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信息 » 為什麼古代美女長眉細目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為什麼古代美女長眉細目

發布時間: 2023-03-10 01:29:57

⑴ 中國傳統美女具備那些特點

中國傳統美女具備的特點
1、膚若凝脂

「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細膩而潔白。「膚若凝脂」,皮膚光滑、細膩而潔白,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女人形體美,首先要看肌膚,而膚色白最為難得。《詩經》雲:「素以為絢兮」,素者,白也。「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皮膚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標准。

2、明眸善睞

明潔靈動、富有神韻的眼睛,也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女人之美,焦點在眼睛。「面為一身之主」(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而目又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察心之邪正,莫妙於觀眸子。」李漁認為,女人的眼睛大小動靜與其人的情性剛柔、心思愚慧有密切關系。「目細而長者,秉性必柔」;「目善動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聰慧」。

3、雲發豐艷

烏黑、亮麗、濃密、修長是中國古代美女頭發的審美標准。

「雲發豐艷」出自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雲發」,形容頭發象烏雲一樣又黑又濃;「豐艷」,則形容頭發不僅濃密,而且亮麗有光澤。

4、蛾眉青黛

細長、彎曲、淡青色是中國古代美女眉毛的審美標准。

古人將眉毛稱為「七情之虹」,因為它表現出不同的情態,並使臉更加具有立體感。實際上,古詩中對女性身體的描述,關於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其中,主要強調兩點:細長和彎曲。如司馬相如《子虛賦》:「長眉連娟」;曹植《洛神賦》:「修眉聯娟」;白居易《上陽白發人》:「青黛點眉眉細長」;陸龜蒙《陌上桑》:「長眉亦似煙華貼」;溫庭筠《南歌子》:「鬢垂低梳髻,連娟細掃眉」、「髻鬟狼藉黛眉長、欲斂細眉歸綉戶」等。

5、杏臉桃腮

艷光照人、白里透紅,是中國古代美女面容的審美標准。

古人常用「玉」來形容美女的容貌,如「玉顏」或「顏如玉」,取義玉的溫潤、光潔和美好。除了以上部分名篇名句,還有《古詩十九首》之十二:「燕趙有佳人,美者顏如玉」;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等。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並非著意單純的白色,太蒼白了,沒有一絲血色,會給人以病態的感覺。與白色相協調的是粉紅,白里透紅才是作者們所欣賞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就提出了白里透紅的和諧美的標准,這也是一種健康的美。白色、紅色完美結合的描述還有《漢孝惠皇後外傳》:「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紅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單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

6、櫻唇貝齒

色澤紅潤、口型小巧是中國古代美女嘴唇的審美標准;晶瑩潔白、整齊均勻是中國古代美女牙齒的審美標准。

自古以來,人們常以「紅唇皓齒」、「櫻唇貝齒」來贊美女性唇齒之美,晶瑩潔白、整齊均勻的牙齒配以小巧紅潤、充滿活力的櫻唇,當然會給人以自然健康的美感,對容貌美起到烘雲托月的作用。

7、楊柳細腰

纖、柔是中國古代美女腰肢的審美標准。
腰肢之美,不僅在於其纖細,還在於其柔軟、柔韌。柔並不是弱,而是要表現出一種韌性,柔而有力。
古人以腰肢纖細柔軟為美,也與舞蹈有直接的關系。女性若善歌舞,腰身必更婀娜。要想跳出「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這樣柔曼的《霓裳羽衣舞》,沒有輕盈的體態、細軟的腰身,是很難想像的。史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據說趙飛燕因體態輕盈、腰肢纖細能作「掌上舞」,小蠻因其楊柳細腰、舞姿曼妙而受到白居易的喜愛,對此前文已提及。

古人對女性細腰的賞愛,與中國藝術講究曲線美的觀念是一致的。古代詩詞曲賦中,女子的纖腰常被稱為「柳腰」、「蜂腰」,強調的便是細腰使體態呈現出的曲線起伏。富於曲線美的身材具有柔婉溫和的審美效應。而且,中國傳統上特別強調女性的柔順、服從,在腰部的審美上當然就要求能夠像弱柳扶風那樣隨風擺動。女性特有的陰柔之性決定了柔順是女性形體美的一個重要標准。

8、纖纖素手

白嫩細膩、修長靈巧是中國古代美女手指的審美標准。

古代美女,除了面孔之外,人體最頻繁外露的部分要數雙手了。
古人對美女修長的手形、包括手指贊美有加,常用「纖纖素手」來形容。如《古詩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有「纖纖出素手」,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有「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蘇東坡《勸金船(和元素韻自撰腔命名)》有「纖纖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纖纖」,纖細,形容小巧或細長而柔美。「纖纖素手」,形容手既白嫩又纖細,格外美麗動人。

