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形容女生的詞語,古人18種稱呼美女的詞語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現在人看到美女,打招呼的方式千篇一律,有時候還有點唐突。
比如大街上搭訕:嗨,美女,留個聯系方式吧。天啊,這在古代會被人打的,除非你是高衙內。
古人如何搭訕美女呢?
我最服司馬相如,不出聲,不廢話,七弦琴一張,一曲《鳳求凰》,哇塞,追到白富美。
《詩經》第一篇《關雎》上來就告訴我們怎麼搭訕。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何稱呼美女呢?
現代人通用稱呼:女神,美女,靚女,漂亮姑娘
年輕人之間稱呼:小仙女,小姐姐
社團里稱呼:校花,班花,系花,廠花
二次元:卡哇伊
古代怎麼稱呼美女呢?
通用稱呼
(一)美人
這是古人最古老的稱呼,樸素,簡單,而且源遠流長。
最早出現在詩經,比如《簡兮》: 「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後面歷朝歷代都有使用,我們現在用的「美女」一詞都出自「美人」。
唐朝李賀《染絲上春機》: 「美人懶態燕脂愁,春梭拋擲鳴高樓。」
宋朝蘇軾也有詞句(續麗人行): 「美人睡起薄梳洗,燕舞鶯啼空斷腸。」
即使到了現在,美人這個詞還在使用,存在了2500多年的詞語,足見其生命力。
不過現在各位不要隨便用美人這個詞,因為詞性變了,大街對陌生人喊美人兒,估計一巴掌扇過來是輕的。老老實實叫美女吧。
(二)伊人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蒹葭》中的伊人,顯得那麼恬靜,相比窈窕淑女,我更喜歡在水一方的伊人。
宋朝柳永口中的伊人應該是個國色天香的美女,不然為啥會相思消瘦呢?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後來,伊人不再是美女的專屬名詞,也經常用在男人身上,成了中性詞。
比如宋朝戴復古: 「生絹六幅淡墨圖,伊人筆端有造化。」 這里的伊人指的是畫師儒衣陳其姓。
這個詞好像已經很少用了,不管是文章中,還是生活上,伊人基本上不再使用了。不過你要對熟悉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女拽兩句,估計對方也不會反對。
(三)玉人
「二十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是我記住的最出名的一首關於玉人的詩句。
詩經《野有死麕》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這也許是玉人的出處。也有可能是秦穆公的女兒弄玉的別稱,弄玉嫁給了會吹簫的蕭史,引出了一段「弄玉吹簫」的佳話。
不管出處在哪裡,玉人這個詞用的還是比較多的,而且很多都是優美的詩句。
唐朝元稹《白衣裳》: 「雨濕輕塵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 穿白衣的美女站在雨後院落中,一幅唯美的圖畫。
唐朝唐彥謙《梅》詩中: 「玉人下瑤台,香風動輕素。畫角弄江城,鳴璫月中墮。」
宋朝黃庭堅《定風波》一詞: 「冠帽斜欹辭醉去,邀定,玉人纖手自磨香。」
大街上喊陌生美女:嗨,玉人。我可沒這個勇氣。文章里金童玉女還在用,但是你確定玉人能寫到文章里?
(四)佳人
漢朝李延年說: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裡面有: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唐朝詩仙李白《春日行》: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佳人成了美女的別稱,而那個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傾城傾國的絕代佳人,可謂是終極美女的形容詞。絕代佳人現代去稱呼,估計對方也會接受的,這個詞劃重點吧!
(五)麗人
氣質上稱呼
(一)閨秀
這個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主要形容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
閨秀現在已經不流行了,通俗說法叫富家女,流行說法叫白富美,媒體寫法叫名媛,你要說閨秀,小心被丟到醋缸里。
(二)碧玉
主要是指小戶人家靦腆善良的美麗女子。出自晉朝孫綽《情人碧玉歌》: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宋朝陸游《無題》: 「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入侯家。」
這個詞已經與美女無關了,更多的回歸詞本意,嗯,就是那個綠色,含硅的礦物質。
(三)嬋娟
嬋娟多形容女人姿態美好,代指美女了,當然也可以稱呼月亮,誰叫月亮上有個嫦娥仙子呢?
