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信息 » 苗族美女在家干什麼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苗族美女在家干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18 06:10:33

『壹』 苗族女孩為什麼大多數都那麼漂亮

苗族算得上是一個大的民族了,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苗族人,而苗族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屬於我們中國了。像苗族一般居住在雲南、貴州、四川的相比較多一些,苗族人的歷史文化也是相當的豐富的。說起苗族,首先想到的就是苗族的姑娘,我們都知道苗族姑娘大部分,長得都是非常漂亮的,水汪汪的大眼睛、青澀的表情俊俏的臉龐,看著就像是生活在大山裡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姑娘,尤其是讓男孩子看著就覺得的心理歡喜,還有他們有特色的服飾妝著還有漂亮的頭飾。
像這種苗族姑娘我們更多時候是在電視上看到的,她們穿著服飾鮮艷、頭飾精緻,尤其是當他們笑起來的時候格外好看。在苗族年輕女子的戀愛是自由的,不受父母干涉的,姑娘和小夥子在年輕的時候都有充分的社交自由。在苗族當地我們都知道有很多傳統古老的習俗,比如每逢節日,也就是當地趕場的日子,當地的少數民族會利用聚會的時間來對唱情歌,唱情歌在當地是談情說愛的一種體現方式。像生活在貴州的少數民族苗族,他們都很喜歡唱歌,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對對方的愛意、喜歡,而且苗族唱歌的聲音也是十分動人的,歌喉就像百靈鳥一樣清脆。他們大部分都生活在大山裡,幾乎很少與外界人過於接觸,每天在山裡自由快樂的生活。

『貳』 苗族姑娘為何喜歡穿超短褲難道她們很開放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國,而且每個民族會有自己不同的風俗習慣,像苗族的姑娘就喜歡穿短褲,但是這其實並不代表著他們很開放,而且我們也不能用這種觀點去褻瀆人們的傳統文化。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會存在,我們無法接受的一面,但是我們需要對這一類文化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不要去過度的解讀。而且從這一觀點中,我們其實能看到人們對於女性的一種偏見。

人們對於少數民族的尊重和其他人的尊重,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自身的文化素養,而且這一過程中更多體現出的也是一個人的素養,我只有用一雙發現愛的眼睛去看世界才能看到這個世界真正美好的一面。所以這個世界無論是女性還是一些乞丐,都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去對待。

『叄』 苗族有什麼習俗

苗族習俗
苗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和誠朴憨厚的民族,長期以來,形成了古樸的禮儀和傳統道德風尚。
尊敬長輩和老人是苗族社會一大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晚輩忌叫長輩的名字,按照輩分稱呼問候。長輩或平輩進屋,年輕人站立迎候,讓坐並倒茶敬煙。長輩在座,晚輩不得高談闊論,指手劃腳。路遇長者,年輕人主動讓路,如長輩肩有重擔,便主動幫忙,不得超越前行。宴會及公共場所,長者先入正席落座。逢年過節,宴席中的雞肝、雞錐必敬席上長者。
濟困扶危、互幫互助是苗族又一社會習尚。農忙季節或建造屋基,誰家有困難,親朋好友熟人便主動幫忙。某寨遇上火災或水災等重大災難,鄰近村寨自動捐資獻物,助其重建家園。某戶家有喪事,全寨不分遠近親疏,全力相助,不計酬勞。
苗族重感情,熱情好客。平時樂於接納過路客人,並以油茶、酒食相待。重大年節,每有外戶蘆笙隊進寨,則全村出動迎接,盛情接待。客人離村,家家戶戶包午飯,禮送客人出村。
苗族講禮節、重信譽,主人不能隨意從客人面前來回走動,客人亦同樣不能失禮。路遇行人,無論相識與否主動問候。與人分手,熱情道別。平時上山,遇見柴草、木頭、地蜂窩打有草標記號,視為有主,不得亂動。苗族在新婚喜慶場合有敬酒贈禮之俗,當天酒席結束,主家另設一席,桌上擺著12隻碗,桌邊停放一籮筐酸魚、雞鴨肉,主人端坐桌邊,旁邊是族兄弟,周圍是赴賀親友,主人先從舅爺、女婿和姑爺開始,然後到其他親友逐一敬酒。舊時用硬幣,客人將禮金投入酒碗,雙手捧給主人,主人略飲一點後便交給旁邊的族兄弟,然後回敬客人一碗灑,順手將酸魚、肉遞過去。一般送禮一條酸魚,厚禮敬幾條或一籃酸魚。現時用紙幣,客人將票子拿在手裡,待主人喝完才投入碗中,但主人不可能每碗喝完,只示意的喝一點便給旁邊的族兄弟代喝。然後才接禮金,置於桌上。
苗年期間,村與村打蘆笙同年時,或節日到鄰村做客,青年男子也向主人的姑娘行此禮。行禮完後,雙方坐下來對歌,常常通宵達旦。男女青年交往有互相送行習慣,途中分手,男的送給女方錢幣,女方報以自作的錦帶作留念。