一雙美手展示給人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愉悅,而且更重要的是顯示自己靈慧的內心,即我們常說的「心靈手巧」。《詩經?魏風?葛屨》有「摻摻女手,可以縫裳」,寫會做針線活的手,強調其靈巧,「摻摻」就是纖巧的意思。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選姿篇中認為:「兩手十指,為一生巧拙之關,百歲榮枯所系」,手嫩者多半相當聰穎,指尖者多半具有智慧。

9、三寸金蓮

纖小、弓彎、白凈是中國古代美女雙足的審美標准。

中國古代女性對自己身體最引以為傲的,不是西方美女那樣的肥臀豐乳,而是美麗的小腳,古人稱之為「三寸金蓮」。這不僅令眾多西方人感到困惑,也令對中國傳統美女文化相對陌生的現代人感到不可思議。「三寸金蓮」源於「女子以腳小為美」的審美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後,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綉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為「三寸金蓮」。


10、軟玉溫香

嬌柔、白膩、芳香是中國古代美女身體的審美標准。

「軟玉溫香」是對女子身體美的描寫,其中「軟」、「溫」是柔和、溫和的意思,「玉」、「香」兩個字頗有概括性,一個表現視覺和觸覺方面的白膩,另一個表現嗅覺和味覺方面的芳香。「玉」、「香」也常被指代女子,如「憐香惜玉」、「偷香竊玉」、「香消玉殞」等。有些詩歌中香玉連用,如溫庭筠詩《晚歸曲》「雀扇團圓掩香玉」、後蜀閻選《虞美人》「楚腰蠐領團香玉」、南宋?劉克庄《清平樂》「一團香玉溫柔,笑顰俱有風流」等。這里「軟玉溫香」一詞就概括了古代美女身體的幾個特徵:柔軟、白膩、芳香。

⑵ 中國傳統美人標准

何謂美女?美女的標準是什麼?

美女,一般是指容貌美麗的女子。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總結得要全面的多,「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以翰墨為香,吾無間然矣」。

關於美麗的標准,生活在不同時代、地域和文化環境中的人,可能存在著「審美觀」的差異,但從總體上來說,仍具有一些較為鮮明的共同點。

綜合中國歷代贊詠美女的不朽名篇,以及古今作者關於美女評價的各種版本,美女研究整理概括出評價中國古代美女的十大標准:

1、膚若凝脂

「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細膩而潔白。「膚若凝脂」,皮膚光滑、細膩而潔白,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女人形體美,首先要看肌膚,而膚色白最為難得。《詩經》雲:「素以為絢兮」,素者,白也。「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皮膚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標准。

「膚若凝脂」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形容春秋時衛庄公夫人庄姜的肌膚之美。可以說,生為黃種人的漢民族,自先秦以來就以肌膚白為美。如左思《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周邦彥《南柯子》:「膩頸凝酥白,輕衫淡粉紅」等。

作為白的極致的「雪」和晶瑩透明的「冰」,也常被用作修飾美女的肌膚。「冰雪」一說出自莊子《逍遙游》:「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後世借用者很多,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五代薛昭蘊《浣溪沙》:「倚風凝睇雪肌膚」;吳文英《賀新郎·湖上有所贈》:「雪玉肌膚春溫夜」;清·蘇曼殊《本事詩》:「烏舍凌波肌似雪」等。古詩詞中有一個流行的術語是「玉骨冰肌」,蜀主孟昶在《玉樓春·避暑摩訶池上作》中贊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蘇軾《洞仙歌》中轉述此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蘇軾在另一首詞《西江月·梅花》里借用了這個說法:「玉骨哪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表面是詠梅花,實際上暗指他的伺妾朝雲;楊無咎《柳梢青》也有「玉骨冰肌,為誰偏好」。

在描寫女子身體的詩句中,「玉」字出現的頻率遠超過「冰」、「雪」兩字。中國人偏愛玉,因為「玉潤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潔也」(《春秋繁露·執贄》)。光潔溫潤的「玉」,也常用作形容美女的肌膚。如江淹《麗色賦》:「仙藻靈葩,冰華玉儀」;柳永《晝夜樂》:「膩玉圓搓素頸」;柳永《合歡帶》:「一個肌膚渾似玉」等。據《王子年拾遺記》記載:劉備的妻子甘皇後玉質柔肌,姿態光艷。一次劉備召甘後到白綃帳中。下屬遠遠望去,只見帳中的甘皇後好比月下聚雪。河南進獻一個玉人,高三尺。劉備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後。甘後和玉人潔白齊潤。劉備說:「不意我玉人乃有兩也。」

以上詩詞分別用「脂」、「皎」、「酥」、「冰」、「雪」、「玉」、「素」等字眼,形容身體之白凈、光潔、柔滑。

2、明眸善睞

明潔靈動、富有神韻的眼睛,也是中國古代美女的主要標准之一。

女人之美,焦點在眼睛。「面為一身之主」(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部》),而目又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察心之邪正,莫妙於觀眸子。」李漁認為,女人的眼睛大小動靜與其人的情性剛柔、心思愚慧有密切關系。「目細而長者,秉性必柔」;「目善動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聰慧」。

