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女子常見的幾種發髻的扎法
發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一、結鬟式
結鬟式梳編法,先把發攏結於頂,然後分股用絲繩系結,彎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聳在頭頂或兩側,有巍峨瞻望之狀,再飾各種金釵珠寶,高貴華麗,多用於神女、後妃、貴婦與處女。如李公麟《維摩詰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屬此類發型。八十七神仙圖卷,永樂宮壁畫中,這種發式很多,一般有高鬟、雙鬟、平鬟、垂鬟等幾型式,變化甚多: ★飛仙髻、凌雲髻★
飛仙髻多是兩側結高鬟。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凌雲髻屬於高式的單鬟。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始皇詔後梳凌雲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嬪梳參鸞髻。」這些皆屬高鬟式。
★飛天糹介,垂鬟分肖髻★
「飛天糹介」則是結三鬟於頂,聳立直上。據《宋五行志》記載:「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人結發者三分發,抽其鬟直上,謂之飛天。」古之「百花」發式亦屬這種類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發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肖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為處女發式標志。
二、擰旋式
擰旋式梳編法,是將發分幾股,似擰麻花地把發蟠曲扭轉,盤結於頭頂或兩側。這種發式靈活旋動,很助美姿。據《采蘭雜志》記載:「甄後既入魏宮,宮庭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圖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紈扇仕女圖亦屬於這類發型。擰旋式變化一般有側擰、交擰、疊擰等幾種形式。
★隨雲髻、凌虛髻★
「隨雲髻」類似側擰之形式,其髻如隨雲卷動。據《國憲家猷》記載:「陳宮梳隨雲髻。」這種發式生動靈轉,頗為仕女所好。
「凌虛髻」屬於交擰的形式,其髻交集擰旋,懸空托在頂上。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發式如雲盤回,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紅樓夢》第八十九回:
但見黛玉身上穿著月白綉花小毛皮襖,加上銀鼠坎肩;頭上挽著隨常雲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別無花朵;腰下系著楊妃色綉花綿裙。真比如:
亭亭玉樹臨風立,冉冉香蓮帶露開。
★朝雲近香髻、回心髻★
「朝雲近香髻」類似疊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擰盤,交疊於頂,生動而穩定。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這種發式別具一格,饒有風趣。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亦有此種發式。
回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交擰,盤結回心於頭頂或頭前。據《中華古今注》記載:「梁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禎妃行樂圖屏》中亦有這種發式。
三、盤疊式
盤疊式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系結攏起,再盤疊在頭頂或兩側,稱為「螺髻」。在《凝宮詞》里有「螺髻凝香曉黛濃」之句,這種發式在唐代興起流行,從存世的唐代繪畫、墓壁畫中皆可見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畫及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之仙女,皆類似這種發式。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為後妃公主、貴婦所好,其變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單螺、雙螺、百合髻、盤恆髻等形式。
★單螺、雙螺★
單螺其梳編法是將發股集結,盤疊如螺。置於頭頂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槨內西面北次間之雕飾,亦有些類發式。
雙螺其梳編法是將發分為兩大股,盤結雙疊於兩頂角,亦名「雙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畫》亦有這類發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盤桓髻★
「百合髻」其梳編法是凈發分股盤結,並合疊於頭頂。如圖所示。
「盤桓髻」其梳編法是將發蟠曲交卷,盤疊於頭頂上,穩而不走落,稱為盤桓髻。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長安婦女好為盤桓髻,到今其法不絕。」
四、結椎式
