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信息 » 古代大美女都是怎麼化妝的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古代大美女都是怎麼化妝的

發布時間: 2023-02-10 04:42:00

1. 古代小姐姐都是如何化妝的

早在戰國時代,化妝對女性來說就已經很普遍了。比如戰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誇贊一位絕世美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南宋湘湖窯影青釉粉盒

2. 古代女子化妝的步驟

1、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3. 你見過現代女子的化妝神技,可你知道古代美女又是如何化妝的呢


這是唐代詩人元稹寫的一首詩,詩中完整地描述了古代女子化妝的程序:傅粉——施朱——垂鬟——釵鬢——暈眉——拂花臉——行梳——施靨。

接下來讓我們按這一流程,一起來看一看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


因古代女子歷來崇尚膚色白嫩,所以,敷粉是化妝的第一步。

粉,在我國的 歷史 記載中早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有記載:「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有脂澤粉黛,則倍其初。」又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中也有一句形容鄰家姑娘的美貌時:「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都說明了春秋時期的女子,就已經開始用粉來裝扮自己的妝容了。

在古代,不僅是女子喜歡傅粉,男子也很喜歡。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期,朝廷里的郎官和侍中都喜歡傅脂粉。還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不僅人長得俊美,而且還很喜歡傅粉。《三國志》中記載,「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在《世說新語》里還記載了關於何晏的一個有趣的故事:「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何晏的皮膚太白了,許多人都懷疑他是傅了粉的原因,就連魏明帝也想一探究竟。

於是,魏明帝曹叡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大夏天讓何晏吃了一碗熱湯面,這皇帝的恩賜自然是無法拒絕的,何晏吃下去以後,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了,只能拿自己的紅色朝服來擦汗。可是盡管脂粉被擦去了,但是何晏的膚色依舊潔白,俏麗如初,原來,何晏不傅粉皮膚也有那麼白。


從此,就有了「傅粉何郎」這一成語,用於形容男子容貌俊美,膚色白凈。

古代女子用的妝粉,最古老的有兩種:一種是以米研碎製成的"米粉";另一種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 "胡粉"。

對於米粉的製作,《齊民要術》中就有詳細地記載了制粉的方法,是用大米製成的一種潔白細膩的「粉英」,然後再加入丁香花揉於粉中,就成了可以用來妝面的米粉,這種類似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

鉛粉,據《博物志》中記載,是商紂王通燒鉛錫而煉出來的,用來給後宮的嬪妃修飾面容的,又稱為「鉛華」。比如成語「洗盡鉛華」。早期的鉛粉並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都是「糊狀」,所以又被稱為「胡粉」。

後來到了漢代以後,人們便將鉛粉脫盡了水份,製成了利於長期收藏的粉末或固體。


南宋時期福州的狀元黃朴,在他十七歲的女兒黃升病逝以後,就曾經隨葬了許多的粉塊,那些粉塊都被做成了幾何形和各種花瓣形,而且每一塊粉塊上還有凹凸的梅花、蘭花、荷花等紋樣。

後因米粉不容易持久定妝,而鉛粉用久了又會中毒,所以,後來又有很多人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妝粉。

比如:唐代時期,宮人用細粟米加入西域香料製成的"迎蝶粉";宋代時期用益母草、蚌粉、臘脂等材料調制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清時期宮中嬪妃們用紫茉莉花仁蒸熟後製成的"珠粉"等。

每一個朝代有每一個朝代的 時尚 潮流。

傅了粉,然後就該"施朱"了。

"施朱"其實指的就是"紅妝",用胭脂塗臉頰和口唇上,使人的容色更加 健康 有生氣。

古代,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胭脂"據說是匈奴"焉支山"的一種紅藍花做成的,又名燕脂。西漢時期,霍去病把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就流傳著一首謠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據說,是張騫把胭脂帶回了中原,取代了以前用的硃砂。


胭脂的做法是紅藍花在花開之時,整朵摘下來,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地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把裡面的黃色淘出去以後,便成了顏色鮮艷的胭脂了。

《紅樓夢》有一段描寫:

另外,在德齡郡主寫的《御香縹緲錄》(又名《慈禧後私生活實錄》)中描寫,慈禧所用的胭脂,是採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凈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漿後,用細紗過濾取汁,再把當年新繅就的蠶絲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曬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可見,胭脂對女性化妝是何等重要。


胭脂,在唐代時尤為盛行,比如:王建的《宮詞》:「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裡潑紅泥。」說的是一個宮女在盥洗完畢後,臉盆中便沉澱了一層紅色的泥漿。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意思是說楊貴妃紅妝之重,連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紅色。

雖然這些說法有點誇張,但多少也反映了當時的濃妝之風。

除了面脂,口脂當然在古代也是十分被看重的。戰國時宋玉在《神女賦》中描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參則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有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的紅唇之美。

