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弦月圖片,求太陽在左和右各一張
Stellarium這一軟體可以完成樓主的要求:
太陽在右:
日月相對位置與形狀都是完全相同的,唯一的差距就是觀測的角度。第一張圖片面對南方,第二張圖片面對北方。
『貳』 高中地理上的太陽運行軌跡示意圖怎麼看
1、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時(冬至日)太陽上中天的位置位於觀測點之南,則觀測點位於北半球。
(2)太陽在哪裡圖片大全圖片擴展閱讀
日出日落方向的判讀:
1、春分(3月21日)或秋分(9月23日)日出正東,日落正西。
2、3月22日至9月22日日出東北,日落西北。
3、9月24日至次年3月20日日出東南,日落西南。
晝夜長短的判讀:
1、若此軌跡為優弧:則此緯線晝長夜短
2、若為劣弧:則此緯線晝短夜長
3、若軌跡圓心恰為觀測點:則此緯線晝夜平分
『叄』 拍下的太陽表面活動的照片,場景有多麼讓人震撼
來了!太陽軌道器拍下太陽表面活動罕見照片!
我們知道,太陽只可遠觀,,靠近它的存在都將被它巨熱無比的溫度所征服。隨著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太陽軌道飛行器(SolO)的發射,人類已經離我們最近的太陽鄰居更近了一點。
雖然這個理論需要更多的數據來證明,但solo完全有能力繼續收集它。它正在緩慢地沿著它三年的軌道運行,這將使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為地球的四分之一。有了這樣的近距離接觸,EUI應該能夠拍攝更多的圖像,再加上來自其他儀器的數據,可以對它在第一組圖像中發現的特徵有更多的了解。
作為這條軌道的一部分,solo將成為第一顆帶有紫外探測器的太陽觀測衛星,它將走出黃道平面。偏振和日震圖像(PHI)是SolO上另一個已經開始收集數據的遙感器。它負責收集太陽內部磁場和視線速度的數據。它的第一張照片最近也發布了,其中包括顯示太陽表面磁場強度不同的磁圖。這些數據最終可能會與SolO上的現場感測器相結合,以更好地描繪出太陽磁場的變化如何影響探測器和地球不斷吹拂的太陽風。
研究小組將不得不等待一段時間,直到所有的儀器都啟動、運行並協同工作,以獲得solo攜帶的感測器套件的全部能力。但它在計劃的7年任務中還有很長的時間。與此同時,軌道飛行器已經給科學家們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觀察結果,期待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發現。
『肆』 世界上太陽在哪裡
世界上陽光最多的地方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東部.那裡約有11小時45分鍾的時間能見到太陽.
『伍』 教科書上的太陽系圖片可信嗎真實的太陽系是什麼樣子
在廣袤無邊的宇宙之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區域就是太陽系了,因為太陽系就是我們的家園。
太陽系是一個單恆星系統,在太陽系之中有著唯一的恆星太陽,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之下,八大行星以及它們的衛星、小行星以及其它的宇宙天體都在有序的運行。我們所在的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的一員,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在地球的內側還有著金星和水星兩顆岩質行星,而在地球的外側則有著火星一顆岩質行星以及四顆氣態行星,它們分別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而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還存在著一條小行星帶,小行星帶是小行星的密集區域,迄今為止在這里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就多達12萬顆以上。除了行星與小行星以外,太陽系中還有著大量的天然衛星。
如果我們在一幅圖上畫一個直徑為一厘米的太陽,那麼地球真正的位置應該在哪呢?應該畫在一米開外的地方,這是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實際距離是太陽直徑的108倍。
太陽的直徑約為140萬公里,而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公里,也就是太陽直徑的108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就已經非常驚人了,那麼太陽系最外側的行星海王星距離太陽有多遠呢?還是用剛才這個例子來進行說明吧,如果在一幅圖上畫一個直徑為一厘米的太陽,那麼海王星的真實位置應該畫在距離這個太陽30米以外的位置上。綜上所述,如果我們想要畫一個真實的太陽系圖片,又想在這幅圖上展現出所有星體的樣貌,那麼我們需要一張很大很大的紙,這張紙的大小至少要在10000平方米以上。
『陸』 那裡有太陽的資料和圖片
太陽
太陽是一顆普通的恆星,目前在赫-羅圖上度過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個質量為1989.1億億億噸(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直徑139.2萬km(約為地球直徑的109倍)的熱氣體(嚴格說是等離子體)球。其平均密度為水的1.4倍,但這一平均密度隱含著很寬的密度范圍,從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層。
作為一顆恆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他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於開氏5800度。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於太陽比其他恆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7,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太陽每25.4天自轉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緯度自轉得快),每2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太陽因自轉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於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對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水星近日點進動對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
太陽基本物理參數
半徑: 696295 千米.