『肆』 苗族女人怎麼樣

1,熱情好客.
2,姑娘的衣裝十分漂亮,而且苗族裡面還分了好幾種苗族(如花苗,白苗,青苗等),不同的種類衣裝也有所不同。
3,相傳苗族乃蚩尤之後,非炎黃子孫,血緣遠,後代更聰明。
我是苗族,所以略知一二。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什麼族都有好的和壞的,也不是每個都像宋祖英般漂亮!

『伍』 苗族的傳統習俗有什麼

苗族傳統婚姻模式----苗族婚姻是苗族「男女兩性結合而成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這種形式形成了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夫妻關系。」在苗族婚姻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經歷過血緣婚、對偶婚等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苗族的婚姻逐步從對偶婚轉變為一夫一妻制。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女子對於夫妻居住地的變化,因習慣的惰性決不是那麼適應,於是有了舉行婚禮後,新娘即返回娘家居住,只有逢年過節或農忙之時才到夫家小住幾天,直到懷孕臨產才到夫家長住的「坐家」的習俗(「坐家」指夫妻結婚後,女方即與丈夫共同生活在一起,湘西、貴州的苗族在歷史上大都不坐家)。
戀愛
苗族戀愛時機多選擇在一年一度的「踩花山」(後來成為一種健康的娛樂和集會場所),這是苗族青年男女戀愛尋偶的美好時機。苗族青年男女通過在一起對歌、跳舞,小夥子和姑娘得以相互認識、了解,當男女雙方相中了合意人,便向對方傾吐愛情。一日相愛,男方以花裹腳和花圍腰帶贈送女方,而女方也拿出自己千針萬線綉制的花帕、包頭回贈。有的姑娘手裡拿著作為苗族青年男女初次定情信物的小圓鏡,在花山場卜找到她心中所愛之人後,就以鏡為憑iI『下終身,或約定來年相會。凡參加踩花山的男女青年,不論已婚未婚,都可以自由選擇對歌,他人不得干預和阻止,但山歌的內容應該是健康的,尤其是已婚男女,不能在對歌時貶低白己和對方的配偶,以免影響家庭關系。除踩花山外,橫簫和響蔑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戀愛的媒介,頭不便表達愛情的男女青年,通過橫簫和響蔑傳情,知音的男女一聽到橫簫響,就知道是什麼人吹的,送情的是什麼人。姑娘只要聽到簫音,便知對方約自己在某時某地約會。
一般礙於啟齒的姑娘,也可以通過響蔑的音調把白己的意思傳遞給情人。另外還有對歌,盡管互相不熟悉,只要對上一次歌,便知對方的清,多數苗族男女通過對歌而結成夫妻。對歌有兩種形式,一是面對面對歌;一是隔山對歌(用豬尿泡綳緊筒底的竹筒,中間牽上長長的線,兩方各持一頭,線拉伸後可通話,因此,也叫「土電話」。凡已婚的女子,其夫一般都不允許對歌。
在苗族傳統婚姻中,說親是促使男女走向婚配的重要手段(即使是自由戀愛也這樣)。說親的形式有以下幾種:男女雙方互不認識的,先由叔伯帶著男方去向女方求婚,女方答應後,再托媒前去說親;屬男女雙方白己交往認識,彼此情投意合的,直接由媒人和叔伯帶著男子前去說親;男女自願結為伴侶,且女子已到男子家中居住的,只需媒人和叔伯去女方家說親就行r。
苗族的媒人均由男子擔任,稱為「媒公」(夫妻雙全,有兒有女,能說會道的正派人)。一樁親事需請兩個媒人,稱為「大媒公」、「二媒公」,女方也要相應托請合適的媒人與之對話。由媒公、叔伯帶著男方去說親時,一般要帶兩壺酒、兩斤肉、一定的香煙和幾百元錢,還有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說親時間 一般在晚上,待大家坐定後,男方卜動向女方父母敬煙,若女方父母接煙就表示這門親事有進展,有希望;若女方父母不接煙,就說明女方父母不同意。女方父母接過煙後,男青年用碗將自己帶去的酒倒給女方父母和白己的媒公、叔伯每人一碗。雙方一邊談,邊喝酒,媒人表明來意,介紹男方的姓名、年齡、家境、為人等基本情況,徵求女方父母、叔嬸、哥嫂的意見。若同意就叫女子出來,徵求她的意見,男子要趁機向女子求婚,女子若同意,這門親事就算定了。此後,雙方媒人就可商議酒席和送彩禮事宜(可當場商議,也可另約時間。)商議時,男方蝶人要在房屋中間擺一張桌子,在桌上放6個斟了酒的小碗,然後邀請女方媒人和叔伯入席,男方媒人坐E:席,女方媒人坐}子席,雙方叔伯在左右側坐,女方父母和
其他人不人席。經過一番周折,一切事宜經雙方商量妥當後,男方媒公就可以帶著男方家人離開女方家,路近的連夜趕回,路遠的可去親戚朋友家住夜,第二天再走,絕不可在女方家過夜。
婚禮
苗族的傳統婚姻有父母包辦和自由戀愛兩種形式。包辦婚姻,通常是女大男小,男女雙方又多為親戚關系,在姑娘還未成年之時,男方父母就送給姑娘衣裙等物品即為定婚,待姑娘長大後再正式結婚。成婚之時,男方家要向女方付一定銀錢作為身份錢,女方家也要給女兒一定的嫁妝,比如以一頭牛或一頭豬作為女兒的嫁妝等。