唐代時,人們把抹口脂又稱為點唇。早期,人們只是用硃砂點塗嘴唇,後來,人們又在硃砂中加入了油脂和香料,凝成膏狀放入盒內,稱為「口脂」。到了唐朝時期,女性的唇妝樣式也越來越多了。


到僖宗年間,其種類有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媚花奴共十六種,並稱為胭脂暈品。

這些唇妝制式大都符合唐朝人「櫻桃小口」的審美觀點,後來在這些唇妝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先在唇間點上口脂,然後向兩邊加以暈染,在唇部中央勾出如花瓣的輪廓,也有勾勒唇形如展翅蝴蝶,稱蝴蝶唇。


所謂「垂鬟」和「釵鬢」也就是關於古代美女的發型和發飾了。

古代女子的頭發以長發如雲為美,所以,每天的發型和冠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增加女子的儀容,又能體現女子的年齡和身份。古代女子的發型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然後再裝飾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關於發式的起源,在《事物紀原》中有記載:

意思是從燧人氏開始,頭發便紮起來了,女媧的女兒用荊條穿在頭發裡面,到了堯帝的時候就有了用銅棍橫著貫穿打著結的頭發,到了舜帝時候就懂得用象牙、玳瑁等作發髻,這就是釵的雛形。

到了周代,《禮記》中明確規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這是成人的標志,所以,此時束發梳髻是最為普遍的發式。

秦漢時期的發式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了,發髻的形式也千姿百態,但總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梳在腦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漢代時期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也稱為「椎結」,其樣式就像一把木製的棰子。這種發式主要是普通婦女家居時用。在《後漢書·逸民列傳》中記載著一個故事:

東漢詩人梁鴻娶孟光為妻,出嫁那天,孟光打扮得光鮮亮麗,裝飾入時,不料過門後梁鴻七日不理她,後來孟光醒悟,於是「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梁鴻才大喜贊道:「此真梁鴻妻也!」可見,在當時梳椎髻這種發式,是一種勤勞賢淑的象徵。

關於描眉,最早《詩經》裡面就有:"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而且對於描眉的韻事也有很多。比如:漢朝張敞為婦畫眉、唐朝掃眉才女薛濤、虢國夫人淡掃蛾眉等等,都體現了古代女子的"眉情萬種"。

對於眉形,每個朝代流行的也不一樣。先秦時期,史料中已經有了關於畫眉的主要原料「黛」的記錄,可見眉妝已經開始風行。

《列子·周穆公》說:「施芳澤,正蛾眉。」又有《衛風·碩人》中描寫衛庄公夫人齊庄姜的形象:「手如柔黃,膚如凝脂,齒如抓犀,蜂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中的「蛾眉」即是對齊庄姜的長而彎彎眉毛的贊美。可見,先秦時期最流行的眉妝是「蛾眉」。


從漢代開始,眉妝迎來了第一個高潮期,眉型從長眉到八字眉,還有以眉色命名的遠山眉,以及愁眉十分多樣化。

首先流行的長眉,其特點是長和闊,它是從蛾眉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當然這股流行之風還得歸功於漢武帝給宮人螺子黛畫眉和「令宮人掃八字眉」。而八字眉又是在長眉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而來的,因眉頭抬高而眉梢部分壓低,形似「八」字而得名。

其它的眉式如遠山眉,西漢人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又據《漢書》記載,是漢成帝皇後趙飛燕之妹美女趙合德所創的一種眉型,其眉如遠山含翠,因其秀美,世人爭相效仿。遠山黛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其特色是眉色的不同以往,顏色略淡,細長舒揚,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後面遙遠的連山。

漢代還流行過一種驚翠眉,但很快被梁冀妻子發明的「愁眉」所取代了。《後漢書梁冀傳》言:「(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

到了唐朝時期,唐代的開放浪漫,不僅表現在政治、思想、文學。藝術上,也滲入了眉妝這一細節中,令其變幻莫測,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初唐時期流行新月眉,眉妝崇尚長、闊、濃,非常醒目。從貞觀年間閻立本所繪《步擎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宮女皆作此妝。

盛唐時代,流行的眉型為長、細、淡,有蛾眉、遠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陽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

到了中唐時期,八字眉重新流行,和烏唇、椎髻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時世妝」。李商隱亦詩吟「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額捧黃」。

晚唐的眉妝繼承了濃和闊的特點,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葉眉」,以及血暈妝、柳眉等 時尚 眉樣。「桂葉雙眉久不描」的形象在《答花仕女圖》中躍然紙上。