結椎式的梳編法是發攏結在頭頂、頭前、頭後或兩側,然後用絲繩束縛,盤捲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貫住,聳豎於頭上。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趙合德入宮卷發,號新興髻,孟光為椎髻。」皆類似於結椎式,結椎式蘊藉持重,溫文爾雅。從商周一直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皆有延用,其變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拋家髻、墮馬髻等幾大類。
★高椎髻、拋家髻★
「高椎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挽成單椎,聳立於頭頂,據《妝台記》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巍峨高聳,號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晉祠女塑中亦有這種發式。
「拋家髻」其梳編法是在頭頂挽椎成髻,兩鬢緩長,以澤膠貼而抱面。據《唐五行志》記載「貴妃假鬢為首飾,曰義髻,僖宗內人束發甚急為囚髻,唐末婦人梳發以兩髻抱面為拋家髻」。今京劇旦角仍延用之。
★傾髻、墮馬髻★
傾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結椎、傾斜結束置於頭前或頭側,在仕女畫中頗為多見。據《晉書》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墮馬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挽結成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古今中華注》也記有「墮馬髻惟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五、反綰式
反綰式的梳編法是將發攏住,往後攏結於頂,再反綰成各種形式,如綰成雙刀,稱「翻刀髻」。綰成驚鳥欲飛,稱「驚鵠髻」。綰成元寶,稱「元寶髻」。反綰成高牆,稱「高髻」《簪花仕女圖》之發式。據《妝台記》記載:「開元中梳反綰髻、回鶴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歸真髻,貼五色花子。」這種反綰梳編較難,多流行於盛唐,為後妃貴婦之盛裝,如〈韓熙載夜宴圖〉中之一梳反綰式。其變化一般有「雙刀髻」、「驚鵠髻」、「朝天髻」、「元寶髻」等。
★雙刀髻、驚鵠髻★ 雙刀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往上攏結於頂,再反綰成雙刀欲展之勢。據《妝台記》記載:「唐武德中,宮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綰髻,貞元中梳歸真髻,貼五色花子。」皆類似反綰式的發型。
「驚鵠髻」也是反綰式之一。其梳編法是將發攏上反綰,成驚鳥雙翼欲展之勢,生動而有趣。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魏宮人好畫長眉,令作蛾眉驚鵠髻。
★朝天髻、元寶髻★
朝天髻也屬反綰式之一,其編法將發攏上,束結於頂。再反綰成高髻朝天。據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曰:不走落,號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晉祠女像,亦類似這種發型。
元寶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再置木或將假發籠蔽,呈元寶狀。據〈晉書〉記載:「用發既多,不可恆載,乃先木及籠上裝之,曰假髻或假頭。」唐張雄夫婦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類似這種發型。
六、雙掛式
雙掛式之梳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據記載從秦開始,延續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雙丫髻及雙掛髻,這種發式在存世的古畫中特別多見。敦煌千佛洞供養人之侍女與閻立本〈列帝圖〉之宮侍,皆類似這種發式。其變化一般有「雙丫髻」、「垂掛髻」、「雙平髻」等。
★雙丫髻、垂掛髻★
雙丫髻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於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發,俗稱劉海,一般多用於侍婢丫環。
雙掛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發。據〈丹鉛錄〉記載:「北齊後宮之服,女官八品、偏垂發。(注雲:垂發,覆目也,蓋夷中少女之飾,其四垂短發僅覆眉目,而頂心長發,繞為卧髻,宋人詞所謂鬢垂偏荷葉也。今世猶有之」)亦類似這種發式。
★雙平髻 丱發★
雙平鬟屬於雙掛式之梳編法,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於兩側。再束結成環,使其對稱而自平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在仕女圖中頗為多見,多用於未婚少女或兒童。
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系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發。使其自然垂下。