「明眸善睞」出自曹植的《洛神賦》,形容洛神的眼睛明亮靈活,善於顧盼傳情。美目顧盼生姿,更增美女媚態。中國古代文人對美女眼睛的描寫,虛寫多於實寫,特別注重眼睛的魅力,或者說眼睛的神韻。如《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曹植《美女篇》:「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陶淵明《閑情賦》:「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曹雪芹《紅樓夢》:「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等,也都是描寫美目光彩之魅力的千古名句。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見底。中國古代詩詞曲賦中也常用「秋水」、「秋波」之類的說法,來形容美女清澈明亮的眼睛。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揚」,「清揚」是水汪汪的意思,以汪汪的清水比喻靈動明麗的眼睛;晏幾道《採桑子》:「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覺未多」,以「千斛明珠」比喻明潔靈動而溫情脈脈的眼神;唐代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仁秋水」,以秋水比喻明潔的眼池;唐代元稹《崔徽歌》:「眼明正似琉璃瓶,心盪秋水橫波清」,以「琉璃瓶」、「秋水橫波清」比喻明潔而靈動的眼睛;劉鶚在《老殘游記》中寫道:「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以「秋水、寒星、寶珠」比喻明澈有神的眼睛,以「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比喻又黑又亮的瞳仁;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女子的眉眼常用「眉蹙春山,眼顰秋水」等。

3、雲發豐艷

烏黑、亮麗、濃密、修長是中國古代美女頭發的審美標准。

「雲發豐艷」出自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雲發」,形容頭發象烏雲一樣又黑又濃;「豐艷」,則形容頭發不僅濃密,而且亮麗有光澤。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濃密的頭發為美。古詩中常用「雲」字來形容美發的烏黑濃密,如《詩經·鄘風·君子偕老》:「鬒發如雲,不屑髢也」。「鬢」意為頭發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贊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發有如天上的烏雲,擁有這樣一頭黑發便不屑於使用假的發髻了。再如和凝《臨江仙》:「雪肌雲鬢將融」,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將雪白的肌膚與烏黑的鬢發對照描寫,更襯托出鬢發之美。古代婦女的發型以發髻為主,只有濃密的頭發方能梳理出花樣繁多的發髻式樣。由於濃密的頭發不是所有婦女都能天然擁有的,故而假發興盛起來。假發的興盛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古人對濃密頭發的喜愛和追求。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亮麗的頭發為美。古人常用「鑒」字來形容美發的烏黑發亮。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左丘稱贊仍氏所生之女「鬒黑而甚美」,並將她那一頭黑亮而充滿光澤的頭發比作銅鏡。又如《昭明文選·七辨》:「鬒發玄髻,光可以鑒」;蔡邕《青衣賦》:「玄發光潤」。「鬒」和「玄」都是稱贊發黑的詞語。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長發為美。我國古人對婦女的長發情有獨鍾,如《新唐書·後妃傳》記載,唐高祖之妻竇皇後出生時發垂即過頸,從三歲開始發與身等,及長大成人更是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烏雲。南朝虞通之《妒記》記載,晉明帝時,蜀主李勢女兒被大司馬桓溫納為小妾,桓溫的妻子,妒火中燒的康長公主,由於看見李有一頭委地的長發而不忍殺之。又如《陳書·高祖紀》載:「張貴妃發長七尺,鬒發如漆,其光可鑒」。七尺只是一個概數,形容女子的頭發甚長,美態可掬。

雲發飄飄是一種美,更多的則是將頭發綰成發結,盤在頭頂、腦後、或垂在兩邊,稱為發髻或髻子。古代女子發髻式樣繁多,爭奇斗艷,唐·段柯古所著《髻鬟品》中列舉的歷代宮中發髻有近三十種,清·鮑協中著《續髻鬟品》,又加上近四十種。比較流行的大概是徐士俊《十髻謠》中的十種,分別為:鳳髻、近香髻、飛仙髻、同心髻、墮馬髻、靈蛇髻、芙蓉髻、坐愁髻、反綰樂游髻、鬧掃妝髻。

4、蛾眉青黛

細長、彎曲、淡青色是中國古代美女眉毛的審美標准。

古人將眉毛稱為「七情之虹」,因為它表現出不同的情態,並使臉更加具有立體感。實際上,古詩中對女性身體的描述,關於眉毛可能是最多的。其中,主要強調兩點:細長和彎曲。如司馬相如《子虛賦》:「長眉連娟」;曹植《洛神賦》:「修眉聯娟」;白居易《上陽白發人》:「青黛點眉眉細長」;陸龜蒙《陌上桑》:「長眉亦似煙華貼」;溫庭筠《南歌子》:「鬢垂低梳髻,連娟細掃眉」、「髻鬟狼藉黛眉長、欲斂細眉歸綉戶」等。

