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彈琵琶的女子叫什麼
古代彈琵琶以女性居多,統稱為搊彈家。唐代以後彈琵琶作歌侑酒的女子叫歌女,也被叫做商女,所以有句古詩叫做:商女不知亡國恨。
2. 古代彈古箏的女子叫什麼
彈古箏的人被叫做箏人或箏者。彈琵琶的女子叫琵琶女
3. 古代美女誰彈琵琶
王昭君,蔡文姬,妲己,楊玉環,還有一個最不靠譜的:琵琶精。
4. 古時蘇州河手抱琵琶的女人怎麼稱呼
蘇州河手抱琵琶的女人,古代叫歌女,亦叫商女,她們不知亡國恨!
5. 古代把彈琴的人稱作什麼。
古代人聽歌休閑娛樂的地方叫:
教坊、妓院、戲院等,如XX樓、XX院、XX坊。
裡面彈琴的女子叫:
歌妓、聲妓、謳者、歌姬、歌女等。
相關資料:
歌女是中國近代對以唱歌為職業的女性的稱呼,古代則有歌妓、聲妓、謳者、歌姬等稱呼。像中國古代其他類型的藝人或藝妓一樣,歌妓的社會地位低下,她們多在教坊或妓院表演,近代再加上夜總會、舞廳等,有些會(但不一定)提供性服務。有些歌妓是王公貴族的家妓,除了用作宴客、娛樂外,貴族還以她們作為身份、財富的象徵。
各種稱呼及其由來
古漢語「妓」是指女性的藝術表演者,而「伎」是「妓」的本字,因此以演唱為業的女性稱為歌妓(伎)或聲妓(伎)。後來「妓」在漢語中變成「女性性工作者」的同義詞,為免引起誤會,就多用「歌伎」或「聲伎」。
「謳者」的「謳」是歌唱的意思,「謳者」就是「唱歌的人」。
「歌女」一詞則出現於1920年代末至1930年之間。而歌姬則是美稱,「姬」在古漢語里是對女性的美稱,也有美女的意思,日語中的「姬」也保留了美稱的意義,常用來稱呼貴族女性,日語至今仍然把女歌手稱為「歌姬」。但現在於中文裡稱女歌手為歌姬或歌女則含有貶義,尤其指於酒廊、酒樓、夜總會、游樂場等場所走場演唱為生的女歌手,已故香港女歌手梅艷芳就曾說自己小時候走場表演唱歌,被稱呼為「歌女」,受同學歧視。
「商女」、「秋女」、「秋娘」見於唐朝,杜牧的七言絕句《泊秦淮》中的「商女」就是指歌妓「商女不知亡國恨」。而商女的稱呼源自秋女、秋娘,秋女、秋娘是唐人對歌妓的稱呼,白居易《琵琶行》就把歌妓稱為「秋娘」,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征、羽)與四季相配,因為商音凄厲,與秋季肅殺之氣相應,故以商配秋。於是「商女」就成為歌妓的別稱。
台灣日治時期,有一種叫「藝旦」的歌妓,也作「藝妲」,常於酒樓以戲曲悅客,此名稱最早見於清朝同治年間,她們一般不提供性服務。
英語稱為Sing-song girl,由字面上看,很多人會認為是直譯「歌女」一詞,其實不然。據張愛玲所述,「Sing-song girl」是源自吳語的「先生」一詞,吳語把高級妓女稱呼為「先生」(「先生」可以是對任何人客氣的稱呼,不限性別),而她們必會在宴席上歌唱,英美人就誤把「先生」當作「Sing-song」(唱歌)了。
歷史
先秦時期
歌妓歷史悠久,原始宗教崇拜中有不少歌唱和舞蹈,那些於宗教儀式中表演歌舞的女性相信為後世歌妓、舞妓的前身。夏朝時,夏桀就蓄養三萬女樂,亦即歌舞女藝人。至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地方還保留巫娼,有些歌舞表演則脫離宗教崇拜,變成純娛樂性質。成語「秦樓楚館」為妓院別稱,而古代妓院為歌舞表演場所,所以先秦時期已有歌妓。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嫁給呂不韋前就是邯鄲的歌妓。
漢朝
漢朝時,皇宮中和貴族府中都有很多歌妓,用作於宴席上表演,娛樂君主、貴族、大臣等,少則數十,多則數百。東漢梁冀就蓄養上千名歌妓這些歌妓有時會成為貴族的寵婢,有些會被正式納為妾侍,有些更成為後妃。例如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後衛子夫,本來是漢武帝姊姊平陽公主府中的歌妓。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蓄納聲妓、歌妓的風氣盛行,貴族府中的歌妓往往數以百計,這段時期的歌妓作為貴族顯示財勢的功用最為明顯,亦常出現搶奪歌妓的事,《世說新語》就記載不少關於歌妓的故事。三國時期曹操有一歌妓,唱歌唱得很好,但脾氣很壞,曹操雖然生氣,但又怕殺了她就聽不到那麼悅耳的歌聲。後來曹操訓練一百個歌妓,直至當中有人唱歌像那個脾氣壞的歌妓一樣好,就把她殺了。東晉的石崇,有一歌妓名綠珠,由於石崇性好浮誇,得罪了當時許多權勢人物,後來孫秀見綠珠貌美,欲搶奪綠珠。綠珠矢志不從,並跳樓自盡。
