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好看圖片 » 唐世富字好看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唐世富字好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07 01:10:19

❶ 字輩怎麼樣分的

山東徂徠先生石介後人各地字輩
山東泰山徂徠石氏由石作蜀祖七十四代起,石介祖二十八代起行輩:
仁義禮智信剛正忠孝賢
慶歷聖德書文集有本源
徂徠石氏山東寧陽石家大孟村分支行輩字(68代起):
雲遠祥瑞兆,循茂愈際春;
祖德同天久,君恩共地長。
泰宗方運恆,寧支厚顯榮;
詩書禮義宣,文慶緒延昌。

徂徠石氏另一支字輩排列:
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緒昌;
鴻修繼慶化,駿德裕祥光

泰安范鎮後楊庄:金,清/經,樹/西,興,家

山東蒙陰縣:光鴻裕整立,增運紹統家
蒙陰石姓黑龍江綏化市分支: ......喜 運 少 通 ...... (由石少成提供)
另:石介之弟企、會、合遷鄆城、鄄城等地輩分排序(68代起):
崇懋德延遠,世毓賢奇昌;
家邦永興振,光憲緒東康;
泰成慶履效、清廉祥安際
浙江新昌縣石姓相關字輩
新昌:
所存在本源,黽勉復並營。
祥開禮樂先,五服甚分明。
愛敬須端始,道義隨發生。
事修惟至德,千載仰儀型。
沃洲:
如月恆日升,山阜岡陵川。
浙江象山縣茅洋鄉墳山村:
開泰聖賢生,中邦政事行。
先人惟積善,克守振朝廷。
福建同安石姓各支字輩

海豐 田墘鎮石氏輩序:
瑞興萃育泰達道永嘉長
前山鄉、獅嶺鄉輩序:
同宗衍慶世澤綿長
兩支原字輩至「長」字結束,今後統一輩序列下:
敦篤和睦祖德騰芳富貴顯揚基業永昌

福建南安字行:
甫安一時騰,奮起奕世業,詩禮傳家訓,昆曾永鴻錫

福建同安-廣東興寧各分支
廣東羅定市素龍街道(長房六世庄公裔,由「華」字輩宗親提供):
榮華家豪強,天錫慶其昌;
福中生俊秀,奕世顯明揚。

江西分宜縣操場鄉(三房六世廷龍公裔,「應」字輩在興寧相應為11代):
應萬維茂盛,賢文家國昌;
禎祥有福兆,蘭桂自騰芳;
禮義詩書久,榮華富貴長;
成都宏世澤,永享武威堂。

廣西興業縣沙塘鎮(長房六世庠公裔,「振」字輩在興寧相應為13代):
振啟玉永萬,慶宗德長煜;耀

崇山公廣西容縣分支(二房六世世富公裔,「道」字輩在興寧相應為10代):
道宣公支:道自振廣曰,蘊峻秉瑞佩;南樹
道傳公支:道自廷勝金,定珠慶兆品;立光
道熙公支:道自振尚文,雲應永才蔭;受家
羨昭公支:道自廷勝元,高裕邦運起;興家
福建同安-福建武平宗盛公各分支字輩
贛南各縣宏澤公裔:
宏猷光大耀,祖宗仲萬均;
汝石應允有,國正爵位尊;
家和福自遠,德盛聲倍榮;
忠厚承世澤,詩書啟賢昆;
和善余慶茂,興嗣發運洪。
(四修增派行)
共寧純臣范,群懷孔孟仁;
皇恩施滿族,朱紫佐朝廷。

贛南各縣念四郎裔:
盛世衣冠大,清朝禮義家;
彰明忠孝意,奕葉仰光華。
(四修增派行)
仁愛視至上,道德為高尚;
廉潔心靈美,善良萬代揚;
族和事業興,耀祖創輝煌;
(興寧石姓江西興國、泰和、瑞金、於都、贛縣等地部分分支也用此字輩排行,「盛」字輩在興寧相應為12代)
福建同安-平和縣分支崎嶺鄉下石村(舊名黃竹坑、豐村)石氏
唐朝同安鶴(高)浦,元朝漳浦濠(官)潯,明朝平和黃竹坑。漳浦一世君祿公(必勝公,系入閩十世大猷公之五世孫),漳浦七世(平和始祖)魁耀公。

其昭穆序:
魁應一廷,爾元文士,長茂永安,
耕讀為本,詩禮傳家,恭行君子,
正心修德,學道愛仁,忠信篤敬,
貽謀繩武,顯祖榮宗,冠冕百世,
天祿萬鍾,錫禧衍慶,迪吉興隆。