宋元兩代的宮女和民間女子的眉妝基本是復古的長蛾眉。宋代後妃都偏愛唐代遺風的倒暈眉。倒暈眉,眉尖和眉身仿照月眉,但在尾部暈染擴散,由深入淺,化入鬢發。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專制的加強,致使女子委順從命,所以清代女子的眉妝眉頭高而眉尾低,眉身修長纖細,楚楚低眉。比如,曹雪芹筆下才高氣傲的林黛玉也是「兩彎似盛非盛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花臉"即花鈿妝面。所謂花鈿(diàn),專指古代婦女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在唐代時期最流行。

關於花鈿的起源,宋高承說:宋武帝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木蘭辭》中"對鏡貼花黃",其實也是花鈿的一種。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而詩中的"輕紅"即斜紅,也是古代一種特殊的面飾,梳妝時,在女子眼角兩旁各畫一條豎起的紅色彎彎新月形。

據張泌的《妝樓記》記有一個故事: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宮中有一宮女,叫薛夜來,文帝對她十分寵愛。一天夜裡,薛夜來陪文帝燈下看書,沒注意撞上屏風,頓時鮮血直流,傷處如朝霞將散,留下了兩道疤痕,但文帝對她寵愛如昔。於是其他宮女也模仿薛夜來的樣子,用胭脂在臉部畫上這種血痕,名"曉霞妝"。時間一長,便演變成一種特殊的妝式——斜紅。

"滿頭行小梳",梳,乃指齒較疏者,原用作理發;篦,則齒密,原用作除垢。梳篦,統稱為櫛;梳篦不光是當時的日常用品,同時也可以插於發間,作為裝飾。而且梳的品種也有很多,有竹木做的,有金銀做的,有玉做的,還有象牙做的等等。

梳篦是古人重要的日常用品,婦女幾乎梳不離身,甚至一度形成發間插梳之風氣。

很久以前,人們在頭上插梳,主要用意不是裝飾,而是為了彰顯身份。魏晉以後,插梳之風再次在貴族婦女間流行。至唐宋時,這種風尚由皇室貴婦發展到地方官員、富商大賈的家眷以及歌舞姬間,風靡一時。


蘇軾有詩雲:「山人醉後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

梳子在唐代女子的眼中超越了單純的實用范疇,更多地承載了她們對美的追求和想像,各式各樣精美絕倫的梳子為雲鬢花顏的女子平添了綽約風姿。

由於插梳之風愈演愈烈,梳篦的材料也越來越奢侈,白玉已經滿足不了女人們爭奇斗艷的需求,金、銀、象牙、玻璃等通通被用來製作梳子。

後來,為了遏止這股奢侈之風,朝廷不得不頒布政令。《舊唐書·文宗紀》記載,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曾專門對公主宣旨:「今後每遇對日,不得廣插釵梳。」即使如此,這股風潮並未停止,且變本加厲。

到了兩宋,插梳風氣絲毫不遜於大唐。蘇軾在《於潛女》自注中說:「於潛婦女皆插大銀櫛,長尺許,謂之蓬沓。」陸游也在《入蜀記》中提到,蜀地未嫁的女子「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北宋初期,宮中流行「白角冠梳」,人人爭相效仿,寬大的冠梳甚至影響到女子乘轎和走路。宋仁宗對這種風氣厭惡至極,下令禁止使用白角製作梳子,且梳子長度不得超過四寸。可是宋仁宗去世之後,奢靡之風卷土重來。


北宋晚期流行「太妃冠梳」,用金銀飾之,或以珠璣綴之。各地宋墓出土的金背木梳,應該就是這種奢靡風氣的實物縮影。盡管皇帝們三令五申禁止奢侈,卻始終未有效果,可見女子對美的執著與狂熱。

當然,除了梳子用來裝飾以外,古代送梳子還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結發糾纏一輩子的意思。

而且有些地方,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還有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最後的「施靨」即"點面靨",也稱"妝靨"。是古代婦女在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或用金箔剪刻成花紋貼在額上或兩眉。這樣金箔花紋叫"金鈿",若用在兩頰的,也稱"靨鈿"。

而且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只局限於圓點,有各種花樣,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最初面靨並不是為了妝飾, 也就是面靨由來的另一個關鍵原因。它最早是作為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

根據資料,在古代當某妃例假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的時候,就會在臉上點上小點,稱為點痣,也叫點"的",女史一看就知道這些妃子是特殊時期了,就不會再把這個妃子的名列出來了。

在臉面注以紅點的妝飾方法在漢代已有記載,《釋名》:

但是,元稹這首《恨妝成》最後一句:"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妝容雖美,卻最恨無人欣賞,最後一句,我們彷彿聽到了美人的嘆息聲!

