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信息 » 古代皇帝是怎麼選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古代皇帝是怎麼選美女

發布時間: 2023-02-06 22:16:49

1. 古代皇帝欲充實後宮,是如何從民間選美的

皇帝為自己後宮選美在古代叫選秀,歷代選秀都大同小異。像漢代時,每年都會派遣精通相術之人去民間挑選年輕女子入宮,一般是13歲以上,20歲一下容貌端莊的良家女子。這些女子入宮以後如果運氣好,那麼可能會成為嬪妃,運氣不好的,也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有些荒淫一些的皇帝,就會做的更過一些,像吳國的末代皇帝孫浩,他就下令文武百官家中的女兒不許隨便出嫁,優先從中選取15、6歲的年輕女子充實後宮。不過後來東吳滅亡時,他選取的美女都便宜了司馬炎。唐代的時候也是基本沿襲漢代的制度,定期征選年輕女子入宮,除了皇帝自己充實後宮外,還會讓王子們從中選妃,所以原則上要求出身清白。不過如果真的姿容出色或者有才藝,那麼出身低賤一些也可能入選。像唐玄宗,他每年會派使者到各地去挑選美女,以便充實後宮,這些使者被叫做「花鳥使」,他們可以直接進入人家家中挑選美女,挑選時就是以相貌和才藝為優先考慮條件,出身條件則基本忽略。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女性來說,一進宮門深似海,這么多美女集中在宮中,能吸引其皇帝注意的是極少部分,大多數就只能作為宮女,運氣好年紀大了被放出去,運氣不好就只能老死宮中。

2. 古代皇帝選秀女有何標准

第一,相貌。古代的女子必須長得好看,古代那麼多的女子每個人都有一個靠近皇帝的夢想,但是,皇帝那麼尊貴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是一個隨隨便便的人都能接近的呢?一般能前去面見皇上的,都是經歷過下面嚴格選拔出來的,長相不出眾的就別想了,連一個機會都不會有。皇帝對長相也是要求很高的,自古至今都算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如果沒有出眾的外表怎麼可能在那麼多人中出眾!

3. 古代皇帝是怎樣選老婆的

先秦帝王嬪妃的來源

先秦帝王的嬪妃,有不同的來源,有的是諸侯或是大臣的女兒,由他們的父親獻給帝王;有的是帝王們直接搶劫來的;還有的則是恩威並施,在以禮相求的同時加以武力威脅奪取的。

紂時西伯昌、九侯、鄂侯是紂任用輔助天子掌握軍政大權的三公。九侯將自己美麗的女兒送給了紂。九侯的女兒不喜淫亂,結果被紂殺掉。紂還將九侯剁成肉醬以示懲罰。也有的嬪妃是帝王以雙重手段才獲得的,像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妹喜,她以歌舞聞名天下,桀想要得到她,一方面派說客前往提親;一方面又伐有施求妹喜。最後有施沒辦法,有施夫妻獨送妹喜艷妝出城。搶劫也是帝王獲得嬪妃的一個來源,特別是國家之間兵戎相見時,失敗一國的公主及一般少女很容易被對方虜獲,成為對方宮中的收藏物,有的得到帝王寵幸,便晉封為嬪妃。不過,大多數是淪為宮婢。
漢代的選妃制度

宮廷要選民間之「良家女」,是漢代的法律制度。笄,古「算」字。《漢儀注》:「八月初為笄賦,故曰笄人。」即每年的八月初,朝廷為向天下徵收捐稅、租賦,便開始結算賦稅。出人中核算賦稅之官,稱為「笄人」。朝廷向民間徵收美女,也屬於徵收賦稅,是每年都要進行的。每年八月是徵收「良家女」的時候,此時朝廷派中大夫、掖庭丞、相工三種官員,去洛陽周圍的鄉間,「閱視」年齡在13歲至20歲之間的「姿色端麗」、「合法相」的女子,載回後宮。

