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脾虛艾灸哪個穴位
您好,用艾灸有調理脾虛的作用,但是這還是要 堅持灸,才有一定的效果,您可以灸中脘,神闕,天樞,大橫,足三里,脾俞等都有調理脾虛的功效。希望對您有幫助。
Ⅱ 寶寶脾虛艾灸什麼穴位
嬰兒脾胃虛弱,艾灸中脘穴,解溪穴,關元穴等一些穴位。需要艾灸的時候應該對准穴位點燃灸3-5分鍾,每日一次,艾灸中脘穴每天艾灸10~15分鍾,可以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這個穴位主要是治消化系統方面疾病的,解溪穴,關元穴是全身祛濕去濕的穴位,每天也就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可以達到很好的祛濕效果。
Ⅲ 脾虛艾灸哪裡比較好
調理脾虛要勞逸結合
中醫認為「脾在志為思」,有「思慮傷脾」之說,思慮過多,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而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狀。大家想必都曾有過思慮多了、食慾減退的現象。
脾的保養保健重點在於避免思慮過多,要勞逸結合。工作時就認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鬆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問題。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要順其自然,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強求。
調理脾虛要順應時節
中醫認為「脾與長夏相應」,長夏就是農歷六月,雨水較多,濕氣重。而脾的特性是喜燥而惡濕,所以長夏時要特別注意預防濕邪侵害人體。這個時間不要淋雨涉水,更不要吃較油膩的食物。但是也需要長期調節,德輔的常菋保茶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
穴位按摩趕走脾虛
①揉三陰交穴:左手拇指按壓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胚骨後緣處),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
②按揉天樞穴:兩手放於腹部兩側,中指按壓天樞穴(臍旁開2寸處),按揉30次。
③揉隱白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隱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內側),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隱白穴。
④揉明陵泉穴:雙手扶於雙膝,用拇指按壓陰陵泉穴(脛骨內鍘下緣)旋轉揉20次。
⑤揉足三里穴:兩手拇指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左右旋轉按壓30次。
⑥揉公孫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的公孫穴(足內側,第一跟骨下緣),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公孫穴。
Ⅳ 脾虛濕重疏肝理氣應該艾灸哪幾個穴位
1、曲池穴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
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4、足三里
足三里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取穴: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
手法: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Ⅳ 艾灸調理脾虛有哪些穴位
有一條足太陰脾經上的穴位是管脾的,經常拍打對脾虛有好處,《健康一身輕》有一期專門講了這個。 足太陰脾經上共有21個穴位,分述如下: (一)隱白 足太陰經五輸穴的井穴 定位 拇趾內側趾甲角旁約0.1寸 淺刺0.1寸 (二)大都 五輸穴的滎穴 定位 拇趾內側,第一跖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 直刺0.3-0.5寸 (三)太白 脾經原穴 五輸穴的輸穴 定位 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直刺0.5-0.8寸 (四)公孫 足太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緣,赤白肉際 直刺0.6-1.2寸 (五)商丘 五輸穴之經穴 定位 內踝前下方凹陷中 直刺0.5-0.8寸 (六)三陰交 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 定位 內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直刺1-1.5寸 (七)漏谷 定位 三陰交上3寸 直刺1-1.5寸 (八)地機 足太陰經郄穴 定位 陰陵泉穴下3寸 直刺1-1.5寸 (九)陰陵泉 足太陰經五輸穴之合穴 定位 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 直刺1-2寸 (十)血海 定位 髕骨內上緣上2寸 直刺1-1.5寸 (十一)箕門 定位 血海穴與沖門穴的連線上,血海穴直上6寸 避開動脈 直刺0.5-1寸 (十二)沖門 足太陰、足厥陰經的交會穴 定位 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5寸 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十三)府舍 足太陰、厥陰經與陰維脈交會穴 定位 沖門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直刺1-1.5寸 (十四) 腹結 定位 府舍穴上3寸,大橫穴下1.3寸 直刺1-2寸 (十五)大橫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定位 臍中旁開4寸 直刺1-2寸 (十六)腹哀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定位 大橫穴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直刺1-1.5寸 (十七)食竇 定位 第五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八)天溪 定位 第四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九)胸鄉 定位 第三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周榮 定位 第二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一)大包 脾之大絡