4. 古代的美人是如何化妝的呢

從古到今,女性追求美麗的腳步從來沒停止過,愛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小姐姐們和美人們也是要化妝的,只不過種類比我們現代要少的多。

硃砂本來沒有粘性,塗在嘴上很容易被唾液給溶化,因此古人就在硃砂里摻入了適量的動物油,這種很接近現在我們用的口紅。

第三:畫眉

眉毛是重中之重,有句話說的好,“面部一枝花,全靠眉當家”古人美人們同樣追求眉若遠山的美態,古代沒有現在用的眉筆,一般用的是石黛。

石黛是一種黑色礦物,將石黛放在黛硯上磨,碾成粉末後加水調和,蘸著就可以畫眉毛了,當然有些古代美人們買不起石黛,就用燃燒過的火柴頭沾上水塗抹在眉毛上。

綜上所述,因為古代化妝技術不發達,化妝品比較匱乏,因此古代美人化妝沒有我們現代女性更濃妝艷抹,而且也沒有眼線美瞳睫毛膏等黑科技。

5. 古代女人是怎麼化妝的

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出現了化妝品,只不過沒有現在的齊全,但基礎的套裝還是有的,粉底液,口紅腮紅和眉筆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東西來代替。

雖然古代的化妝品品種也不少,但它們的危害卻非常大,因為古人都是用比較天然的東西直接塗抹在臉上,而這當中的重金屬含量非常高,甚至有人為了美還用砒霜當粉底,相比較而言還是現代的化妝品比較好,沒有那麼多超標的重金屬。這也難怪古代的女子會早早地離開人世了,都是為了美。

6. 古代美女如何化妝以宋代為例,了解古代女性妝飾的發展歷程

自古以來都有「 女為悅己者容 」的說法,無論哪個時代的女性都是愛美的,就如同李白《 清平調 》中所說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正因為一個女人的傾城容貌,才讓一個男人把她寫進了詩里,對她念念不忘;

正因為女人們對美麗的追求,使得我國古代的女性妝飾方面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發展;而宋代是 我國古代妝飾 文化發展比較繁盛的時期,所以,讓我們翻開 歷史 的畫卷,看看宋代女性妝飾是什麼樣的,它是如何發展和演變的。

女性的妝飾分為: 發飾、面飾、服飾、佩飾 等,並且中國古代的女性妝飾文化由來已久,早在原始時期,女性們就會用一些色彩艷麗的東西來裝飾自己,使自己變得更美麗,這是一種人類的本能;而後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張,女性真正開始會化妝, 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那個時期的女性對美麗的追求,不光是為了追求自己的青春美麗,還把會化妝,會打扮自己,當做是一種增加砝碼,取悅君王的一種手段,這是女性們最開始學化妝的初衷。

後來,隨著我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女子的地位開始有了 細微的提高 ,別小看這細微的變化,正是因為這個細微的變化,女性們對化妝的追求,不再是單單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對美麗的追求;慢慢的女性們開始從只對面容的追求, 到向頭飾,服飾方面轉換 。等到了宋朝,女性的妝飾文化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宋朝的女性妝飾文化。

因宋代,是我國經濟大發展時期,國家 繁榮穩定 ,百姓安居樂業,同時也因前代帶給我們的影響,導致宋朝民風開放,對女子的要求不再那麼的苛刻,女性的地位有了顯著提高;並且,宋代的女子享有繼承權,如果她們家中的長輩死去,她們會和她們的兄長一樣, 有繼承財產的權利 ,同時在她們的夫家死去的時候,她們也會有權繼承夫家的財產。所以,宋代的女性是很富裕的,這也間接導致女性對妝飾的需求更高,對女性妝飾的投資也就更多,這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古代妝飾文化的發展。

1. 樸素又不失優雅的「面飾」

在宋代,由於統治者 重文輕武 ,所以宋代大多是文人雅士佔主流地位,這也導致宋代的女性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審美,對妝容的訴求不再像前代一樣,追求濃妝艷抹,而是向 樸素,淡雅 的方面發展。用我們當代的話來說,就是「裸妝」,意思就是說化妝化的似有若無,好像天然就長這個樣子。

身為女性的我們應該都知道,無論哪個朝代, 化妝的第一步都是一樣的 ,就是打底,在當代打底的工具被稱為粉底液,在宋代則被稱為「妝粉」,妝粉從製作成份上看分為兩種,分別是米粉和鉛粉,而其中的米粉,顧名思義,就和它字面的意思一樣,用大米研成的粉末加工而成,《釋名》曰:「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 。」並在《齊民要術》里還有對它的詳細記載。

而另一個鉛粉,它的製作成分里當然不能少了對鉛的運用,但是, 我們都知道鉛是有毒的 ,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處理,會使人的面部發青甚至發黑,所以,在宋代對鉛粉的研製過程中,會加入錫,鋁,鋅等多種化學元素,來使它達到一種 平衡 ,可見宋代對妝飾技藝之高超。