在派下去徵收「良家女」的官員中,「相工」之官,應多加註意。相工,必須是閹人,即宦官。凡是被看中的,就將其用車運到後宮,後宮再進一步篩選,方能決定能否陪伴皇帝。

東漢皇帝劉志要娶梁瑩(哥哥梁翼是劉志的大將軍)為後,那時梁瑩僅僅15歲。劉志即派遣一宮廷女官名叫吳姁的去對梁瑩進行身體檢查。其框框條條之多、規格之嚴,毫不亞於當今的遴選太空航天員。這女官吳姁先檢查梁瑩的走姿,結果發現其舉止優美,婀娜多姿。吳姁接著摘下她的兩只耳環,散開她的發絲,查其有無脫落。繼而檢查其秘密部分,命其裸體,但見她皮膚滑膩,有如凝脂,冰清玉潔,如芙蓉出水,證明皮膚良好。再查其乳房隆起,發育良好趨於成熟,表面發育正常。肚臍優美,能容下半寸珍珠。之後,吳姁對她的腋窩與腳底都檢查了,結果令人滿意,梁瑩才成了劉志的皇後。

皇後只有一個,享受的待遇當然是至高無上的。自漢武帝劉徹、漢元帝劉爽起,不再像其先輩劉邦、劉恆那麼土裡土氣了,他們知道以女色取樂,並且越多越好。以後,漢後宮的宮妃數目成倍地增長,遠遠超過300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從《漢書·外戚傳》中可以看出其稱謂之繁雜,等級之森嚴:「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至武帝制婕妤、女聖娥、俗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雲,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漢成帝就曾封趙飛燕的妹妹合德為昭儀。婕妤視上卿,比列侯。漢成帝時最先封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之女許氏為皇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當時尚為嬪妃的趙飛燕不一般,於是把她帶回宮中,封為婕妤,後廢許皇後立趙飛燕為皇後。女聖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俗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視千石,比中更。充依視千石,比左更。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視四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有秩斗食雲。」自此,歷朝君主都以此為模式,根據自己的好惡增減修訂。

漢代後宮妃嬪眾多,在管理上增加了難度,不過此時卻發明了前所未有的防閑淫逸的「守宮」。這守宮即在帝王的後宮中,有一種爬行動物,其「守護」的作用非常大,因而美其名目「守宮」。

其實,守宮是一種蟲子。這種蟲子在後宮有專人飼養,飼養這種蟲子的人叫「術家」,以養這種蟲子之技而謀生。由於後宮佳麗三千,皇帝臨幸的終歸只是少數,那樣的話,就有很多妻妾只能是「寂寞梧桐鎖深秋」。為了對付那些成群的妻妾,防止她們與別人私通(即防閑淫逸),守宮便應運而生。守宮如何守帝王後妃們的貞潔呢?首先,飼養者把蟲子盛養在「撥盂」之中,並喂它們礬砂,過7天或14天後,再把蟲子們「搗治萬杵」,搗成細末。女人用此粉末點身,它就會終身不褪色,如果女人與別人發生性關系,則紅點褪去。由於這種特殊的效用,守宮專用於守衛宮禁,效勞於帝王,防閑淫逸,保持帝王種姓的純正和後妃們的貞潔。其實,守宮就是現在人人皆知的爬行動物蜥蜴。以當今的科學發展觀看,這蜥蜴的功能實屬誇大其詞,詐人耳目。

西晉武帝擇嬪妃

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年號是「泰始」,當時司馬炎剛剛建立起西晉政權。他登上帝位後,馬上著手「博選」後宮佳麗。273年,為了切實做到「博選」,他先下了一條命令:挑選卿以下文武官員的女兒到後宮,若有把女子藏起來的就處以「目無君主」的罪名,直至死罪。在他還沒有挑選完宮女之前,禁止老百姓結婚嫁娶,以便把所有適齡女人留著供他先行選擇。第二年,又下令良家女和下級軍官及小官吏的女兒5000多人,進宮供他挑選,駭人聽聞,朝野憤懣,幾乎導致人們揭竿而反。為了擇嬪妃,晉武帝還派宦者駕著車,帶著隨從馳經各個州郡,物色美女。宦官們選來良家女後,再由皇後親自挑選。這皇後便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楊皇後。這樣一來,晉武帝司馬炎的後宮頓時爆滿。史稱:「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魏元帝及吳末帝孫皓的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由於嬪妃多,每天不知擇誰侍寢才好,於是就發明了以羊拉御車,羊車在哪個妃子的門前停下,他就與哪個妃子飲酒作樂,並睡於該妃子之室。宮人為求寵幸,有的就取竹葉擦地,有的用鹽汁灑地……以使皇帝的羊車停下。
唐代選宮女出花招