眉毛的細長和彎曲兩個特點,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蛾眉」。蠶蛾的觸須細長而彎曲,故稱。如《詩經·衛鳳·碩人》:「螓首蛾眉」;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蛾揚兮」;傅玄《有女篇·艷歌行》:「蛾眉分翠羽」;和虞《記室騫古意》:「清鏡對蛾眉」;張祜《集靈台》:「淡掃蛾眉朝至尊」;白居易《井底引銀瓶》:「宛轉雙蛾遠山色」;顧夐《玉樓春》:「枕上兩蛾攢細綠」等,都是贊美蛾眉。

比喻眉毛細長、彎曲的,除了「蛾」字,還有「月」、「柳」等字眼。如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紅唇寫朱,真眉學月」;杜牧《閨情》:「娟娟卻月眉」;晏殊《浣溪沙》:「鬢蟬欲迎眉際月」;晏幾道《菩薩蠻》:「愁春細畫彎彎月」等,都是寫月眉。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李商隱《和人題真娘墓》:「柳眉空吐效顰葉」;唐·趙鸞鸞《柳眉》:「彎彎柳葉愁邊戲」;韋庄《女冠子》:「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唐·王衍《甘州曲》:「柳眉桃臉不勝春」等,寫的都是柳眉。

「眉毛美」不僅在於其「形」,還在於其「色」。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寫出了眉之形與色。眉毛顏色有深有淺,但美女偏重於淡,偏重於青。古詩中常將美女的眉喻為「遠山」、「春山」。遠山很淡,這是無可懷疑的,春天的山不像夏天的山那麼濃郁,因此這些顏色都是淡青色的。如《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西漢卓文君眉如遠山,一時成為時尚,稱為「遠山眉」。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眉斂遠山青」;柳永《玉蝴蝶》:「翠眉開、嬌橫遠岫」;韋庄《荷葉杯》:「一雙愁黛遠山眉」;顧夐《遐方怨》:「兩條眉黛遠山橫」;晏幾道《菩薩蠻》:「春山眉黛低」等等,寫的都是遠山眉。黛,是一種青黑色顏料。古代女子常用黛畫眉,故稱眉為眉黛或黛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如屈原《楚辭·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青黑色顏料畫眉。李商隱《無題》詩:「八歲偷造鏡,長眉已能畫」,連幼女也學畫長眉,說明畫眉在唐朝的流行程度。韋庄《謁巫山廟》:「春來空斗畫眉長」,反映宮女以與人比賽畫長眉來消磨時光;晏幾道《浣溪沙》:「日日雙眉斗畫長」,描寫歌妓日日畫眉斗長,爭妍比艷。唐朱慶餘《近試呈張水部》:「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妝畫好後,女子自忖,該不該問問夫婿:畫的眉形及深淺是不是時髦呢?

5、杏臉桃腮

艷光照人、白里透紅,是中國古代美女面容的審美標准。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多強調其艷光照人。如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庄姝兮,苞濕潤之玉顏」;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顏盛色茂,景曜光起」;張衡《定情賦》:「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艷而秀容」;曹植《洛神賦》:「轉眄流精,光潤玉顏」;曹植《靜思賦》:「紅顏曄而流光,卓特出而無匹」;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閑」等,都突出描寫了美貌的秀美、光澤。

古人常用「玉」來形容美女的容貌,如「玉顏」或「顏如玉」,取義玉的溫潤、光潔和美好。除了以上部分名篇名句,還有《古詩十九首》之十二:「燕趙有佳人,美者顏如玉」;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等。

古代詩詞曲賦中描寫美女面容,並非著意單純的白色,太蒼白了,沒有一絲血色,會給人以病態的感覺。與白色相協調的是粉紅,白里透紅才是作者們所欣賞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鄰家女:「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就提出了白里透紅的和諧美的標准,這也是一種健康的美。白色、紅色完美結合的描述還有《漢孝惠皇後外傳》:「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紅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單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

古人常用花來比喻美女的容貌,常用的花是桃、杏、芙蓉(蓮)等,強調臉色如花之嬌艷。這個「色」,當然是「白里透紅」。常用的詞語是「杏臉桃腮」、「桃腮粉臉」、「人面桃花」、「面若芙蓉」等。《詩經·召南·桃夭》中早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用盛開的桃花比喻待嫁女子豐美的容貌。「杏臉桃腮」,臉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紅,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杏臉桃腮,乘著月色,嬌滴滴越顯

⑶ 古代女子的眉毛為什麼叫小山眉。改如何理解

「小山眉」是古代婦女的眉型之一,因遠看像座小山,故名小山眉。

明代楊慎的《丹鉛續錄·十眉圖》:「 唐明皇 令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嶽眉;四曰三峯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逐煙眉;九曰拂雲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

(3)為什麼古代美女長眉細目擴展閱讀:

小山眉大多是古裝劇中用到的眉形,這種柔和的眉形其實是鵝蛋臉適合大多數眉形。形可以襯托整個臉型和人的氣質,因此,很多人選擇了粗平眉,讓人的臉型看起來更加小巧、精緻、立體。事物都具兩面性,雖然粗平眉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粗平眉過於英氣,缺少了女孩本該有了柔美感。