而在宋代,對於鉛粉製作最為鼎盛的地方是在桂林,《桂海虞衡志》曾說:「 桂林所做最有名,謂之桂粉,以黑鉛著槽翁中罨化之 」女子如果用鉛粉化妝,會使容貌增輝生色,所以它又被成為「鉛華」,在宋代大多數女性都愛用鉛粉,即使它的價格昂貴,也擋不住女性的熱情。並且宋代女子在面容上塗粉時,多運用「三白妝」的方式,就是在額頭,下巴, 鼻樑重塗白 ,和當代女性對高光的運用有差不多效果。

2.素雅又不失精緻的「服飾」

宋代,雖然民風開放,但由於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宋代的女性在服飾上面,並沒有承襲晚唐五代的富麗奢華,大膽開放,而是向文人雅士的服飾上靠攏,追求 簡潔質朴,素雅恬靜 。宋代女性在服飾上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整體上呈現出一種窄,瘦,長,齊的視覺感官,這和文人雅士的服飾有異曲同工之處。雖然,宋代女性在穿著上追求素雅之風,但這並不影響她們的美麗。就如《紅樓夢》中所說的:「 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而宋代女子儒雅的穿著,更是襯的引人憐惜。

宋代女性受理學的影響頗深,「儒雅」的穿著是宋代服飾的一大特點,同時在宋代,女性多以纖瘦為美,她們在服飾的追求上,多以 拘謹,含蓄,素雅 為主。雖然她們在服飾上不像唐代那麼色彩艷麗,但她們也有自己對顏色搭配的獨特方式,宋代女性在襦裙上多採用一些明度不那麼高的顏色為主,如淺藍,粉紅,杏黃,淺綠等等。她們在服飾的搭配上,下裙要比上襦的顏色要鮮亮,給人一種莊重,素雅的感覺。就如柳永《南歌子》「 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絳唇 」中對女子的描寫。

1.復雜多變的「眉妝」

自古以來,女人都有著「善變」的代名詞,俗話說的好「 女人心,海底深 」,每個女性對妝容的訴求都是不一樣的,我就拿宋代最富盛名的「眉妝」來舉例子。對於女性來說眉的形狀,就似「 畫龍點睛 」一樣,是一個人面部整體妝容的點睛之筆,正因為這樣,在宋代就有數十種眉妝,如遠山眉、柳葉眉、蛾眉、倒暈眉、月眉等等。

其中最為流行和常見的就是遠山眉,遠山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眉如遠山,具體來說就是它的形狀細長,眉峰處稍稍向上挑起,給人一種縹緲,莊重的感覺。而 歷史 上有名的美女 趙飛燕 ,就是用這種眉妝。在《西京雜記》曾記載:「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 。」可見早在漢代的時候,遠山眉就已經出現了,只是叫法不同罷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遠山眉也沒有消失,到了唐代它被稱為小山眉,而在唐代覆滅後,宋代的建立,才把它更名為「遠山眉」。晏殊在《訴衷情》詞中寫到:「 露蓮雙臉遠山眉,偏與淡妝宜。 」遠山眉的眉妝,正好符合宋代文人雅士的審美,故宋代女性多以遠山眉作自己的眉妝。

2.「眉妝」原料和手法的變化

宋代女性的「眉妝」總體上多承襲唐代的「去而繪之」的畫法。所謂的「去而繪之」的意思就是,女性消去眉毛,再用畫眉的工具,畫上眉妝。朱翌曾說道:「 今婦人削去眉,畫以墨,蓋古法也 」,這種畫眉在宋代是最為常見的。當然,也有一些特別的人,她們追求的眉妝,是那種自然美,她們通過一些修眉的工具,來修飾自己的眉形,然後再用墨,輕輕地描繪,這種工具在宋代被稱之為「 畫眉篦 」,陶谷曾說過:「篦誠瑣縷物也,然丈夫整鬢,婦人作眉,舍此無以代之。余名之曰鬢師眉匠。」

由於宋代對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所以宋代的商業發展迅猛,經濟發達。這導致女性在對「眉妝」材料的運用上,加大了投資成本。在宋代從最初的用黛來畫眉,到開始著重用墨來畫眉;趙彥衛曾寫到:「前代婦人以黛畫眉,故見於詩詞, 皆眉黛遠山 。今人不用黛而用墨。」可見黛逐漸被墨所取代,而墨也就是代表著黑色,這符合宋代女性對素雅,自然的美的追求。並且,由於宋代女性大多都很富裕,所以她們對墨的標椎要求很高,後來還演變成用香墨來畫眉。在陶谷所撰《清異錄》中,對墨的製作過程有詳細的記載。宋詞中曾形容女子畫眉「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 」。可見女性對「眉妝」的追求之高。

