘有銅渣,它與銅器鑄造有關是勿庸置疑的,侯馬鑄銅遺址也曾出土類似的遺物,並認為是鼓風的工具 。在周原也有類似的發現。泰利科特的《冶金史》一書中有埃及金匠使用帶陶風嘴的吹管的材料(約1460B.C.,如圖7)。但是這種陶管的用法可能與這種埃及的吹管有所區別,具體如何使用,目前還不清楚。

圖6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陶管

圖7 埃及金匠用陶吹管吹火助熔(轉引自《中國古代金屬技術》,326頁,圖8-20)

「橐」這種風囊鼓風器,盡管並不知道確切始於何時,卻在古書中多有記載。盡管在商代並未發現橐或其他鼓風器的遺存,但是《金文編》附錄上11中有「 」 字,此字一般出現在爵、觚、鼎上,形如皮囊,應為「橐」的古寫,又《甲骨文編》中有「 」字,如同用手提引皮橐,這些都可以作為商代使用皮風囊的佐證。
在清代劉�雲《礦政輯略》中說,這種鼓風的皮囊,是使用一整張黑山羊的皮縫合,僅在腹部留出小孔,塞入竹筒,深約兩三寸。使用的時候,將皮囊套在腳上用腳踩住,一手提住皮頭,從上到下按壓,則風就會從竹筒中噴出,可用於炊事或者冶煉。這種原始形式的皮風囊,至今仍在許多原始民族中使用,如民族學調查所見的藏族使用的皮囊(圖8),由通風管、皮囊和閉合裝置組成,操作者用手啟閉控制鼓風 。印度也有類似的材料,與藏族使用的非常相似(圖9)。這種工具對於小規模熔煉還是很適用的,便攜,製作也方便。

圖8 藏族使用的皮囊(轉引自王工碩士論文)

圖9 印度使用的氣囊

目前還無法確知安陽時期鼓風的器具和作用形式,但是據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即已使用多橐鼓風。以安陽當時熔煉合金的溫度以及規模而論,很可能已經使用多橐鼓風,並且,商代的鼓風器可能比藏族使用的皮囊還要復雜。

3 合金的配製
商代青銅合金的配製是在專門的鑄造場地或者作坊中進行的。到了晚商階段,已經熟練掌握了銅-錫-鉛三元合金的冶煉和熔化技術。當時的工匠對於青銅合金配比與機械性能的關系已經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並且對於操作也有相當嚴格的控制,已經可以按照不同的用途來有意地採取不同配比的合金。同時,原料的供應是否豐厚,社會風氣的變化以及等級身分的尊卑,都可能對青銅器的合金配比造成影響。
但是,迄今為止,殷墟青銅器的合金配製的工藝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苗圃北地鑄銅遺址曾出土了一件長方形銅塊,有學者推斷其是作為鑄造青銅器的備用料 。這塊銅塊究竟是人們有意生產的低錫合金錠?還是澆注錫青銅器時多餘金屬液的結塊?此銅塊中的錫是人為有意識加入的,還是冶煉含錫銅礦時帶入的?仍有待判定。由於沒有發現錫錠,故殷墟出土的大量錫青銅器是如何合金化的,尚需進一步研究。殷墟小屯村E16坑曾出土有2塊鉛錠。2塊鉛錠的金屬部分含高純量的鉛及微量鋅、砷 。鉛錠的存在表明是用金屬鉛直接配製青銅合金的。。近年來安陽在一處商代水井中發現一件橢圓形的大金屬塊,對其進行分析檢測,將對此問題有所幫助。