想要改變氣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換種眉形啦!眉毛自古以來就是表達情感、彰顯氣質的重要部位。宮廷劇《延禧攻略》可以說是「畫眉教科書」般的存在。

在後宮一路開掛的魏瓔珞,可是離不開標志性「新月細眉」的助力。「新月細眉」其實就是深受古代女子喜愛的「小山眉」,纖細又有一點弧度,增加面部線條感。

細長、有弧度、眉色淺淡,是復古眉形的特點,而小山眉到現在依舊備受追捧。比起韓系一字平眉,這樣纖細的眉形更能凸顯氣質,優雅不失個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山眉

⑷ 你見過現代女子的化妝神技,可你知道古代美女又是如何化妝的呢


這是唐代詩人元稹寫的一首詩,詩中完整地描述了古代女子化妝的程序:傅粉——施朱——垂鬟——釵鬢——暈眉——拂花臉——行梳——施靨。

接下來讓我們按這一流程,一起來看一看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


因古代女子歷來崇尚膚色白嫩,所以,敷粉是化妝的第一步。

粉,在我國的 歷史 記載中早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有記載:「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有脂澤粉黛,則倍其初。」又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中也有一句形容鄰家姑娘的美貌時:「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都說明了春秋時期的女子,就已經開始用粉來裝扮自己的妝容了。

在古代,不僅是女子喜歡傅粉,男子也很喜歡。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期,朝廷里的郎官和侍中都喜歡傅脂粉。還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不僅人長得俊美,而且還很喜歡傅粉。《三國志》中記載,「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在《世說新語》里還記載了關於何晏的一個有趣的故事:「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何晏的皮膚太白了,許多人都懷疑他是傅了粉的原因,就連魏明帝也想一探究竟。

於是,魏明帝曹叡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大夏天讓何晏吃了一碗熱湯面,這皇帝的恩賜自然是無法拒絕的,何晏吃下去以後,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了,只能拿自己的紅色朝服來擦汗。可是盡管脂粉被擦去了,但是何晏的膚色依舊潔白,俏麗如初,原來,何晏不傅粉皮膚也有那麼白。


從此,就有了「傅粉何郎」這一成語,用於形容男子容貌俊美,膚色白凈。

古代女子用的妝粉,最古老的有兩種:一種是以米研碎製成的"米粉";另一種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 "胡粉"。

對於米粉的製作,《齊民要術》中就有詳細地記載了制粉的方法,是用大米製成的一種潔白細膩的「粉英」,然後再加入丁香花揉於粉中,就成了可以用來妝面的米粉,這種類似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

鉛粉,據《博物志》中記載,是商紂王通燒鉛錫而煉出來的,用來給後宮的嬪妃修飾面容的,又稱為「鉛華」。比如成語「洗盡鉛華」。早期的鉛粉並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都是「糊狀」,所以又被稱為「胡粉」。

後來到了漢代以後,人們便將鉛粉脫盡了水份,製成了利於長期收藏的粉末或固體。


南宋時期福州的狀元黃朴,在他十七歲的女兒黃升病逝以後,就曾經隨葬了許多的粉塊,那些粉塊都被做成了幾何形和各種花瓣形,而且每一塊粉塊上還有凹凸的梅花、蘭花、荷花等紋樣。

後因米粉不容易持久定妝,而鉛粉用久了又會中毒,所以,後來又有很多人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妝粉。

比如:唐代時期,宮人用細粟米加入西域香料製成的"迎蝶粉";宋代時期用益母草、蚌粉、臘脂等材料調制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清時期宮中嬪妃們用紫茉莉花仁蒸熟後製成的"珠粉"等。

每一個朝代有每一個朝代的 時尚 潮流。

傅了粉,然後就該"施朱"了。

"施朱"其實指的就是"紅妝",用胭脂塗臉頰和口唇上,使人的容色更加 健康 有生氣。

古代,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胭脂"據說是匈奴"焉支山"的一種紅藍花做成的,又名燕脂。西漢時期,霍去病把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就流傳著一首謠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據說,是張騫把胭脂帶回了中原,取代了以前用的硃砂。


胭脂的做法是紅藍花在花開之時,整朵摘下來,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地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把裡面的黃色淘出去以後,便成了顏色鮮艷的胭脂了。

《紅樓夢》有一段描寫:

另外,在德齡郡主寫的《御香縹緲錄》(又名《慈禧後私生活實錄》)中描寫,慈禧所用的胭脂,是採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凈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漿後,用細紗過濾取汁,再把當年新繅就的蠶絲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曬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可見,胭脂對女性化妝是何等重要。


胭脂,在唐代時尤為盛行,比如:王建的《宮詞》:「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裡潑紅泥。」說的是一個宮女在盥洗完畢後,臉盆中便沉澱了一層紅色的泥漿。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意思是說楊貴妃紅妝之重,連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紅色。

