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孩子對轉學的想法
如果孩子還小的話,那孩子對新的學校只會充滿好奇。如果孩子大的話,那會有些不情願和不捨得。
❷ 中外名人創業成功故事
創業是成功的過程,成功也是一輩子的過程,看看那些名人創業的 故事 ,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 方法 。那麼下面是我分享的中外名人創業成功故事,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中外名人創業成功故事一鞍山岫岩80後小伙靠修腳創業,9年開了十家連鎖店
80後王征靠修腳創業,9年開了十家連鎖店
朋朋修腳店的鞍千路分店,近日正式開業,這是其在鞍山地區的第十家分店。這一天,對來自遼寧鞍山岫岩的80後小伙王征來說意義非凡。這個年輕的創業者,用9年多時間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盡管有挫折與失敗,但他始終不曾放棄,憑借一把柳葉刀,成為行業里的佼佼者。
艱難開局
1985年出生的王征來自岫岩石廟子鎮石佛村,初中沒讀完就輟學的他,曾經做過押運員,也在街頭發過傳單。後來王征應征入伍,在部隊,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看書。憑借這股勤奮勁兒,他成了班裡的思想教員。
退伍之後,王征曾糾結是回家鄉養雞,還是走出去干一番事業。「我曾患過腳疾,很痛苦。後來經過治療,康復了,那時候我就開始注意修腳這個行業了。但在家人看來,修腳不是一個體面的工作,聽說王征要靠「擺弄腳丫子」掙錢,鄉里鄉親的閑話可是沒少說。
2007年,剛結婚不久的王征向父母提出到鞍山開修腳店。「雖然他們是不贊同我的,但還是給我湊了3萬塊錢。」王征說,帶著這3萬塊錢他隻身來到鞍山,租下一個不起眼的門店開始了艱辛的 創業之路 。
5元、10元、20元……這是當時王征平均每天能掙到的錢。近一年時間下來修腳店只盈利500元錢。為了節省開支,他連續數月每天只吃土豆白菜。後來妻子帶著幾個月大的孩子來和他一起生活,三口人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每天入不敷出的狀態讓王征幾度想要放棄。「那時候親戚朋友都不敢接我的電話,就怕我跟他們借錢。」王征苦笑著說。
第一桶金
支撐王征堅持下來的,是一次難忘的修腳經歷。
2007年末的一天,王征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想讓他上門修腳。那是一個癱瘓在床的老人,因患嚴重的甲溝炎已經連被子都無法蓋嚴。王征小心翼翼地去甲、清創、上葯,整整40多分鍾。待一切處理妥當,老人終於可以蓋上被,安穩地休息。
憑著認真負責的服務態度,小店客源開始多起來。到2008年末,王征的修腳店盈利5萬余元,這是他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為了樹立品牌,王征隨後加盟了大連朋朋修腳,此後的生意愈加興隆。與此同時,王征的許多年輕同鄉也紛紛投奔他,希望一同實現創業夢。
2009年,王征開了第二家分店。雖然也經歷了一段「賠本」時期,但很快扭虧為盈。就這樣,經過9年的「摸爬滾打」,王征的修腳店從最初一家發展到十家,遍布鞍山各城區,並正在向海城、遼陽等地發展。所有店鋪的營業總額也在逐年增加,從最初的幾萬元,增加到近300萬元。
公益之路
這些年,王征在摸索創業的同時,也將目光投注於公益事業。
2012年,王征帶著自己的團隊走進了敬老院,義務為那裡的孤寡老人修腳,並送上嶄新的襪子。起初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在「作秀」,然而,他們每個月至少一次走進敬老院、社區,義務為孤寡老人、環衛工人、殘障人士修腳,幾年來從未間斷,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公益理想。
今年3月,王征帶著他的創業經歷,去北京參加了中國沐浴行業交流會,得到與會領導的認可。其間,王征與來自全國的19名修腳從業者,獲評「中國修腳大師」稱號,成為行業新秀。「這是我創業路上的又一次提速,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修腳行業一定會越走越寬。」
