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肝片吸蟲病,有哪些特點
肝片吸蟲病是牛、馬等最主要的寄生蟲病之一。肝片形吸蟲寄生於牛、羊、鹿、駱駝等反芻動物的肝臟膽管中。在人、馬及一些野生動物中亦可寄生,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膽管炎,並有全身性中毒現象和營養障礙。
肝片形吸蟲外觀呈葉片狀,灰褐色,蟲體一般長20~25毫米,寬5~13毫米。成蟲寄生在終宿主(人和動物)的肝臟膽管中,中間宿主為椎實螺。椎實螺在我國分布甚廣,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地區,春夏季大量繁殖。隨同終宿主糞便排出的蟲卵可進入螺體內發育為幼蟲,叫尾蚴。以後尾蚴逸出,游進水中,很快脫尾,成為囊蚴,附著在水稻、水草等植物的莖葉上,等待動物捕食。動物或人經口吃進囊蚴後,囊蚴在小腸內蛻皮,在向肝組織鑽孔的同時,繼續生長發育為成蟲,最後進入膽管內。可生存2~5年之久。
當幼蟲穿過肝組織時,可引起肝組織損傷和壞死,肝包膜上有纖維素沉積;當經過體腔或其他器官時可發生膿胞或形成結節似包囊。成蟲在宿主膽管里生長,能使膽管堵塞,由於膽汁停滯而引起黃疸,刺激膽管,可使膽管發炎、變厚或擴張,並導致硬化等症狀。
蟲卵對乾燥很敏感,在乾燥糞便中停止發育,完全乾燥下迅速死亡。如在室內乾燥半小時即破裂死亡,陽光照射30分鍾,40℃~50℃數分鍾皆可死亡,但在潮濕的環境中能生存數月。家畜糞便經生物熱處理以及消滅中間宿主(滅螺)是預防肝片吸蟲病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人不要食用被囊蚴污染的肉類和蔬菜。
② 肝片形吸蟲病的症狀體征
1、病史 一般在生食水生植物後2~3個月,可有高熱。體溫波動在38~40℃之間,持續1~2周,甚至長達8周以上,並有納差、乏力、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數月或數年後可出現肝內膽管炎或阻塞性黃疸。生食羊肝者應注意有無咽部水腫、充血、暫時性吞咽困難、呼吸困難及耳聾等。
2、體檢 早期可出現蕁麻疹、劃痕征、右肺底部捻發音和胸膜摩擦音,肝臟明顯腫大,質較硬,有壓痛,脾亦可增大,腹水常見,可自行消失。慢性期可出現膽管炎或膽道阻塞,如有膽道出血,則貧血明顯。異位肝片形吸蟲病,可出現胃、胰腺、腹腔內或右季肋部皮下腫塊。
③ 肝吸蟲病有哪些臨床特徵該如何進行防治
臨床特徵若患者得了肝吸蟲病,其實引起的症狀表現比較多,由於患者病情程度不一樣,引起的症狀表現也有差異化,具體概括如下:第一,若患者病情比較輕,是不會有症狀表現的,一般在吃過飯後可能會感覺到上腹有飽脹感。
如果以前有吃魚生的習慣,建議做肝功能檢查和肝臟B超檢查,了解肝吸蟲感染的情況,或者直接去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糞檢,查看是否感染肝吸蟲。如果已經有感染的話,需到醫院就診,口服葯物驅蟲即可。
④ 兔肝片吸蟲病有哪些症狀
兔肝片吸蟲病是由肝片吸蟲(Fasciola hepotica)寄生於肝膽管內所引起的。本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蟲病之一,它對養兔業的危害也十分嚴重,有時可引起大批兔只死亡,北京地區曾有多起因飼喂水草而導致兔肝片吸蟲病暴發的報道。肝片吸蟲蟲體扁平,呈葉片狀,自膽管取出時呈棕紅色,固定後變為灰白色。蟲體長20—35mm,寬5—13mm。蟲體前端呈圓錐狀突出,稱為頭錐I頭錐後方變寬,稱為肩部;肩部以後逐漸變窄。體表有很多小刺。口吸盤位於頭錐的前端,其稍後方為腹吸盤。在口吸盤與腹吸盤之間有生殖孔。肝片吸蟲的生殖系統特別發達,且為雌雄同體,可自體或異體受精。蟲卵呈長卵圓形,黃褐色。前端較窄,有一個不明顯的卵蓋,後端較鈍。卵殼較薄而透明,卵內充滿著卵黃細胞和一個胚細胞。蟲卵大小為116—132μm×66—82 μm。肝片吸蟲的成蟲在肝膽管內產卵,卵隨膽汁進入腸道,隨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的溫度(15—30℃)、充足的氧氣、水分及光線的條件下,卵經10—25 d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鑽人中間宿主淡水螺體內繼續發育(在我國常見的肝片吸蟲中間宿主為4種椎實螺,即小土蝸、截口土蝸、橢圓蘿卜螺及耳蘿卜螺)。
