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資訊 » 古代陶器圖片是什麼樣子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古代陶器圖片是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 2022-05-31 21:32:48

❶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夏商周時期的陶瓷: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這一時期的主要瓷窯有:越窯、耀州窯和定窯。主要瓷種是:青瓷。以天青色為主,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秦漢時期的陶瓷 :秦漢時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還有少量的黑陶和紅陶。一般採用泥條盤築法輪制而成,器型園正規整。有的泥料很精細,有的則摻有細砂,由於陶土中氧化鐵含量和燒成氣氛的差異,顏色也就不同。以質地來分有硬陶和軟陶。

隋朝時期的陶瓷: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白瓷胎較白,釉已不再明顯青泛黃,而是白中微泛灰蘭,接近純白色了。

唐代的陶瓷: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一直到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宋朝時期的陶瓷 :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 北方窯系的瓷胎以灰或淺灰色為主,釉色卻各有千秋,南方窯系的胎質則以白或淺灰白居多。以其古樸深沉、素雅簡潔,同時又千姿百態、各競風流的氣象為中國勞動人民在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

元朝的陶瓷 :樞府窯: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釉紅: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的陶瓷 :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胎體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清朝時期的陶瓷:清代瓷器的裝飾藝術紋飾、內容、手法最為多樣,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點。康熙朝以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長篇銘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馬、人、魚、龍變化及冰梅紋、亭台樓閣紋為其代表紋飾。青花畫法多採用單線、平塗,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後期流暢,勾染皴擦並用達到了陰陽向背、層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紋飾多偏重圖案化,比較刻板,除仿明雲龍、雲鳳、雲鶴、纏枝花卉外,還盛行以過枝技法繪桃果、牡丹、玉蘭、雲龍等;畫人物漁耕樵讀以男為多,琴棋書畫以女為多,紋飾線條纖細柔和。乾隆朝紋飾內容最為繁雜,但均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紋飾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壽、瓜蝶連綿、官爵榮升、三星八仙等。畫面單調刻板,意境卻較通俗,個別的牽強附會。

❷ 請問這是古代還是現代的陶器

這是典型的漢代陶器,但經濟價值不大。

❸ 中國古代的陶器種類有哪些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瓷。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頻紋,並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

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賓士,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並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
黑陶

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❹ 陶器圖片及製作流程

陶器,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將一些黏土或者是陶土捏制後,然後用高溫燒制而成的一種器具。陶器有著很悠長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的粗糙的陶器發展成為今日精美的陶瓷,可以說是一件歷史的見證物。在古代,人們製作的陶器物品大部分都是用做生活用品,而如今人們都把它當作古董工藝品去收藏。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陶器作品的製作流程。


八大製作流程

1.練泥

練泥,具體來說就是從礦區中把瓷石採取出來。第一步,人們必須用工具把瓷石敲碎,敲成大約5到6厘米左右的塊狀,第二步是利用水碓舂把它舂成粉狀,為了除去裡面的一些雜質,還要將它進行淘洗,然後經過沉澱之後,把它製作成一塊塊的泥塊。然後在泥塊中加入水,可以用人手或者其它方法泥塊中的空氣擠壓出去。

2.拉坯

拉坯,是製作陶瓷形狀的第一道工序。實際上就是把泥團放在一個轉盤中心,然後按照自己想要製作的陶瓷物件的隨手拉出大概的坯體。


3.印坯

印坯,簡單來說就是將一些半乾的坯作品,放在模種上,然後用手均勻的把坯體拍到模種的外壁,最後將胚體脫模。

4.利坯

利坯,也可以叫做修坯或旋坯,就是將坯體放在轆轤車的利桶上,然後轉動車盤,用刀具一邊旋轉一邊削胚,目的就是讓坯體的厚度變得一樣,讓表面變光潔。

5.曬坯

曬坯,就是把加工好坯體放置到木架上晾曬。

6.刻花

刻花,就是使用一些竹片、骨或金屬制的工具,在晾曬乾的坯體上面刻上一些不同的花紋或圖案。


7.施釉

施釉,就是幫胚體上一層釉。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施釉的工藝是很難掌握的。因為施釉時要做到釉色均勻是比較難的。製作時,要注意釉的流動性,才能准確把握這道工序。

8.燒窯

燒窯,這是最後一道工序了,首先要把陶瓷胚體裝進一個匣缽中,因為匣缽可以保護胚體不受污染。燒窯的溫度要達到1300度左右,然後經過一天的燒窯,陶瓷作品就可以出窯了。


以上就是小編想要為大家介紹的有關陶器物品的製作方法流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一些可以製作陶瓷的作坊嘗試一下。雖然以上的步驟流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想要製作出一個好看、精美的陶器作品是沒有這么簡單的。就拿刻花來說吧,如果你沒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在使用刻刀來刻畫一些細小的圖案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毀了整個胚體。

❺ 古代各個時期的陶罐什麼樣

中國有「四大名陶」即:宜興紫砂陶、欽州坭興陶、重慶榮昌陶和雲南建水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當陶