河北樂亭石姓一支字行為:「宣慈慶德,書品忠正,敦貽萬惠。」

山東徂徠橋溝行輩是 .......登。.道(金) 學宗仁義..........。因祖石介字守道,為避諱,道改為金。但有的地方還使用「道」。如汶口鎮石家莊村等。

❷ 申姓的字輩排行

河南太康申氏字輩「林田運本(繼)貴華西……」
河南信陽申氏字輩「仁義禮志信」。
河南遂平申氏字輩「國全清新修」。
河南固始申氏字輩「慶光明道永昌」。
河南淮陽申氏字輩「玉廣兆明國增」。
河南浚縣申氏字輩「永文希寶明存德」。
河南林州申氏字輩「天德長保元善永懷」。
河南鄭州申氏字輩「學廣懷文子大進金殿書如雨開元先知運信應同建善繼述祖中(宗)傳」。
河南安陽申氏字輩「亨通朝國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慶時開登大選萬世永豐庭租德揚輝遠忠繼才長」。
河南濮陽申氏字輩「........朝君茂才.......」
山東濟寧申氏字輩「繼鳴振家本,徳傳偉延常」
山東鄄城申氏字輩「崇廣明景玉……」
山東梁山、東平申氏字輩「廣忠厚生……」
山東萊蕪申氏字輩「可曰樂立君」。
山東棗庄申氏字輩「玉鳳鳴振金志」。
山東曹縣申氏字輩「景志古傳世端」。
山東德州申氏字輩「如亭登洪永清德」。
山東聊城申氏字輩「保洪生之正大光明」。
山東冠縣申氏字輩「懷成國建華宗偉顏英耀運夏輝永恆」
山東巨野申氏字輩
一支「儒英廼昭景玉和龍」;
二支「思漢振慶景玉和龍」。
山東莘縣申氏字輩「恩景保玉合金福玉慶洪振」。
山東滕州申氏字輩
原始字派「鳳茂殿田長志」;
馬窪支派「玉鳳鳴振金志」;
新河支派「玉鳳寶成現永」;
崔庄支派「玉鳳傳來忠厚」;
陸庄支派「玉鳳傳才建德」;
統一字輩「玉鳳鳴振金志立繼世常祥龍兆家昌光宗安榮強」。
山東日照申氏字輩
長支:十九世至二十八世:永作家法傳 之可致廣遠 ;
二支:二十世至二十九世:延家法傳曰 克葆基業在」。
山東莒縣申氏字輩「可大景繼明得立學士成有恆傳世勇久蘇已道宏」。
山東東阿、黑龍江密山申氏字輩「慶連長得志中式化招方玉若富海東」。
山東沂源、黑龍江申氏字輩「可繼明大景德立學士成有恆傳世永久思維道宏」。
山東淄博申氏字輩「鳴振金(銀)志玉鳳寶成(桂)現永傳來忠厚傳才建德」。
河北阜城申氏字輩「仕林金世其」。
河北魏縣申氏字輩「和廣泰庭學寶世」。
河北衡水申氏字輩「效明世(士)寶(保)中(忠)慶」。
河北、山西鍋片申字輩
沙河支派「璟文……瑞永興宗大保占太文武魁」;
上黨支派「文子大進金殿蜀魯豫開源縣知識巡祖宗傳」。
河北磁縣申氏字輩「朝試儒崇重才載添大貴榮顯本紹宗興士佐廷用道濟群生泰治成人文光令德為邦望家名永自芳」。
江蘇蘇州申氏字輩「為學石明道大德一生」。
江蘇徐州申氏字輩「來朝桂玉思修德傳家寶」。
江蘇武進申氏字輩「時用芳允澤世宏昭祖范丕顯」。
貴州遵義、上海申氏字輩「一永文章尚茂修學有恆孔字昌必久四下廣賢仁」。
貴州畢節申氏字輩「亨通朝國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慶時開登大選萬世永豐庭租德揚輝遠忠繼才長」。
貴州六盤特區、湖南邵陵申氏字輩「朝世儒叢仲源文添試廣定萬子如松民安財上國永泰曰興宗立業光呈謨貽澤續賢名寶學承君思」。
安徽碭山申氏字輩「傳德正大寶福榮昌」。
安徽鳳陽申氏字輩「仁良廣盛世家國啟明現孝義成宗美修德部邦全」。
安徽界首申氏字輩「治丙振付亞建」。
重慶申氏字輩
長房支派「大開隆運永益洪修治朝學贊孔□敦求」;
二房支派「大啟祥光毓為家慶定兆聯元繼述日盛」;
三房支派「大庭榮登正建良時志紹先德萬世承之」;
仁房支派「大本允念法立道存自崇上達□錫常尊」;
雷房支派「大振嗣福樹遠其宜超明仁化懋守前貽」;
另一支派「申士坐亭用中成輔國君文興家有道自在學孔明」。
重慶響堂申氏字輩
一支「朝世入從仲才再添大貴榮顯本紹宗興仕佐廷用道濟民安太丹臣輔國君恩思福慶遠德傑聖賢倫文獻堪征禮」;
二支「朝試儒崇重才載添大貴榮顯本紹宗興士佐廷用道濟群生泰忠厚人文光令德為邦望家門永嗣芳文獻堪征禮」;
三支「朝世儒縱仲財再添大貴榮顯本紹宗興仕佐庭用道濟民生泰化成人文光令德為邦望佳名永嗣芳文獻堪征禮」;
四支「朝試儒崇重才載添大季惟友定先君臣啟安國仁治道隆正泰邦家慶永興文章經濟本裕德迪明良文獻堪征禮」。
湖南邵陽申氏字輩
一支「傳家代守文」。
二支「乾坤舒瑞氣誕發肇周姜經師推漢學紘綱布晉唐星辰煥江右忠厚溥三湘淵浚修明遠嘉猷浩澤長言行樹功業詩禮昭前芳克存亮在茲蔭余保壽康
湖南邵東申氏字輩「道濟群生(深)泰忠厚溥(輔)三湘」。
江西九江申氏字輩「會禮樂和賓士」。
江西申氏一支字輩「積世鼎其昌繼茂佑華香」。
江西贛南始祖碧岩公一支字輩(第十四世始):「龍華上學元積世鼎其昌繼美有發祥英才連雲起丹桂永傳芳昭穆咸統序禮義冠書香忠孝宜繩祖錫爵慶悠長康福顯旺盛嗣涌仕賢良天佑宗恩澤輝煌騰達廣」
雲南鎮雄申氏字輩「有善天家慶時開登大顯萬世永方廷」。
雲南昭通申氏字輩「大啟祥光毓為家慶定兆聯元繼述明盛」。
四川申氏一支字輩「安國定有志傳家代守文裕後仰宗功」。
雲南羅平申氏字輩:「忠臣輔國君,恩思福慶衍」。
四川華鎣、大竹申氏字輩「興世坐庭用,道紀明清安,化成人文光,令德為邦望,佳名永嗣芳」。
遼寧撫順申氏字輩「祥明恩澤德」。該支為滿族。
遼寧營口鮁魚圈區字輩:勤儉克守道旭龍。
浙江溫州申氏字輩「進茂日子王宗賢良」。
湖北恩施申氏字輩「奕永文章尚才高學問(大)成忠孝啟家國俊秀應龍廷遠志貴久長世富廣賢明仁德定榮昌吉慶萬代興」。
湖北隨州申氏字輩春秋占聖義,奇仕之大金,永少先宗煕,傳家自克昌,明倫為學業,華國本文章。
申氏一支字輩(滿族正黃旗):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會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粹。
申氏一支字輩「貫德萬忠秉秀泓」。
申氏一支字輩「和廣泰庭學寶世」。
申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長興嘉慶」。
申氏一支字輩「士必光先祖學思建性天忠孝家傳永盛世作良緣」。

❸ 高縣中學的歷任校長

一、原高縣中學校長 姓 名 時 間 閔蔣淑芳 1930年 周雨生 1931年 寇華表 1933-1935年 楊希谷 1936年 唐俊安 1937年 何承熹 1937-1940年 竇采凡 1940-1942年 寇華顏 1942-1944年曾本淮 1945-1949年 張國林 1945年 歐陽志雲 1945-1946年 敬克儀 1946-1948年黃伯琴 1948年蕭同華 1949年楊 禹 1949年曾本淮 1950-1951年顧自豪 1952-1967年章長平 1954-1965年李 貞 1966-1969年陳金銘 1969-1977年陳洪光 1978-1983年許開長 1983-1986年鄭永貴 1986-1988年唐世富 1988-1995年黃啟俊 1995-1997年李躍明 1997-2005年二、原符江中學校長姓 名 時 間董唧聲 1939年何炳忠 1939-1941年文正林 1941-1942年戴 益 1942-1943年楊生壁 1943-1946年張禹森 1946-1949年何仲君 1949年胡守倫 1950-1952年周撫群 1952-1954年鄭異書 1954-1965年何夕濤 1958-1959年畢江秋 1959-1978年賴佐熹 1978-1980年畢江秋 1980-1983年周治忠 1983-1984年黎家海 1984-1989年寧衛平 1989-1991年陳大坪 1991-1993年羅 豫 1993-1995年劉義兵 1995-2005年三、高縣中學校長姓 名 時 間劉義兵 2005年-2009年羅 宏 2009年-

❹ 程氏家譜字輩

1、伊洛地區程氏字輩:「子彥思克、繼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銘、毓秀廣遠、相傳大千、源推其業、長流萬年」以及新續輩字「恪守秉正、修齊治平、道珩仲興、志篤永恆」。