經歷胞蚴、子雷蚴和母雷蚴階段,最後發育為100--1000條尾蚴,尾蚴離開螺體,進入水中,然後附著在水草上,脫去尾部,變成圓形的囊蚴.當兔吃迸了含囊蚴的水草後,囊蚴中的幼蟲就在兔的小腸中脫囊而出,鑽入腸粘膜,最後穿破腸壁進入腹腔,再經肝包膜進入肝實質巾。幼蟲在肝臟中經過一段時問的移行後,進入肝膽管中,約經2個多月發育為成蟲。肝片吸蟲病的臨床症狀因感染幼蟲的數量、兔體的免疫力、年齡、飼養管理條件等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常見的為慢性病例。病兔出現精神萎頓,食慾不振,異嗜,消瘦,虛弱,貧血和黃疸等症狀。急性病例表現為精神沉鬱,食慾廢絕,病初發熱,喜伏卧,粘膜蒼白,黃痘,逐漸衰弱,肝區有壓痛。病後1~2 d常發生死亡。致病作用及病理變化肝片暖蟲的致病作用及其所致的病理變化常依其發育階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並且與感染的數量有關。當有大量囊蚴感染時,在其初進入兔體時,幼蟲穿過小腸壁並再由腹腔進入肝實質,引起腸壁和肝組織的損傷,肝腫大,肝包膜上有纖維素沉積、出血、有數毫米長的暗紅色蟲道,蟲道內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蟲。可引起急性肝炎和內出血,腹腔中有血性液體,出現腹膜炎病變,這是導致本病急性死亡的原因。蟲體進入膽管後,由於蟲體長期的機械性刺激和毒性物質的作用[http://www.nczfj.com],引起慢性膽管炎、慢性肝炎和貧血。早期肝腫大,後期萎縮硬化,小葉間結締組織增生。有較多蟲體寄生時,可引起膽管擴張、增厚、變粗甚至堵塞,膽汁郁滯而出現黃疸。膽管象繩索樣凸出於肝臟表面,膽管內壁有磷酸鈣、磷酸鎂等鹽類沉積,使內膜變得粗糙,膽管內有蟲體和污濁稠厚的液體。病兔出現貧血和水腫等症狀。再加上蟲體本身以宿主的血液和細胞作為營養,結果導致宿主營養不良,體質消瘦,出現典型的慢性肝片吸蟲病症狀。
⑤ 肝片吸蟲病有哪些臨床症狀
肝片吸蟲病一般情況下表現為急性和慢性兩種病型。
(1)急性型:主要由幼蟲在肝組織中移行造成。病兔表現為精神沉鬱,食慾減退,病初體溫升高,喜伏卧,貧血,腹痛,腹瀉,黃疸,逐漸衰弱,肝區有壓痛,並很快死亡。有的因出血性肝炎而死亡。
(2)慢性型:主要由成蟲寄生在膽管造成。病兔運動無力,被毛松亂、無光澤,消瘦,嚴重貧血,可視黏膜蒼白,結膜黃染;後期嚴重水腫,特別是眼瞼、頜下、胸下水腫尤為明顯,消化功能紊亂,腹瀉及便秘交替出現,逐漸衰竭死亡。
⑥ 肝片形吸蟲
1.在綿羊體內寄生的最長記錄為11年,在人體可達12~13年。
2.肝片形吸蟲感染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潛隱和慢性3個時期。也有少數為無症狀帶蟲者。
1.急性期(相當於童蟲在組織中的移行過程,亦稱侵襲期) 發生在感染後2~12周不等,突發高熱、腹痛,並常伴有脹氣、嘔吐、腹瀉或便秘、肝腫大、貧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等表現。有些病人還可出現肺部和皮膚變態反應症狀。此期大約持續2~4周。
2.潛隱期(通常在感染後4個月左右,相當於蟲體已進入膽管) 患者的急性症狀減退或消失,在數月或數年內無明顯不適,或稍有胃腸道不適症狀,而病變在發展之中。
3.慢性期(為成蟲在膽管內寄生引起膽管炎和膽管上皮增生階段,亦稱阻塞期) 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膽絞痛、惡心、厭食脂肪食物、貧血、黃疸和肝腫大等表現。
3.治療患者的葯物首選硫雙二氯酚(bitin),其他葯物有吡喹酮、阿苯噠唑和三氯苯噠唑等。
4.不能幫助治癌症.