隨著宋代「妝飾」文化的日益發展和演變,宋代女性們的化妝技術 越來越純熟 ,正因為女性對「妝飾」的重視,和對自身容貌的重視,導致宋代的女性的幸福指數是中國古代最高的朝代之一。如果用當今的話來說,女人幸福度高了,那麼她們使我丈夫跟著提升,最後導致從小家的幸福衍生到大家的幸福, 社會 的幸福,國家的幸福穩定。

而女性「妝飾」文化的發展,也給宋代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因宋代女性對「妝飾」的高標准要求,使得很多的商家專門為她們量身定製出適合她們的一些 商業模式和商業手段 。甚至,因為有的「妝飾」在宋代本國並沒有,這致使商家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和外商進行貿易的往來。這為我國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帶了巨大沖擊,這也間接的促使一些 外來的文化的流入 。並且,在「妝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還融入了一些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這為宋代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女性「妝飾」的 不斷發展和演變 ,為宋代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同時,它的發展也為宋代的 社會 穩定做出了貢獻。所以說女子愛美,並不是沒有用的,它也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正是因為宋代「妝飾」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後幾代王朝的「 妝飾 」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中國女性美妝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就如司馬相如在《 美人賦 》中所說的:「 雲發豐艷,蛾眉皓齒 ,顏盛色茂,景曜光起,恆翹翹而西顧」,所以,作為當代女性的我們,更應該重視自己妝飾,自己的形象。


參考文獻:

1.田天 宋代女性服飾及其文化蘊涵

2.紀昌蘭 宋代女性妝飾研究

3.司馬相如在《美人賦》

4.陶谷所撰《清異錄》

5.晏殊在《訴衷情》

6.《桂海虞衡志》

7.李白《清平調》

8.《釋名》

7. 古代女子是怎樣化妝的化妝技術是在什麼時候盛行的

古代的女孩子也是比較愛美的,而且化妝的步驟非常的精緻,化妝技術早在古代的時候就開始盛行。已經流傳至今,現在人化妝技術也是五花八門,有很多款式型號化妝品數不勝數。在古代就沒有這種高科技,平時她們化妝所用的彩妝,胭脂,鉛粉,螺子黛化妝技術也是比較好的。通過獨特方式來裝扮自己,在古時候女子化妝真的不失現在的水準。

而且戰國時期畫眉毛的材料也是比較簡單,就是將樹枝燒成炭塗在眉毛上,她們的眉形比較纖細,好像是柳葉眉一樣,所以這種眉毛的形狀比較豐富,也比較多彩。她們塗口紅非常的有意思,就是可以將紅色的紙放在嘴唇上一抹,這樣整個妝面就出來了。可以說古代也體現出每個朝代不同審美觀念,也挺佩服古代人的聰明才幹。將這些普通的東西能夠打造出不平凡的自己,很值得大家點贊。

8. 古代美女都是純天然非也,來看看古人如何化妝

現代化妝術日新月異,如果搭配上美顏相機,甚至能起到「換頭」的神奇效果,但對於許多男士來說這是一個雷區。由於被網上的「照騙」欺騙太多的感情,所以一些男士紛紛抱怨:「如果現代美女也像古代的一樣不化妝純天然就好了。」但是古代美女真的正如這些男士所言,一個個都「純天然無污染」嗎?非也非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中外古代女生都鍾情於化妝,而且他們的化妝技術和化妝條件,一點也不比現在的女生差。下面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古代的女生如何打扮化妝塑造最美的自己。

古代的平民女性確實追求「天然美」,但是這種「天然美」並非指不化妝打扮,而是用化妝品來釋放最自然的自己。由於古代的平民女子需要在田間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她們往往會曬得黝黑,皮膚的褶皺里也會藏有泥垢。如果這些平民美女像網友所言不用化妝品,可能她們的面容會嚇暈這批網友。正如芙蓉要抖落淤泥綻放自己,首先要經過清水的洗滌。古代平民女子要想還原自己的天生麗質,首先需要動用一批清潔用的化妝品。

在古代最普遍的清潔類化妝品,名叫「澡豆」,它類似於今天的洗面奶。澡豆由豆子的粉末揉搓而成,它裡面加了糯米蜂蜜等材料,在護膚的同時還具有很強的吸附性。它的具體功效在唐代醫書 《外台秘要》 里有記載:

按照記載,澡豆除了可以防曬黑讓膚色保持紅潤之外,還能夠洗掉臉上的黑頭和粉刺,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潔面工具。由於材料多源自於農產品,而且蜂蜜等昂貴原料可以用豬腦桃仁替代,所以澡豆的製作成本較低,售價也偏低,下到平民女子上到皇親國戚都買得起。可以說澡豆在古代,是真正的國民產品「國貨之光」。

