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脾虛按什麼穴位
健脾的穴位:
腿上的足三里穴位,選擇這個穴位按摩相當於吃老母雞,足三里於脾胃有著密切的聯系。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經要穴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補脾健胃,增強免疫功能,所以足三里又被稱為強壯要穴。
怎麼找這個穴位呢?告訴你一個准確尋找足三里的辦法,腳弓曲,先找到膝關節外側的凹陷處,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自己的手指),脛骨前脊外側旁開一指這個交叉點就是足三里。用大拇指或者是中指順著時針按摩,每一次按摩100下,要是感覺到酸脹這就是最好的了。
內關穴在手腕橫紋向上小二寸的兩脛之間,外關穴則在與內關穴相對應的手臂背側。以拇、食二指按在另一手臂的內關和外關穴,正反各旋揉36次,按摩內外關穴位,可以健脾止嘔並有強心作用。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
列缺穴來疏衛解表,還可以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干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Ⅱ 脾虛如何進行按摩
1按摩臍周的脾經、胃經、任脈的穴位
脾經、胃經經過肚臍兩旁。任脈在腹部的穴位也是主治脾胃疾病的。
所以你一方面可以用手掌環形摩擦腹部的臍周區域,另一方面可以點按一些穴位:天樞(臍水平開2寸)、大橫(臍水平開4寸)、中脘(臍直上4寸)、氣海(臍直下3寸)、關元(臍直下1.5寸)。
註:兩乳頭間距離8寸。你可以借這個長度來取穴。比如:乳頭直下、肚臍平開是大橫穴。
2拍打或按揉足三里
屈膝,先找到髕骨外下的、髕韌帶外側的凹陷,這是犢鼻穴;犢鼻直下3寸(合起手掌,4個手指寬3寸),就是足三里。
這是健脾的首選穴位。可以揉按、輕捶。
不過需要提醒,強健脾胃最好用針灸或者中葯。按摩的效果往往不大明顯。
Ⅲ 脾虛穴位按摩身體的哪個部位
向左轉|向右轉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此穴為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等。並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另外在按摩穴位的基礎上可以搭配隨草記的啤泰茶來喝,溫養脾胃哦~
Ⅳ 脾虛按腳怎麼按
足三里穴 手掌搭在你的膝蓋上 自然垂下 你的中指剛好按到的地方 注意是偏向內側的位置 用手指輕揉即可
Ⅳ 脾虛按摩什麼穴位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比較喜歡按摩,在一天勞累的工作之後,有個舒適的按摩真的是非常舒適放鬆的。特別是按摩身上一些穴位,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按摩哪些穴位可以改善脾胃功能。
4、地機穴
使用雙手的大拇指指端對兩側的地機穴進行按摩,從輕到重每個穴位按摩二分鍾,可達到調經止帶以及健脾滲濕的效果,輔助治療腹痛腹脹水腫、痛經、小便不利以及婦科疾病等。另外也可以快速的對此部位針灸,不停的捻動,留針20分鍾左右。
Ⅵ 手掌穴位與身體器官對應圖
人們手上有許多重要的穴位,如老宮穴、俞積穴、少腹穴、合谷穴、神門穴等。不同的穴位對應不同的器官,經常按摩手指、手掌和手背,既能調節臟腑功能,又有美容作用。老貢指在手掌的橫線處,用中指的手指握緊拳頭時,按摩它可以清心胃,消除面部潰瘍的作用。
俞肌穴位位於掌骨第一掌骨的中點和拇指下隆起處,具有解熱潤肺、滋潤皮膚的作用。少腹穴於手指握拳,尾指穴,有清心瀉火,活血潤膚之功效。神門點位於手腕小指和手掌關節的水平線上,合谷點位於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間。
按摩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提神醒腦。手掌按摩很方便,自己平時可以經常做。按摩時,可用拇指定位穴位和觸痛,順時針按摩一刻鍾,直至發熱;也可以在受熱後來回揉搓手掌,然後按摩手部特定部位;也可以用木滾輪、養生球來刺激手掌穴位。
按摩前最好先洗手,再塗上一些護膚品,以起到潤滑作用;按摩力度應微輕、動作輕柔;按摩後最好喝一到兩杯水,促進新陳代謝。
(6)脾虛按摩手掌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手部有6條經脈循行,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溝通,大約有99個穴位(區),可以反映全身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按摩或按壓這些穴位,幾乎可以緩解全身疾病.