唐玄宗開元年間,天下太平,財豐糧富,達到了唐朝鼎盛時期。與此同時,玄宗開始腐化墮落起來。為了充實後宮,玄宗便秘密下令:挑選天下好看的女子納入後宮,並給她們取名為「花鳥使」。這些絕色女子,被迫入宮後,便成了被奴役的宮婢。由於每年都要從民間采選民女入宮,開元、天寶年間宮女人數急劇增加。長安大內、大明、興慶3宮,皇子10宅院,皇孫百孫院,東都洛陽大內、上陽兩宮,累計大約有4萬宮女。由於當時經濟發達,思想活躍,因之後宮制度不是十分嚴謹,有的妃子竟出生於青樓,這在後來的朝代是絕無僅有的,這是唐代第一個與眾不同的花招。又據《新唐書·宦者傳》記載:在開元、天寶年間,大約有宮嬪4萬人。唐玄宗為太子挑選妃子,曾下令百官各自「舉言十歲以來的嫡女及妹、侄、孫女」,專「求汝,鄭間衣冠子女為新婦」。就這樣,許多良家少女相繼被選入宮中,大部分成為宮女,只有少數人才會幸運地成為嬪妃。

由於後宮嬪妃眾多,帝王淫樂的花樣也在翻新。寶歷年間唐敬宗李湛特製了一種紙箭,用紙製作箭頭,紙箭頭裡面裹著麝香或龍涎香之類的香粉末。李湛在宮中需淫樂的時候,就把嬪妃們叫來,讓她們站在一定的距離之外,他則用這種紙箭射她們,被射中的宮女或嬪妃,身上就會有香粉末沾上,因而渾身散發出濃烈的香味,但不會有任何疼痛感。當時這種紙箭被宮中人稱為「風流箭」,宮嬪們都希望自己能被紙箭射中,只有被射中了,才能得到君主的寵幸,才有出頭之日。
元代後妃體制和稱謂

元代最高統治者為蒙古族,所以依蒙古民族的特殊性把皇後稱為「可敦」,並保留了「斡耳朵」宮帳制。斡耳朵意為宮殿營帳,每個斡耳朵設有皇後一人,下有若干嬪妃。所以皇帝同時可以有一個、兩個甚至若干個皇後。忽必烈在大都城內修築宮闕,設立四個「斡耳朵」,同時有四個皇後。各斡耳朵都有自己的封邑,元朝每年還以「歲賜」的名義,給各斡耳朵的繼承者以大批財富。成吉思汗長孫拔都是當時蒙古除皇帝外最有權勢的人。他有26個妻子,每個妻子擁有一座巨大的帳幕,並配置有其他的小帳幕,放在大帳幕的後面,供奴僕居住。每一個大帳幕,還配備有足足200輛駱駝拉的車子(用來裝貴重物品和寢具)。在安置帳幕時,拔都正妻的帳幕放在最西邊,其他妻子的帳幕按各自的地位依次排好,這樣,拔都的第26個妻子的帳幕放在最東邊,一個妻子同另一個妻子的帳幕間距離為一擲石之遠。所以,這個富有蒙古貴族的妻妾帳幕群看起來就像一座龐大的市鎮。