自由婚姻,各地苗族的鳳俗不一。當今馬關、麻栗坡兩縣的苗族青年男女利用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以對山歌的形式選擇配偶。《馬關縣志·風俗志》載,每當正月踩花山時,「眾苗女遙立場外作羞澀不前態,有苗男子以油脂塗於長繩,兩人拉其端圍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狀,諸苗女乃被迫r上場,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憑苗男選擇。」倘若某男青年看中某姑娘,小伙一子便撐開一把花傘,罩住這個姑娘,並首先主動唱求愛的歌。「如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唱歌回答,如不同意,以沉默拒絕或從傘底下溜走。經對歌,雙方情投意合,男方便察告父母,尋找蝶人到女方家提親。對於男女自願締結婚姻,父母又不同意的,則女隨男奔。男的把女的藏在親戚家,然後找媒人告訴女方父母。」
苗族結婚形式除男家方迎娶,女方家陪送外,在馬關的「紅苗」、麻栗坡的「自苗」中,偶爾還有搶婚習俗。搶婚有兩種,一種是男女雙方戀愛成熟之後的一種象徵性的儀式,具體是由男方事先約幾個親戚到女方村莊旁等姑娘出門,把姑娘「搶走」。女方兄長一旦發現,便邀人假裝追趕,一直追到男方家,讓男方家以酒飯款待或贈給若干銀錢禮物。「姑娘被搶到男方家後,男方家用一把傘將她罩住,在事先為她安排好的住處,由男方伯母或其他應約的女性長者用一隻活公雞在姑娘頭上繞三圈,謂之『捉魂』。姑娘便可正式成為男方家成員。待二三日後,男方家才正式聘請媒人去女方家說明情況並求婚。這時,女方父母要做些形式上的吵罵,最終才答應男方,然後商議禮金,擇吉日舉行婚禮。女方父母一旦答應婚事,男方就必須將搶來的姑娘送回娘家。」另一種搶婚,則是真正的搶劫,即由男子約上兒個同輩到女子所住的村莊旁等候,一見姑娘出村,便強行搶到男家,在他們看來,姑娘一旦被搶到男方家,便喪失了再回到娘家的權利,日後,男方仍然需要派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待姑娘和其父母都同意後,方可舉行婚禮。婚禮一般選擇在十月、冬月或臘月(這期間是農閑,有糧食,且無雷聲)。
苗族娶親很隆重,也很熱鬧。迎親的隊伍有媒人、新郎、陪郎、叔嬸、弟妹、親戚、單日去雙日回(迎親的人數也是單數去雙數回)。迎親隊伍到女方家後,要經過擺場、清禮、認親、猜調,攔路這五道關卡,才可以把姑娘娶走。擺場關是女方家設在家門前方的關卡,此關有一個守關人,當迎親的隊伍到來時,女方的守關人就起身相迎,或遞煙或敬茶,並以此為題,展開對歌比賽。清禮關是女方家在清點禮金、禮品時設的難關,此關過不去,迎親人就不能享用晚餐。認親關是男方為報答女方家對女兒的養育之恩和感謝女方家的熱情款待而向女方父母、叔伯、兄嫂、弟妹所舉行的跪拜禮。猜調關是賽歌關卡。攔路關是在迎親隊伍返回時,女方的若幹人給迎親隊伍敬酒送別的儀式(名為敬酒送客,實則以酒醉人,從中取樂)。這五關,是考驗男方媒人的聰明才智,檢驗男方家庭經濟實力,衡量迎親人酒量,作為一種形式,當然也是考驗男方是否真誠的方法。