那個曾經糾結於回鄉養雞還是堅持夢想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沉穩、自信的業界翹楚。
中外名人創業成功故事二福建80後小伙開寵物店追逐夢想的 創業故事
天生的「寵物爸爸」
林錦捷從小喜歡小動物,小學就當起「寵物爸爸」的他養過的寵物寶貝數量已經數不清了,種類從最初級的小金魚到最常見的貓狗再到較個性的蜥蜴、大型鸚鵡,「寵物爸爸」的 經驗 豐富。
與林錦捷對寵物充滿了愛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父母極其反對他在這些小生命身上花時間,父母甚至偷偷把寵物送人,但是林錦捷總是掏光身上所有的錢再一次帶小寵物回家。
「狗爸爸」變身瘋狂打工仔
「每天下班之後騎著電動車去遛狗是我覺得最快樂的日子。」在林錦捷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之後的兩年多時間,他都身兼多職,為創業做貯備。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林錦捷對自己的期待遠不滿足於此。他跟父母陷入了無聲的斗爭,父母不願給他創業基金,他只能靠打N份工來積攢,貨車司機、搬運工、快遞員都曾是他的身份,最多的時候,他同時做3份工作。
兩年後,他帶著他的第一筆創業基金開了第一家寵物店。
寵物小店1.0 逐夢
第一家小店在塔頭附近,沿街卻只要1000元左右的月租,由於資金有限,林錦捷的第一家寵物小店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店面比較舊,裡面沒有任何區域分割,一進門就是濃濃的氣味。」
初次創業的林錦捷沒有任何經營的經驗,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省錢。為了采購有營養又能讓毛色發亮的食物他每天一大早就上市場,雇不起員工的他不僅負責了寵物的美容,還要做育種、接生。在狗狗的生產期臨近的時候,他還得24小時吃喝睡在店裡,以保障狗媽媽 安全生產 。雖然小店環境不吸引人,但是年輕老闆的投入與認真,還是為小店帶來了回頭客。在經營了幾個月後,小店基本能保持每月上千的盈餘,但是付出的就是林錦捷的每一個清晨和黑夜。
背負生活的壓力,林錦捷的寵物小店無法純粹,盈利變成了經營的第一目標。一年半後,雖然小店經營穩定,但是位置和環境受限讓經營無法做出突破,再三思量林錦捷選擇了關門。
寵物小店2.0 圓夢
關掉第一家店後,林錦捷沒有再倉促的選擇好地點重開寵物店。正巧這時他的表哥從深圳回來,在表哥的鼓動下,他加入了表哥的 創業項目 ,這三年的工作中,林錦捷不斷學習提升,充實自己。三年後,他有積蓄了,心中開一家寵物店的夢想依然還在,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次關於這間店的方方面面他有了全面的規劃。
1、選址明確。這一次林錦捷將店址選在了五四北的富人區,這邊大多數人家都養寵物,而且不止一隻。在於福州「遛狗群」的交流中他也得知這附近有一塊極好的遛狗場地,可以說這附近的「顧客」很多,而且具有消費能力。
2、主打溫馨牌。這一次林錦捷手頭有相對充分的資金,能將心中的設想一一實現。走進他的旺財小寵就會發現有一層玻璃將寵物隔離在另一個區域,這使得店內的空氣質量大大提升。在等候區擺上了沙發、茶幾,讓主人在等待自家小寶貝的時候能夠更愜意。
3、只做專業的事。與第一次的盲目、瞎忙不同,這一次林錦捷對小店的定位更清晰。他熟悉寵物相關產品,擅長寵物美容,他就只做這些,將能做的事情做到極致。
寵物店一直是林錦捷的夢想,從三年的前的「向錢看」到現在的「追求品質」,他完成了從逐夢到圓夢的轉變。夢想跟現實的距離有多遠呢?「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或許就能一步步地拉近。
>>>點擊下頁進入更多中外名人創業成功故事相關內容
❸ 心懷善意的例子100字
24歲的王征是陝西武功縣人,4年前從咸陽一家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應用專業畢業,先後做過技術維護、