(三)澆注
澆注是將熔融的銅合金注入鑄型型腔的過程。為了提高充型能力,可能採用了預熱鑄型、過熱澆注和配製充型力強的合金等措施。
預熱鑄型是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之一,萬家保在復原試鑄商代青銅器時將鑄型預熱到300-400℃ ,馮富根等則預熱至400-500℃,澆注時的鑄型溫度在200~300℃ ,均得到了較滿意的結果。
無論是純銅還是銅合金,液態溫度越高,流動性越好,充型能力越強,反之則相反。因之,澆注溫度要高於熔點。現代鑄造工藝將這個溫度差稱之為過熱溫度 。殷商鑄銅的澆注溫度尚未見諸測定報告。萬家保復原試鑄時的熔化溫度為1350℃ ,馮富根等試鑄時的熔化溫度為1200℃、澆注溫度在1100~1200℃ 。根據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熔爐溫度為1200~1250℃ ,可知馮富根等人的試鑄更接近於真實情況。另外,過熱溫度越高,銅合金的吸氣能力越大,易使鑄件生成氣孔。因此,過熱溫度的掌握應恰到好處。
小型器物當是用澆包來澆鑄的,大型銅器則可能使用澆包和槽道澆注。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出土了一座半地穴式的工棚,底部安放有大型的長方形底范,如前圖16所示,同時殘存幾條有流向的灰色發亮的流面,據推測是銅液流經的槽道。透過這些現象可以猜測,如果將澆包安放在當時的地面上,鑄造時捅開,銅液即可由槽道而注入安於棚底的鑄型 。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大型圓形器物底范也位於半地穴的F43內,說明這種猜測是有道理的。大型器物鑄造時有可能已採用《天工開物》所載槽注法,採用四到八個澆包同時槽注。

(四)鑄後加工
《荀子•疆國篇》稱「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則莫邪已。 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蠡盤盂,刎牛馬,忽然耳。」這一段話不僅特指銅劍鑄作,於先秦青銅器製作亦有比較普遍的意義。他把器件鑄作明確地分成鑄造、鑄後加工兩階段。
其中,前四句概括了古代青銅器冶鑄工藝的四個要素,意為:鑄型必須形制端正、尺寸准確,要用優質的銅錫配製合金,匠師具有熟練的技巧,合金的熔煉、澆注均要火候得當。這體現了先秦時期人們對於冶鑄技術要訣的理解,為人們多所援引。但是,後一段被提及的比例遠遠低於前者,說明人們沒有將鑄後加工置於應有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鑄後加工對於器件的最終質量具有關鍵的作用,通常包括脫范、清理、磨礪等。脫范後有局部缺損的鑄件還需補綴。
器物鑄成冷卻後,用力敲打即可去除鑄范,泥芯因附著器內,較難去除,需要使用工具將其剔鑿出來。然後使用錘擊、鋸截、鏨鑿和刮削等手法,以去除澆口、飛邊、毛刺和多肉等。所用的工具包括一些金屬器具,比如銅削、銅刻針等。
殷墟青銅器的補綴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熔補,即直接以熔融銅液傾倒在需補綴的孔洞或裂隙上;另一種是補鑄,如果青銅器的一部分或附件,如足或�等,由於種種原因未鑄成或斷折,則需在殘體上做范,再經澆注與器體熔接而成。
鑄坯變為成品、具有較好的外觀,磨礪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青銅禮器上的磨痕現仍清晰可辨,應是用粗細礪石逐道加工而成。孝民屯鑄銅遺址就出土了數千塊磨石,大小、厚薄、形狀不一,質料有粗、細砂岩兩種,用之打磨修整銅器的表面,也說明該道工序的工作量之大。殷墟鑄銅遺址中木炭往往與礪石同出,在磨光之後,有可能使用木炭在水中打磨器物,使銅器發亮 。
那麼,鑄後加工的工作量到底在鑄作過程中佔有多大的比重呢?由於缺少記載,僅憑出土實物和冶鑄遺存的情況難以得到確證。華覺明根據史貽直、德成等於乾隆二十四年編纂的《欽定工部則例九十五卷》的記載進行了統計和計算,用撥蠟法製作爵、�等禮器,鑄造階段用工量僅為用工總量的4.20%~5.30%。如以鑄造用工量為1,則前期准備的用工量是7.07~8.92,鑄後用工的加工量高達10.29~15.09。即使除卻鏇里合口、年號鐫刻、燒古諸項商周青銅器沒有的工藝,仍然高達6.29~10.18 。由此推測:商代青銅禮器形制復雜,又僅用銅質、石質工具進行操作,依器件復雜程度不同大概接近6~10的范疇,象司母戊鼎、司母辛鼎這樣的大件,或者還需更多。
也許正因為鑄後加工如此繁復,才迫使鑄師們代復一代地想方設法改進工藝,殷墟青銅禮器鑄造工藝的發達、鑄銅工序的嚴格可能與此不無干係。在一定條件下,不利因素之逼迫正是促進工藝更替的重要動因。理解這一點,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技術演進的本質及有關因素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二 討論

