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信息 » 為什麼陝西白河美女多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為什麼陝西白河美女多

發布時間: 2022-03-04 01:22:26

Ⅰ 為什麼陝西安康白河縣的方言和湖北黃岡的方言是一樣的

因為都是一個官話區,而且距離有比較近。

Ⅱ 陝西白河的水是白色的嗎

我認為它是白色的水,基本上都是白色就是一種青色。

Ⅲ 為什麼陝西省白河縣的「小王鍋」收不了台了只能看到受干擾的cctv1\7,和四川康巴、西藏、新疆等台,效果

衛星的軟體升級了吧,又改加密方式了。。。。。哎,就是逼得大家用有線,給他交錢。可惡。

Ⅳ 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 最漂亮的美女是誰

當然是尐嘴prince

Ⅳ 白河縣為什麼這么窮啊,全是山區城市

沒有地方企業,外地企業進來需要過3關,縣政府,地方政府,當地居民,每過一關都得扒一層皮,外地企業都害怕了,也就沒人來投資了

Ⅵ 想追個陝西女生,誰告訴點有關山西的資料,多點話題啊 咸陽的

陝西,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陝北、關中屬雍州、陝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於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而神秘。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有中國教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這里是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 秦嶺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我國大地原點就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 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200至500公里。 當今的陝西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08年),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羌族等。 陝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陝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台山(南五台)、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陝北榆林的紅鹼淖。
編輯本段三分大秦
陝西南北狹長,由北向南可分為地理、歷[1]史、文化、氣候、語言、人種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區:陝北、關中、陝南。由於陝西省超過1/3的面積和人口均位於秦嶺以南,因此陝西省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陝西的境內的秦嶺被親切的稱謂父親山,渭河和漢江共為母親河。而朱䴉因為其分布地被稱為陝西的省鳥。陝西從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稱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
塞外文化——陝北
紅色聖地·塞外明珠
陝北位於北山山脈以北。 陝北南部是黃土高原地區,北部是毛烏素沙漠地區。位於「北山」以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陝北是中國革命聖地。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起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陝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台,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陝北成為華族(漢代以後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陝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後,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陝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區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後才逐漸有所改變。從陝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殘留在征服者的語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實記錄。 歷史文化:戰國時代秦國大將蒙恬,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里,並且修築長城,留下了我國古代邊防的豐富的歷史和人文遺跡;而作為革命聖地,陝北又是新中國的發祥地和中國精神的象徵。 經濟:陝北土地原本貧瘠,因為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戰略後而生態環境完全改變,又因發現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業、稀土等重要資源而迅速崛起。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晉語。 氣候:溫帶半乾旱氣候。 代表城市:陝北為關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輻射區域,南部中心城市為革命聖地延安;北部中心城市為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
中原文化——關中
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關中位於北山山脈以南、南山(秦嶺)山脈以北。 關中南部是渭河沖積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難攻。「八百里秦川」關中號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小麥和玉米產區。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谷,東迄潼關港口,東西寬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類型是河流階地和黃土台塬。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台塬。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布著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台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台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歷史文化:西秦文化,是中國中心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朝歷代的建都首選。從上古時代藍田猿人,到中華文明的發源華胥古國,再到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三皇」,從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豐鎬,再到近代的西安事變,一直到國家在西安宣布實施西部大開發,那裡一直是中華文明的中心。 西安鍾樓
經濟:關中是全國重點城市群,重工業、紡織工業、高科技產業、電子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旅遊業是關中地區的支柱。 語言:漢語族,中原官話關中片。 氣候:南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少雪。 代表城市:關中城市群是全國率先發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設城際軌道交通網。代表城市東有「東府」渭南;西有「西府」寶雞;北有「同官」銅川;中有西咸都市圈——包括十三朝古都省會西安、千年帝都咸陽以及中國唯一的農科城楊凌國家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示範區(地級市級別,省長親任管委會主任,而且楊凌本身就是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關中特寫之咸陽篇 咸陽城標——鳳凰銜陽
咸陽...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咸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國帝都. 咸陽是是陝西省第3大城市。省轄市,中國著名古都之一。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魅力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2004年,又被評為首屆中國魅力城市。 為了充分體現尊重歷史、復興文化、改善生態、再鑄輝煌的理念,「咸陽湖」兩岸將以兩寺渡公園、釣台西照、細柳清風、渭水晚情、防洪渠系、渭濱公園、咸陽古渡、渭陽新區、長堤石刻、古渡公園、化工之光、杜郵春草、上林晨曦等景觀,展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藍天白雲相映,與咸陽千年古都呼應。
秦蜀楚文化——陝南
巴山楚水·魚米之鄉
