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包水餃的手法
餃子在較久之前都是要在過節或是親戚來家時才做的,因為那時的肉難得,餃子裡面要帶葷才好吃。現在就沒有這些拘束了,肉已經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食物,頓頓餃子都沒問題了。但也因為忙著上班,很多人都疏忽了做飯,逐漸沒什麼經驗了。下文就介紹了一些包餃子的做法,不熟練的朋友可以學著哦。
一、和面:溫開水一杯,水裡放些許鹽,麵粉里放雞蛋一個。水要慢慢倒入盆中,筷子不停攪動,感覺沒有乾麵粉,都成麵疙瘩的時候,就可以下手揉了,揉面要用力,揉到面的表面很光滑就好了,這時面光盆光手光是最佳境界。二、拌餡:如果四個人吃,大約一斤肉餡即可。餡里放鹽、味精、薑末、醬油、料酒、香油、水(高湯最好),還可以加點胡椒粉什麼的。順時針攪拌,感覺所有的東西都融合在一起即可。
三、剁菜:選擇你喜歡的蔬菜,一般用大白菜加些許韭菜。韭菜切成小粒,大白菜則要剁了,剁碎之後用紗布把水擠干。然後和韭菜一起放入肉中攪拌,如果淡再加點鹽,餃子餡就做好了。四、擀皮:取出醒好的面團,揉成長條狀,用刀切成小段。用手搓成扁平狀,拿擀麵杖擀的時候,注意中間厚邊緣薄,中間厚防止餃子餡漏,邊緣薄吃起來口感好。五、包餃子:將餃子餡放入皮中央,如果技術不熟練的話,不要放太多餡。先捏中央,再捏兩邊,然後由中間向兩邊將餃子皮邊緣擠一下,這樣餃子下鍋煮時就不會漏湯了。
六、煮餃子:燒一鍋開水,等水沸騰時,將餃子放入,並及時攪動(順時針),防止餃子在水中粘在一起。把大火改成小火,加蓋煮,等到餃子浮在水面上即可。
Ⅱ 女人們包餃子的優美句子
1.我先拿起一張餃子皮,往裡面放肉餡,然後我把餃子口包好,一個餃子就包好了。可是,我發現我包的餃子,跟一個個士兵一樣耷拉著頭,無精打採的。可我並沒有灰心。我又拿起一張餃子皮,往裡面放肉餡,然後我又把餃子口包好。這次,我包的餃子並沒有向上次那樣無精打采,反而意氣風發。
2.媽媽一邊包一邊講。首先拿起一張圓圓的餃子皮,輕輕地放在手心裡,用筷子夾些肉餡放在中間,然後把它對摺合上,使勁一捏邊緣。我好不容易包好了第一個餃子,放在籃子里。我再看看媽媽,哇,已經包了六七個了,我說:「媽媽,你包得好快,我才包了一個呢,而且,你包得像彎彎的月亮,我的呢,是一個小將軍肚。」媽媽說:「不錯嘛,再加油。」我鼓起信心,又包了一個,放到籃子里一比,嘿,和媽媽的真是不分上下了。
Ⅲ 上海女人是怎樣包餃子的
我也認識上海的同學,感覺他們包餃子的方式和東北人都是一樣的。不過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採用一些固定的器具。可以加快包餃子的進程。
Ⅳ 什麼樣的女人不會包餃子
沒有干過家務的女人。
沒有干過家務,沒有做過飯的女人不會包餃子。
包餃子的方法如下:
第一種:餃子皮放入餡料後對折成半圓形,先將中間捏住,然後用左手從左邊邊緣開始向中間捏褶,右手從右邊邊緣開始向中間捏褶,餃子兩半完全合上之後將邊緣捏實彎曲呈元寶狀。
第二種:餃子皮放入餡料,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托住,將餃子皮對折,然後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把其中一邊向里折起約1-2CM,捏緊再向里折1-2CM,再捏緊如此重復直至另一邊,最後收口時把尾巴稍微向上翹捏牢至形如柳葉。
第三種:餃子皮放入餡料,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托住,將餃子皮對折,然後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將左端邊角捏住,左手拇指向內輕推外側皮,左手食指將外側皮形成褶折,拇指配合將褶折捏緊,重復至兩端封口處捏牢。
Ⅳ 包餃子的習俗
在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期已經相當的盛行,一般在年三十的晚上十二點之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的時候吃,這時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因「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關於過年為何吃餃子的傳說,有過很多的版本,一種是說為了紀念盤古開天劈地,結束了宇宙混沌的狀態,於是取「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吃餃子的民俗與女媧造人有關,據傳在女媧捏土造人之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夠固定不掉,女媧在造人的耳朵上扎了一個小眼,用細線吧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後來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造人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陷」(線),用嘴咬吃。
過年吃餃子,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陷,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陷里,來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而且在包餃子的時候,人們常常將糖,花生,棗和栗子或者硬幣包進餃子里,誰能吃到,那麼在新的一年裡將心想事成,事事如意。有些地區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求大吉大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順心,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5)美女怎麼包餃子擴展閱讀:
餃子起源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