商品銷售等工作,2014年10月從一家公司的銷售崗位辭職後,正在謀求新工作。11月4日,他在省體
育場附近參加完一個面試後,准備坐公交車回到自己的住處。因省體育場到住所沒有直達車,於是他先
上了14路車,再中途轉車到目的地。
上車後沒多久,王征見身邊空出一個座位就坐下了。剛坐下,他就發現身後站著一位60歲左右的
阿姨,手裡還提著兩袋東西,王征趕緊站起來要把座位讓給她。阿姨說:「我不是太遠,你坐吧。」王
征說:「我年輕,站一會兒沒關系,您就坐下吧。」
阿姨坐下後,與王征聊了起來。當王征說坐車去找工作時,阿姨就問他學什麼專業,想找什麼工
作,王征就說了自己的意向。這時,阿姨突然讓他把電話號碼留給她,說她能幫他找到工作。王征也沒
多想,認為阿姨是出於好心說的.一句客氣話,就把電話留下了,到站後,兩人就各自走了。
11月5日晚10時許,王征的手機響了,一看是個陌生號碼,他剛接通手機,就聽那邊傳來一個男子
的親切聲音,問他4日是不是給一個阿姨讓過座,他如實做了回答。那邊說,他是那位阿姨的兒子,又
問他的工作有沒有眉目。當聽王征說目前還沒啥進展後,對方馬上就說,自己可以介紹一個工作,讓王
征去面試。隨後又給王征發了簡訊,讓他11月6日上午去鳳城五路賽高國際城參加面試。
接完這個電話,王征的心情格外復雜,興奮、驚喜,還有無法言表的感動,他不斷地問自己:「這
是真的嗎?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人品爆發』?」
這個電話對王征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他目前確實需要一個工作機會。於是,11月6日一大早,他
就去了賽高國際城參加面試。
面試時王徵才知道,那位阿姨姓王,給他提供幫助的人是王阿姨的兒子朱先生,也是這家公司的一
個大股東。經過面試,王征如願以償獲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❹ 王征南墓誌銘 求翻譯
少林拳以拳勇聞名天下,然而以打人為主,別人也可以乘機反擊。有所謂內家的,以靜制動,來犯的人應手就跌倒,因此把少林別稱為外家。內家大概起源於宋代的張三豐。張三豐是武當山煉丹士,宋徽宗召見他,在路上受阻不能前進。夜裡他夢見真武大帝傳授他拳法,天明,他以一人之力殺賊百餘名。張三豐的武術,百年後流傳於陝西,以王宗最為有名。溫州的陳州同從王宗學到其技,並用來教練本鄉人,於是其技在溫州流行。嘉靖期間,張松溪最為著名。松溪的土地有三四個,以四明人葉繼美字近泉的最為第一,由此,其技又在四明流傳。四明的到近泉傳授的,有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都各有傳授。崑山傳給李天目、徐岱嶽,天目傳給於波仲、吳七郎、陳茂弘。雲泉傳給吳紹岐。貞石傳給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給柴元明、姚石門、和僧耳、僧尾。而思南的傳人就是王征南。
思南從軍征關白(即日本,應為豐臣秀吉,抗日援朝),年老後回家,以自己的內家數傳授徒弟,但其中微妙精深的地方,就深自密惜,關起門來獨自溫習,跟他學的人都不能看到。征南在樓上把樓板挖了個洞偷看,得到一個大概。思南的兒子不成器,思南為自己的身後事無人料理而傷心。征南知道後,便取了幾件銀酒器,奉獻給他最為購買上好棺木的費用。思南有感於他的誠意,才完全把不傳的秘技統統傳授給他。
征南為人機警,學到真傳後,絕不顯露鋒芒,不到十分危急的時候不拿出來。他曾於夜間出去探查情況,被守衛的士兵俘獲,反綁在廊柱上,有幾十個人聚集在一起一邊喧鬧狂飲一邊看守著他。他撿起一塊碎瓷片偷偷的割斷綁縛的繩索,拿出懷中的銀子,往空中拋擲,趁幾十個人正在搶奪,征南就逃了出去。幾十人追趕他,都跌倒在地趴著起不來。跑了幾里地後,迷失了道路,田間看守的人又以為他是賊,聚集眾人圍住他。征南所到之處,沒有人不受傷的。某年底,他一個人出行,碰到七八個營兵要拖他去背重東西,他苦苦推脫求免,均不被理睬。征南就走到橋上,丟掉背著的東西。營兵拔出刀朝他砍,征南徒手相拒,營兵都自己跳起來撲到在地上,刀也鏘然落地。象這樣跌倒的營兵有好幾人。最後,他奪取營兵的到丟到井裡。等到營兵取來井繩取出刀時,征南已經走得很遠了。他凡打人時都利用穴位,死穴、昏穴、啞穴,一切按銅人圖法。有一惡少侮辱他,被他打了,這人便幾天不能小便,登門謝罪後,才得以回復正常。有個牧童偷學了他的打人方法擊打同伴,同伴馬上死去,王征南看了說,「這是暈穴,不久會醒轉過來。」過一會果真如此。征南好打抱不平,曾經為人報仇,那是激於不平而乾的。有人與他是很久的故交,送錢要他去與自己的弟弟為仇,征南毅然與他絕交道:「這是用看待禽獸來看待我了。」