2、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字輩:「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孝支宜為則,崇文作善元。」後來又往下續了二十個輩—字:「燕翼富強本,知書萬道全。品行銘高潔,昌興起俊賢。」

3、湖北仙桃、天門、洪湖一帶程氏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衍慶長。果克從斯語,定賢德榮昌」。

4、四川廣安區程氏字輩: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學崇興正,才德有光榮;尚紀先澤遠,家國道長清。(共三十字)

5、河南信陽程氏字輩:建德修道,敬守先則。薪茹培學,永振家聲。

❺ 韓氏家譜-字輩!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曲沃武
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
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
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都聚
居於穎川郡。
2、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
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畢萬的後代
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以國為姓。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
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
韓"為姓。
4、以少數民族的復姓改為韓姓。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
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
5、以人名為姓。傳說,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
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遂為韓姓。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泣杖堂":漢朝時候,韓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
拐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
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愈哇地一聲
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
,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
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從事古
文運動,反對駢體文的華而不實,主張恢復秦、漢時的散文體。歷史
上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韓姓堂號也為"穎川"、"南陽"。
2、郡望
穎川郡:秦王政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❻ 武姓的歷史發展

來源一
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後。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周的京都也遭破壞。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後遷到雒邑,歷史上稱東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剛生下來的時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後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
來源二
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謚號為氏:
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後,以祖名為氏。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後,以其祖名字為氏。如漢代武班即是。
②出自春秋時宋武公之後,以謚號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後謚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謚號為氏,亦稱武氏。是為河南武姓。
來源三
出自以國名為氏。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所載,夏臣武羅被封武羅國,後國亡,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武姓。
來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頃王之孫王孫滿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簡化為氏。
因王孫滿的後裔曾被封於武疆(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武疆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五
源於官位,屬於以官稱或爵稱為氏。
①出自漢朝時期官位「武功爵」。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為獎勵眾軍士奮勇殺敵、建立軍功,特別創設了「武功爵」,至匈奴潰滅後,此爵制即被逐漸廢黜
在受授武功爵的將士之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官爵稱號為姓氏者,稱武功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
②出自漢朝時期官署武庫令。
漢朝時期,漢武帝在「執金吾」屬下設立有專門的武庫署,專職掌管兵器軍械、戰備物資等,武庫令為長,武庫丞為佐官,就如同今日的總後勤部。此官職一直沿用至五代時期,直到宋朝時期方被廢黜,改為兵部五曹。在武庫令、武庫丞、武庫士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武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③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武衛將軍。
漢朝時期,皇家設置有武衛營,軍政長官稱「武衛將軍」,職掌禁中警衛。
在武衛將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武衛氏、武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衛氏,世代相傳至今。
④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
北周時期,朝廷上分別統領「六率」的軍政長官,稱為左武伯、右武伯。
在左武伯、右武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武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
來源六
據《風俗通義》所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代因封地「武強」簡為武氏。
源於復姓,屬於復姓省文簡化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大將叫王梁,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拜大司空,封武強侯,其封地就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武強氏。
另外,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記載:「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在武強氏、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等的後裔子孫中,後皆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武氏、強氏、廣氏、成氏、仲氏、都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七
源於改姓或賜姓為氏
①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唐朝時期,有傅、左、李諸姓被武則天賜姓為武氏,其後代中有人世代相傳至今。
②源於改姓,屬於冒姓為氏。
據史籍《唐書》記載:「唐賀蘭敏,武士之嗣,冒姓武。」
據其記載,唐朝時期有個賀蘭敏,傳說是武則天的父親荊州都督武士彟的後代,冒姓武氏。
在賀蘭敏之的後裔子孫及族人中,有以先祖之冒姓為姓氏者,稱武氏;亦有仍稱賀蘭氏的,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賀氏。 武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省境,其後在此地不斷繁衍,並迅速地向鄰近的山東及江蘇等省遷徙。至漢時,山東武氏已經是一個興旺、顯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後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戰亂,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舉南遷,成為了江蘇等省境內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國」郡望,而另一支武氏遷入今山西省境。唐代時,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則天,使得武姓繁衍達到了極為昌盛時期,武姓也正是始於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舉繁衍遷徙,族派不斷擴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帶發展成為一個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為其郡望。與此同時,武姓在中國南方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後遍及全國各地。
春秋時的宋國是武姓來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動區域應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會生產的發展,政治局勢的變化,其活動區域也不斷地擴大,大約到戰國時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帶比較廣泛地活動了。根據文獻記載看,從秦末至漢初,武姓大體分布在:盱台(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陳郡(今河南省淮陽縣)、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梁鄒(今山東省鄒平縣東北)、長安(今陝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東部一帶。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亂頻仍,為爭奪天下,豪傑競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為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做出了貢獻。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人口遷徙比較頻繁的時期,武姓之人從中原地區逐漸向四周遷移,主要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武姓之人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表現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現了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南方政權中的武姓之人要遠遠多於北方政權。這是西晉末年以來北方人口不斷遷徙,尤其是貴族、士人大量南遷的真實情況的反映。在西晉時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還有中書監荀勖的女婿武統、武陵內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後來這些人的後裔大都遷徙到南方。