最早出自漢朝張衡《西京賦》:「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
李白《飛龍吟》這樣寫: 「後宮嬋娟多花顏,乘鸞飛煙亦不還,騎龍攀天造天關。」
嬋娟貌似更多的被稱呼月亮,不過你要說嬋娟,估計大家也能聽懂你在說什麼,所以這個詞還在,可以放心使用。效果咋樣,不敢保證,應該不會被打。
化妝上稱呼
(一)粉黛
粉黛是古代女人化妝品,白粉來塗面,黛粉來描眉,再點一個絳唇,齊活。後來發現代指美女也是那麼貼切,毫無違和感。漸漸的文人墨客爭相相仿了。
最早是誰開始用的不好說了,但是唐代這個詞已經流行起來,特別是白居易《長恨歌》直接把粉黛放到了熱搜里。
唐朝白居易《長恨歌》也說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後來,晚唐詩人鄭谷在《海棠》中也說道: 莫愁粉黛臨窗懶,梁廣丹青點筆遲。
宋朝直接把白樂天的原句各種改編,簡直成了皇宮里美女的專名詞。
比如王安石說《虞美人》: 「同輦隨君侍君側,六宮粉黛無顏色。」
這個詞已經不用了,你說粉黛,大家聯想到的絕對不是美女,估計都以為你要買雅詩蘭黛這類化妝品呢。
(二)紅粉
紅粉最早是女人妝容,早在漢代就有了,《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里有「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
後來呢,紅粉也被用來稱呼美女。
唐朝杜牧《兵部尚書席上作》詩中: 「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
紅粉知己目前還在用,紅粉佳人也在用,單獨紅粉沒人用了,你確定說的紅粉不是用來刷牆的?
(三)紅妝
紅妝本來是古代女子在重大儀式中的盛裝,也被用來稱呼女子了。
這不宋朝晁補之就有詩句《好事近》: 「坐中誰唱解愁辭,紅妝勸金盞。」
這個有人用嗎?我感覺應該用不上了,可以有煙熏妝,淡妝,就是沒有紅妝,更沒人用紅妝來稱呼美女。
容貌上稱呼
(一)紅顏
紅顏一般指女人美麗的容顏。比如三國曹植《閨情詩》: 「紅顏韡燁。雲髻嵯峨。」
後來用在美女身上更顯得形象,比如現在也在用紅顏知己一詞。
清朝吳偉業《圓圓曲》: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這里的紅顏就是陳圓圓了。
紅顏和紅粉一樣,提到紅顏也就剩下紅顏知己了,反正你說紅顏,大家也都明白你想說啥,估計也沒人打你,願意用就用吧。
(二)娥眉
最早娥眉稱為蛾眉,出自《詩經碩人》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形容女人的眉毛彎彎的,非常好看。
正因為娥眉只有女人才有,而且非常好看,直接用來代指美女沒什麼問題,總不能男人也長著一對娥眉吧。
宋朝辛棄疾《添字浣溪沙》: 「赤腳未安芳斛穩,娥眉早把橘枝來。」
娥眉不出名了,峨眉山太出名了,你確定你說的不會被人以為是峨眉山嗎?
服飾上稱呼
(一)紅袖
紅袖最初指古代女子襦裙長袖,由於長袖善舞的女人,美到醉人。用紅袖形容長袖翩翩的美女恰如其分,賞心悅目。
杜牧《南陵道中 / 寄遠》: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元稹《遭風》: 喚上驛亭還酩酊,兩行紅袖拂尊罍。
現在的流行色已經不是大紅色了,不要說水雲袖這種長袖了,你就是穿一件紅色短袖的衣服,都會被人笑話。
你說紅袖,喜歡古龍的以為你再說李紅袖,喜歡網路文學的以為你再說小說網站,反正沒人知道你在誇美女。
(二)金釵
金釵本來是古代女人頭上的金制首飾,由兩股合成,插於發髻的。這個飾品又是只有女人才有,所以也可以用來指美女。
最出名當屬紅樓夢的十二金釵了,一顰一笑十二美,大觀園里處處春。
詩句里的金釵美人又是如何呢?
唐朝韓愈《酒中留上襄陽李相公》: 「銀燭未銷窗送曙,金釵半醉座添春。」
宋朝曾幾道《河滿子》: 「可羨鄰姬十五,金釵早嫁王昌。」
由於紅樓夢的出名程度,金釵生命力源遠流長,哪怕現在已經沒有金釵這種飾品了,大家也知道你在說美女,不過是特定的那十二個美女而已。
人名稱呼
(一)飛瓊
許飛瓊原本是傳說中的仙女,西王母的侍女,後泛指仙女或美麗的女子。
清朝納蘭性德《南樓令》: 「將息報飛瓊,蠻箋署小名。」
這個太生僻了,要不是我查資料,我根本不知道還有這個詞,估計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個詞是說啥吧?