中,形成了各自穩定的特點。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舉世無雙,至今已經擁有5K多年的歷史, 有壺、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之類,其中的茶具為代表之作。
榮昌陶為重慶的特產之一, 採用的陶土細膩緻密,可塑性強,燒結性能好,製成的工藝陶產品叩之發聲清脆悅耳,體形秀麗精巧,釉質光潤,裝飾樸素大方,既實用,又美觀。榮昌有四寶,摺扇、陶器、夏布、豬。榮昌陶器和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廣西欽州陶一起,合稱中國四大名陶。800年的生產歷史,賦予榮昌陶器更多的文化底蘊。 「安富場五里長,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礦子後山炭,中間窯燒陶罐罐」,這些從宋、清代就開始流傳的民謠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當時榮昌生產陶器的規模和銷售的盛況。
雲南建水陶瓷源遠流長,主要作品為:青花瓷盤,青花瓷碗,青花玉壺春瓶,其主要的特點有:造型,手法,裝飾,色彩顯文章。
欽州坭興陶,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據史志記載:我欽陶器,諒發明於唐以前,至唐而益精緻。民國九年(公元1921年)城東山麓發現逍遙大冢。內藏陶壺一隻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鐫字千六百餘言,經考證,始知乃唐開元年寧越郡(即現欽州市)第五世刺史寧道務墓誌,可見欽州制陶歷史之久遠。傳至清朝咸豐年間,欽州陶器發展鼎盛,坭器得以廣泛興用,故得名」坭興」。現今香港、澳門上海等地的「欽州街」皆因坭興陶的流傳而有此命名,欽州坭興陶一時威名遠播海內外。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

❻ 唐代有什麼陶器的圖片

❼ 幫我看看這個是什麼。哪個朝代的

這個看不出什麼名堂,上面沒有銘文,感覺像是先秦時期的,但是估計都是工藝品,現代人的手法。

❽ 我要遠古時期有特色的陶器

圖片地址: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246cca2a2bb30f88033bf6bf.jpg
介紹:
【簡介】
[編輯本段]

【名稱】人面魚紋彩陶盆

【類別】陶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仰韶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20世紀50年代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現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外形】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

【評價】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相關資料】
[編輯本段]

人魚合體
人面魚紋彩陶是新石器時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紅黑赭白等色作畫後燒成,彩畫永不掉落。此盆由細泥紅陶製成,敞口卷唇,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的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當時的文面習俗。眼睛細而平直,鼻樑挺直,神態安詳,嘴旁分置兩個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加上兩耳旁相對的兩條小魚,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人頭頂的尖狀角形物,可能是發髻,加上魚鰭形的裝飾,顯得威武華麗。同樣內容的彩陶盆,半坡遺址中曾出土幾件。
傑出的彩陶藝術
中國遠古的文明淵遠流長,形成於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發展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從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藝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成為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範例,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圖騰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採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人頭上奇特的裝束,大概是在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而稍有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崇拜的主題。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瓮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一種瓮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於陶瓮中,以瓮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一條小魚附於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更多的涵義
此外,在先秦典籍《詩經》《周易》中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義,以此推之,這人面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涵義。但不管究竟蘊含何種奧秘,作為中國原始社會先民的藝術傑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人面魚紋彩陶盆所用的藝術手法和半坡遺址的工藝水平

在器物內壁用用黑彩繪對稱的人面紋和魚紋各一組。構畫手法大膽誇張。人面成圓形,頭頂上三角形發髻高聳,額頭塗黑,一側留出彎鐮形,雙眼眯成"一"字,"┸"形鼻,嘴銜兩魚,人面兩側耳部亦有兩條小魚簇擁著。在人面之間還有兩條大魚同向追逐,魚身及魚頭均成三角形,魚眼呈圓形,大魚的魚身以斜方格為鱗。人面在魚群之中顯出悠然自得的神情。魚紋刻畫得十分生動:魚頭雖是寥寥數筆,卻把魚的形神勾畫得具體而細微。魚身上沒有了魚鱗,以對稱的菱形圖案裝飾,富有律動感,充滿了生氣。整體圖案顯得古拙、簡潔而又奇幻、怪異。

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6000多年,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渭河、汾河流域,包括河南、陝西、山西等地區,是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廟底溝、秦王寨等類型代表了其早、中、晚三個時期。其中,半坡類型彩陶以各式盆、缽、壺、尖底瓶多見;彩繪基本為黑彩,常見魚、鹿、蛙、羊等動物紋、人面紋以及三角、寬頻、波折、網格等幾何紋。魚紋是半坡彩陶中相對比較多見的題材。

仰韶文化彩陶紋飾的發展從寫實到抽象,符合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規律。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天上的鳥、水中的魚、山上的樹、地上的草,無一不栩栩如生。進而,人類進一步認識到各種事物的不同本質和規律,於是出現了諸如從魚紋到菱形、從花草到不同的弧形變化等各種各樣從寫實而來的抽象。因此,在欣賞彩陶所反映的遠古藝術之餘,還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認識世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