陝南位於秦嶺山脈以南。 陝南地貌特徵為「兩山夾一川」:北部的秦嶺山脈、南部的大巴山區及中部的漢水谷地、丹江平原。主要由古生界變質雜岩組成,是陝西農林特產和有色金屬資源的富集區;氣候潮濕多雨,常年溫熱,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水稻產區。陝南位於「南山」秦嶺山脈以南,總面積74017平方公里。秦境秦嶺是秦嶺山脈的骨幹,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一般海拔1500~35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秦嶺以太白山為主峰,由西分為三支,由北而南山勢漸低,至漢中盆地邊緣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東山勢逐漸遞減,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間以紅色斷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級階地。太白山仍存留有第四紀冰川,而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蝕冰磧地形保存完好。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為建設中小型水利電力工程提供了條件。川陝間的大巴山走向西北——東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1500餘米,東西長約300餘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稱大預山。大巴山北側諸水注入漢江,上游系峽谷深澗,中、下游迂迴開闊,形成許多山間小「壩子」。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較為集中。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和鎮坪等縣由灰岩組成的山地,岩芽、溶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發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陝、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著名的漢中、安康盆地,是陝西主要的農業區和亞熱帶資源寶庫,也是陝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區! 歷史文化:中部和西部為蜀文化,東部為秦、楚文化;是漢族重要的發祥地。劉邦曾被封為漢中王,漢朝因此得名,漢族也因此得名。劉備曾在漢中稱帝,因此劉備政權被稱作「蜀漢」。 經濟:陝南經濟以生態農業、漁業、林業經濟為基礎,航空產業、葯業、旅遊業為支柱。隨著陝南進入全國重點支持戰略,陝南已經成為了連接華中、西南的交通樞紐。 語言:漢語族,西南官話,中原官話關中片、秦隴片。 代表城市:陝南為關中城市群的南延伸和輻射區域,西部中心城市為「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漢中;中部中心城市為「上壅古城」安康;東部中心城市為華中南交通樞紐城市商洛。 陝南三市簡介 丹江
商洛市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轄1個區、6個縣,市府駐商州區。總面積195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萬人。 商洛地形地貌結構復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嶺谷相間排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布。商洛主要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錢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縱橫交錯,支流密布。橫垮長江、黃河兩個流域。北部氣候屬暖溫帶,南部氣候屬亞熱帶。其風土人情,既兼北國之曠野,又融南國之靈秀。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丹江為漢水流域的一部分,洛河為黃河的一大之流,東流 商南金絲峽
河南洛陽入黃河。該地區具有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和人文特徵,該地區的人飲食方面既有南方特點,又有北方特點,面、米、玉米都是日常主食,主要特產是核桃、板栗、柿子,以上特產的產量居陝西省各市之首,核桃出口量歷年來一直佔全國六分之一左右。該地區一年四季氣候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既栽種北方的小麥、玉米又有地區種植南方的水稻。商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具有開發旅遊產業的潛在優勢。商洛道(亦稱商於古道)是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旅遊景點有老君山、天竺山、塔雲山、牛背梁、金絲峽、仙娥湖和丹江漂流等。溶洞有天洞、佛爺洞、月亮洞、玉虛洞等,其中柞水溶洞群被譽為「北國奇觀」。商洛東部各縣區(商州、商南、洛南、丹鳳、山陽)的方言屬中原官話關中片,西部各縣(柞水、鎮安)的方言屬中原官話區秦隴片。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江橫貫其中。面積: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60多萬。行政區劃:現轄10縣1區,市政府駐漢台區。 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 漢中地處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 漢中夜景
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大部分區縣(漢台、南鄭、城固、洋縣、西鄉、勉縣、城固、略陽)的方言屬中原官話區關中片,,其它各縣(鎮巴、留壩、佛坪)的方言屬西南官話區。 安康市位於陝西省以及西北地區(行政規劃上而言)最南端,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南方氣候特徵,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轄1區9縣。 漢江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東北與商洛市(鎮安、柞水)接壤。 安康是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行政規劃上而言)水、熱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東部各縣區(漢濱、平利、旬陽、白河)的方言屬中原官話區秦隴片,西部、南部各縣(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鎮坪)屬西南官話區。 陝南特寫之漢中篇 漢中----漢王朝的發祥地,西北小江南,中華聚寶盆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游歷漢中,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陝西省漢水之濱的漢中地區,跨越洋縣和城固縣,其主體在洋縣境內。於1983年建立,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7549公頃。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國內外科學界廣泛關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嶽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靄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見;午子山山勢險峻,壑幽林密,素有陝南「上華山」之稱,其山中2500餘畝世界珍稀白皮鬆蔚為壯觀;褒谷口石門景區高峽平湖,儀態萬千,仿建的石門棧道依山傍水,凌空飛架,再現了秦漢棧道的宏偉風貌和形制特色;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南湖天靈地秀,林茂竹修,曲徑通幽,是一處集錦式的水上園林;西北最大的柑桔生產基地,城固十萬畝桔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游園采桔,其樂融融;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里飄香;還有百萬畝油菜、五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
編輯本段氣候資源
陝西屬大陸季風性氣候,由於南北延伸達800公里以上,所跨緯度多,從而引起境內南北間氣候的明顯差異。長城沿線以北為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陝北其餘地區和關中平原為暖溫帶半乾旱或半濕潤氣候、陝南盆地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山地大部為暖溫帶濕潤氣候。 陝西溫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氣溫在7~16℃。其中陝北7~12℃;關中12~14℃;陝南的淺山河谷為全省最暖地區,多在14~16℃。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陝北-10~-4℃,關中-3~1℃,陝南0~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陝北21~25℃,關中23~27℃,陝南24~27.5℃。春、秋溫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溫差小,冬季南北溫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遞減,受山地地形影響比較顯著。年降水量陝北400~600毫米,關中500~700毫米,陝南700~900毫米,其中陝南的米倉山、大巴山和秦嶺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區,年降水量多達900~1250毫米。 陝西省各地降水量的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降水最多,佔全年的39%~64%,夏季降水量又以陝北地區最為集中。秋季次之,佔全年的20%~34%。春季少於秋季,春季降水量佔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佔全年的1%~4%。暴雨始於4月,於11月結束,主要集中在7~8月。 關中、陝南春季第一場320.0毫米的降水過程一般出現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現在6月下旬後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間,暴雨相對集中,關中、陝南出現洪澇較多。