征南名來咸,姓王,征南是他的字。他家是從奉化遷來鄞(音進)縣的。祖名宗周,父名宰元,母陳氏。世代居住在城東的車橋。到征南是遷到同嶴(音奧)。年輕是他隸屬海道盧若騰,海道衡量個人的武藝給與口糧,他曾領用過幾個人的口糧。巡按御史巡視部屬,征南七箭中的,補授臨山把總。錢忠介公起兵,他以中軍統領軍務,屢立戰功,授為都督僉(音千)事、副總兵官。失敗後,他仍同華兵部聯絡海島上的人,用葯寫密信往來。華兵部被害,而仇人的頭還未被懸掛(殺掉報仇),他終身素食,以表明自己的志願,知道的人都為他悲傷。他不問世事家居,羨慕他技藝的人,認為他貧窮必定容易招致,營將也都向他通殷勤,他卻漠然不顧,耕田挑糞,象不知道自己擅長的技藝有易於求食的本領。一天,他去看一個老熟人,老熟人與營將住在一起,正請了一位松江教師講習武藝。武師傲慢的坐著彈三弦,把身穿布衣的 王征南不放在眼裡。那位老熟人向他說王征南擅長拳法。教師斜視著說:「這個你也會嗎?」征南推辭說不會。教師敞衣揚眉說:「可以試一試嗎?」征南堅持推辭說自己不會。教師以為征南懼怕自己,更加強邀他,征南不得已便答應了。教師被征南跌了一跤,要求重來,第二次更跌得流血破面。教師於是向他下拜,並用兩匹細絹送給他。征南不曾讀過書,但與士大夫談論,卻含蓄有物令人欣喜,一點也看不出他是個粗人。我弟晦木曾與他一起去見錢牧齋老先生,錢老也覺得他很奇特。當他貧困潦倒無以為生時,卻不以為苦,而為能見到錢老、同我們兄弟交往而沾沾自喜。他喜愛結交到了這樣的地步。我曾經一起同他去天童寺,有個和尚叫做山焰的很有力氣,四五個人不能抓住他的手,他稍稍靠近王征南,就負痛跌倒。王征南說:「現在的人認為內家沒有什麼可以用來炫耀,於是將外家功夫攙入裡面,這個學問很快就要衰敗了。」因而同意述說內家的源流。倏忽又過九年,王征南因為悲痛兒子夭亡而死。高辰四把王征南的一生寫了出來要求我寫墓誌。我於是在此寫了這篇墓誌。這哪裡是他許諾時想到的呢?征南生於定思念三月五日,卒於己酉年二月九日,享年五十三。娶妻孫氏,有兩個兒子:夢得,前一個月夭折,次子,祖德。以某年某月葬與同嶴之南。
墓誌銘為:有這樣的技藝,卻不施展出來。終究不肯將技藝出賣,志氣讓人悲憫。一旦水淺山老,孤墳難保,看了這段銘文,就幾乎可以考證了。
❺ 王征執導作品
《我可能遇到了救星》、《變成你的那一天 》、《以家人之名》、《下一站是幸福》、《我的奇妙男友2之戀戀不忘》、《最親愛的你》。
2004年進入影視圈,參與創作影視作品多部。作為一個攝影師出身的導演,在職位轉換中,靈活運用自身優勢在行業內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以家人之名》簡介
《以家人之名》是由譚松韻、宋威龍領銜主演,張新成特別出演,塗松岩、孫銥、何瑞賢、安戈等主演,張晞臨、楊童舒友情出演的青春成長治癒劇 。
三個沒有血緣關系、在原生家庭遭遇過不同傷痛的孩子,機緣巧合下湊在一起成為了兄妹。大哥凌霄(宋威龍飾)、二哥賀子秋(張新成飾)、妹妹李尖尖(譚松韻飾)在兩個爸爸李海潮(塗松岩飾)和凌和平(張晞臨飾)的撫養下相互扶持、共同成長。
高中畢業後,兩個哥哥回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一邊是彼此認定相互珍惜的新家人,一邊是無法選擇但關系淡漠的親生父母,他們在兩個家庭中迷茫徘徊。九年後,哥哥們回到了新家人身邊,三人終於團聚,但由於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問題仍如影隨形。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三個人選擇齊心協力,在經歷了一番磨難後,他們終於勇敢地走出了過去陰影,讓父母直面了自己的問題,也讓彼此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❻ 浙江廣廈男籃球員名王征是哪裡人