雖然這些說法有點誇張,但多少也反映了當時的濃妝之風。

除了面脂,口脂當然在古代也是十分被看重的。戰國時宋玉在《神女賦》中描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參則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有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的紅唇之美。

唐代時,人們把抹口脂又稱為點唇。早期,人們只是用硃砂點塗嘴唇,後來,人們又在硃砂中加入了油脂和香料,凝成膏狀放入盒內,稱為「口脂」。到了唐朝時期,女性的唇妝樣式也越來越多了。


到僖宗年間,其種類有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媚花奴共十六種,並稱為胭脂暈品。

這些唇妝制式大都符合唐朝人「櫻桃小口」的審美觀點,後來在這些唇妝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先在唇間點上口脂,然後向兩邊加以暈染,在唇部中央勾出如花瓣的輪廓,也有勾勒唇形如展翅蝴蝶,稱蝴蝶唇。


所謂「垂鬟」和「釵鬢」也就是關於古代美女的發型和發飾了。

古代女子的頭發以長發如雲為美,所以,每天的發型和冠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增加女子的儀容,又能體現女子的年齡和身份。古代女子的發型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然後再裝飾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關於發式的起源,在《事物紀原》中有記載:

意思是從燧人氏開始,頭發便紮起來了,女媧的女兒用荊條穿在頭發裡面,到了堯帝的時候就有了用銅棍橫著貫穿打著結的頭發,到了舜帝時候就懂得用象牙、玳瑁等作發髻,這就是釵的雛形。

到了周代,《禮記》中明確規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這是成人的標志,所以,此時束發梳髻是最為普遍的發式。

秦漢時期的發式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了,發髻的形式也千姿百態,但總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梳在腦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漢代時期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也稱為「椎結」,其樣式就像一把木製的棰子。這種發式主要是普通婦女家居時用。在《後漢書·逸民列傳》中記載著一個故事:

東漢詩人梁鴻娶孟光為妻,出嫁那天,孟光打扮得光鮮亮麗,裝飾入時,不料過門後梁鴻七日不理她,後來孟光醒悟,於是「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梁鴻才大喜贊道:「此真梁鴻妻也!」可見,在當時梳椎髻這種發式,是一種勤勞賢淑的象徵。

關於描眉,最早《詩經》裡面就有:"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而且對於描眉的韻事也有很多。比如:漢朝張敞為婦畫眉、唐朝掃眉才女薛濤、虢國夫人淡掃蛾眉等等,都體現了古代女子的"眉情萬種"。

對於眉形,每個朝代流行的也不一樣。先秦時期,史料中已經有了關於畫眉的主要原料「黛」的記錄,可見眉妝已經開始風行。

《列子·周穆公》說:「施芳澤,正蛾眉。」又有《衛風·碩人》中描寫衛庄公夫人齊庄姜的形象:「手如柔黃,膚如凝脂,齒如抓犀,蜂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中的「蛾眉」即是對齊庄姜的長而彎彎眉毛的贊美。可見,先秦時期最流行的眉妝是「蛾眉」。


從漢代開始,眉妝迎來了第一個高潮期,眉型從長眉到八字眉,還有以眉色命名的遠山眉,以及愁眉十分多樣化。

首先流行的長眉,其特點是長和闊,它是從蛾眉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當然這股流行之風還得歸功於漢武帝給宮人螺子黛畫眉和「令宮人掃八字眉」。而八字眉又是在長眉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而來的,因眉頭抬高而眉梢部分壓低,形似「八」字而得名。

其它的眉式如遠山眉,西漢人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又據《漢書》記載,是漢成帝皇後趙飛燕之妹美女趙合德所創的一種眉型,其眉如遠山含翠,因其秀美,世人爭相效仿。遠山黛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其特色是眉色的不同以往,顏色略淡,細長舒揚,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後面遙遠的連山。

漢代還流行過一種驚翠眉,但很快被梁冀妻子發明的「愁眉」所取代了。《後漢書梁冀傳》言:「(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

到了唐朝時期,唐代的開放浪漫,不僅表現在政治、思想、文學。藝術上,也滲入了眉妝這一細節中,令其變幻莫測,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初唐時期流行新月眉,眉妝崇尚長、闊、濃,非常醒目。從貞觀年間閻立本所繪《步擎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宮女皆作此妝。

盛唐時代,流行的眉型為長、細、淡,有蛾眉、遠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陽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

到了中唐時期,八字眉重新流行,和烏唇、椎髻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時世妝」。李商隱亦詩吟「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額捧黃」。

晚唐的眉妝繼承了濃和闊的特點,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葉眉」,以及血暈妝、柳眉等 時尚 眉樣。「桂葉雙眉久不描」的形象在《答花仕女圖》中躍然紙上。