認親中的跪拜禮,是在娶親進程中新郎伴郎應向親友重復跪拜四次,以考驗男方對婚事是否執著。第一次跪拜是在訂親時,由媒人帶著新郎和伴郎去認識女方的爺奶、公婆、父母、哥嫂、弟妹等親屬,新郎和伴郎向女方的親屬敬兩杯酒,就地跪拜行禮。第二次跪拜是新郎到女方家娶新娘的當天晚上,在女方的家人、親屬和幫忙的人全部到場以後,在堂前鋪上一張草席,由男方媒人主持,讓新郎和伴郎首先拜祖堂,二拜爺奶公婆,三拜父母叔伯,四拜媒人管事,五拜廚官飯匠,六拜哥嫂弟妹,七拜幫忙弟兄,八拜雙方娶送親之人。行跪拜禮要求很嚴格,新郎和伴郎不僅要雙膝卜跪,還必須雙掌觸地叩首兩次。第三次跪拜是在娶親隊伍出發之前,女方家堂前鋪上草席,新郎和陪郎得向女方父母、媒人和娶親的幫手跪拜。新郎把新娘娶回家後,當晚還得舉行第四次跪拜。其程序和氣氛與第二次跪拜相同,由新郎和伴郎向男方的親屬和幫手跪拜。每一次跪拜,新娘都不參與。
新娘被迎娶至男方家的路上,由小姑陪伴步行,途中要吃一頓晌午,不管從新娘家到新郎家路程遠近,都必須在傍晚時進家(如新娘、新郎住同一寨子,新人也要到野外走一走,在野地里吃頓晌午,到傍晚才能回到新郎家。正如俗語所說:「苗族討老婆,不黑不進窩」。新人(指新娘)到達新郎家門前,必須舉行進門禮,然後才進入洞房,晚上不鬧新房,「當晚新娘新郎不能同床」。這是因為大多數苗族認為,婚禮期間有客人在,影響不好。新娘由送親女伴陪宿,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娘在丈夫陪同下再返回娘家(俗稱「回門」)。在新婚後的三年內,夫妻倆每次回到女方家,進門時都要鳴放火槍或放鞭炮。這三年中,每年的正月初二,男方都要帶著肉、雞、半巴把等食物到岳父岳母、叔伯嬸娘家拜年。在文山州內,苗族的婚姻在各地、各支系又略有不同。馬關縣夾寒著「紅苗」(孟卑)男女婚姻基本上是自願結合,由男子偷偷將女子帶到自己家中,然後向女方家求婚。苗語中「伯之」,實際上是「搶婚」(但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實際上是自由戀愛,也叫「悄悄地走」。)的一種,兩三天後,男方派兩個媒人帶著酒向女方父母及其親友倒酒賠禮。倒賠禮酒之後,還要向女方父母支付一定的禮金,並准備數十斤甚至幾百斤肉,幾卜碗酒,宴請女方親友。男子將女子帶走時,如女方兄弟知道,要追趕,甚至追趕到男方家,男方家招待吃一頓酒飯,有時還要贈送追趕者一定禮金,方可將追趕者打發回去。除「伯之」外,也有由父母請媒人訂婚的。夾寒答的「紅苗」盛行「轉房」,即兄弟死了,哥哥或弟弟均可娶其妻,死者的兄弟如拒絕,可以轉給堂兄弟,若堂兄弟也拒絕,才能轉嫁於外家男子。江坡腳阿得上寨(馬坊上寨)「青苗」(孟斯),盛行姑母與舅父的子女通婚,並且多早婚,由父母包辦,訂婚時男方要支付禮金。在訂婚當天,男女雙方家人和親友共吃檳榔,以象徵團結和友好。麻栗坡縣塘子邊「白苗」(蒙豆),解放前流行姑舅婚和轉房制,「據26對夫婦調查材料看,行姑舅婚的有7對,弟娶其嫂和兄娶其弟妻的2對。有多妻現象,在26對中有4對是多妻。」馬街瑤人旁的「白苗」,則盛行搶婚風俗。男方事先派兩名男青年到女方住的村子旁等候,姑娘出來就搶。把姑娘搶到男方家後,在姑娘的房前,先用一把傘將其象徵性地罩住,再由一老婦人捉只公雞,在姑娘的頭[繞三圈,即「捉魂」,經過這一儀式,姑娘便正式成為家庭成員,無論是自願被「搶」來的或真被搶來的,都不能離開男方家,在搶後三天,男家派兩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媒人去時要帶些煙酒,招待女方父母。經過求婚、交禮金後,另擇吉日正式接親。但在接親前夕,須將搶來的姑娘送回娘家。