蓮花冠:此圖錄於《太原晉祠女塑》之蓮花冠。其冠似蓮花,以金翠妝飾,束戴於頂髻上。唐宋婦女多好用。
花冠:冠小僅束髻,冠上多有花飾,在明代仕女多好用。此圖錄自唐寅〈孟蜀宮妓圖〉之花冠。 鳳冠:此圖錄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鳳冠,為古代後妃及誥命夫人之禮冠,冠上飾以鳳鸞,真珠玉翠,多於大禮時戴用。
巾幗:巾幗是一種絲織品的頭巾,多束結在頂髻上,再用簪釵貫定,宋梁紅玉喜戴巾幗,故常把女中豪傑稱巾幗英雄。
㈡ 最簡單的古風發型怎麼扎
古裝扎發一直以繁瑣和復雜著稱,讓喜歡穿漢服想要扎古裝發型的小仙女們,望而卻步,喪失學習熱情。其實也有不少簡約又漂亮的漢服發型,非常簡單易上手,哪怕是手殘黨也能學會,讓你輕輕鬆鬆搖身一變古典美女。話不多說,馬上開始學習漢服扎發吧。
步驟1:在扎發前,要准備一把梳子、若干橡皮筋、黑色發夾、古裝精美發飾。這款漢服扎發比較適合長發女生,如果是短發女生,則需要藉助假發包。用梳子將長發梳理整齊,最好是露額中分發型。將長發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披散在身後,一部分散落在左側肩膀,另一部分則垂落於右肩。
步驟2:將步驟1中分好的身後那部分頭發紮成低馬尾,並且用橡皮筋固定。如圖中所示。
步驟3:從右側取出幾縷頭發,將其編織成細細的發辮,注意發辮不宜編織得過於粗厚。
步驟4:將左側的頭發也編織成發辮。把步驟3中編好的發辮沿著頭頂環繞。
步驟5:步驟4中編好的發辮也同樣繞到另一側,並且用准備好的黑色發夾固定,將多餘的頭發隱藏起來。
步驟6:解開步驟2中紮好的低馬尾,使其呈長發狀態披散。
步驟7:到這一步,這款簡單的漢服扎發就完成了,再用准備好的小花朵發飾裝點,看上去清新又淑女,很有大家閨秀的感覺。
㈢ 穿漢服怎樣扎頭發好看
可以選擇長款的編發,也可以選擇盤發。或者是直接搭配花苞頭,都適合搭配古裝。
當然也要結合臉型來搭配發型。
㈣ 古代未出閣女子梳的頭發是怎樣的
古代未出閣女子梳的發型一般是丫鬟和丫髻,就是兩鬢頭發和後腦的頭發都梳成小辮垂下來,在頭上或在額旁梳成兩個小鬟。
未出閣的古代女生的一種發髻的發型,頭發是中分式的,再盤了起來,看起來是很清新又有氣質。偏分式劉海的一種發型,這樣子的盤發發型還有點小長發,也是很好看的古代未出閣女子的一種盤發發型。
古代少女梳雙環髻(基本沒有後面拖條馬尾巴的,五代一個壁畫模糊,暫時存疑),唐代女子結婚後也不盤頭,而是把雙鬟合為單鬟。更小一點的女童梳丫髻或者三小髻。
古代發型編法:
第一種兩邊盤發+麻花辮。
首先將頭發梳理整齊,再將頭發從中間分開,兩邊留出一點頭發,接著將兩邊的頭發盤起來固定住,再將盤好的頭發向兩邊拉出一點,最後將提前留出來的頭發編成兩個麻花辮,在兩邊的盤發上戴上發飾。
第二種盤發。
先用手將頭發梳成一束,將頭發由左向右繞過食指一圈,接著繼續繞圈把頭發纏成一個發髻,用發簪穿過纏好的頭發,再用發簪撩起發髻由右用力向左插,插得時候要留出一部分頭發在發簪柄的下方,最後整理整理頭發就可以了。
垂桂髻。
垂桂髻就是兩邊掛頭發的樣式,在古裝電視劇裡面一般丫鬟就比較愛梳這種,或者是年齡比較小的小女孩,這樣梳顯得年齡小,可愛活潑,一般穿碧綠色漢服比較適合這種發型。那種青春洋溢的感覺。
㈤ 6~13古裝頭發簡單扎法是怎樣的
越來越多的小姐姐都喜歡穿古裝,一款好看的古裝發型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款發型簡潔快手,幾步就好。先把頭發分開固定好,然後把右邊頭發編發,編兩個三股辮,接著把上面的辮子盤起來,下面的辮子擰起來,放在盤好的發髻後面,並用鋼卡固定住。頭發的另外一邊,按照以上相同的流程進行處理,簡易版本的古風漢服發型就完成了。
Step1:將頭發分區,並用發夾固定隔離。
Step5:頭發的另外一邊,按照以上相同的流程進行處理,簡易版本的古風漢服發型就完成了!隨風披散下來的發縷飄逸感十足,側面一眼就覺得是古典漢服美女的形象,窈窕淑女的即視感。
㈥ 古代女人沒有皮筋怎麼扎頭發
古代人他們雖然沒有皮筋,但是她們有這個繩子。畢竟我們都知道古代他們用來做繩子的東西有很多,比如說這個植物的根莖這些,它們也是能夠做成一些繩子來綁這個頭發。
另外我們在看這個古代的電視劇當中比如說之前的《薛平貴與王寶川》這么一部電視劇。在電視劇當中我們就能夠看到這個王寶川,她綁頭發是用這個頭巾。那麼它就是用一些布製作而成的,在那個時候雖然這個皮筋,但是她們可以用這個布料來進行一個綁頭發。
另外就是把這個頭發給結起來,也就是簡單的扎辮子,然後盤旋在這個頭頂上,她們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把這個頭發給綁起來。
最後就是這個發簪,那些古代的電視劇當中,我們都看到一些官員,他們是用這個發簪的,就是把這個頭發卷到一起,然後用這個發簪穿過去,以防止頭發散落。
㈦ 古代女子的發型代表了她們的年齡和身份,各朝代有哪些發型美到讓人驚嘆呢
古代女子的發型確實是代表著年齡和身份,也是女子重要的裝飾,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不斷變化,相關的記載有很多,在古代的書中也有記載大概要有好幾百種。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同朝代的不同好看的發型,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叫法雖然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的類型。
㈧ 怎麼編古代頭發步驟圖解
方法/步驟
1、齊劉海風格典雅的盤發發型:將頭發順著臉頰梳筆直的長發發型,後側的頭發順著耳尖固定成盤發發型,腦後的頭發攏在一起,直接用發帶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