1、兩大技術體系的結合
綜上所述,殷墟時期青銅器陶范鑄造工藝具有非常復雜的生產工序,顯示出青銅器的鑄造不像陶器、骨器、玉器那樣是單一行業獨立完成的,而是兩大技術體系--制陶和金屬冶鑄的有機結合,雙方互相適應、不斷調整的結果。
《墨子•耕柱篇》有雲:「陶鑄之於昆吾」,指的即是用陶范鑄造銅器。在中國古代,「陶冶」、「陶鑄」是當然地聯系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冶鑄與制陶的歷史聯系。高度發達的中國青銅冶鑄技術,其根底是在高度發達的制陶技術之中。具體表現在:許多銅器的形制和紋飾以各種陶器為祖型;銅器的成形由制陶術的模製工藝得到啟示;熔煉金屬的高溫技術來源於制陶業的經驗;造型材料的選取和制備、鑄型的加工製作技術亦均來自製陶術。
中國青銅器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特徵有三,即器物的形制、紋飾和銘文,這三者與陶器都有著直接關系。比如鼎、簋、觚、爵等主要器形,都可以在陶器中找到它的原型,而二里頭時期封頂銅�對封頂陶�的模仿也是一個突出的例子。雲雷紋、獸面紋、夔龍紋也都分別能在彩陶的紋飾中找到祖型。在陶器上刻畫符號的思想很可能為鑄造業繼承而形成銅器上的銘文。
熔煉金屬的高溫技術來源於制陶業的經驗,這一點前面已有詳細的討論。對於制陶業而言,高溫技術的突破性改進來自窯爐的發明。燒成溫度的高低,氣氛性質的好壞,取決於窯爐結構是否合理,也就是取決於窯爐抽吸空氣量的多少,窯爐是朝著能控制進窯空氣量,提高燒成溫度,掌握還原氣氛的方向發展的 。豎穴式的升焰窯,火眼的數量和分布非常重要,火眼數量越多,火與陶坯的熱交換越均勻,遠處的火眼採用放大孔徑的辦法來彌補火焰壓力的不足,以此來達到改善窯內的溫度分布狀況。火膛越大窯爐升溫越快,溫度越高 。這些技術都被鑄造業繼承。採用高溫技術(包括對爐氣的控制等)改變天然物性質,得到所需要的屬性,最先是在陶器燒制中實現的,然後,又由青銅冶鑄業所繼承和發展。所以,就對自然界的變革和作業性質來說,與其它手工業技術相比,青銅冶鑄和制陶有著更緊密的聯系。
造型材料的選擇和制備技術非常關鍵。古代陶器質地較緻密,氣孔率低,氧化鐵(Fe203)含量較高,氧化鈣(CaO)含量低,一般不採用農耕土和含腐殖質較多的地表土,也不用普通黃土,而是選取紅土、沉積土、黑土為原料,有時需摻砂、蚌粉、植物質、陶末等孱和料以減少收縮和改善其耐激冷、激熱的性能 。所有這些工藝經驗和焙燒規范都在鑄型材料的制備中得到了體現。陶范和陶器材料的製作和焙燒工藝的不同顯示出制陶部門為提高鑄造性能所做的工藝調整。這一點很重要,需要澄清細節。也提醒我們,對金屬技術進行研究,還要兼及對陶瓷技術的深入理解。中國綿延的黃土環境,在此基礎上新石器時代既已高度發達的制陶技術,直接關系著為何中國青銅時代會選擇陶范鑄造這樣一個工藝系統,而不是鍛造或是其它鑄造方法。