苗族在締結婚姻和舉行禮儀過程中有不少禁忌。如忌打雷下雨時接新娘,認為不吉利,今後孩子長不好;婦女不能在長輩面前走過,要繞到他的座位後過去;不是當家的婦女不能樓;媳婦只能同丈夫和婆母同桌吃飯,不能同公公同桌吃飯等。
婚姻選擇限制
長期以來,苗族與其他民族包括漢族很少通婚。歷史上造成的一些隔閡以外,風俗習慣、語言不同,給彼此間的通婚帶來了很大困難。另外,苗族長期以來實行的族內婚制(婚姻是在同一部落的兩個或幾個氏族之間進行)也造成了苗族與其他民族不易通婚。在一些苗族地區,出嫁姐妹所生子女不能通婚。因為姐妹之丈夫按習慣,無論同姓與異性,都以兄弟相稱,姐之夫稱兄,妹之夫稱弟,所生子女相互的稱呼與親兄弟姐妹間的稱呼無異。在苗民看來,兄弟與姐妹禁止通婚同樣適用於姨表兄弟姐妹。
受流放的影響,在婚姻選擇上,與漢族接觸比較多的苗區,受生辰八字的制約,苗族男女要選擇互相匹配的生辰八字。如屬虎的不能和屬豬的相配,屬狗的不能和屬鼠的相配。有的地方服飾不同不能通婚,輩分不同也不能通婚。另外,苗族有嚴格的婚姻限制,即同姓不能通婚。
離婚
相對而言,苗族的婚姻是較牢固的,但也有極個別的離婚現象,一般因為家庭困難、不能生育以及其他。文山的苗族偶有離婚者,按傳統方式手續極其簡便。如果是男方提出離婚,男方就負責賠償女方的損失;若女方提出離婚,女方就負責賠償男方的損失,但雙方須請「證人」作證。證人一般是村子或本族內有威望的人。「有的地方,作證時,證人拿一根竹竿,·分為二,表示一刀兩斷。男女各拿一節,背向而行,永不反悔。」離婚儀式便這樣完成了。有的則是通過朋友勸說,若再無效,則各自離開。
生活習俗----主要節日有踩山節、趕秋節等。重婚喪禮 俗,通行土葬。女性服飾絢麗多彩,蠟染技藝高超。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喜愛吹笙 和歌,捧笙而舞。川東南苗區流行陽戲。以農業為主,兼及畜牧和林業。主食玉米, 長於豆腐製作。民居川東為干欄式,川南為平房。服飾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叉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綉、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苗族婦女大多佩戴手鐲、耳環,胸前有大項圈及銀鎖,有的在項圈與銀鎖上還垂下長短不同的銀質珠穗,顯得華貴富麗。
生活
相見先問姓為苗族交際習俗。青年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按規矩首先應問清對方的 姓。若雙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稱,以禮相待,不能戲謔、對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戲謔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慮向對方求愛,末修眉才可用 言語歌聲探情示愛。打轉也是苗族交社會俗。苗族男子喜歡佩刀。生下男孩後,父母和親友要准備 一塊與孩子體重相等的鐵埋於地下。以後,男孩的每年生日,將鐵挖起來 鍛打一次。孩子長到16歲時,將此鐵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節日