宋元兩代的宮女和民間女子的眉妝基本是復古的長蛾眉。宋代後妃都偏愛唐代遺風的倒暈眉。倒暈眉,眉尖和眉身仿照月眉,但在尾部暈染擴散,由深入淺,化入鬢發。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專制的加強,致使女子委順從命,所以清代女子的眉妝眉頭高而眉尾低,眉身修長纖細,楚楚低眉。比如,曹雪芹筆下才高氣傲的林黛玉也是「兩彎似盛非盛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花臉"即花鈿妝面。所謂花鈿(diàn),專指古代婦女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在唐代時期最流行。

關於花鈿的起源,宋高承說:宋武帝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木蘭辭》中"對鏡貼花黃",其實也是花鈿的一種。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而詩中的"輕紅"即斜紅,也是古代一種特殊的面飾,梳妝時,在女子眼角兩旁各畫一條豎起的紅色彎彎新月形。

據張泌的《妝樓記》記有一個故事: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宮中有一宮女,叫薛夜來,文帝對她十分寵愛。一天夜裡,薛夜來陪文帝燈下看書,沒注意撞上屏風,頓時鮮血直流,傷處如朝霞將散,留下了兩道疤痕,但文帝對她寵愛如昔。於是其他宮女也模仿薛夜來的樣子,用胭脂在臉部畫上這種血痕,名"曉霞妝"。時間一長,便演變成一種特殊的妝式——斜紅。

"滿頭行小梳",梳,乃指齒較疏者,原用作理發;篦,則齒密,原用作除垢。梳篦,統稱為櫛;梳篦不光是當時的日常用品,同時也可以插於發間,作為裝飾。而且梳的品種也有很多,有竹木做的,有金銀做的,有玉做的,還有象牙做的等等。

梳篦是古人重要的日常用品,婦女幾乎梳不離身,甚至一度形成發間插梳之風氣。

很久以前,人們在頭上插梳,主要用意不是裝飾,而是為了彰顯身份。魏晉以後,插梳之風再次在貴族婦女間流行。至唐宋時,這種風尚由皇室貴婦發展到地方官員、富商大賈的家眷以及歌舞姬間,風靡一時。


蘇軾有詩雲:「山人醉後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

梳子在唐代女子的眼中超越了單純的實用范疇,更多地承載了她們對美的追求和想像,各式各樣精美絕倫的梳子為雲鬢花顏的女子平添了綽約風姿。

由於插梳之風愈演愈烈,梳篦的材料也越來越奢侈,白玉已經滿足不了女人們爭奇斗艷的需求,金、銀、象牙、玻璃等通通被用來製作梳子。

後來,為了遏止這股奢侈之風,朝廷不得不頒布政令。《舊唐書·文宗紀》記載,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曾專門對公主宣旨:「今後每遇對日,不得廣插釵梳。」即使如此,這股風潮並未停止,且變本加厲。

到了兩宋,插梳風氣絲毫不遜於大唐。蘇軾在《於潛女》自注中說:「於潛婦女皆插大銀櫛,長尺許,謂之蓬沓。」陸游也在《入蜀記》中提到,蜀地未嫁的女子「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北宋初期,宮中流行「白角冠梳」,人人爭相效仿,寬大的冠梳甚至影響到女子乘轎和走路。宋仁宗對這種風氣厭惡至極,下令禁止使用白角製作梳子,且梳子長度不得超過四寸。可是宋仁宗去世之後,奢靡之風卷土重來。


北宋晚期流行「太妃冠梳」,用金銀飾之,或以珠璣綴之。各地宋墓出土的金背木梳,應該就是這種奢靡風氣的實物縮影。盡管皇帝們三令五申禁止奢侈,卻始終未有效果,可見女子對美的執著與狂熱。

當然,除了梳子用來裝飾以外,古代送梳子還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結發糾纏一輩子的意思。

而且有些地方,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還有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最後的「施靨」即"點面靨",也稱"妝靨"。是古代婦女在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或用金箔剪刻成花紋貼在額上或兩眉。這樣金箔花紋叫"金鈿",若用在兩頰的,也稱"靨鈿"。

而且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只局限於圓點,有各種花樣,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最初面靨並不是為了妝飾, 也就是面靨由來的另一個關鍵原因。它最早是作為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

根據資料,在古代當某妃例假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的時候,就會在臉上點上小點,稱為點痣,也叫點"的",女史一看就知道這些妃子是特殊時期了,就不會再把這個妃子的名列出來了。

在臉面注以紅點的妝飾方法在漢代已有記載,《釋名》:

但是,元稹這首《恨妝成》最後一句:"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妝容雖美,卻最恨無人欣賞,最後一句,我們彷彿聽到了美人的嘆息聲!