宮廷中亦多蓄歌妓、舞妓,南朝時流行的宮體詩,就是供宮中歌妓吟唱來娛樂君主、貴族之用。一些歌妓也成為後妃,例如陳後主的貴妃張麗華就是歌妓出身。
隋唐
隋唐時蓄歌妓的風氣亦很盛行,貴族、文人與歌妓酬唱、交往也很普遍,有些文人更把歌妓引為知己,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就有不少開於歌妓的描述。唐人傳奇故事中有不少女主角都是歌妓,例如《虯髯客傳》的紅拂女原為楊素府中的歌妓,《柳氏傳》的柳氏為歌妓,《霍小玉傳》的霍小玉被逐出霍王府後淪為歌妓等。詩詞中也有不少關於歌妓的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寫一個嫁作商人婦的歌妓,他自己也有蓄養歌妓,當中以樊素歌藝最好,白居易有詩:「櫻桃樊素口」贊美樊素的歌藝。李商隱有《贈歌妓二首》。女詩人杜秋娘本身就是歌妓(「杜秋娘」即「杜姓歌妓」)。晚唐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詩詞,與歌妓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從內容和形式上看,花間派詞主艷情,柔媚婉約,與「倚聲填詞」、協樂歌詞的性質分不開,以描寫深閨綉房、歌樓妓館的淺斟低酌為主。這些詞通常會於宴會中由歌妓演唱,因此這些詞得以廣泛流傳,歌妓實在功不可沒。
宮廷中也有不少歌妓,唐玄宗愛好音樂,他於開元二年(公元724年)設置左右教坊,掌管宮廷的俳優雜技。當中的宜春院由女伶組成,稱為「內人」;由於她們常在皇帝面前演出,又稱「前頭人」。當時出了一些優秀的宮廷歌妓,如念奴、許和子(許永新)等,二人的事跡見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據載,念奴歌喉有如鑽出了天上的朝霞,雖然鍾鼓笙竽的嘈雜也不能遮遏,因此玄宗對她十分寵愛。 ,元稹亦曾在《連昌宮詞》詩中描寫了當時的情況。許和子是吉州永新(今永新縣)人,因此又稱「許永新」,父親是樂工,據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她從小就喜歡唱歌,且美麗聰明,她的歌唱自然清新,善於變古調為新聲。。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行盛大宴會,但觀眾的喧鬧聲干擾了音樂聲,玄宗很不高興。高力士就建議由許永新登台演唱,以止喧嘩,許永新歌聲一起,場內頓時寂靜無聲,觀眾都被她的歌喉所吸引了。玄宗常常說她的歌值千金。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南方相對穩定,宮廷內外都有歌妓,亦有歌妓出身的妃嬪,後蜀後主孟昶的費貴妃(花蕊夫人)就是歌妓出身。而孟昶善於享樂,和花蕊夫人在宮中亦
宋朝
宋朝時,不少士人都有蓄養歌妓,或與歌妓交往、酬唱,亦影響文學創作和傳播。
其中婉約詞派與歌妓關系很深,北宋初年婉約詞派的詞是為了讓歌妓歌唱而作,內容多為男女戀愛、閨情等。張先、晏殊、柳永等詞人都有不少關於歌妓的詞作。其中柳永更是長期流連妓院,經常與歌妓接觸,常為歌妓、樂工填詞,也常自度新曲,再填詞讓歌妓演唱。他仕途不順,亦可能因為如此,對同在社會下層的歌妓有特別的感情,與她們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當時歌妓們都很喜歡跟柳永酬唱:「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死後,杭州名妓謝玉英出頭,與其他歌妓出錢把他殮葬,每年清明,歌妓們都會去柳永墓拜祭,稱為「吊柳七」或「吊柳會」。他有不少關於歌妓的詞,例如《惜春郎》、《鳳銜杯》等,內容包括描述歌妓生活、描繪歌妓色藝、抒發對歌妓的相思眷戀等,在《樂章集》中有提到的歌妓有蟲娘、英英、心娘、酥娘等。