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羊馬節

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除夕洗腳

也是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熱後倒入盆中洗腳。

『陸』 想要苗族女孩發生關系但不想負責怎麼辦

想要發生關系,但是不想負責。這不是正常人能幹出的事,敗類才會這么做。自己考慮去吧。

『柒』 苗族女性全套銀飾穿戴起來是什麼體驗

我從小生活在州首府凱里市,日常在市裡見過的穿著民族服飾發飾的很多很多,農村就不用說了,基本全部都是,現在倒沒有小時候見到的多了,可能與城市的發展有關,鮮亮的顏色和繁復的銀飾是少不了的,這么多東西穿在身上,就一個字——重!想想就知道不會日常穿啊!

『捌』 作為一個苗族女孩,你們覺得苗族怎麼樣

我對苗族女孩比較好奇,真的,苗族都非常熱情好客,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聽說苗族女孩溫柔體貼,敢愛敢恨雖然我是漢族人,但是我從來沒有看不起少數民族的意思,我非常希望有一個苗族女孩聊聊天😊

『玖』 苗族女子最忌諱什麼

標簽: 奇風異俗苗族禁忌蛇肉玉帝湘西雜談分類: 湘西錦江民俗風情 湘西苗族最忌諱的奇風異俗---《生活禁忌》 苗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多半是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由於與外界缺乏交流、交往,從古至今遺留下來許多本民族的民俗、事象,形成了與外地迥異的奇風異俗。一種民間風俗的形成,無疑有兩種成因:一個是好的、健康的、實施後對人體有益的,或以前對本民族有過好處的事物,被本民族所接受,而形成風俗;另一種是壞的、不健康的、實施後對人體有損害的、或以前對本民族有過危害的事物,被本民族所排斥,也容易形成風俗。為了區別起見,人們把前一種稱為「風俗」,而把後一種稱為「禁忌」。而禁忌是要告戒人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要注意避免、不得實施的一些事物、言行,以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和危險。現將湘西南苗族在生活中的民間禁忌簡述如下。1.掉在地上的糧食,如飯、米等,忌諱用腳去踩。認為用腳踩是不愛惜糧食的表現,會觸怒雷神遭雷打,俗話叫「天打雷劈」。吃粽粑時丟下的粽葉,忌用腳踩,否則會生暗疹。2.新娘在吃儀式飯時,所坐的凳子忌諱移動。