⑸ 你認為中國衡量美女漂亮的標準是什麼

眼睛是心靈之窗,宋慧喬和李英愛就有這樣的美麗雙眼。在中國大而有神的雙眼最受人們喜愛。

⑹ 古代美女通常長什麼樣

具體長啥樣,誰也沒見過,不過也不是沒有標準的。
----------------------
中國古代的美女則心須具備這些條件方可稱為美女。
1、烏發蟬鬢。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人的秀發應該象黑漆一般烏黑油亮。站立的時候,長發就象黑瀑布一般直瀉而下,不但要有光澤,還要散發出迷人的香氣.
2、雲鬢霧鬟。
雲鬢霧鬟是形容女人的發髻如雲霧一般,高高束起。
3、蛾眉青黛。
周朝的女人,流行畫眉,先把眉毛剃去,再以「黛」來自由描繪眉毛的形態。所謂「黛」就是用筆把眉毛處塗黑的意思。在《詩經》和《楚辭》中,形容美女的眉毛為「蛾眉」。所謂「蛾眉」就是眉型象蛾的翅膀般淡而自然。這種眉毛,是當時最流行的眉型之一。
4、明眸流眄。
除了嘴巴以外,眼睛也是傳達盛情的工具之一。有句成語「眉目傳情」,說的就是這回事。一對美麗的眼睛,自古以來就是形容美人的重要條件之一。所謂
「明眸」指的就是又黑又大的眼睛,而「流眄」也就是俗稱的「拋媚眼」。試想,一個女人如果用一雙美麗的眼睛,似笑非笑地向男人拋媚眼,那麼男人便會很容易被誘惑了。
5、朱唇皓齒。
顧名思義,朱唇皓齒便是紅艷艷的嘴唇和白皙的牙齒。所謂朱唇輕啟,貝齒微露,紅唇不僅可使牙齒顯得潔白,而白皙的牙齒更能襯托出嘴唇的鮮明色彩,因此這兩個條件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6、玉指素臂。
自古以來,中國便相當重視手指。有一種算命方式「摸骨」,摸的就是指掌。一個美女不但要把指甲留得很長,同時還要修剪得很整齊。有人說十指可以代表一個人一生的巧拙,同時跟人生的興衰榮枯也有很大關系。手指纖細的人多半相當聰穎,指尖尖細表示具有智慧,肘部豐滿,手臂圓潤的人,容易成功。最理想的手指應該是指頭尖,手指細、長,柔嫩。符合這些條件的手指,便是大們平時所稱的「纖纖玉指。
手指之外,美人的手臂,還必須細白、柔嫩,如凝脂般豐滿、圓潤而具有彈性,這樣的手臂,便被形容為皓臂、素臂。
7、胖瘦得宜。
中國的美女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唐朝楊貴妃般肉體豐盈的美女,(可喻為牡丹);另一種則是漢朝趙飛燕型的纖細美女,(可以喻為楊柳之姿)。也就是嬌艷誘人的貴婦型美人和既理智又有氣質的纖瘦美人。在這兩種美人中,中國人還是比較偏好後者。因此,多半的文學、史書中所稱頌的美女,都是屬於纖細型的,例如,楚靈王對細腰的女子特別感興趣,因此後宮的女子便拚命減肥,希望能博取楚靈王的喜愛,因此後宮因而餓死了不少的女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更是這樣清瘦的猶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代表。
除了纖瘦細腰之外,肌膚也必須晶瑩剔透,最好能象雪一樣潔白。「雪膚」也是一個美人必備的重要條件之一。
8、蓮步小襪。
「蓮步」是形容纏過足的女人移動步伐時的模樣,「小襪」則是指纏足的女性所穿的小小的襪。因為後面有專門一章敘述「纏足」,因此這里省略不提。
9,紅妝粉飾。
這里指女人抹上白粉搽上腮紅的模樣。
10、肌膚芬芳。
美女肌膚中帶有芬芳的香氣,不過並不是胭脂的香味,而是由女性肌膚中自然散發出來的香氣。

⑺ 古代女子的眉毛有哪幾種

1、柳葉眉

柳葉眉,眉毛兩頭尖,呈柳葉型。是一種經常受到稱贊,女子都喜愛給自己描畫的眉形。眉型彎曲的幅度相當大,同時呈現弧型的這種眉毛,且從眼頭長長的到達眼尾的後方。

2、分梢眉

古代婦女眉式名,即因眉梢分叉而名之。眉尖細而色濃;眉梢廣、分叉而色淡。據《海錄碎事》載,曾盛行於唐代玄宗時期。

3、長眉

漢代在貴族婦女中流行以長眉為基本式樣的眉妝。長眉是在蛾眉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它的特點是長而闊。

4、八字眉

漢武帝曾令宮人畫八字眉,後歷代相沿習,尤盛行於中、晚唐時期,其雙眉形似「八」字而得名。眉尖上翹,眉梢下撇,眉尖細而濃,眉梢廣而淡。

5、遠山眉

最早源於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遠山眉的特點是細長而舒揚,顏色略淡,清秀開朗。

除此之外還有雲紋眉、蝶翅眉、柳葉眉、蝠形眉、螳螂眉、鴛鴦眉、花眉、直眉、環眉、刁眉、方眉、尖眉、點眉、鴨蛋眉、棒槌眉、葫蘆眉、火焰眉、壽字眉等。

《丹鉛續錄》載:「唐明皇令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嶽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雲眉(又曰橫煙眉),十曰倒暈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