明代皇妃選用程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明代挑選宮女皆奉欽命而行。洪武十四年(1381)皇帝下令從蘇、松、嘉、湖等地及浙、贛二省選民間13歲以上、19歲以下的女子以備後宮。明朝天啟元年(1621),熹宗將舉行大婚,先期選天下淑女年13至16者,有司聘以銀幣,其父母送之,以正月集京師,集者5000人。皇帝分遣內監挑選美女,每百人以齒序立,內監巡視之,說:某稍長,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遣回1000人。明日,諸女分立如前,內監諦視耳、目、口、鼻、發、膚、領、肩、背,有一不合法者去之,遣回1000人。又使通籍、姓、年歲,聽其聲之稍雄、稍窳、稍濁、稍吃者去之,去者1000人。明日,內監各執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隨後,復使周行數十步,有點像現在的選美選模特一樣,目的在於以觀其豐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舉止稍輕躁者,遣回又1000人,留者僅 1000人,皆召入宮,備宮人之選。分遣宮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因此入選者僅300人。在宮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論耳評匯其人之剛柔愚智賢否,入選者只50人得封妃嬪。其餘的只能淪為宮婢或僕役。

清代後宮制度及選妃程序

清朝統治者比較了歷史上後宮制度的優劣,依照滿族習俗制定了清代後宮制度。清初宮闈之中沒有位號,僅是循用俗稱「福晉」即元代「可敦」的轉音。清順治十五年(1658)後宮方立位號。據《清史稿·後妃傳》載:「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妃六人,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從以上簡述可以看出,後妃的稱謂品級是迥然不同的,可見,到康熙年間,後宮典制才趨於完善。

清入關後時興選秀女,其制很嚴,做後妃的要求更高。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少數從漢族中挑選。咸豐時選過幾個漢族小腳秀女,叫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和海棠春,人稱四春娘娘。滿蒙人年齡在13~16歲,身體健康無殘疾的旗籍女子,均須參加閱選。女13歲曰「及歲」,超過16歲曰「逾歲」,逾歲者一般不參選。適齡女因故未參選,則要求在下屆參選,否則二十餘歲尚不準出嫁,違者將遭到嚴懲。私結姻者由該旗都統參查治罪。如果是殘疾的,則須層層上報戶部,經皇帝允許後方可免選。戶部掌管閱選大權,由他通告各旗具備清冊,准備入選。閱選地點一般在紫禁城御花園舉行。引看之日,秀女排列入園,由專人目測閱選,其方式與明代天啟年選美大同小異。入選秀女除了備選補充皇妃外,還要賜給一些旁近宗室。凡獲得皇帝賜予封號的人,至死不得出宮另嫁。選為皇後者則應通過大婚禮,由大清門、午門入宮,至坤寧宮完婚。

4. 古代皇帝選妃的標準是什麼具體點~

1,首先在年齡上有明確的要求。

東漢時要求,13歲以上,20歲以下。三國時吳主孫皓要求,「十五六歲簡閱」;南北朝時北齊要求年14歲以上,20歲以下;明太祖朱元璋時則要求15歲以上,20歲以下,最小不能低於13歲。一般說來,13歲以上是女孩子月經初潮前後,正是花季年齡,這個年齡段的女孩符合皇帝的心態。

2,采選時對女孩的年齡要求,僅是最基本的條件,但不是主要條件。容貌和人品才是評判的兩個主要尺度。容貌指的是生理條件,而人品則是主觀的東西。通常情況下,皇帝對妃子的生理條件特別在意。

凡是被相中的女孩都是有姿色的,最後統統用車子拖到後宮里進行挑選。挑選後,還要再來一番擇選,主要進行生理檢查,看其是否是處女,生理上是否有缺陷,挑出最最漂亮的女孩供皇帝御幸。

(4)古代皇帝是怎麼選美女擴展閱讀:

「裸檢」是皇家秘密,作為一種制度,一直存在於各朝宮妃采選過程之中。《漢雜事秘辛》所記未必是東漢時宮妃選拔的實情,紀曉嵐筆下卻彌補了一份遺憾。

在楊慎所處的明代,女子入宮前體格也極其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連一根體毛都要看仔細。清代文人紀曉嵐所著的《明懿安皇後外傳》中,詳細記下了明熹宗朱由校選妃子的全過程。