由於北方社會動盪,戰爭頻繁,而南方相對比較穩定,導致了大量人口向南遷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內。如後晉時,淮北農民起義首領武約,為反抗後晉的殘暴統治,與南唐聯系,率眾欲渡淮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為發展南方社會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如武從諫,後唐時任幽州牙將,後晉時任濮州刺史,他曾在唐朝末年在幽州為其子娶張氏女,並送回太原老家成親。其子死後,周太祖郭威當時在太原節度使劉知遠手下任職,遂把張氏娶為繼室。郭威當皇帝時,張氏已死,被追封為貴妃。武漢球,澤州(今山西省晉城)人,唐末在澤潞節度使李嗣昭手下當兵,後唐時為禁軍軍校,逐漸升到高位。此人很可能是這個家族中人。武行德,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榆次)人,與文水相距不遠,也可能是這個家族中人。在這一時期也有姓武的平民也見之於記載,如後漢時,魏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西)民武進之妻一胎生三子;許州行軍司馬韓倫殘暴刻薄,重稅盤剝百姓,被項城(今河南省沈丘)民武都告發,周世宗下詔免去其一切官爵。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進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沛郡:漢高帝改泗水郡置郡。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地。東漢時改為國。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鬻薪堂」:鬻薪是賣柴。宋朝武行德,相貌奇偉,家裡很窮,以賣柴為生。晉祖鎮守弁門,到郊外遊玩,看到行德賣柴,對他的相貌很驚訝,又見他擔的柴特別重,就把他留在帳下當了侯虞。後來作戰時行德被契丹俘虜,他殺了契丹的官,占據了河陽,不久歸順了漢,當了河陽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太原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沛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沛國堂。 武先慎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北京武氏族譜】武繼昌編,清咸豐四年(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武氏支譜】(也可稱湖南茶陵武氏),五修譜共四卷,武光理等主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註:據族譜記載本支源自周平王後代,三國時期(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有魏國官吏武周,字伯南(武伯南),為魏國光祿大夫,封南昌侯。遷湘始祖為【武興隆】(公元1352年-公元1436年),公生於元順帝十九年(1352年)辛卯正月十五日辰時生,幼好詩書,後棄文從武,身披甲胄,跋履山川,與徐達、劉誠意、常遇春、李文忠等佐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太祖即位贈為開國功臣,原系金陵(今江蘇南京)拜官,後因官遷長郡(今湖南省長沙市),世襲掌印指揮,徙居茶陵學門(今湖南株洲市茶陵縣),官沒於宣德八年(公元1433)癸丑十一月初九日未時,皇恩賜葬善邑河東地名金雞嶺乙山辛向(今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瀏陽河東金雞嶺),享年八十四歲。興隆公6個兒子,分別是:雷(武天鳴)、俊(武世傑)、安(武邦寧)、威(武克重)、通(武知遠)、伯(武季達),本支始遷祖為[明朝]武俊,字世傑,武世傑(公元1406年-公元1471年),為興武興隆二子。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歷次修譜時間】一修譜:清朝康熙壬寅元年(公元1662年);二修譜:清朝乾隆庚寅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三修譜:清朝道光辛卯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修譜:清朝光緒壬午八年(公元1882年);五修譜:中華國民十三年(公元1924年);六修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2008年。古譜存世保留下來的有公元1770年二修譜、公元1882年四修譜、公元1924年五修譜,古譜距今最長時間為243年。【郡望】太原郡,【堂號】太原堂,【派語】必勝朝廷用,永思大祖光,傳家起忠孝,華國顯文章,詩書應德澤,禮樂發禎祥,後嗣守先烈,萬世慶安邦。「必」字派為第9世,「邦」字派為第49世,明初後一直沒有改過派語輩份。
【河北永年武氏族支合編族譜】武敬緒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山東嶧縣武氏族譜】四卷,武學勤續修,武章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石刻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山東臨沐武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山東臨沐武氏族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言通用聯
平章卓識;
補闕高風。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武元衡,字伯蒼,太原人,進士出身。德宗對他很器重,任為御史中丞,並對群臣說:「武元衡是真宰相器。」憲宗時,歷官戶部侍郎、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因四川不太穩定,他就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為政廉明,生活節儉,盡力撫慰少數民族,政績卓著。後入朝為中書知政事,極力主張平定武元濟叛亂。下聯典指武元衡的堂弟武儒衡,字廷碩,憲宗時官至戶部尚書,兼知制誥。剛直而有氣節,又官補闕(對皇帝規諫並舉薦人員的官),將大用時,終因為疾惡太分明而不得重用。
祥開國胄;
慶衍奇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武氏起源之一,周平王有個兒子,出生時掌中紋路有像個篆文的「武」字,周平王因此賜他姓武氏,後曾任大夫。
嵩山高隱;
練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並州文水人武攸緒,武則天的侄子,恬淡寡慾,不求仕進。武則天執政時,他請求棄官歸隱於嵩山,優游岩壑間,武則天賞賜給他的衣服器具,都閑置不用。後買田耕種,與百姓-樣。到武氏遭禍時,只有他得以避免。下聯典指宋代高安人武允蹈,字德由,自號練湖居士。刻意苦苦吟詩,每有詩句寫出來,往往膾炙人口,著有《練湖集》。
嵩山高隱;
練湖著名。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武攸緒言棄官隱於嵩山之陽。下聯典指宋·武允蹈自號「練湖居士」,著有《練湖詩集》。
五言通用聯
嵩隱家風遠;
太原世澤長。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武姓的宗祠「太原堂」的通用堂聯。上聯典指唐·武攸緒言棄官隱於嵩山之陽。下聯典指武姓的望族居太原郡。
六言通用聯
武班尚留遺墓;
皇後竟號則天。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武宅山有漢從事武班墓,有《武班碑》記載武氏的起源和武氏的始祖武丁(參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3-①》和《得姓始祖》的介紹),清時重修。下聯典指武則天為唐高宗皇後。
七言通用聯
苦吟精著練湖集;
誠心飽領嵩嶺霞。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詩人武允蹈,字德由,自號練湖居士,高安人。兩貢於鄉,刻意苦吟,每一聯出,輒膾炙人口,有《練湖集》。下聯典指唐代隱士武攸緒,武後兄子,恬淡寡慾,武後秉政,攸緒求去官隱於嵩山之陽,與民無異。
六宮粉黛無顏色;
萬國良冠非冕旒。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武則天廟聯。武則天廟位於山西省文水縣城北五公里處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名勝地。中軸線上從北到南有正殿、樂樓、雕像、山門;兩翼建築有偏殿、配殿、碑廊、魚池、迴音亭等三十多間殿宇,佔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以武則天的特定身份名揚中外,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則天廟的始建在唐天寶七年(747)之前,清朝初年,被改名為「水母廟」。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宋代以後至明清統治者對武則天謾罵最甚,故官方把她的把廟改掉以示貶責與除滅;其二,武則天與水有關。南徐村東南有條小河稱為泌水,是從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來澆灌農田數百頃,造福一方。因此,人們把這一井泉稱為神福泉,認為是則天聖母賜給家鄉的福水,所以改武則天廟為水母廟,或稱「則天水母廟」。到宣統元年,才恢復了「則天皇後廟」的名稱。相傳,則天廟原計劃建於南徐村東南的泌水源頭,正當人們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時,一夜大風,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裡人見此情景驚恐萬狀,知縣看後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時,走來一位老翁,他說:「神皇一朝天,修廟該占乾。」在場人等如夢方醒,於是決定齋戒三日,就地建廟,即則天廟現址。地處南徐村西北,正當乾位。
掩映葉光含翡翠;
參差石影帶芙蓉。
——唐·武三思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武三思《奏和聖制夏日游石淙山》詩句聯。
八言以上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郭沫若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四川省廣元市皇澤寺聯。寺祀歷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則天(皇澤寺簡介見下「立地頂天……」聯聯釋)。上聯「貞觀」,為唐太宗的年號;「開元」,為唐玄宗的年號。這兩個時期是唐代經濟繁榮發展的時期。武則天在位時,基本上延續了「貞觀之治」,並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故上聯稱「治宏貞觀」、「政啟開元」。下聯「劍閣」之名,多見於史籍,成為蜀地的象徵。「利州」,轄境即今廣元。下聯稱女皇之美名流傳蜀地,是蜀地的驕傲,利州更被其榮光所覆蓋。聯語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武則天的非凡才能和政績予以了肯定。
孝子辦義學,御賜武訓;
巾幗操帝業,著名女皇。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名人武訓,山東堂邑人。排行第七,事母至孝,又稱武七,「訓」是清王朝嘉獎他興辦義學的賜名。他終身集資辦教育,清廷授以「義學正」,賞穿黃馬褂,他沒有接受。1896年死於臨清義學中。陶行知也贊揚他的辦學精神。下聯典指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唐代山西文水人。太宗時入宮為才女,高宗時為皇後。後臨朝稱制,改國號「大周」,稱皇帝。有權略,善用人,名相輩出。年壽81歲,是武姓名人中的壽星之一。
立地頂天,巾幗勝操唐帝業;
依山臨水,利州留置武家莊。
——佚名撰武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四川省廣元市皇澤寺聯。全聯典指武則天,生於廣元,後人為了紀念她,清代修皇澤寺,取「皇恩浩澤」之意。皇澤寺位於廣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烏龍山,舊稱烏奴寺,又名川主廟,是為了紀念李冰父子的。後因武則天生於廣元,又當了皇帝,把川主廟改名為皇澤寺,1961年4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是清代修復的一座依山取勢,古樸典雅,氣勢巍然的古建築寺院。寺內保存著從北魏時期至清代的豐富摩崖石刻造像、這些珍貴文物現僅存6個窟群,50個龕窟,大小佛像1203軀,大部分為盛唐時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則天殿石龕」、「迎輝樓石龕」、「大佛樓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龕」內。則天殿正中龕內,是「武後真容」石刻坐像,刻於唐代。龕旁左邊壁上有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1963年5月題的詞:「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大殿內還陳列一塊1955年出土的五代後蜀王孟昶廣政二十二年(959年)的石碑,碑名為「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皇後武氏新廟記」,碑陰還刻有「則天壩白沙里」等字樣。 湖南 湖南長沙武氏字輩:必勝朝廷用,永思大祖光,傳家起忠孝,華國顯文章,詩書應德澤,禮樂發禎祥,後嗣守先烈,萬世慶安邦。「必」字派為第9世,「邦」字派為第49世,明初之後一直沒有改過派語輩份。
湖北武氏合修新字輩:承緒裕後,純啟必昌,治國賢才,任重恆揚,信義作本,功績昭祥,天開宏運,蘭桂騰芳。原沔陽老字輩:文太應宗,世尚元景,光明正大,身修思永,家和祥盛;黃岡市紅安縣老字輩:應時士習光華,萬世文宗永正,肇基祖德昌明,維本先賢大訓;監利老字輩:金榜在世錫,文武學仕功,正大光祖德,孝友振家聲,禮樂從先進;孝昌老字輩:立維之士,錫泰廷曾,儒良世守,長慶安樂,廷先紀緒,秉德行仁,其祥克紹,國定家興;董王村老字輩:亭平公量,芝應文天,承希秉正,尚伯國有,儒遠正禮,治業成宗,家和弟忍,謙壽延茂。各縣族從二十五世開始停止使用老字輩,起用新派。 湖北 湖北紅安武氏字輩:「萬世文永……」 山東 山東濱州武氏字輩:「明洪希丙……」
山東濟南武氏字輩:「朝中英桀立乾坤家有國寶富萬年」。
山東沂水、四川成都武氏字輩:「紀善傳玉光」。
山東平邑、浙江杭州武氏字輩:「文清永玉傳,繼立成家起,宗繁慶衍祥,召明福自廣,登朝是恩常」。
山東武氏一支字輩:「紀善傳玉,廣興慶兆,大祥君臣,友諸位福,祿壽安康」。 安徽 安徽肥東武氏字輩:「其成世富,元德必昌,春華友慶,國瑞家強,文功立業,輝殿顯陽」。
安徽宿州武氏字輩:「少堯年兆亦(大超宗開),振先(啟象繼奎)守成遠,連登建世榮,泰德弘傳明,福祿永昌盛,祥雲耀萬春,英才聚宇林」。
安徽巢湖武氏字輩:「宏開傳家……」
安徽鳳陽武氏字輩:「廷從學為家寶」。
安徽淮北武氏字輩:「興春玉滿堂······」
安徽利辛武氏一支字輩:「同鳳思玉慶興龍」。
安徽滁州武氏一支字輩:「有道建立,海宇宏昌」。 河南 河南鄧州武氏字輩:「德如玉道,光明安聖,化略太平,理兆啟忍,讓興國大,定萬方慶」。
河南清豐武氏字輩:「玉德佩仙石守成,在有容善勇傳繼光」。
河南南陽武氏字輩:「大德如玉道光明安聖化羅太平」。
河南南樂武氏字輩:「可自豐林怡」。 四川 四川自貢武氏字輩:「龍如天正萬登元士方宏」。
四川遂寧武氏字輩:「光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河北 河北承德武氏字輩:「月洪德國丙林玉永成祥(翔)」。
河北滄州武氏字輩:「安雲德寶……」 山西 山西清徐武氏字輩:「齊德玉生丙振步登青雲露詩書丹桂根」。
山西祁縣武氏字輩:「世照殿立志作明禮道義學漢忠」。
山西祁縣武氏字輩:「天然如意步何通周乃承」。 浙江 浙江武氏一支字輩:「善德慶美誠信斯國」。 江蘇 江蘇邳州市武氏字輩:「... ...維加恆良,化福永昌... ...」。始祖為武興旺,明朝初年,從山西遷入,歷六百五十餘年,其武氏家譜記載:「迨夫元明之際,我始祖興旺,效力王朝,為洪武領兵征討,屢建奇勛,封指揮史,世襲邳州衛安,營於宿羊山左,遂家於此焉。」後代分布於邳州各地,有遷入山東魯南地區,也有遷入安徽境內。
江蘇連雲港武氏字輩:「宏開子克,同可心傳,宜儒希賢,式煥其耀,永紹維先」。
江蘇連雲港灌南:「尚芳可加,宗士萬兆,源永文廣,宜汝希賢,式煥其耀,鴻紹光先」。 遼寧 遼寧沈陽武氏字輩:「啟(起)朝繼善傳玉」。 吉林 吉林通化武氏字輩:「鳳繼善傳玉寶」。 黑龍江 黑龍江齊齊哈爾武氏字輩:「敖登國上朝,庭室中鑒寶,喜慶廣守義」。 雲南 雲南武氏一支字輩:「承世(功勛修成)開□□永恩繼占」。 北京 北京武氏一支字輩:「有振手玉金殿德連廣明配學」。 其它 武氏一支字輩:「起天開萬國」。
武氏一支字輩:「啟鳳繼德宏」。
武氏一支字輩:「開章卓識補嗣高風祥開國胄廣衍奇文」。