Ⅵ 脾虛艾灸什麼穴位
上脘、中脘、下脘(分別在肚臍上5寸、4寸、2寸處)都可以灸。
特別是中脘穴。《針灸甲乙經》: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循經考穴編》: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至於關元(肚臍下3寸),主治腎虛,神闕(即肚臍)多作回陽救逆之用。
Ⅶ 脾虛艾灸哪裡的穴位
足太陰脾經上共有21個穴位,分述如下:
(一)隱白 足太陰經五輸穴的井穴
定位 拇趾內側趾甲角旁約0.1寸 淺刺0.1寸
(二)大都 五輸穴的滎穴
定位 拇趾內側,第一跖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 直刺0.3-0.5寸
(三)太白 脾經原穴 五輸穴的輸穴
定位 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 直刺0.5-0.8寸
(四)公孫 足太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緣,赤白肉際 直刺0.6-1.2寸
(五)商丘 五輸穴之經穴
定位 內踝前下方凹陷中 直刺0.5-0.8寸
(六)三陰交 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
定位 內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直刺1-1.5寸
(七)漏谷
定位 三陰交上3寸 直刺1-1.5寸
(八)地機 足太陰經郄穴
定位 陰陵泉穴下3寸 直刺1-1.5寸
(九)陰陵泉 足太陰經五輸穴之合穴
定位 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 直刺1-2寸
(十)血海
定位 髕骨內上緣上2寸 直刺1-1.5寸
(十一)箕門
定位 血海穴與沖門穴的連線上,血海穴直上6寸 避開動脈 直刺0.5-1寸
(十二)沖門 足太陰、足厥陰經的交會穴
定位 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5寸 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十三)府舍 足太陰、厥陰經與陰維脈交會穴
定位 沖門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直刺1-1.5寸
(十四) 腹結
定位 府舍穴上3寸,大橫穴下1.3寸 直刺1-2寸
(十五)大橫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定位 臍中旁開4寸 直刺1-2寸
(十六)腹哀 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
定位 大橫穴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 直刺1-1.5寸
(十七)食竇
定位 第五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八)天溪
定位 第四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九)胸鄉
定位 第三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周榮
定位 第二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一)大包 脾之大絡
Ⅷ 脾虛艾灸哪裡
灸關元、足三里、中脘、脾俞。
Ⅸ 脾胃虛弱想自己買艾條熏,熏哪些部位有圖解位置嗎
脾胃虛弱是很多人的通病,可以灸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諸穴,都可以健脾強胃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Ⅹ 脾虛艾灸什麼穴位
1、脾虛艾灸解溪穴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2、脾虛艾灸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3、脾虛艾灸豐隆穴
豐隆穴是脾胃虛弱濕重艾灸重點,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
4、脾虛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問題都可用足三里這個穴位治療。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5、脾虛艾灸中脘穴
中脘則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可治療胃痛、惡心、腹脹等。內關則是寬胸解郁、行氣止痛之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處。
有需要的患者,可自己去葯店買點艾條。仰卧姿勢,用點燃的艾條在以上這幾個穴位上溫灸,每穴5分鍾,以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此方對緩解胃痛有幫助。
脾胃虛該如何調理
1、注意保暖:老中醫告訴我們,身體中出現的大部分毛病都是由於沒有做好保暖工作造成的。特別是現在春寒料峭的時候,脾胃虛弱的患者更是要注意保暖工作,如果有胃痛的患者要避免手冷;腹瀉的患者最好在肚臍的地方進行有效的保暖。日常要少吃一些生冷的果蔬或者飲品,女性可以多喝一些薑茶。
2、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積極向上、輕松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神志清楚,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或促使疾病痊癒。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當人的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指揮作用加強,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調整,保持著旺盛的新陳代謝。
3、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體育鍛煉的方法有很多,慢跑、爬山、瑜伽、氣功等等都是很好的選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有效的促進腸胃蠕動,提高身體的消化能力和營養的攝取能力。同時也能夠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排除身體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