初選時,僅從外表上大概檢查了一下,由太監負責。100名一組,按年齡大小站好。太監從她們面前走過,高一點的,矮一點的,胖一點的,瘦一點的,全都不要,這樣被涮去了1000人。

第二天,進行五官檢查,仍由太監負責。與頭一天那樣,百名一組站好,細看每一女孩的耳、眼、嘴、鼻、頭發、皮膚、腰圍、肩寬等,有一地方不合格者,哪怕身上長顆黑痣,都要淘汰。又讓女孩報家門,聽其聲音如何,是不是結巴子。這樣,又涮去了2000人。

第三天,借用工具測量身體是否符合比例,看其氣質如何。凡是手腕粗短的,腳趾肥大的,舉止輕浮的,都不能過關。這樣,再被涮去1000人。

第四步「裸檢」。餘下的1000名女孩全部召入宮中,以備後宮之選。由年老的女宦官帶到密室,摁摁乳房,查看長得挺不挺;聞聞腋下,有沒有狐臭。最後摸遍全身,試試長得是否發達。這樣,又涮去了700人。

第五步,長期觀察,重在性情。300名精選下來的女孩留在宮中生活一個月,以觀察其生活習性、說話態度、智力高低、人品如何。前面的四道程序重在觀察「體」,這一關重在「德」和「智」。選出了德、智、體全都優秀的女孩50名,最後全部當上了朱由校的妃子。

由5000人,最後選出了50人,這么算來,正是俗話說的「百里挑一」。有明一朝,估計都是採用如此「淘汰法」,選出宮妃的。

5. 古代皇帝晚上是如何和選擇後宮佳麗的,又是如何玩耍的

在中國古代,皇帝除了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還有三宮六院、佳麗三千。在很多清朝古裝劇中會發現晚上皇帝選妃侍寢的方法就是翻牌子。每天晚餐之後,服侍的御前太監會將寫有妃嬪名字的綠頭簽放在一個銀盤中,皇帝選誰就翻誰的牌子。但侍寢老這么選,時間一長,皇帝也覺得無聊,就發明出各種奇葩的選妃侍寢的法子。

一、「羊車望幸」法

晉武帝坐羊車選寢妃,晉武帝後宮有美女達一萬人左右,看著這些美女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以羊拉車。羊在哪個妃子的門前停下,他寵幸哪個妃子,就寢於該妃之室。眾嬪妃為爭寵陪侍想盡各種辦法,有的妃子將竹葉插在房門邊,有的把鹽汁浸灑於門前空地上,從而引來皇上的羊車。

二、「隨蝶選妃」法

唐玄宗風流之名不是白給的,在楊玉環入宮之前,每到春天,百花盛開的時候,李隆基整天在後宮舉行宴會,讓眾多妃子在頭上插戴鮮花,他自己動手放飛一隻蝴蝶,看它落到哪位妃子的身上,當晚便由那位妃子侍寢。當然,楊玉環一入宮,這個法子就廢棄了,因為「六宮粉黛無顏色」嘛。

三、「投錢賭寢」法

投錢賭寢」的發明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是出了名的風流皇帝,在開元、天寶年間,後宮美女多達四萬,真不知怎樣安排她們為他服務。於是,玄宗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天將一群妃嬪集中在一起,讓她們擲金錢投骰子,投中者中最優勝者,當夜侍寢。私下裡宦官把「骰子」稱為銼角媒人。

四、「風流箭中」法

唐敬宗李湛也面臨著「今晚哪裡過夜」艱難選擇。為此,他發明了一種「風流箭」,用來決定夜裡臨幸哪個後妃。他用竹皮做弓,用紙做箭,紙質的箭頭上蘸有龍麝香末,然後讓妃妾們聚在一起,敬宗搭箭射去,中箭者毫無痛楚,箭頭觸處,身上倒是香氣四溢。這位被射中的妃子就成為當晚皇帝寵幸的對象。