祝你健康!
⑦ 肝片吸蟲的介紹
吸蟲綱片形科的 1種。世界性分布。中國各地廣泛存在。除侵害牛、羊外,尚可感染馬、驢、駝、狗、貓、豬、兔、鹿以及多種野生動物和人。分布於世界各地,尤以拉丁美洲、歐洲和非洲等地比較常見。中國各地廣泛存在。侵害牛、羊、馬、驢、駝、狗、貓、豬、兔、鹿以及多種野生動物和人。蟲體扁平葉狀,長20~25毫米,寬8~13毫米。口吸盤位於體前端,腹吸盤位於前端腹面,口孔開口於口吸盤。肝片吸蟲幼蟲期在螺體內進行大量的無性繁殖,於5~6月份成熟,然後大量逸出。肝片吸蟲幼蟲期穿破肝表膜,引起肝損傷和出血。蟲體的刺激使膽管壁增生,可造成膽管阻塞、肝實質變性、黃疸等。分泌毒素具有溶血作用。肝片吸蟲攝取宿主的養分,引起營養狀況惡化,幼畜發育受阻,肥育度與泌乳量下降,危害很大。
⑧ 什麼是肝吸蟲
肝吸蟲(liver fluke)又稱華枝睾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簡稱華支睾吸蟲。成蟲寄生於人體的肝膽管內,可引起華支睾吸蟲病(Clonorchiasis),又稱肝吸蟲病。本蟲於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爾各答一華僑的膽管內發現,Mc Connel 1878年報道了我國第一例華支睾吸蟲感染者(香港一名廚師),但在1975年湖北江陵西漢古屍糞便中發現本蟲的蟲卵,繼之又在該縣戰國楚墓古屍中見該蟲卵,從而證明華支睾吸蟲病在我國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歷史。
形態:成蟲體型狹長,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後端鈍圓,狀似葵花子,體表無棘。蟲體大小一般為(10~25)mm×(3~5)mm。口吸盤略大於腹吸盤,前者位於提前端,後者位於蟲體前1/5處。消化道簡單,口位於口吸盤的中央,咽呈球形,食管短其後為腸支。腸支分為兩支,沿蟲體兩側直達後端,不匯合,末端為盲端。排泄囊在體後為一略帶彎曲的長袋,前端到達受精囊水平處,並向前後部1/3處,呈分支狀。兩睾丸各發出1條輸出管,向前約在蟲體中部匯合成輸精管,與儲精囊相同經射精管進入位於腹吸盤前緣的生殖腔,缺陰莖袋、陰莖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個,淺分葉狀,位於睾丸之前,輸卵管發自卵巢,其遠端為卵模,卵模周圍為梅氏腺。卵模之前位於受精囊旁,也與輸卵管相通,為短管,開口於蟲體背面。卵黃腺呈濾泡狀,分布於蟲體的兩側,兩條卵黃腺管匯合後,與輸卵管相通。
3、保護易感染人群:做好宣傳教育,使群眾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傳播途徑,自覺不吃生的及未煮熟的魚肉或蝦,改進烹調方法和飲食習慣,注意生、熟食的廚具要分開使用。不要用未經煮熟的魚、蝦喂貓等動物,以免引起感染。應加強魚類等食品的衛生檢疫工作。
⑨ 肝片吸蟲病如何防治
(1)病原
肝片吸蟲寄生在羊的肝臟和膽管中,外觀形似柳葉狀,故稱為柳葉蟲或肝蛭(圖10-1)。蟲體新鮮時為紫紅色。
圖10-2 四氯化碳注射部位
②硝氯酚。羊每千克體重用量3~5克,一次口服。
③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用量0.1克,此葯不溶於水,可用酒精溶解後,口服。
④丙硫苯咪唑。每千克體重10~20毫克,一次口服。
(5)預防
①定期驅蟲 消除蟲卵是根除本病的基本措施,每年驅蟲兩次。第一次在3~4月,第二次在10月,驅蟲後應轉移到乾燥無螺地區,使蟲卵排至固定草場,然後轉入其他草場,減少污染。
②消滅中間宿主 用硫酸銅配成1∶5000~10000濃度,即可殺死螺螄。
③氯酚鈉 濃度為1∶10000,殺死螺螄。
④疏通渠道 改善排水系統。改良土壤,填平低窪地,造成螺螄不能生存。
⑩ 肝寄生蟲的肝片形吸蟲
肝片形吸蟲(FasciolahepaticaLinn.,1758)是牛羊及其他哺乳動物膽管內的常見寄生蟲。人體亦可被感染,由肝片形吸蟲引起的疾病稱肝片形吸蟲病(fascioliasis)。
形態
肝片形吸蟲