王征
球隊:廣廈
生日:1990-02-08
身高:221cm
體重:140kg
號碼:13
位置:中鋒
籍貫:河北廊坊
❼ 群體性迷失:拿什麼拯救中國老闆
不求知識,但求「能量」—一個老闆培訓班學員的自述很多老闆去上課不是去學知識,而是去要「能量」——原來還有這種氛圍!刺激一下自己,感受一下自己,因為麻木太久了。口述·王征在我的眼裡,中國有兩種老闆:一種是真的想做企業,一開始就是為了實現XX理想之類的;另一種是被迫創業,是為了討一口飯吃。我屬於後者,中國絕大多數老闆是像我這樣的。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由於在武漢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只能去創業,也希望能通過創業出人頭地。我是做計算機軟體的,我經常對別人說,我的公司是靠技術起家的,但其實真沒有什麼技術,只不過比更垃圾的公司要好一些而已。活在一個虛假的世界老闆們常常失眠。離政府太近,怕麻煩;離政府太遠,又怕搞不到資源。賺不到錢,焦慮;賺到了錢,卻惶惶不可終日。大多數老闆不知道錢是怎麼賺來的,東一鏟西一耙,撈到什麼算什麼。我認識的很多老闆是做超市、美容美發、房地產等行業的,都沒有什麼門檻,管理和經營的模式很簡單,很容易被復制和替代,發展起來都是靠機會、靠資源,風險很大,不安全感很強。大多數老闆過著這樣的生活:對上要做假賬欺騙政府;對下要「語重心長」地欺騙員工;對外要營銷包裝好欺騙消費者;對內呢,說假話哄騙自己的親人。我們欺騙所有人,甚至是自己。我們的世界沒有真實,都是虛假和欺騙,都是在利用別人賺錢。中國90%的老闆都是偷稅漏稅的,有幾個公司不是兩套賬?不偷稅,沒法活,很罪惡但沒辦法。在我看來,中國老闆活得不真實,很難說真話,什麼事都是秘密進行,自己、公司、家庭都不真實,有太多偷雞摸狗的事。隨便抓個老闆出來一問,都是有4個老婆6個孩子什麼的。在市場競爭中也不擇手段。我知道一個挺大的火鍋店的老闆,就自己製作地溝油,每年光這就能省下500多萬。做了那麼多壞事,有時候自己心裡也會過不去,有一種恥辱感,公司和員工隨之早晚也會出問題。我到底要什麼?我從2006年開始參加一些培訓課程,聽過很多課,港台和國外的成功學之類的都聽過。雖然都價格不菲,但基本沒有感覺不值的。很多人問我怎麼看去聽這些課程的投入產出比,其實老闆大多沒有這個概念,因為他們與常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老闆上課都是有選擇的,但不會細致地去衡量,感覺差不多就行。因為對他來說,什麼事都是有風險的,騙別人和被人騙、坑別人和被人坑都是經常的事。大多數老闆創業都是為了錢,但在完成原始積累後就開始迷失了。比如,現在你有5000萬,要干什麼?真的不知道!做企業是為了錢,但已經有錢了啊!你可能會說,那就繼續投入企業啊!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首先,投入企業是有風險的;其次,其實他從根本上說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企業。於是開始變得很囂張,自我膨脹,大言不慚;開始亂消費,裸體派對、沙漠裸奔的事是不少的。在自己與自己的關繫上,老闆們自己不認可自己,不接受自己的過去,甚至看不起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又極為錯綜復雜,白道、黑道、員工、顧客,心力交瘁,疲於應付,沒有辦法圓滿,很難做,不想再做了。但人又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不舍,對自己擁有的捨不得放手,即使有時想通了,真想放手也不好放,因為不信任任何人。最終就變成進不得,也退不出。於是開始追問自己:我到底要什麼?很多人乾巴巴地給老闆培訓管理學課程,這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老闆們為什麼要學習—老闆們是希望能夠解脫煩惱。很多老闆去上課不是去學知識,而是去要「能量」—原來還有這種氛圍!刺激一下自己,感受一下自己,因為麻木太久了。「愛」是一切的法門2006年,我去上了劉一秒的《贏利智慧》的課程。