除了澡豆之外,古代平民女子還有許多專門用於潔面的化妝品,蘆薈膏就是其中一樣。眾所周知,淘米水和蘆薈都能起到護膚潔膚作用,我們的古人在二千多年前就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國的醫書 《駐顏有術偏驗方》 里,記載有這么一個配方:採摘洗凈二百五十克的蘆薈,用火將其汁液逼出,加上肥皂水攪和,再將液體敷在臉上就能起到面膜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蘆薈和肥皂,和今天的成分略有不同,大家不要輕易嘗試,畢竟我們的膚質和古人相差較大。

清潔類化妝品在古代平民女子圈子裡是主流,因為胭脂粉黛等化妝品,敷在臉上之後不便於勞動。不過不需要從事耕織勞作的時候,平民女子也會用上一點兒胭脂粉黛打扮自己,花木蘭在 《木蘭詩》 最後對鏡貼的「花黃」,就是一種花狀的化妝粉或者貼紙。

古代貴族女性經濟條件好,而且長期活躍在貴族間的宴會,她們對化妝品的需求比較大,接觸的化妝品種類也比較多。這些女子不事勞作,有條件天天沐浴更衣,她們不需要清潔類的化妝品。所以古代貴族女子最常用的,是鉛粉、口脂、石黛、胭脂、花鈿、面脂等等專門用於打扮的化妝品。

古人除了擁有眾多化妝品,她們還研發了一套科學的化妝流程。根據宋朝的 《太平御覽》 記載:

這段話裡面的「梅花」指梅花妝,它是唐朝時期皇宮里很流行的一種妝,但是在宋朝卻少有人能化出來,所以壽陽公主化出這種復古梅花妝之後,「宮女皆奇之」,並且紛紛效仿。而壽陽公主勾畫梅花妝時,採用的正是一個標准古代化妝流程。

這個流程的第一步「敷」是指敷鉛粉,鉛粉是用鉛加工而成的一味中葯,它本來用於治腹瀉和寄生蟲,後來被開發成了化妝品。鉛粉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又白又能遮瑕。古代貴族女子化妝首先會先用鉛粉把自己臉上的坑坑窪窪遮起來。第二步「鉤」是指鉤眉,鉤眉和現代的畫眉差不多,不過古人畫眉用的是「石黛」,這是一種黑色的礦物粉末,由於第一層敷了粉,臉上摩擦力大,所以古人能夠用粉狀的「石黛」畫眉,不像今天這樣要用偏油性的眉筆。

化妝流程的第三步「點」是指點額黃。所謂「額黃」就是古代女子畫在眉間以上額頭中央的花紋,「花黃」就屬於這種類型。不過由於大多數女性的化妝功力並不強,自己畫花紋容易畫疵,所以很多額黃都是貼上去的花鈿而不是點的。壽陽公主的梅花妝之所以驚艷眾人,就是因為她在眉心畫了一朵梅花。化妝流程的第四部描,是指描斜紅。斜紅是古代貴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紋,它呈月牙狀,一般畫在臉頰兩側,但畫在眉眼之間的斜紅,能起到現代眼線的效果。

古人化妝流程的第四步驟「含「是指含口脂。口脂就是專門用於塗抹口唇的胭脂,這種胭脂一般會做成紙狀,女子們要化妝時就輕輕含它一口,然後用手指將嘴唇上的口脂撥均勻。古人和我們的現代人一樣也需要定妝,最後一步「抹」就是在臉上抹面脂,將妝容固定住,但面脂風干不足的話古人看起來會油光滿面。

化妝並非是女生的專利,現代許多男演員或者男主播也會化妝。「男子漢絕不化妝」的直男癌思想,在四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過時了。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在 《大招》 里寫道:

其中「粉白」是指在臉上鋪香粉,這種香粉一般由米粉摻雜香料組成,戰國時期楚國許多官員上朝時,都需要在臉上敷這樣一層粉。「黛黑」就是畫眉毛,它也是楚國官員一種宮廷禮儀。屈原作為楚國的政治家兼文學家,他在平時出遊的時候,不僅保留了宮廷「粉白黛黑」的習慣,還學起婦人「簪花」。屈原這種雅俗合璧的化妝技巧,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同樣清高浪漫的名士們繼承了下來。

根據顏之推的 《顏氏家訓》 記載:梁朝時期貴族子弟,一個個「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比起屈原他們打扮的心思更加精細,這群貴族子弟不僅要化妝畫眉,還要用熏煙給自己的衣服添香,還要把自己臉上的雜面剃掉。這一系列操作下來,類似於做了一套現代的外形設計。西晉時期著名的美男子"古代四大帥哥"之首潘安,就是一位化妝大師。