❼ 程姓的來歷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後裔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於是就產生了程氏。

2、以地名為姓

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佔徐方(今山東滕州東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姓。

3、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

據資料記載,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於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程姓。實則伯符是重和黎的後代。

程氏因程國而得名,先有了程國,程國的居民後來就稱程氏。至於程氏在何時何地得氏則諸說紛紜。就程氏得氏的時間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際和宣王時期三種不同說法;就程氏得氏的地點而言,也有廣平(今河省北雞澤)、洛陽上程聚和安陵(今陝西省咸陽東)三種說法。

4、出自姬姓是荀氏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於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後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春秋時期晉國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時聚居在今山西省臨椅縣南部,後來遷到新絳縣西。荀林父、荀賓、荀家、荀會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是對晉國政局有一定影響的人物。

晉國大夫荀駱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說這個程邑就是關中地區咸陽東北的程邑。但是當時咸陽附近應該屬於秦國的領地,晉國雖曾擁有「河西八城」,它的領地也難到達咸陽附近。

因此我們認為,作為苟驩采邑的程邑, 應該在今山西省境內。因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改姓程氏。

5、其他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

程氏是重、黎的後裔。關於重、黎的身世,古人有兩種說法。一說重和黎都是顓頊的曾孫。顓頊有個兒子名叫稱,稱有個兒子名叫老童。老童有兩個兒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說黎是顓頊的曾孫,重是少昊的兒子。

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193。據2015年的統計,程姓的人口總數在大陸排名31位。

❽ 唐江控股集團2022會上市嗎

唐江控股集團2022會上市。通過查詢唐江控股集團官網可知唐江控股集團2022年底將會上市。唐江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03-28,注冊資本為12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楊世富,經營狀態為存續。