劉一秒認為,智慧就是般若,是放下,是捨得,是愛眾生,是追求關系的圓滿。《贏利智慧》是要老闆們在企業中建立一種有效的機制,它沒有告訴你在術的層面的一二三,而是告訴你為什麼要這么做,讓你自己去找操作的方法。我上完課後感覺挺有收獲,回到公司就嘗試建立一些機制。比如將工作定額定量地進行層層承包,效果挺不錯的。於是,我又去上了《影響智慧》和《演講智慧》的課程。這兩門課說的是老闆的影響力,談了很多儒釋道的東西,給我打開了一扇門。從根源來說,人要靠什麼來影響別人?靠愛!有愛就有變化。對我來說,最直接的變化體現在家庭和公司。對家人而言,原來我都是漠不關心的,現在開始關注他們了;原來我和員工之間是猜疑和博弈的,現在開始用另外的眼光去看他們了,願意發自內心去成就他們了。我發現自己變了,周圍的人也跟著我變了,這種感覺挺好。我也開始做一些公益的事。兩年前,湖北某地一個女孩被燒傷,慘不忍睹。我牽頭組織了一些老闆,捐了二十多萬,並親自去操作相關的事情。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以前也會捐點錢,但絕對不會這么用心地去做。之後,公益方面的事情我們越做越多,基本都是「不留名」的,但真的感受到一種做人的尊嚴,這種感覺特別好!後來,我又去上了《宗教智慧》的課程,談的是企業的永續經營的問題。我覺得講得都挺好。這些培訓其實回答了老闆的一個根本問題:你為什麼掙到錢了?是因為滿足了別人的需要。這個道理很簡單,但不是很多老闆都明白的。大多數老闆總以為是搞定了XX關系,獲得了XX資源等等,這就是中國的商業生態。在我們眼裡,商業是一門社會關系學,不是企業管理學。錢怎麼來的,我們不知道;錢要怎麼去,我們更沒有想過。但其他的培訓大多是就商談商,老闆的根本問題—心的問題(壓力來自當下煩惱無法解脫)—沒有解決。我們的問題就不在「商」啊,我們都不想賺錢了,還和我談什麼企業管理?劉一秒的好處是,他談心,同時將談心和談商業結合在一起了。反正我信了我從劉一秒那裡學到了「德」,學到了「愛」,愛是一切的法門,學到了放下,最重要是我的「善」被激發出來了,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祖宗八代都沒有信佛的,但我現在信佛了。至於外界怎麼評價劉一秒,我不關心,至少我感受到的劉一秒也是有「愛」的。但我對他沒有什麼崇拜。劉一秒沒有告訴我怎麼誦經,他會不會我也不知道,但他把我引到這個門里了,剩下的事要我自己去做。我後來就拜訪過很多大師,研讀了不少佛經。今年春節期間我到港澳台走了一圈。在香港遇到一位馬來西亞姑娘,我們一路相伴,但最終別離時,我並沒有給她留我的聯系方式,這就是我的變化。對我來說,我知道自己該去哪裡,我現在挺自在的,按佛教里的說法是 「輕安」。我知道世界永遠不可能圓滿,但走在圓滿的路上就可以了。[應被訪者要求隱去真實姓名]評述「野孩子」需要什麼?有個老闆說自己最崇拜兩個人:一個是稻盛和夫,另一個是劉一秒—這讓人哭笑不得,卻很能理解。老闆們就像沒人管的野孩子,餓極時不管臟不臟,有吃的總比沒吃的要好。在武漢的一個咖啡廳,我見到了王征。相互寒暄坐下後,他將手中的書放在桌上,書里還夾著一支筆,可以隨時做讀書筆記。這是一本名為《生命智慧》(繁體)的書,王征說,這是台灣的一個大師送給他的,今年春節期間,他到台灣拜訪了不少大師。如王征所說,他是為了一口飯去創業的。為了賺錢,他編織了一個龐大的關系網,有官員、合作夥伴、員工、消費者,還有所謂黑道的兄弟。這些年讓他無所適從、煩惱叢生的,卻也正是這張復雜的關系網。這正中了《華嚴經》中所言: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中國老闆的不能承受之輕在過去的30多年中,中國混沌的商業生態孵化了一群背景龐雜的中國老闆。當年創業多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而如今在市場轉型的大背景下,日子並不好過。如果說「掙錢」的快感讓他們的生命進入一種慣性的運轉,那麼「市場轉型」則讓他們不得不開始止步反思—我為什麼要做企業?我愛做企業嗎?不做企業還能做什麼……這些問題逐漸成為他們解不開的心結。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談及:「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倒在地上。