除了婉約派的詞人外,開創豪放派的蘇軾亦有與歌妓交往,他離開杭州赴密州(今山東諸城),途經蘇州時,有歌妓守在閶門出城處,為他設宴餞行,蘇軾就賦《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送給她。蘇軾的妾侍王朝雲也是歌妓出身,歌妓琴操亦與蘇軾有交情。蘇門學士秦觀也與歌妓交往甚密。而蘇軾的好友陳慥多蓄聲妓,令妻子柳氏不滿,柳氏更當著客人面前擊壁大呼,陳慥因此十公畏懼妻子,此事亦即成語河東獅吼的由來。
北宋末年的歌妓李師師善詞曲、工歌唱,十分有名,連宋徽宗也被她所吸引,更多次離宮與她相會。《大宋宣和遺事》說李師師曾被冊封為李明妃、瀛國夫人等,但國學大師王國維則說李師師從未進過宮廷。周邦彥亦與她有來往,寫了幾首表露愛意的詞贈予李師師,亦有一首《少年游》描寫君臣都與李師師交好,此詞觸怒了宋徽宗,周邦彥被貶謫出京。《李師師外傳》載,金兵破汴,金兵主帥欲把她獻給金太宗,李師師拔下金簪自刺其喉自殺不遂,再吞簪而死。
除了李師師外,周邦彥亦曾與另一歌妓岳楚雲交往。
南宋之後,詞逐漸被「雅化」,較少描寫歌妓的詞,很多詞亦不再適合由歌妓演唱,但當時的詞人仍有些為歌妓而作的詞。
元朝
元朝時,各種職業被分為十等,娼妓、藝妓(包括歌妓)、優伶等同屬於第八等的「倡」,一些演出雜劇的女伶本身出身自教坊司的歌妓。此外,不少歌妓會於歌樓里或宴席中演唱散曲助興,元人夏庭芝的《青樓集》和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了一些歌妓、女伶的生活花絮和事跡,除了演出雜劇和演唱散曲外,她們還會演唱戲文、慢詞、諸宮調等。元朝著名的歌妓有梁園秀、張怡雲、順時秀 、珠簾秀、天然秀等。她們亦與文人交好,有些演出雜劇的歌妓,還與元曲作家建立深厚的友誼,例如珠簾秀和關漢卿、天然秀和白仁甫等。
明朝至清朝中葉
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在秦淮河畔設置「國營妓院」,稱大院,後稱舊院。因此歌妓多集中於秦淮河一帶。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和北京立教坊,到了明朝中葉,找士大夫歌妓的風氣更盛[18]在嶺南亦有歌妓,例如張喬,她生於明萬曆年間,卒於崇禎六年(1633)七月廿五日,字喬婧,一字二喬,又名張麗人。隨母淪落為歌妓,與南園詩社諸子交厚,年僅十九歲就死去,其友彭孟陽等把她葬於廣州白雲山麓梅花坳,當時名士各作詩一首,植花一株於墓旁,號為「百花冢」。
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她們與文人士大夫的風流韻事,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清朝雍正時,雍正皇帝下令廢除教坊司,但樂戶仍然繼續經營妓院,因此歌妓並沒有消失。乾隆時,揚州成為煙花之地,有不少歌妓,鄭板橋的詩就有「千家養女先教曲」一句,可見歌妓之眾多。而《落拓》一詩亦提到「縫衣歌妓家」,鄭板橋的《道情十首》被北京歌妓招哥傳唱,他知道後便託人帶錢給招哥:「宦囊蕭瑟音書薄,略寄招哥買粉錢」。乾隆下江南時,遇到一個歌妓,欲立她為妃,他的第二任皇後烏喇那拉氏就剪自己的頭發來勸諫他,結果乾隆打消立歌妓為妃的念頭。
乾隆、嘉慶年間,經濟的發展刺激妓業,包括歌妓的發展,當時珠江三角洲的妓業十分昌盛,尤其是廣州一帶,趙翼著的《檐曝記》中說:「廣州珠戶不下七八千,皆以脂粉為生計。」。當時珠江上的歌妓分為三個幫:廣州幫、潮州幫、揚州幫,均傳習各自地方的曲藝,互相交流,加上文人的幫助,歌妓場所興起一種叫南音的新曲種。嘉慶年間,嶺南文士馮詢、招子庸等的幫助下,在木魚歌、龍舟歌、南音(皆為嶺南歌曲種類)的基礎上,通過「變其調」而創造出新曲種粵謳,通過歌妓演唱而廣泛傳播。