傳說潘安每次在人群前出現,臉上總是帶著妝,他不僅身上帶有香氣,連為他拉車的馬也帶有一股清香。當時許多皇宮裡面的妃子,打扮起來也沒有潘安顏值高,難道這些妃子長得不及潘安嗎?非也非也,西晉的妃子們大多來自於魏蜀吳三國的皇室,她們在三國進宮前已經經過一番精挑細選,被選入西晉宮廷時又經過一道關卡,其上位難度比起如今的選美冠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選美冠軍」們相貌都不及一個潘安,歸根結底是因為潘安的化妝技術特別高強。潘安本身底子不錯,而且他畫眉時很會把握濃淡,塗口脂時很會注意形狀,而且他從來不貼花黃,只追求「但見山水不見亭,但顯眉眼不顯妝」的效果。

古代的帥哥美女們,清一色都是化妝高手。即便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在韓非筆下也得「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所以不存在自然變美的懶人,只有努力變美的美人。西施所在的春秋時期,我國的化妝品和化妝技術還不成熟,但是化妝已經成了顏值俱樂部的必修課。貂蟬、楊貴妃和王昭君所在的年代,化妝技術更是日新月異,她們能夠在各自時代眾多美人里脫穎而出,在三千後宮佳麗里博得寵愛,精緻的妝容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西周時期開始,經過四千多年的發展,化妝從一門技術進化成了藝術。古人採用的許多化妝技巧,在如今得到了改良。例如古人所畫的額黃,由於集中於眉間,它很容易把人的注意力轉移到額頭上,額頭不是化妝重點區,所以額黃會導致觀賞者分不清主次。現代的化妝師們吸取了教訓,把貼花轉移到眼睛打下的一兩厘米的地方,它們能夠將觀賞者的目光聚焦到化妝者的眼睛,恰好眼睛是許多妝容的靈魂所在,它能給觀賞者帶來極佳的視覺享受。


參考文獻:

《太平御覽》

《外台秘要》

《楚辭》

《韓非子》

9. 古人是怎樣化妝讓自己變得更美的呢

1、妝粉。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形狀,使用的時候就能塗成個大白臉。雖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而且據資料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

當然,古代美女除了妝容上有這些內容外,在頭發,配飾,言談舉止,表情上都有限定,看來,在古代能成為人們心中的萬人迷可不是簡簡單單憑妝容就能取勝的。

10. 古代女性是怎樣化妝的

濃妝淡抹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之一。

從出土的戰國時期楚俑便可看出當時已有敷粉、畫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澤粉黛」一詞,最早見諸《韓非子· 顯學篇》,可見,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妝品了。 古代的農業社會一向自給自足,連化妝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動物油脂、香料等為原料,經過煮沸、發酵、過濾等步驟而製成。比較起來,古代婦女沒有今日女性幸運,她們沒有現成的、琳琅滿目的化妝品可供選擇,但是這並不會減弱她們妝扮自己的意願。

古代女人的化妝台前最常用的三樣法寶:

妝粉。
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選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一般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形狀,使用的時候就能塗成個大白臉。雖然有毒,但女人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連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達到從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
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藏青色礦物。描畫前必須先將黛放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胭脂。
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當腮紅使用。後來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的脂膏,從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種手法, 另外還有不少配飾妝的特技, 譬如: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盛放化妝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妝奩」。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可謂久矣,遠古人已知用「止水鑒容,流水沐浴」,穿貝殼獸牙飾以頸項,「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唇」。唐朱慶餘詩曰:「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在強調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古代社會,「女為悅己者容」無疑是女性最大的樂趣及關注所在。盡管每一個朝代的社會背景、政治經濟制度、道德觀念、風俗民情等不同,對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義。環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尤其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附強,終身處在被男性選擇、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爭寵的低劣情勢中。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想要擁有較多優勢,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天生麗質的美貌並非人人可得,於是,大多數女性只有通過人為的妝點修飾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風采,並以此博得異性的好感,而她們本身也在妝點的過程中,也獲得某種程度的心理滿足。

古代女性相當重視肌膚之美,吹彈欲破、瑩潔柔嫩的肌膚是美麗的基本條件,更是用來衡量女性美的一項重要標准,從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詞「手如柔夷,膚如凝脂」、「肌膚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除了肌膚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頭發之美,每日梳理,愛護有加,並多蓄發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著因實際需要而用繩帶束發,再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發髻式樣,變化多端,甚至遠在周代就已使用假發來增加頭上的風情及美觀。

學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視肌膚毛發,最基本的原因應與禮教有關。「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過,除了禮教的觀念外,我想,審美意識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中國婦女有著各式各樣、適合不同需要的保養品。保養品的功用基本上是以保護和預防為主,聰明的古代人在其中再添加些葯方,便增加了它們的治療功效,至於使用方式無非是外用及內服。保養的方式亦可稱得上五花八門,至於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還頗具神秘感,民間街坊爭相窺視是否有密方流傳,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們對時尚的模仿力和感染力是驚人的迅速,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參考資料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0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