但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當中國老闆們「為一口飯吃」的這根「靈魂的稻草」隨風飄去後,他們的靈魂漂浮在空中不知去向。於是開始不安心,開始反思過去的所作所為。當然,老闆們可以將其歸結於被社會生存環境所裹挾,但在心靈輕飄飄的狀態之下,他們終究逃不過內心的掙扎。出路在哪裡?王征給我們的答案是—劉一秒給他打開了一扇門。王征也上過成功學的課程,但他認為,成功學只是一種皮層按摩,它只告訴你如何成功,但老闆們大多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更深層次的心理按摩沒有做到。顯然,王征們想要的「能量」不只是刺激皮層那麼簡單,而是要幫他們的內心重新找出一條出路。「大師」們不是稻盛和夫王征闡述的劉一秒「智慧」最終在自己企業中的運用,比如在企業中層層分包,以及要真正發自內心去成就員工等等,其實都可以在西方管理學中找到出處和依據。對管理學並不精通的「大師」們之所以能夠橫空出世,除去中小企業老闆是沒人管的「野孩子」,以及許多管理學教授的理論教學讓他們「難以下咽」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帶來了心靈層面的按摩。獨立咨詢學者白立新曾舉過一個例子。有個老闆告訴他,自己最崇拜兩個人:一個是稻盛和夫,另一個是劉一秒。這讓白立新哭笑不得,但卻很理解。老闆們「餓極了」,「臟不臟」先不管,有吃的總比沒吃的要好。「培訓大師」們某種程度上看透了中國老闆心靈糾結的本質。如王征所說,他們在心靈空虛無助沒有出路的同時,仍然放不下自己打下的「基業」。於是,大師們重新賦予老闆們放不下的「基業」以宏大意義(如「愛眾生」),為老闆們重新找到生活的支點。雖然談得很務虛,但老闆們覺得非常實用。談及稻盛和夫,我們都知道,他言論平和、以身說法、娓娓道來、不打誑語;而「培訓大師」們的「智慧」則十足刺激,以「絕對肯定以及一定」的語氣告訴你「真理」,彷彿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稻盛和夫針對的是廣大眾生,他的觀點是賦予工作以極大的意義,讓人們從工作中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覺悟;而「培訓大師」們主要是針對老闆群體,賦予老闆群體本身以極大的意義,給老闆以心理按摩,在此基礎上告知夾雜著幾大宗教內容的「智慧」。稻盛和夫強調人應從勞作修煉中獲得幸福,而「大師」們則直接給老闆們「賣票」,讓他們搭上通往幸福的「高速列車」。稻盛和夫強調的是「原點」和「過程」本身的正確性,從而理所當然地實現「終點」的正確性。劉一秒則強調「結果」的達成性,而不論「原點」和「過程」的正當性。以「愛」為例,稻盛和夫強調「利他」,原因在於—作為人,本就應「利他」,同時強調以「內修」達成「外愛」,以「熱愛工作」實現「利他」。劉一秒所說的「愛眾生」則是出於這樣一種邏輯—愛別人才能讓更多人愛你。也即,劉一秒所說的「愛」是世俗功利而非真正的「仁愛」,而這正與很多老闆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心理契合。很多老闆覺得自己從劉一秒處找到了「真愛」,但其實並沒有真正明白個中機微。作為一個企業主,當以所謂「宗教智慧」去運作企業難免令人擔心。正如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所言:「個人道德之長,不能彌補組織和技術之短。在明朝,道德至高無上,它不僅可以指導行政,甚至可以代替行政。而一個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則應具備體制和技術上的周密,才不至於在緊急情況下依賴於道德觀念做救命的符籙。」對於企業而言,何嘗不是如此?在當下經濟和社會轉型期,迷茫的不只是老闆群體。懷疑自己,說明你已經一隻腳邁進了領導企業的正道。老闆們要做的正是借這個機會真正去重新認識企業之於社會和自己的意義,而不為旁門左道迷惑,自己為自己找到一條心靈、生活與事業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