清末民初至現代
清末民初時,上海的妓院有不少歌妓,韓邦慶的小說《海上花列傳》就是描寫這些歌妓的生活。她們通常被稱呼為「先生」,當時上海有不少從歐洲或美國來的外國人,而歌妓在招待客人時必會唱歌,吳語「先生」又與英語「sing song」音近,所以英語把她們稱為「Sing-song girl」。而中文「歌女」的名稱在1920年代末葉才出現,即民國十四年之後。民國時期的歌女除了在傳統的妓院、酒家表演,還有於夜總會、舞廳等由西方傳入的娛樂場所表演,由於她們多會與客人交際應酬、飲酒,因此又稱交際花(交際花亦包括舞女)。
在秦淮河上,有一種於「七板子」上賣唱的歌妓,本來是於茶舫上賣唱,後來被政府取締後,才改於七板子上賣唱,朱自清和俞平伯就分別於兩篇同樣題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文章描述過她們。雖然這種歌妓是賣藝不賣身的,但當時一些人,包括一些知識份子,認為她們從事的職業不正當。朱自清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10月11日)中,就說到聽歌雖然與狎妓不同,但他覺得她們與娼妓(性工作者)都屬於「妓」,認為她們從事的是不健全的職業,而接近妓者是不正當的行為,所以拒絕聽歌妓唱他又提到她們是「被逼的以歌為業」。而俞平伯則出於對歌妓的尊重和同情而拒絕聽歌,認為聽歌是對她們的侮辱。
台灣由同治年間開始出現一種叫藝妲的歌妓,盛行於日治時期。她們在藝妲間接受訓練和表演,亦會到酒樓、廟會、私人筵席等表演,以演唱戲曲為主,多名藝妲唱曲並作角色扮演則稱為藝妲戲。
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區,同治年間,廣州出現專門收養盲女傳授粵曲彈、唱技藝的「堂口」,這些能彈能唱的失明女歌手被稱為「瞽姬」,被稱呼作「師娘」,俗稱「盲妹」。也有一些歌女到茶館、酒樓賣唱。民初時廣州有一種「曲藝茶座」,第一家曲藝茶座是廣州西關十五甫正街的初一樓,「師娘」常會登台演唱,不久又有健全的女歌手演唱,一些歌妓脫離妓籍後亦加入女伶行列。1918年,校書(歌妓)林燕玉在初一樓客串登台演唱,開了失明藝人和女伶混合演唱之先,後來又有卓可卿等,取代了「師娘」。妓院里的未成年歌女稱為「琵琶仔」,琵琶仔往往會成為妓女(當地人稱「阿姑」)。
「歌女」一詞出現後,由於「歌妓」的「妓」令人聯想到性工作者,而「歌姬」的「姬」又有「寵姬」、「姬妾」的意思,「歌妓(伎)」和「歌姬」的稱呼被「歌女」所取代。在1920年代左右,隨著唱片業和電影業的發展,加上五四前後西方戲劇理論的傳入,令不少知識分子加入演藝行列,藝人的社會地位亦得到提高。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女歌手已不再稱為「歌女」,「歌星」這個名稱亦開始出現。「歌女」亦開始帶有貶義,常用來指一些知名度較低或到處演唱為生的女歌手,直至二十世紀中後期,仍然有人以「歌女」作為於酒廊、酒樓、餐廳、舞廳、街頭(如香港廟街、大笪地等)、游樂場(如香港荔園)等地方演唱,而知名度不高、「檔次較低」的女歌手之貶稱。
6. 歷史上的小喬拿著的是琵琶嗎
在我國歷史上,小喬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美女,其彈奏的應該是「琴瑟」,而非「琵琶」。
琴瑟是古老的漢族彈弦樂器。據文獻記載,由伏羲發明。琴與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
漢代琴瑟
至於琵琶,是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當時(北方)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也被稱為「馬上所鼓也」。
至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才正式進入宮廷。而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直到公元6世紀上半葉才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7. 古代那些小姐們彈的那種琴叫什麼淘寶中有買沒