(二)蕭娘
南朝以來,男子所戀的女子常被稱為蕭娘,與之對應,女子所戀的男子常被稱為蕭郎。
唐朝徐凝《憶揚州》: 「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蕭娘肯定不用了,因為我打字的時候連聯想詞都沒有出來。再說娘這個詞形容美女,你想讓她老幾歲?
(三)謝娘
《晉書》卷九十六《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傳》:「王凝之妻謝氏,字道韞,安西將軍奕之女也。聰識有才辯。」 所以後世稱有才有貌的女子為謝娘。
宋朝晏殊《望漢月》一詞中說: 「謝娘春晚先多愁,更撩亂、絮飛如雪。」
同蕭娘一樣,基本沒人用,而且顯得對方歲數大,這詞比蕭娘還生僻,至少我很少聽過。
其實古代還有很多稱呼美女的詞,只不過即使在古代也是小眾文化,比如似花人,解花語等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部分的詞在現在的語境下已經很少使用了。要想這些詞有用武之地,只能穿越回古代,你們准備好了嗎?我已經准備好了,誰給我一個月光寶盒?
圖片來自於網路,有糾立刪。
⑵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⑶ 古代對女性的稱呼有哪些
1、「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3、「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4、「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妻子的稱呼: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內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室人:多數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發室:原配妻子;繼室、續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弦」;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3)戴頭紗的美女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後」,官員之母稱「太君」,一般人之母稱「媽媽」。
⑷ 女女稱呼什麼意思
女女稱呼什麼意思
女女稱呼什麼意思,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被不同的人、事和物影響,也許是情緒也許是一些特殊的情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影響,就比如稱呼。以下分享女女稱呼什麼意思?
女女稱呼什麼意思1
女女是網路用語,晉方言張呼片的有的地域(如壩上地區)將女孩子稱為「女女」。
原始詞義
晉方言張呼片的有的地域(如壩上地區)將女孩子稱為「女女」。
很多網友定義為女性的同性戀
網路詞語
女女,網路用語的產物,大意是指美女,MM之類的人。
網路游戲中指女玩家玩女號
女女,一種顯得可愛的說法(有一些人說女孩顯得太小.說女人過於成熟.女女存在與女孩和女人間)
最流行女人稱呼
一、小姐姐
現在時下最流行的稱呼當然是小姐姐,小姐姐的稱呼透露著俏皮以及可愛,因此你就需要緊跟時代的潮流,相對隨意使用的美女稱呼,小姐姐的稱呼更加熱情以及更加親切,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拉近你跟女人之間的距離,不是一見如故就是深感相知恨晚;
況且小姐姐會迎合女人喜歡被越叫越年輕的心態,無論女人的'實際年齡要大你幾歲還是實際年齡要小你幾歲,小姐姐的稱呼都是在蓄意減少女人的歲數,女人會感覺被你越叫越年輕,跟女人內心深處的需求一拍即合。
二、姑娘
姑娘的稱呼已經開始流行了,你越早使用,越會讓女人感受到耳目一新,稱呼方面照樣會先聲奪人以及先入為主,使用頻率越低的稱呼,越容易讓女人在側耳傾聽之餘,格外看好你;
姑娘的稱呼透露出聖潔,用姑娘稱呼女人不是你高看女人就是你抬舉女人,女人自然而然就會心甘情願以為你而容。女為悅己者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妹子
遇見比你年齡小的女人,既不能叫小姐姐又不能叫美女,除非你想跟比你年齡小的女人成為陌路人或者成為普通異性朋友,倘若你叫比你年齡小的女人妹子,即便有距離感也會被瞬間拉近;
比你年齡小的女人沒事想要跟你聊天,有事會找你幫忙,妹子的稱呼照樣能夠摩擦出愛情的火花,很多單身的男人試圖結交比自己年齡小的女人,到頭來無功而返,只因在對的時間用了錯的稱呼。
女女稱呼什麼意思2
稱呼女性的尊稱
1、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3、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4、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以婦女的頭飾羞辱他。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
7、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紅顏:年青的,美麗的女子。
9、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10、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11、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12、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13、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14、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15、羅敷: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女女稱呼什麼意思3
八種對女性的稱呼
丫頭
唐朝時就叫丫頭了,這個稱呼很「象形」。
古時女子十五歲及笄,成年許嫁。及笄後要結發插簪子(笄)。而在此之前,則是在頭兩邊各梳一個髻,兩邊對立,活生生一個「丫」字。所以丫頭說的就是這個像丫字一樣的頭型。
相似的還有婢女。頭型也是左右對立,只是梳成環,所以叫「丫環」。另外,舊時候北方的小男孩穿開襠褲,女孩則要在下半身處多個片布,就是屁股簾。那片布叫「片子」,所以北方稱小姑娘也叫「丫頭片子」。
黃花閨女
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偶然被飄落的梅花粘在額頭,覺得很漂亮,就把它變成了一種化妝方法,叫「梅花妝」或「壽陽妝」。可花期有限,花瓣也有限,於是人們用紙片、蟬翼甚至魚鱗等物品,上色後代替花瓣。其中黃色效果最好,被稱為「額黃」或「花黃」,而「黃花閨女」一詞也由此而來。
還有更簡單地說法:黃花就是菊花,傲霜高潔,以此來比喻女子的貞潔。所以黃花閨女只能稱呼未嫁女子。第三種說法:古人認為女子未經人事,額頭的絨毛是黃色的。
水性楊花
水性楊花是一種花,很珍貴,中國獨有、頻危物種。別誤會,不是說水性楊花的女人是中國獨有。
水性楊花的學名叫波葉海菜花,生長在雲南瀘沽湖水域。它是一種白色的小花,白天花會浮出水面開放,晚上收攏沉入水中。這大概就算是性格易變吧。可這種花對水質要求極高,稍微污染,立刻就死,該給它立貞潔牌坊啊!