否則會被認為新娘懷二心,不圖一夫到老。3.食鹽忌諱從別人手裡接過來。如到商店去買鹽,營業員把鹽放在櫃台上,買鹽者才能去拿鹽。如果從別人手裡接了鹽,叫做「接言」,認為以後會相罵、吵架。4.嫁女、結婚擺筵席的菜都要成雙數,即四盤四碗、八盤八碗或十二碗,忌成單數。否則新婚夫婦會離婚,好景不長。5.節日期間生病需要呷葯,忌講「呷葯」,應該說成「喝茶水」。特別是在臘月尾和正月頭,尤須禁忌。6.不是夫妻或兄妹關系,一般忌男女同行;否則叫「男女授受不親」,別人要講閑話,有時還會遭來辱罵和毆打。7.在過喜事的酒席上吃飯,忌一口酒一口飯,要待同席把酒喝畢之後,大家才一起吃飯。否則叫「犯上」、「無禮」。8.吃飯時必須把飯菜盛好,在桌上擺半分鍾或一分鍾後才能吃;否則叫「對祖先的不忠不孝」。9.狗肉、團魚忌上灶。因狗肉、團魚是厭物,上了灶會得罪灶神。10.呷飯的時候,忌用筷子敲飯碗。據說,敲了飯碗會敲去衣祿,是要受窮的。禁忌中途換碗,否則女要再嫁,男要再娶。11.蛇肉忌進廚房。蛇肉如果拿到廚房裡煮食,「塘煤」掉在蛇肉里,呷了會中毒。12.呷飯的時候,忌對著別人的後背;否則會被認為是對別人不禮貌。還有一種說法是,那人會長「背花」(即癰)。13.出門在外,飲酒忌舉杯就喝,必須先點幾滴酒落地,以示紀念雙方祖先。14.去別人家做客吃飯,忌呷主人的鍋巴。因鍋巴是「飯娘」,又叫「飯根」。如果客人呷了鍋巴,是對主人的不尊敬,主人是最不滿意的,怕把他家呷窮。15.農村稱肉(買肉),最忌「三斤六兩」。因三斤六兩是「打波斯」所用肉的斤兩。如果稱了三斤六兩,那就意味著家中要遭災惹祝,或生病,或失財,或農牧業沒有收成。16.未婚女子,在人多的場所,忌露牙大笑。俗稱「笑不露齒」。17.忌挑空水桶或糞桶進屋。進屋前必須把挑的水桶、糞桶放下,手提進屋;否則不利。18.未出童限的孩子,忌吃從殺死的雞鴨肚內取出的軟皮子蛋;否則長大後會懵懵懂懂(方言:即智力低下)。19.農村忌包著白頭巾去別人家;否則,那家人會認為白頭巾是不吉利,會討厭你的。20.一家人忌一個梨子分開吃(即分梨);否則今後會出現分離(分梨喻分離)。21.掉在地上的字紙(寫有文字的紙),忌用腳去踩,傳說踩了要瞎眼睛。22.男人忌從涼曬的女人衣服下面鑽過;如果鑽了過去,是會背時的。23.到別人家去,主人的狗很兇猛,撲咬你,只能防趕或喊主人管好狗,不能打;否則叫打狗欺主,主人家會生氣的。24.家中有病人,門口貼有小紅旗,禁忌別人去他家,以免帶傷鬼進屋,對病人不利。25.每年收割的糧食,沒有報新(即吃新節之前),忌用新米湯或米漿洗、漿衣服(先要保證食用,才可用於其它)。26.結婚或新造華堂那天,忌來客或幫忙的人員在主人家裡爭吵打架;否則,主人會生氣。27.父母健在,兒孫年齡再大,都忌請客慶壽;否則叫不孝。28.忌喊別人的野名和給別人取外號;否則是極不禮貌的。29.婦女忌晚間梳頭。