小姐們一般是彈古箏,「小姐們」一般是彈琵琶,不過我說的「小姐」是指電視里演的歌姬,TB都有的
8. 古代女子應學什麼樂器
一般是古琴,一般文人以及大家閨秀的小姐都會這個的。是高雅的象徵~現在古琴也還有,不過學的人已經很少了。但是我還是我很喜歡啊~另外古箏也是經常出現的樂器。樓上的琵琶一般是風塵女子的樂器的說~↖(^ω^)↗
希望對你有用哈~
9.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彈琵琶,本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姊歸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人。史書上說,王昭君是「良家子」,什麼是「良家子」呢?就是清白人家的子女,漢時,非醫、巫、商賈、百工之子女,為良家子。由她的出身可以看出,王昭君是普通人家的女兒,屬於勞動人民,這對她的性格影響很大,她具備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在王昭君出生200多年之前,在姊歸,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人,他就是屈原,他不僅以優美的文章流傳於世,也以自己的高尚品格教導後來的人走向光明。他面對當時黑暗的形勢,沒有同流合污,反而堅守自己的貞操,與惡勢力做斗爭,他心系楚國,有高尚的愛國情操,在國家蒙難之時,投河自盡。屈原理想就是「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王昭君身為屈原的老鄉,對屈原感受更深,她讀屈原的著作,覺得自己正靠近一個偉大的靈魂,她立志學習屈原。屈原的高尚人格,陶冶了昭君的情操,成為她一生的財富。屈原對王昭君的影響是巨大的。王昭君生活在南方地區,根據司馬遷記載,西漢武帝時期,「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飢饉之患,以故{此口}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可以看出,南方地區經濟不發達,耕作方式簡單,而且自給自足,貧富差距不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南方地區的風俗與中原有很大差別,中原禮教對南方地區影響非常小,這對王昭君影響很大。有些小說,戲曲總把王昭君寫成十分遵守禮教,其實情況恰恰相反。家庭出身,屈原的影響,地理位置,對王昭君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王昭君的性格。第一是敢闖敢拼。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一個人必須要敢闖敢拼,要敢於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愛拼才會贏,如果安於現狀,只會讓自己埋沒一世。王昭君是一個火辣辣的人,她不甘命運的安排,自願放棄優越的宮中生活,來到匈奴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面對匈奴陌生的環境,她不知道什麼樣的命運在等待她,但她知道,如果不拼,自己的人生價值將不會實現,還不如拼一拼。有這股拼搏精神,她不僅獲得了幸福,而且做出了很大的業績。