五、「鋪宮焚香」法

明代後宮,每日天漸黑時,嬪妃所住的宮門前,都掛起兩只紅紗籠燈。皇帝臨幸某宮,則該宮門上的燈卸下來,表示皇帝已選定寢宿的地方。於是,負責巡街的宦官,傳令其它各宮均卸燈寢息。失意的嬪妃們只得滅掉希求寵幸的紅紗籠,明晚再重新掛上。

古代皇帝為了風流,花樣繁多,發明這五大方法,一個比一個奇葩

6. 古代皇帝是怎麼選妃子的

漢唐代主要是從功臣勛戚家選,民間女子入選也有,但一般都是要麼皇帝自己偶然看上的(比如漢武帝的衛皇後、李夫人),要麼是由地方官員進獻(漢景帝王皇後),先入選作宮女,再由宮女升上來的也有。
宋代開始有大規模的選妃,可惜宋代的資料沒有查到 
明代的話,一般皇帝要選妃了,就下詔天下停止婚娶,然後從各地選取美女舉起京城,她們千里迢迢而來,許多人沒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兒是個啥樣子,在初選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齡大小排隊,順序入宮,參加「精選」。肩負著重任的太監,遠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來,送回原籍。留下來的,再按年齡大小編組,進入「一審」。 

太監以極為挑剔的目光,審視著每一位姑娘,觀察她們的容貌,辨聽她們的嗓音,發、耳、額、眉、目、鼻、口、頷、肩、背、腿、腳、音,只要有一處看著不順眼,聽著不順耳,當場「退貨」。 

「二審」時,太監拿著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腳,再令姑娘「活動活動」。凡是一處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風度、儀態不佳者,一律打發回老家。 

「三審」由女官和年老宮女把關。姑娘單獨進入一間秘室,脫得一絲不掛,女官和宮女摸其乳,探其秘,聞其味,察其膚……合格者在宮中接受一個月左右的培訓。在她們熟悉宮中規矩,學習禮儀規范的過程中,負責培訓的女官,考察她們的智力、性格作風之優劣;當然,睡覺時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說夢話撒癔症的,絕對不能容留,將來驚了駕,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終審」一般由皇太後負責,有時皇上親自出馬。他們按擺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將精英傳進。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面的問題。「考官」們審形辨音,從中篩選出一後一妃或數妃。其餘的,賜給親王、郡王、皇子、皇孫,或留在宮中當「女官」、宮女。明代內廷有「六個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設「四個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們都是皇上後妃的「後備軍」。