Ⅶ 陝西白河縣有哪些迷信

白河是一個現代化氣息很強的地方,迷信只是個別

Ⅷ 陝西白河將來會並入湖北嗎

陝西白河將來很難並入湖北,因為這種謠傳還是房間是有的,但是想並入湖北的話太難,這種區域性的問題,除非國家硬性規定,不然的話很難

Ⅸ 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到底有多少人口縣城有多少

白河縣總人口為20.90萬人,其中男性11.2萬人,女性9.7萬人,全縣有少數民族人口184人,其中回族138人、蒙古族28人,其它民族18人。
夏商時期白河為梁洲地,周代為麋國地,稱鍚(yang)穴。秦時稱鍚縣,屬漢中郡,東漢末,建安二十四年(219),改屬西城郡(今安康)。
三國、晉、鍚縣屬魏興郡。北周時鍚縣改稱豐利縣,屬西域郡。唐至五代豐利縣屬均州。後唐、晉、後漢後周至宋,豐利縣屬金州地(安康)。宋乾德六年省豐利縣入鄖縣。元代屬金州之旬陽縣地。

明成化八年(1472),於旬陽東置白河堡。成化十二年(1476),改設白河縣,以境內白石河得名,隸屬新設之鄖陽府(今湖北鄖縣),次年改屬金州。明萬曆十一年(1583)金州改稱興安州,白河地屬州轄之旬陽地。清乾隆四十七(1782),只安州升為興安府,仍轄白河縣。

中華民國時期,白河縣屬陝西省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撤銷道制,白河縣屬省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安康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署,第五行政公署)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河縣隸屬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區行政督察公署管轄。1950年,隸屬安康分區專員公署管轄,專員公署轄區又稱專區。1969年專區改稱地區,白河縣屬陝西省安康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安康地區改安康市.現白河縣屬安康市管轄。

Ⅹ 關於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的照片

安康市白河縣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