❾ 唐世富的生僻字怎麼寫

你好,唐世富的異體字寫法是 唐(啺)世(丗卋)富(冨)。

❿ 程姓的來源

數量排行
程姓排行:程姓分布廣泛,全國程姓總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7%,在中國五十個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東等省,這五個省的程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程姓人口的60%。
■程姓起源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後裔。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於是就產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遠祖,黃帝時有風後,顓頊時有重、黎,舜、禹時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時期。
2、以地名為姓。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佔徐方(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姓。
3、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據資料記載,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於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程姓。實則伯符是重和黎的後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後裔以邑為姓而改。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於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後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5、別的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
■程姓遷徙史
歷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廣東為主。
春秋時,程姓主要繁衍於晉國(今山西省境內)。晉國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國,春秋時期發展成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的國土以今山西省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陝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孫子中有個程季。他的兒子程鄭,為人品行端正,又敢於直言極諫,得到晉悼公的賞識,被任命為乘馬御,後來升任下軍副統帥,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權臣欒書、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淫無道的晉厲公,成為哄動一時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於程,以邑為氏,這是程姓人群的一個源頭。雖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頭,但畢竟壯大了程姓的隊伍。西周滅亡後,部分程姓先民遷居晉國,以後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於是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程姓先民的主要聚居地。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晉國魏、韓、趙三家晉升為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韓、魏、趙三家分晉,晉國宣告滅亡。隨著趙國遷都邯鄲,韓國遷都新鄭,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原來生活在晉國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遷到黃河南北的新鄭、大梁和邯鄲居住,這是程氏的又一次較大的遷徙。
因為程嬰擁立趙氏孤兒,對趙家有恩德,所以趙氏立為諸侯並遷都邯鄲時,程嬰的後代也隨之東遷,到邯鄲附近原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漢代的廣乎)居住。程姓人群在這一地區不斷繁衍,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派。
除了趙、魏、韓三國乏外;在關中地區的秦國也生活著不少程姓先民。他們是西周宣王時期程伯休父徙封咸陽附近的程邑後,在那裡繁衍起來的。這一支程姓先民,後來發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先民的足跡,也到達了山東的魯國(今山東西南)。魯國有個程鄭,是有名的富豪,以善於冶金鑄造聞名。
到了戰國時期,在黃河中下游乎原,在關中地區,都程姓人群居住。程式逐漸發展成為中原地區有影響的姓氏之一。
秦漢時期,程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陝西得到了進一步的繁衍和發展,並且已有程姓人口遷入今四川、浙江和江西。這一時期在河南洛陽形成了一大郡望,在河北的廣平形成了一大望族。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亡關東六國,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劉邦在陳勝起兵反秦和楚漢戰爭之後,建立了漢王朝。西漢和東漢共延續四百年之久。秦漢時期程姓先民開始播遷到長江流域。留居中原的程姓先民中,也有不少人遭遇風雲際會,建立了豐功偉業。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曾實行有組織的遷民。關東六國的豪門右族大多被迫離開故土,到異地安家落戶。漢朝派將士開拓邊疆,實行屯田,內地一些士兵和民眾也隨之到邊地生活。程姓先民就在這時開始遷徙到長江流域,在那裡建設新的家園。以冶金鑄造為業的魯國豪富程鄭,在秦朝建立以後,被強行遷到蜀郡的臨邛,就是現在的四川省邛邾縣。
有個名叫程林的人,秦朝時從中原地區遷居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他精通釀酒技藝,釀造的酒味道佳美。他開辦—了一個釀酒作坊,生產醇酒。當地還有一個姓烏名巾的人也善於釀酒,於是這個地方就成了著名的酒鄉。人們為了紀念烏巾和程林二人,就將這個縣取名烏程。古代的烏;程縣就在今天的浙江吳興縣南。
魏晉時,程姓大舉南遷,主要遷往安徽、江蘇,後再遷居湖南、江西。這一時期,程姓在我國西北部地區寧夏、甘肅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安定郡。
南朝宋時,抱罕(今甘肅省臨夏)人程道養流入巴蜀地區,被當地人尊奉為蜀王。齊時,嶺南地區出現了一位鄉賢,就是程曼。他的家族可能是西晉永嘉之亂時南遷的。程曼德高望重,不務仕宦。鄉人發生糾紛,不去找官府,而找他評判是非。人們為紀念他,稱他所在鄉為「義化」,所在縣以「程鄉」命名,就是今天的廣東梅州。程曼遂為嶺南梅州程氏的始祖。
隋唐五代時期,程姓人群由於多種原因,背井離鄉,遷徙到其他地區居住,從而使程姓在全國的分布更為廣泛。南朝陳末年,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縣)有程姓人士北遷中山(今河北省定縣)。隋末又有人北遷洛陽。五代時期又有程秀,從歙州北遷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縣)。程姓先民在魏晉戰亂時從中原南遷,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又有人回遷到故地居住。