7. 古代皇帝如何選妃娉

清朝選妃制度 清朝從順治時就規定,凡滿族八旗人家年滿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子,必須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選秀女,選中者,留在宮里隨侍皇帝成為妃嬪,或被賜給皇室子孫做福晉未經參加選秀女者,不得嫁人。閱選時,按八旗的順序,一般七八個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後們挑選。被挑選女子的名字,每排寫一張單子,留宮中存檔,這種名單,在檔案中稱為「秀女排單」。 清代的後宮,上至皇後,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旗人,是清朝獨有的。因此,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後宮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獨有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來的狩獵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軍事、生產等多方面職能。以黃、白、紅、藍四色旗幟為標志,組成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八旗。清入主中原後,旗人又有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區別。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這是清政權賴以統治的主要支柱;內務府包衣三旗則是清皇室的奴隸,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盡管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後妃嬪之選,或者賜婚近支(即三代以內、血緣關系比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一些人最終被逐漸升為妃嬪,但承擔後宮雜役的,都是內務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在挑選宮女時,就明確地說「引見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說,能夠成為清廷後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挑選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實皇帝的後宮,就是為皇室子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們要走進紫禁城高高的宮牆,也就不那麼簡單了,必須經過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順治朝規定:凡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閑散壯丁家中年滿十四歲至十六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乾隆五年(1740)進一步規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規定的年限之內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閱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歲也不準私自聘嫁,如有違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長官——該旗都統要進行查參,予以懲治。然而,就在這一規定發布的第二年,閩浙總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摺,請求乾隆皇帝允許他年過十七歲的兒子恆志與兩廣總督馬爾泰的女兒完婚,但是,馬爾泰的這位千金還沒有參加過選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為惱火,命令德沛立即趕赴京師,當面訓飭,同時強調:「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選看後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謹遵行。近見尚有未經選看之秀女聘定許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責者,雖系蒙朕恩俞允,究與體制未協。選看八旗秀女,原為王、阿哥等擇取福晉;若在未經挑選之前即行結親許字,非為廢弛舊制,並恐無奏事責任之人,或不敢陳奏之人,伊等已行許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關系;且八旗秀女,於十三四歲即行選看,並無耽擱之虞。」這里,乾隆皇帝振振有詞地說了三條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選秀女是為諸王和眾皇子挑選妻室,並非是為了給自己充實後宮;第二,一旦因選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緣,也是因為沒有遵守「我朝定製」,違法在先,並非皇家的責任;第三,即使為了選秀等上三年兩載,應選秀女也不過十六七歲,不會耽誤她的終身。最後,乾隆皇帝命令「戶部通行傳諭八旗,所有未經選看之秀女,斷不可私先結親,務須遵例於選看後再行結親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補充規定:應閱視的秀女,在未受閱選之前私自與宗室王公結親者,其母家照隱瞞秀女例議處。至於參選秀女的年齡,根據清宮檔案,到清末光緒年間,最小的是十一歲,大的可達二十歲。 每到准備挑選秀女的時候,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准後,立即行文八旗都統衙門,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到八旗都統衙門匯總,最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因為有病、殘疾、相貌醜陋而確實不能入選者,也必須經過逐層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統咨行戶部,戶部奏明皇帝,獲得允准後才能免去應選的義務,聽其自行婚嫁。 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由於眾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車輛,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車乘坐。因此,乾隆時規定:「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雇車之需。……此項銀兩,……著動用戶部庫銀。」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上,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等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的次序。最前面是宮中後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復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送的秀女,分別依年齡為序排列,魚貫銜尾而行,車樹雙燈,上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的標識。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在宮中太監的引導下,按順序進入順貞門。秀女們乘坐的騾車則從神武門夾道東行而南,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北行,經北街市,然後再經地安門來到神武門外,這時,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選完畢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依次登上她們來時所乘坐的騾車,各歸其家。這種井然有序的排車法,是嘉慶年間的一位名叫丹巴多爾濟的額駙發明的。 當應選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走下騾車後,先由戶部司官維持秩序,再由太監引入宮中。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根據各旗參選秀女人數的多少進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後選閱,但有時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復選,復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經復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還有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後妃的候選人。如果成為後妃的候選人,手續會更為復雜,初次「引閱」之後,屢屢「復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當「秀女」二字映入人們眼簾時,人們的直覺是秀女應有沉魚落雁之貌,然而,靚麗的容貌是否是當選秀女的主要標准呢?這里有一張清末應選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難將這些面孔與任何一個表述美貌的詞彙聯系起來,非但如此,少女們愛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清朝明確規定,八旗秀女閱看時,必須著旗裝,嚴禁時裝。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好色」也是極不名譽的,「美女禍國」從來都是帝王和他們的大臣們翻雲覆雨的護身符,因而這一標准總在若即若離、諱莫如深的撲朔迷離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縣學生員攔下御駕,懇請乾隆皇帝就削減皇後烏拉那拉氏喪儀之事下罪己詔,致使龍顏大怒,但仍未忘記陳述那拉氏冊後 「並非以色選愛升」,後來失寵,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總之絕不肯承認自己好色。清統治者公開的兩條標准,一是品德,一是門第。清代冊封皇後、妃、嬪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鍾華閥」等等。其中,門第又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的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後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後。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欣的連襟,因此他他拉姐妹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嬪。 清代從順治到光緒九朝,選秀女八十多次,按後來入葬陵寢的後妃統計,共二百一十四人,她們的命運是各不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