2、鑄造業的組織和管理
這一條筆者不能展開討論,因為這本身就是另外一個很復雜的題目,將另文詳述。
唐際根以殷墟有承繼關系的2000座墓葬為基礎,利用統計分析,提出晚商社會是以氏為單位的平行結構,同時具有垂直分布的社會階層,王室或精英階層不足不到1%,貴族階層佔7-10%,82-87%的人口屬於平民,而最低的階層只有大約3-7%,這一結果表明商代不是奴隸社會,而以平民為主 。這個發現提醒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工匠的身份問題,進而探討殷墟冶鑄業的組織管理。
根據對甲骨文和金文文獻中「工」、「多工」、「百工」等詞的釋讀和辨析,認為殷墟時期的工匠多半具有平民的身份。而殷墟西區墓地以及鑄銅遺址出土的工匠墓地研究顯示,大部分出工具的墓均規模較小,一般都有棺,或有棺有槨,並有成組的陶器或一兩件青銅禮器。這說明這些墓主人生前有一定的生產工具和財富,並有相應的社會地位。他們很可能是「工」的主體,在作坊中從事技術性的工作。從各墓區中墓葬的延續性來看,這些「工」以家族為單位,世守其業,與文獻上記載的「工之子恆為工」(《國語•齊語》)一致。商代和西周銅器上多鐫刻有族徽,許多都對應著不同的職業,說明在商代開始,各族群的職業明顯趨於專一化 。
《左傳》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丑……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 氏、樊氏、飢氏、終葵氏」,這些族的名稱被認為與其職業相關,比如陶(陶器)、施(旗幟)、 (炊器)、長勺和尾勺(酒器)、索(繩索)、樊(防護圍欄)等 ,索氏器的發現亦證明這些人可能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而卜辭關於「左工」,「右工」的記述,也被認為可能存在類似於軍隊的編制 ,這說明當時是有嚴格的組織管理的。
根據銘文辨識和有限的考古資料,參考春秋戰國時的情況 ,對殷墟鑄造業的組織管理作一個可能的推測:殷墟冶鑄業的管理似乎也有這樣一個三級結構,但是不如戰國時期那樣規范和嚴密。
王室成員或高級貴族作為監造者,不參與實際生產,在銘文中常有「××作器」的記載。
「司工」為管理手工業的官員;「多工」為從事管理的下層官吏。
製造者為「工」,具有較高技藝的匠師從事技術設計和操作指揮;工匠,承擔大部分的生產活動,可能存在制模、制范和鑄器的技術分工,由不同的族眾來分別完成;工奴可能來自俘虜、罪人或家奴,從事鑄造生產中技術含量較低的繁重體力勞動,比如取土、練泥、焙燒陶范、加熱鼓風、搬運以及鑄後清理等。
以鑄造司母戊大鼎這樣重達八百多公斤的銅器為例,運土、備料、制模、制范、制芯、合范、焙燒、合金熔煉、鼓風、澆注、清理、打磨,大概需要上百人同時工作。要這么多人有條不紊地工作,須有高超的管理水平和嚴格的紀律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三條結論。
1、殷墟青銅器鑄造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均已步入規范化,並達到較高的水平。殷墟鑄造業規模的擴大、銅器產量的大幅提高,是建立在工藝流程的規范化、工藝控制的嚴格性基礎上的。
2、必須依託於嚴格的組織管理,才能完成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使得銅器的復雜化生產過程得以實現。
3、中國青銅時代陶范鑄造的工藝選擇,是與中國的黃土環境及與之相應的高超的制陶技術密切相關的。

H. 考古第一個以遺址命名是什麼

考古第一個以遺址命名是仰韶遺址。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游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

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

結構:

仰韶文化特大型房屋基址編號01HLXF105,疊壓於第二次發掘的面積稍小的同時期房址F104之下,保存基本完好。其以弧角近正方形的半地穴式主室為中心,四周圍以迴廊。

大致位於前牆中部的斜坡式門道伸出迴廊外,室內設大而深的柱洞,柱洞下置礎石,近門口處有一火膛,地基與居住面處理十分考究,各種設施齊備,布局井然有序,形成一個結構復雜嚴謹的建築整體。該基址坐西面東,門道方向110°。

I. 紅山文化是什麼時期的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的。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

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9)什麼是火膛圖片擴展閱讀:

經濟狀況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紅山文化部落集團,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已經發現了較多氏族居住營地的遺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漢旗河福營子村,有一處紅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兩條保存較好的壕溝將部落遺址分別圍成緊鄰的兩個部分,即兩個氏族。

其中東南部的壕溝周長 6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在壕溝的東南邊留有一處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溝只有三邊,包圍的居住營地面積較小,另一邊即為東南部氏族壕溝的一段。

這個紅山文化部落營地的發現,提供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規模和防衛性壕溝的實例,可以看出這種設施與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