質量: 1.989×1030 千克
溫度: 5800 ℃ (表面)
1560萬℃ (核心)
總輻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離: 1億5千萬 千米
年齡: 約50億年
對於人類來說,光輝的太陽無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現象,當然也不會孕育出作為智能生物的人類。太陽給人們以光明和溫暖,它帶來了日夜和季節的輪回,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能源。
在人類歷史上,太陽一直是許多人頂禮膜拜的對象。中華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為太陽神。而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則是宙斯(萬神之王)的兒子。
太陽,這個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它究竟由什麼物質所組成,它的內部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太陽只是一顆非常普通的恆星,在廣袤浩瀚的繁星世界裡,太陽的亮度、大小和物質密度都處於中等水平。只是因為它離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體。其它恆星離我們都非常遙遠,即使是最近的恆星,也比太陽遠27萬倍,看上去只是一個閃爍的光點。
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其中氫約佔71%, 氦約佔27%, 其它元素佔2%。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各個圈層,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我們平常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溫度約是6000攝氏度。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但是,天文學家根據物理理論和對太陽表面各種現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陽內部結構和物理狀態的模型。這一模型也已經被對於其他恆星的研究所證實,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陽的核心區域雖然很小,半徑只是太陽半徑的1/4,但卻是太陽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頭。太陽核心的溫度極高,達1500萬℃,壓力也極大,使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生,從而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再通過輻射層和對流層中物質的傳遞,才得以傳送到達太陽光球的底部,並通過光球向外輻射出去。
太陽光球就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太陽園面,通常所說的太陽半徑也是指光球的半徑。光球的表面是氣態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幾億分之一,但由於它的厚度達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層的大氣中存在著激烈的活動,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許多密密麻麻的斑點狀結構,很象一顆顆米粒,稱之為米粒組織。它們極不穩定,一般持續時間僅為5~10分鍾,其溫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溫度高出300~400℃。目前認為這種米粒組織是光球下面氣體的劇烈對流造成的現象。
光球表面另一種著名的活動現象便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光球層上的巨大氣流旋渦,大多呈現近橢圓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襯下顯得比較暗黑,但實際上它們的溫度高達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單獨取出,一個大黑子便可以發出相當於滿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現的情況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太陽黑子的變化存在復雜的周期現象,平均活動周期為11.2年。
緊貼光球以上的一層大氣稱為色球層,平時不易被觀測到,過去這一區域只是在日全食時才能被看到。當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輝的一瞬間,人們能發現日輪邊緣上有一層玫瑰紅的絢麗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層厚約8000千米,它的化學組成與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層內的物質密度和壓力要比光球低得多。日常生活中,離熱源越遠處溫度越低,而太陽大氣的情況卻截然相反,光球頂部接近色球處的溫度差不多是4300℃,到了色球頂部溫度竟高達幾萬度,再往上,到了日冕區溫度陡然升至上百萬度。人們對這種反常增溫現象感到疑惑不解,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
在色球上人們還能夠看到許多騰起的火焰,這就是天文上所謂的「日珥」。日珥是迅速變化著的活動現象,一次完整的日珥過程一般為幾十分鍾。同時,日珥的形狀也可說是千姿百態,有的如浮雲煙霧,有的似飛瀑噴泉,有的好似一彎拱橋,也有的酷似團團草叢,真是不勝枚舉。天文學家根據形態變化規模的大小和變化速度的快慢將日珥分成寧靜日珥、活動日珥和爆發日珥三大類。最為壯觀的要屬爆發日珥,本來寧靜或活動的日珥,有時會突然"怒火沖天",把氣體物質拚命往上拋射,然後回轉著返回太陽表面,形成一個環狀,所以又稱環狀日珥。
在日全食時的短暫瞬間,常常可以看到太陽周圍除了絢麗的色球外,還有一大片白里透藍,柔和美麗的暈光,這就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 日冕。日冕的范圍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的地方。日冕里的物質更加稀薄,它還會有向外膨脹運動,並使得熱電離氣體粒子連續地從太陽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陽風。
太陽看起來很平靜,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劇烈的活動。太陽表面和大氣層中的活動現象,諸如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噴發等,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造成許多地球物理現象——例如極光增多、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增強還會嚴重干擾地球上無線電通訊及航天設備的正常工作,使衛星上的精密電子儀器遭受損害,地面電力控制網路發生混亂,甚至可能對太空梭和空間站中宇航員的生命構成威脅。因此,監測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強度,適時作出"空間氣象"預報,越來越顯得重要。
在銀河系內一千多億顆恆星中,太陽只是普通的一員,它位於銀河系的對稱平面附近,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 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另一方面又相對於周圍恆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
陽的年齡約為46億年,它還可以繼續燃燒約50億年。在其存在的最後階段,太陽中的氦將轉變成重元素,太陽的體積也將開始不斷膨脹,直至將地球吞沒。在經過一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後,太陽將突然坍縮成一顆白矮星--所有恆星存在的最後階段。再經歷幾萬億年,它將最終完全冷卻。
『柒』 太陽位於24G銀河系全景圖中的位置知道的用圖片標注一下,謝謝!
這個無法標注。
在這張銀河系全景圖中,無法標記出太陽的位置,因為這張圖就是從太陽的角度得到的。
就像你用旋轉相機拍攝一張360度的全景照片,你無法在照片中標記出相機的位置一樣。
除非你是從銀河系的外面拍攝,把太陽也拍進去,才能在照片中標記出太陽的位置。
『捌』 太陽在宇宙什麼地方圖片
現在的宇宙是在膨脹的所以沒辦法定義任何一點的位置。
但是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是可以定位的,它在位於銀道面之北的獵戶座旋臂上。
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000光年的地方。
『玖』 太陽圖片 7什麼 8什麼
結合圖示得知: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太陽的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時值北半球的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後;結合選項,看哪一個節日最接近6月22日這天,端午節每年的五月初五(陽歷的6月中旬左右).
故選:C.
『拾』 日食和月食 太陽 月亮 地球分別在什麼位置 用文字或圖片表示
日食:是月亮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遮住了太陽光,當月亮完全處於中間時就是日全食.月食:是因為地球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地球擋住了太陽光,月亮不能接受太陽光並將太陽光反射到地球,所以月亮看起來就是黑暗的,當地球完全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時就形成了月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