王昭君敢闖敢拼的性格與她來自三峽有很大關系,余秋雨在《三峽》中說:「也許是這里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王昭君)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絕世艷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一些湖北名人,如張居正,張之洞,都有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說:「從三峽出發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捲起一點旋渦,發起一些沖撞。他們都有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拼著全力流注四方。」第二是崇尚自由。由於王昭君自幼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長大,受封建禮教影響較少,所以她養成了崇尚自由,不喜歡被束縛的性格,她進入宮廷,這個束縛人性的地方,感到非常壓抑,所以一旦匈奴來和親,她為了獲得自由,自願要求出塞。由於王昭君崇尚自由,她非常高傲,在宮廷裡面是個冷美人,不喜歡巴結討好,阿諛奉承,這就決定了她不可能被皇帝寵幸。我想,對於熱愛自由的王昭君來說,也許匈奴非常適合她,她在那裡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廣闊的草原自由地騎馬馳騁。可以說,崇尚自由的精神,貫穿了王昭君的一生。第三是大丈夫氣概。王昭君在後宮,沒有趨炎附勢,沒有阿諛奉承,自己雖然地位低,但從不諂媚,雖然很美,但沒有以自己的美色取悅他人,她也像男子一樣到邊疆建功立業,做出了令許多男兒自愧不如的偉業,這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王昭君的行為,體現一種大丈夫氣概,我們可以看得出王昭君胸中的浩然正氣,這遠不是閨中弱女子所能比的。清朝有一個人,叫陸燿,他在《切問齋集·王明君詞序》中說:「夫始之不以色進,有班姬辭輦之賢;繼之不以難委,有馮女當熊之勇;至其去後而赴絕域,偶殊類而輯邊陲,有翁主和戎,木蘭從軍之義。」他贊美王昭君不以美色侍奉皇帝,就像班婕妤,班婕妤是東漢歷史學家,文學家班昭的祖姑,漢成帝的妃子,當漢成帝要班婕妤陪他坐車時,她拒絕了,並勸成帝要以國事為重,王昭君和她一樣,體現自己的骨氣;而王昭君自請出塞,體現了勇氣,正如漢元帝的寵妃馮昭儀,漢元帝有一次游御花園,受到熊的襲擊,其他妃子都躲得遠遠,惟獨馮昭儀用身體擋住了熊;昭君到邊疆,建立了豐功偉績,正如翁主,翁主指的是劉細君,漢武帝時期和親烏孫,也好比花木蘭替父從軍,這是英雄之氣。骨氣,勇氣,英雄之氣,這都是大丈夫氣概,不僅許多女子都自愧不如,也讓許多男兒汗顏,20世紀30年代,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曾拜訪昭君墓,寫下了「懦夫愧色」這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而王昭君,是無愧於這四個大字的。第四是聰明機靈,膽識過人。王昭君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當匈奴來和親時,她自願和親,不僅是因為她渴望自由,也是因為她有其他宮女所沒有的政治智慧,她清醒地意識到當時的政治形勢,比其他宮女都站得高,看得遠;在匈奴,她以自己的智慧,接受胡俗,傳播漢民族文化,使兩個民族和好了六十餘年。漢朝匈奴,兩個曾經敵對的民族化干戈為玉帛,而且時間還比較長,足見王昭君太聰明了。「昭君再嫁」,一般人認為是王昭君的痛苦,但換個角度想想,也可以看出王昭君的智慧來。呼韓邪單於死後,新單於雕陶莫皋要求王昭君嫁給他,這是個很難堪的要求,因為這在漢朝是不允許的,是違背倫理的。王昭君怎麼辦呢?她把問題扔給漢朝皇帝去解決,寫了一封信,問皇帝我該嫁呢?還是回家呢?這真是一箭三雕:第一,保全了自己的榮譽,如果皇帝叫我不嫁,人們會贊揚我的名節,如果皇帝叫我嫁,人們會贊揚我的犧牲精神,後世的那些「理學家」也會畢嘴,不說三道四;第二,沒有得罪匈奴,王昭君這樣做,是讓匈奴人知道,她是按照皇帝旨意辦事,嫁與不嫁,完全是皇帝的意思,王昭君即使不嫁,也該怪那個漢朝皇帝,王昭君沒有責任;第三,王昭君這樣做,體現了漢朝對匈奴的管理,又體現了她的愛國,道德上佔了上風。