隋朝程鄉(今廣東省梅州)人程彬,是鄉賢程畋的次子,學問博洽,曾擔任弘農(治所在今河南省靈寶)太守,父親死後棄宮不做,到攸邑(今湖南攸縣)隱居,子孫遂在此安家落戶。郴州興寧(今廣東省興寧西北)有程江,又稱程鄉溪,注入耒水,又有程公山。此地山水都以程字命名,是程姓人集中居住的地區。由於隋唐五代時期的頻繁遷徙,程姓先民在祖國東南、西南、西北邊疆地區都有分布,而在黃河、長江流域的分布則更為密集。
隋唐五代時期,在少數民族中開始出現程姓。五代十國時,回族人群中已有程姓。
宋元時期程姓先民繼續遷徙繁衍,足跡漸布於全國各地,繼續建功立業,或俯拾青紫,封爵公侯,或鑽研學藝,著書立說,傳授知識。他們從不同方面,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而以學術方面的貢獻最大。其中尤以開創洛學的程顥、程頤兄弟聲名為最著。
宋元時期戰爭較為頻繁,程姓先民為躲避戰亂,多背井離鄉,移居外地。也有的程姓士人外出做官,就舉家遷往任所。
北宋建都開封,洛陽為西京,一些程姓先民從各地遷居開封和洛陽,河南地區程氏復興。北魏時期從洛陽遷到東勝州(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的程氏後裔,有一部分人在宋金時期返回故土。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縣》人程羽,舉家遷往關中地區的醴泉(今陝西省禮泉),北宋初任醴泉縣令、成都知府。後來升兵部侍郎,在京城得賜第宅,家族遷居開封泰寧坊。他的孫子程垧,將祖父遷葬於洛陽南的伊川,全家也從開封搬遷到洛陽。家族成員世代任官,河南程氏成為程姓的顯赫宗族。
後來,金兵和元軍陸續南下,北宋滅亡, 中原地區的程姓先民又有不少人南遷江淮地區。河南程氏也隨宋室南遷。程顥的長子程端懿,在吳門(今江蘇省吳縣)安家落戶。程頤的長子程端中在六安(今屬安徽省)殉難,次子程端輔攜子孫遷居金城(今江蘇省句容),三子程端彥則舉家徙池州(今安徽省貴池),子孫在黃山、長江之間生息繁衍。河南程氏的南遷開吳縣程氏支派和池州程氏支派。程仿浩又從池州遷至湖北孝感。
南宋紹興年間(113l-1162年)河南洛陽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後就埋葬在那裡。子孫在當地居住,廣西地區也有程氏人群的足跡。應天寧陵(今屬河南省)人程迥帶領家口遷往紹興餘姚(今屬浙江省),開浙東—程氏一派。宋代有程邁,史稱黔(貴州省簡稱)人,官至顯謨閣直學士,可見貴州在當時也有程姓人群存在。元朝在今貴陽設置了小程番長官司,當地少數民族中也存在著程姓人群。
元代國家又獲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程頤的九世孫程德用從池州歸業洛陽,守先祖墳塋。他的子孫後來分遷河南東部的太康、夏邑和山東的荷澤、單縣等地。元末,英山(今屬湖北省)人程希哲為躲避戰亂,遷居孝感(今屬湖北省),成為「義門」。
元朝末年,程姓南遷於福建,廣東等地。程文智因官入閩,為開閩始祖。其弟程文惠居漳浦。程文惠之後程渠爵自漳浦梁山遷居詔安後門山,是為詔安始祖。之後再遷入廣東等地。
明清時期程姓迅速繁衍,人口大增,繼續遷徙,分布於包括台灣在內的各省,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有程姓人群存在。而在河南、陝西、甘肅、山西、山東、安徽、江蘇、四川、河北、江西、福建、廣東、湖北等地居住更為密集,形成了許多門派。由於程朱理學在思想學術領域的一尊地位,河南和徽州等地的程姓也享有許多殊榮。
明清時期,朝廷和地方政府曾經進行過一些有組織的遷民,將人口密集地區的部分百姓遷徒到由於戰亂或災荒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以利於發展生產,增加稅收,並保障人民生活。例如山西向河南等地的移民,「湖廣填四川」。部分程姓士人也被遷徙到其他地區建設家園。此外,還有一些程姓家族,因為各種原因, 自願或被迫離;開家鄉,到異地謀生。例如休寧(今屬安徽)人程信在明初謫戍河間(今屬河北省),就在那裡安家落戶。這種遷徙的結果,形成了許多新的門派,使程姓人群的分布更為廣泛。
河南程氏在明清時代,由於家族繁衍,人口增多,進行了頻繁的遷徙。河南伊洛地區程氏因為出現了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被稱為程姓正宗。程德用是程頤的九世孫。他的次子程紹祖,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山東單縣,三子敬祖,遷河南夏邑程大庄。程頤的十八代孫程世守,遷居河南上蔡,十九世孫程心聖,遷居山東單縣程樓,二十世孫程宗昌,明末躲避戰亂,流移河朔,家鄉安定後,又返回故里。由此可見明清時代程氏名門巨族子孫遷徙之一斑。
明清時期,在滿族、回族和雲南、貴州的少數民族中,也都有程姓人群。例如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貴州少數民族酋長程受歸附朝廷。清代人程民,就是滿洲鑲紅黃旗人。他的父親勞薩,曾在朝廷任議政大臣。在甘肅、陝西、河南等地的回民中,也有一些程姓人。這一時期,又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們改姓程氏,加入了程姓人群。根據明代的《華容縣志》記載,華容(今屬湖南省)人程萬里,天順丁丑年(工457年)考中進士,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先世本姓陳,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義之門。他的曾祖陳安泰,元朝時任荊州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總管,攜家帶口遷居荊州。明初洪武年問,祖父克讓從荊州遷居華容,改姓程氏。
到了清代,由於程姓人群的不斷繁衍和播遷,邊疆地區都已有程姓士人居住。如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景東人程含章,乾隆年間進士,歷任河南布政使,官至上部侍郎。福建莆田縣有程拱辰,曾安察雲南。而在我國腹地,則形成了許多支派。據有關文獻記載,程姓在全國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十八派,山西十二派,陝西四派,山東兩派,安徽三派,江西兩派,浙江三派。這種;記載並不完全,還有不少省區的程氏支派有所遺漏。
河南省程氏分為十八派,即以程秀為始祖的濟源王屋派,以程世漢為始祖的濟源南城派,以程世和為始祖的濟源金鵝派,以程延敬為始祖的孟縣派,以程震為始祖的偃師派,以程世洪為始祖的登封程村派,以程繼載為始祖的登封南鄉派,以程彥驥為始祖的蘭陽(今蘭考)派,以程稱為始祖的修武派,以程恭為始祖的鞏縣派,以程子儒為始祖的沁陽派,以程太為始祖的祥符 (今開封)派,以程官保為始祖的唐河派,以程以忠為始祖的永寧(今洛寧)派,以程天桂為始祖的滑縣派,以程中學為始祖的睢州(今睢縣)派,以程雲路為始祖的尉氏派,以程和龍為始祖的盧氏派。
山西省程氏分為十二派,即以程心林為始祖的蒲州(今永濟西南)派,以程子明為始祖的榆次派,以程子河為始祖的澤州 (今晉城)派,以程甫為始祖的清源派,以程彥行為始祖的太谷派,以程邦成為始祖的萬泉派,以程世富為始祖的臨晉派,以程伯先為始祖的絳州(今新絳)派,以程天愛為始祖的謀城派,以程天貴為始祖的太平派,以程崇仁為始祖的汶水派,以程端身為始祖的汾州(今汾陽)派,以程端於為始祖的樂平派。
陝西省程氏分為四派,即以程顧為始祖的長安(今西安)派,以程預為始祖的長安城內派,以程心詩為始祖的韓城派,以程卷為始祖的順化派。
山東省程氏分為兩派,即以程知白為始祖的長壽派,以程元棵為始祖的濟寧派。
安徽省程氏分為三派,即以程權為始祖的六安派,以程梓為始祖的靈壁派,以程徽為始祖的貴溪派。
江西程氏分為兩派,即以程富為始祖的南昌派,以程正生為始祖的鄱陽派。
浙江程氏分為三派,即以程百之為始;祖的開化白沙(今浙江金華)派,以程梓為始祖的紹興派,以程幼學為始祖的建康派。
■程姓當今分布
全國程姓人群較多的省區,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陝西、浙江、湖北、江蘇、江西、四川、山東、廣東、甘肅、寧夏等。下面具體介紹程氏居民較多的縣市。
河南省:嵩縣、伊川、洛寧、偃師、太康、魯山、濟源、孟縣、登封、蘭考、沁陽、開封、唐河、滑縣、睢縣、尉氏、盧氏、夏邑、修武、鞏義等;
山西省:榆次、澤州、清源、太谷、萬泉、臨晉、絳州、謀城、太平、汶水、汾州、樂平等;
安徽省:休寧、黟縣、績溪、祁門、歙縣、貴溪、六安、靈壁等;