肝片形吸蟲與薑片蟲同屬片形科(Fasciolidae),是大型吸蟲之一。其薑片蟲的不同點有:1)成蟲較狹長,體前端有一錐形突起稱頭錐;2)腹吸盤較小,不甚明顯,位於頭錐基部水平;3)腸支有許多側分支;4)睾丸兩個,分支很細,約占蟲體面積二分之一;5)卵巢較小,分枝細。
生活史
肝片形吸蟲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的肝膽管內,中間宿主為椎實螺類,在我國已證實的有:截口土蝸(Galbatruncatula)、小土蝸(G.pervia)、耳蘿卜螺(Radixauriculata)及斯氏蘿卜螺(R.swinhoei)。
生活史包括胞蚴1~2代和雷蚴1~3代。尾蚴自螺體逸出後在水草等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囊蚴被終宿主食入後,在腸中脫囊的後尾蚴穿過腸壁,經腹腔侵入肝臟而轉入膽管,也可經腸系膜靜脈或淋巴管進入膽管。在移行過程中,部分童蟲可停留在各種臟器如肺、腦、眼眶、皮下等處異位寄生,造成損害。自感染囊蚴至成蟲產卵最短需l0~11周。成蟲每天可產卵約20,000個。在綿羊體內寄生的最長記錄為11年,在人體可達12~13年。
肝片形吸蟲
致病
肝片形吸蟲引起的損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童蟲移行期對各臟器特別是肝組織的破壞,引起肝的炎症反應及肝膿瘍,出現急性症狀如高熱、腹痛、蕁麻疹、肝腫大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2)成蟲對膽管的機械性刺激和代謝物的化學性刺激而引起膽管炎症、膽管上皮增生及膽管周圍的纖維化。膽管上皮增生與蟲體產生大量脯氨酸有關。膽管纖維化可引起阻塞性黃疸,肝損傷可引起血漿蛋白的改變(低蛋白血症及高球蛋白血症),膽管增生擴大可壓迫肝實質組織引起萎縮、壞死以至肝硬化,還可累及膽囊引起相應的病變。肝片形吸蟲感染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潛隱和慢性3個時期。也有少數為無症狀帶蟲者。
1、急性期(相當於童蟲在組織中的移行過程,亦稱侵襲期)發生在感染後2~12周不等,突發高熱、腹痛,並常伴有脹氣、嘔吐、腹瀉或便秘、肝腫大、貧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等表現。有些病人還可出現肺部和皮膚變態反應症狀。此期大約持續2~4周。
2、潛隱期(通常在感染後4個月左右,相當於蟲體已進入膽管)患者的急性症狀減退或消失,在數月或數年內無明顯不適,或稍有胃腸道不適症狀,而病變在發展之中。
3、慢性期(為成蟲在膽管內寄生引起膽管炎和膽管上皮增生階段,亦稱阻塞期)主要有乏力、右上腹疼痛或膽絞痛、惡心、厭食脂肪食物、貧血、黃疸和肝腫大等表現。
4、異位損害(又稱肝外肝片形吸蟲病)童蟲在腹腔中移行時,可穿入或隨血流到達肺、胃、腦、眼眶以及皮下等處。常在手術後始獲確診。在有生食牛、羊肝習慣的地方,蟲體可寄生在咽部,引起咽部肝片形吸蟲病。
實驗診斷
肝片形吸蟲
糞便鏡檢獲蟲卵是確診肝片形吸蟲病的根據,但應與薑片蟲卵、棘口吸蟲卵相鑒別。
對急性期膽管阻塞的患者以及異位寄生的病例,採用免疫學檢測有助於本病的診斷。如ELISA、IHA和IFA等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均有較高的敏感性。
流行與防治
肝片形吸蟲呈世界性分布。國外個別地區有局部流行區存在。在我國,人群感染率為0.002%~0.171%,散發於15個省市,其中以甘肅省的感染率為最高。估計全國感染人數為12萬左右。
肝片形吸蟲寄生的宿主甚為廣泛,除牛、羊外,還可寄生於豬、馬、犬、貓、驢、兔、猴、駱駝、象、熊、鹿等動物。人體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田芹等莖葉。在低窪潮濕的沼澤地,牛、羊的糞便污染環境。又有椎實螺類的存在,牛、羊吃草時便較易造成感染。
預防
人體感染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勿生食水生植物。治療患者的葯物首選硫雙二氯酚(bitin),其他葯物有吡喹酮、阿苯噠唑和三氯苯噠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