所以,王昭君成功繞過了倫理關,後世很少有人在這件事上罵她。第五是她的人民性。作家陳鴻在《昭君台》中說:「昭君審美的之根,不是她身體的美,也不是她奉獻的美,更不是她才性的美。而是她的平民意識,她的人民性。」王昭君是勞動人民出身,她具備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陳鴻說:「仔細查看她的足跡,在昭君身上顯示出人民性,是很自然的事情。王嬙來自香溪河畔那個叫寶坪的窮山村,那種山民和山土的乳汁,養育了她,並且把人民性這顆種子深深埋在了她的心裡。」她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百姓的安寧。她自請出塞,是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為民請命,而且實實在在為百姓服務,為匈奴百姓做了許多好事,許多假裝為百姓實則為自己撈好處的人,難道不應該在王昭君面前感到羞愧嗎?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和親女子,如劉細君,解憂公主,文成公主,但為什麼名氣沒有王昭君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王昭君的人民性,容易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第六是愛國主義精神,這是與屈原一致的地方。王昭君繼承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她和屈原一樣,懷才不遇,但她雖然地位低,但還是心繫祖國,渴望為國家出力。有這樣的愛國主義精神,她身負國家和人民的重託,和親匈奴,到了匈奴,她「半為匈奴半為漢」,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換取漢匈六十多年的和平,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王昭君的努力,減輕了漢朝幾百年的邊患,為中原的和平安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盡管王昭君在匈奴有她的苦處,但她看到國家平安,百姓安樂,她會覺得這一生沒有白過。第七是獨立意識。王昭君不甘於住在宮廷,受他人控制,不是任人擺布的木偶,而是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她抓住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自請出塞,由於她受封建束縛較少,她具備一種大家閨秀所沒有的獨立意識,特別像五四時期的那些女性,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自己的姐妹: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黑暗的封建時代能鼓舞受壓迫的婦女。1923年,郭沫若寫歷史劇《王昭君》,就是借用王昭君之事來宣傳婦女解放的。我們甚至可以說王昭君是婦女解放的先驅。以上七條就是王昭君的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王昭君出塞和親,與她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可以說王昭君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女子,正如陳鴻所說:「那個青冢,那種美麗,那種千古的賽過孟姜女、賽過竇娥、賽過每位拖裙走過歷史門檻的婦人的峽江女兒王昭君,早已化作一座清洌的精神豐碑。|
10. 古代抱住琵琶的仙女是誰
八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