最後,你知道這種花當地人拿來幹嘛嗎?拌上飼料喂豬!貞潔也好放盪也罷,美女和喂豬,算了,不說了……
千金
千金的由來至少有三個故事。
一是伍子胥投吳國。路遇洗衣女,於是上前乞討。吃飽後叮囑洗衣女別說見過他。洗衣女覺得屈辱,竟投水而死。伍子胥為此寫下血書: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騙誰呢?為什麼就死啊?這女子能活到會洗衣服的年紀太不容易了。再說,人都死了,十年後千金給誰呢?
二是周幽王愛褒姒,烽火戲諸侯。褒姒笑了,周幽王按承諾賞給出主意的虢石父千金。
三是古時名妓,往往是官宦或大家的小姐,手親人連累,被賣到青樓楚館。由於色藝出眾,往往不費千金見不著。所以稱千金小姐。這個恐怕有點臆想了,古時千金多是稱呼好人家的女兒,如果和風塵掛鉤,怎麼流行的?
巾幗英雄
古代的貴族婦女,在祭祀等重大場合會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絲做的頭巾式的頭飾,這就是「巾幗」。巾幗也不是單一式樣,有用馬尾做的「剪耄幗」,有用黑紅配色的「紺繒幗」等等。由於是檔次高的婦女用的,所以後來把女中豪傑稱為巾幗英雄,再後來巾幗就變為對婦女的尊稱。
拙荊
《後漢書》記載:東漢梁鴻有文化品德高,對一般女子看不上眼。有個姓孟的大戶家有女,長得很一般,身材也不好,年逾30未嫁。常對人說,我要嫁梁鴻那樣的人。梁鴻得知後乾脆下聘娶了她。可婚後他卻對孟女很冷淡。
孟女問他原因,他說:我要的是跟我一起甘苦過日子的人,你家有錢,整天綾羅綢緞,不是我要的。孟女笑了:其實我也在考察你的節操啊。說完孟女改為荊釵布裙,安心與梁鴻一起生活。成語舉案齊眉說的也是他們的故事。
現代人講究寵妻,心裡真拿老婆當拙荊的,恐怕不多。
八婆
廣東人指愛管閑事的女子,台灣人指長舌婦。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是指早期有個女子排行第八,人稱八婆。她在一富商家做女傭,卻因為愛財,把富商的秘密泄露給與其競爭的英國商人,被時人唾罵。八婆是商業間諜?
二是指女性從事的八種職業:媒婆、接生婆、挽面婆、舂米婆、洗衫婆、擔擔婆、食奶婆、巫婆等。這些人有個特點,就是好打聽。所以八婆又是長舌婦的代稱。
三姑六婆
一般說女性親屬或市井女性都說三姑六婆,跟前面八婆的第二種解釋一樣,三姑六婆指的是女性職業。
三姑:尼姑(佛教)、道姑(道教)、卦婆(看相、算命、跳大神);六婆:牙婆(人販子)、媒婆、師婆(巫婆)、虔婆([妓]院的老鴇)、葯婆(賣葯的)、穩婆(接生婆)。
古時三姑六婆絕不是好詞,無知識無信義無道德底線。發展到現在一般指社會關系中的女性,算是中性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