有「一夜梳頭百日愁」的俗語。30.早晨起來,忌諱講鬼、蛇、虎等一類不吉利的話;否則,認為當天就會出現不吉利的事情。31.女孩子忌呷試花果(果樹初結的果);否則,據說呷了試花果,長大後沒有生育能力。32.女孩子忌呷禾雞蛋和雙黃蛋;否則,以後長大成人,會發生難產。33.七歲以下兒童忌呷寡雞蛋(孵不出小雞的蛋);否則,長大後會成為寡人(即沒有生育能力)。34.七歲以下兒童忌呷雞爪;否則,長大後讀書寫字會象雞爪抓爛的一樣。35.七歲以下兒童忌呷雞肚子(土語叫雞慶子);否則長大以後會成缺口皮(唇裂)。36.七歲以下兒童忌呷雞血鴨血;否則,以後讀書、寫字,墨要浸紙。37.未滿七歲,脫乳牙前忌吃八合(野百合);否則,長大以後長出來的牙齒是爆牙齒。38.小孩忌捉未生羽毛的鳥崽;否則,長大後寫字時,手會打顫。39.忌用母雞敬神。傳說用母雞敬神,神要怪罪,就會有災星。40.不管紅白喜事,如果過了時間,忌再去補禮;否則雙方都不利。41.煨中葯時,忌葯灌子摻滿水。據說,摻滿水是不吉利的。42.忌農歷逢七日子給小孩剃頭;否則,腦殼要生瘡皰。43.農村忌打死陽雀(杜鵑)。傳說杜鵑是玉帝的外甥,玉帝派它來人間報春,若打死一隻,玉帝發氣,起碼三年內,陽雀不會再來這個地方。44.農村住宅,門前忌建牛欄,屋後忌建倉庫。有「前怕牛欄後怕倉」,和「門前牛欄不吉利,屋後倉庫不安寧」的俗語。45.衣服破了或扣子掉了,忌穿在身上縫補,或上扣子。有「穿著連,遭人嫌」的俗語。46.忌赤腳踩牛屎;否則,腳會生暗瘡,或開蛤螞口(皸裂)。47.忌見到蛇相互(交配);否則,見到蛇相互(交配)的人就會生大病,或死亡。據說,見到蛇相互(交配)的人,要趕快脫下褲子,口中大聲喊「蛇相互,我脫褲」。只有這樣做,才會免遭生病和死亡。48.農村豎木屋,只能喊「升起」或「打發」,忌喊「倒啦」、「打壞了」、「斜啦」或「磨」等不吉利的語言;否則主人生氣。49.木匠忌人踩木馬,岩匠忌人跨岩杠(千斤杠);否則,玷污了祖師,匠人會背時。50.叫花子來討米,忌將容器中裝的米全部倒給他,總要留一點;否則,會倒掉自己的衣祿,要受窮。51.拿篙把火走夜路回家,忌把篙把火帶進屋;否則,把篙把火帶進屋,會把傷魂、野鬼帶進來,家中就會不順遂(辦事不利)。52.夜間從外面回家,忌直接進屋。一般都要到土地廟和廁所轉一圈。傳說這樣做,就會把傷魂、野鬼甩開,它就不敢跟著進屋了。53.剪下的指甲,忌用火燒;否則,新長出的指甲就會是碎軟如灰的指甲(灰指甲)。54.墊過床的稻草,忌用火燒。只有人死了才燒床草。燒活人的床草,就等於是燒床主人的軀體,是不吉利的。55.看見死屍的人,忌看未滿月的嬰兒。若看見嬰兒,嬰兒不吃奶,會發黃。俗稱「見瘐」,要」解瘐」才可免除病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