五指對應經絡對應器官、拇指肺部經絡心臟和肺、
食指大腸經絡胃,腸和消化器官、中指心包經絡五官,肝臟、無名指三焦經絡肺和呼吸系統、小指心,小腸經絡腎臟,循環系統。
Ⅶ 脾胃虛弱按摩哪裡可以治癒
脾胃調理推薦四個按摩法。
1、捏脊。
捏脊療法通常用於小兒,但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於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捻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2、揉臍。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鍾,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按摩歸按摩,中草葯調理建議使用德甫的常渭寶茶深度滋養,養陰益脾。
3、擦小腹。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的保健要穴,位於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5、灸法補氣健脾滋腎。
愛喘的人多是由於腎陽虧虛,不能納氣,所以容易出現喘息氣短,呼多吸少的症狀。要想改善動則氣喘的狀況,可以通過灸法、食療等方法助力,以提升運動能力。
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灸盒、隨身灸等來灸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定喘穴(第7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厘米)、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脾俞(11胸椎棘突旁開1.5寸)、腎俞(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這些穴位或要定喘順氣的要穴,或為補脾益肺健腎的強壯穴,以艾灸之可振奮陽氣,改善虛勞氣喘的症狀。
Ⅷ 脾胃虛弱的調理應該怎麼做
調理脾虛要勞逸結合
中醫認為「脾在志為思」,有「思慮傷脾」之說,思慮過多,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而出現食慾不振、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狀。大家想必都曾有過思慮多了、食慾減退的現象。
脾的保養保健重點在於避免思慮過多,要勞逸結合。工作時就認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鬆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問題。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要順其自然,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強求。
調理脾虛要順應時節
中醫認為「脾與長夏相應」,長夏就是農歷六月,雨水較多,濕氣重。而脾的特性是喜燥而惡濕,所以長夏時要特別注意預防濕邪侵害人體。這個時間不要淋雨涉水,更不要吃較油膩的食物。但是也需要長期調節,德埔的常菋緥茶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
穴位按摩趕走脾虛
①揉三陰交穴:左手拇指按壓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胚骨後緣處),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
②按揉天樞穴:兩手放於腹部兩側,中指按壓天樞穴(臍旁開2寸處),按揉30次。
③揉隱白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隱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內側),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隱白穴。
④揉明陵泉穴:雙手扶於雙膝,用拇指按壓陰陵泉穴(脛骨內鍘下緣)旋轉揉20次。
⑤揉足三里穴:兩手拇指按壓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左右旋轉按壓30次。
⑥揉公孫穴: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的公孫穴(足內側,第一跟骨下緣),左右旋按20次;然後用右手拇指按壓左足公孫穴。
Ⅸ 健脾最強的穴位是什麼
最強的健脾大補穴——太白穴!輸、原一體,補後天之本的特效穴!
太白穴,太同大,是廣大,高大的意思,白代表肺金,也有明亮的意思,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從五行上看,脾屬土,所以脾經又稱土經,作為脾經上的穴位,太白穴也屬土,說到太白穴的位置你肯定不陌生,它的位置也很好找,將一隻腳擱在另一隻腳上,就會看到腳部的中心有一條橢圓形的弧線,這就是足弓,這個弧形的起始點就是太白穴所在的位置,也就是金氣開始顯現的地方。
補脾其實很簡單,不用買多貴的葯,只需太白一個穴位就能達到效果,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原血相當於進入肺臟的那個關口,如果你想補脾了,只有打通太白穴這個關口。營養物質才能補得進去。很多脾虛的症狀如夜裡睡覺流口水,舌頭兩邊有齒痕,吃完東西腹脹,消化不良,手腳冰涼,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都是脾的運化能力差造成的。盡管脾虛的症狀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
那麼怎麼用太白穴來補脾呢?
取一些三七粉貼在兩側的太白穴上,外面覆蓋一層紗布,再用醫用膠布固定,貼12個小時後取下,然後休息12個小時,再貼新的,白天或者夜晚貼都可以,你也可以每天按摩太白穴100下,力度以您可以承受為准。
太白穴對脾系統的保健非常的關鍵,按揉、艾灸,或是用葯物外敷此穴,對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渾身乏力、犯困、水腫、腹瀉、腹脹、大便稀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艾絨艾灸,都很好理解,操作起來也簡單,用葯物外敷怎麼做呢?把人參切成片貼於太白穴處,再用醫用紗布和醫用膠布固定,每次貼12小時後取下,隔天貼一次就可以,請注意是兩側太白穴都要貼。
人參得坤土之精,而太白穴為土穴,以土補土,補脾益肝,效果特別好。
凡是,脾經經過的位置發生了病變,脾臟本身出現了問題,或者是24節氣變化而產生的毛病,都可以通過處理太白穴來治療,無論是實是虛是煩事雜,太白穴通通可以處理。
而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您可以在坐著或者躺著的時候,用腳上的關節,去撞擊太白穴,也可以用小保健錘敲打。
按揉太白穴,治療脾胃疾病
太白穴為脾經原土穴,善治療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氣、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祛濕止瀉、消食化滯、通腑泄熱之功效,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泄瀉、腸鳴、飢不欲食、痢疾、便秘等。
針灸太白穴,緩解各種疼痛
太白穴不僅是足太陰脾經「脈氣所發」的輸穴,還是脾經的原穴,輸、原一體的太白穴有「培土」「滋生萬物」的功效,他對於脾臟異常所產生的疾病和與脾相關的其他四臟的疾患有著非常廣泛的治療效用。是補人體後天的特效穴。,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之功,主治腳氣、體重節痛、痿證等,如《針灸大成》雲:「太白主膝股腫,酸轉筋。」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脈之功,用於治療心痛脈緩、胸脅脹痛等。
太白穴在腳掌前面,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療腳掌疼痛,很多女性逛街一逛幾個小時,碩果累累的同時,也會發現腳部疼痛的厲害,回到家裡第一件事就是脫掉鞋子捏腳,其實這個時候刺激太白穴,效果特別好,刺激這個穴位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用手去按摩,而是脫掉鞋襪,將腳立起,用另一隻腳的後跟來踩踏。
按揉太白穴,雙向調節血糖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揉太白還可調節血糖,治療糖尿病,就拿調節血糖指數來說,它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血糖高的可以通過調節此穴讓它下降,血糖低的可通過此穴使之上升
Ⅹ 脾胃氣虛,易生病,長按哪些穴位可改善
脾虛的人其實長久以往下去對身體是很不好的,所以脾虛的人還是需要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治療脾虛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穴位可以治療脾虛呢?
治療脾虛的辦法有很多,脾虛雖然不是大事情,但還是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所以如果出現了脾虛的症狀還是去找中醫看一看,我個人是覺得治療脾虛中醫比西醫更加有用,按按穴位對治療脾虛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不信你就自己親自去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