浙江省:紹興、金華、衢州、淳安、建德、勤縣、餘姚等;
江蘇省:常熟、武進、吳縣、吳江、句容、豐縣等;
湖北省:孝感、黃崗、麻城、羅田、嘉魚、漢陽、隋州等;
山東省:東阿、荷澤、曹縣、單縣、濟寧、長青等;
廣東省:梅州、河源、中山、潮州、海豐、惠陽、陽江;
陝西省:長安、韓城、順化、禮泉、咸陽、漢中等;
河北省:雞澤、蠡縣、邯鄲、曲周等;
江西省:婺源、德興、九江、樂平、南昌等;
湖南省:華容、醴陵、郴州、資興、桂東等;
四川省:眉山、邛崍、宜賓、雲陽等;
甘肅省:涇川、會寧等;
寧夏區:固原、靈武等。
■歷史名人
程邈:秦代下杜(今陝西西安南)人,隸書的創造者,曾任獄吏、御史等職。他曾積 十年之久,將大小篆蛻變而成隸書300字,使得中國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 化得以傳播和發展,貢獻相當大。
程鄭:春秋時期晉國(今屬山西)人,為荀氏改程姓的後裔。他先任晉公的乘馬御, 深受晉公垂愛,後竟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
程嬰: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義士。劇目《趙氏孤兒》展現的就是他的事跡。
程本:春秋末年晉國人。以博學善議論,聚徒講學著名而名聞諸侯。還曾與孔子會晤 過,著有《子華子》
程頤、程顥:北宋時期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稱。又因他們都是河南洛 陽人,其學派被稱為「洛學」。其學說後為大理學家朱熹繼承和發展,創立了 程朱理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
程元振:京光三原(今屬陝西)人,唐代宦官,因擁立代宗,得其寵信,官至驃騎大 將軍,判元帥行軍司馬,總率禁兵。
程知節:隋朝濟州東阿人,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後歸唐,任岐州刺史等
職。
程遐: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謀士。曾歷長樂太守、右司馬、寧朔將軍、監冀州七郡軍 事。代張賓為右長史總職朝政。
程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豐潤東)人,三國時吳國盪寇將軍,初從孫堅,後助孫權 經營江南。為討伐董卓,平定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208年,曾與周瑜大 破曹操於赤壁,又曾被封為江夏(今湖北鄂城)太守。
程曾: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習《嚴氏春秋》,教授數百人。著書百餘篇, 作《孟子章句》
程邃:安徽歙縣人,清代著名篆刻家、畫家、篆刻取法秦漢,喜用大篆入印,樸厚蒼 渾,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畫工山水,善用干筆渴墨,蒼茫簡遠,自成風格。
程長庚:安徽潛山人,清代著名京劇演員,演老生,藝術上融化徽調、漢調、崑腔於一爐,對京劇老生唱腔和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
程正揆: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能詩文,善書畫,所畫山水多用禿筆,而 設色濃湛。
程敏政:休寧(今安徽)人,明代文學家,其文與李東陽齊名,官曾至禮部右侍郎。
程嘉燧:休寧(今安徽)人,明代著名詩人、畫家。
■程姓家譜介紹
【修譜】
據說早在春秋時期,晉國人程本曾經修撰程氏家譜。到了西漢元帝時期。司徒程泰奉詔「編修姓望」,這是程姓較早的譜牒。三國時期程昱的兒子程建曾「歸郡修譜」。晉室南遷以後,在江南有所謂;《百家譜》,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個程淘,始考訂《程氏譜》,考載詳明,堪稱信史。宋代鄱陽(今江西省鄱陽)人程祁,字忠彥,曾修撰程氏《世譜》。南宋時;人程晟,是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孫子。他很有;才學。曾編次《伊川文集》八卷,並修撰《伊川家譜》一卷。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貴池)知事,曾將程氏譜繫上呈朝廷,於是皇帝降旨,將程頤四世孫程觀之補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譜屢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譜,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譜較多。現存的價值較高的家譜多為明代後期嘉靖、隆慶、萬曆年間所修。比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統宗世譜》、《河南上程譜》《河南程氏正宗世譜》《程氏家乘》等。這一時期的修譜,已從某一地區的家族門派發展到大范圍乃至全國性的「統譜」。
清代和民國時期所修續的程氏家譜現.存數量較多,並且大多經刊印或手抄,流傳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國以來,由於宗法觀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續家譜較為罕見。近年來,在有些地區又有續修。例如廣東五華、河源純剛公系《程氏族譜》,就是1996-1997年新續修的程氏譜書。
現存的程氏譜書,除了部分散布民間,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圖書館;文化館或檔案館中。全國最大的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收藏程氏譜書四十多種,上海圖書館也有較多收藏。《中國家譜目錄》一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錄程氏譜書三十九種,計二百二十二冊。這些譜書如按地區分,以安徽省數量最多,達二十四種,其次是江蘇省,有六種,湖北省有四種,湖南、山東兩省各一種,其他一種。我國現存程氏譜書遠不止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較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許多譜書,都沒有被收入。
【家譜主要內容】
現存的程氏譜書從名稱上看,有家乘、宗譜、家譜、族譜、支譜、會譜、纂譜、信譜、世譜、統譜、譜略、世系譜、源流譜、人物誌、故里志等。名稱中多包含郡望縣邑、門派及先祖號謚,以與其他譜書相區別,有的還加有——「續編」、「續修」等字樣。
程姓譜書盡管繁簡有別,但就內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譜書大體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規、先祖行狀、家族文獻等。家族世系是家譜的中心內容,為譜書所必備。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兩種。 自序為修譜人自寫,他序多讓當地的地方官或社會名流撰寫。序言一般包含以下幾項內容:
1、闡述自始祖以來派系分衍和播遷的狀況,
2、說明以往歷次修撰譜書的情況。有的序言還包括修譜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艱辛。至於他人撰寫的序言,在上述內容以外,往往有對譜主家族的贊美和希望等言辭。
例言就是譜書的發凡起例。它對該譜的體例結構、內容詳略、入譜對象、術語的使用、行文格式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世系部分一般先闡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詳述各支派的人物與事跡。它不但記載有宗族的人物名謂,而且多通過派語來說明人物的門派和輩分。
家族法規是用來約束所有家族成員言行的規制條款。族長用它來管理族人,養成一種家族風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輝煌業績,多採用傳記或像贊的形式書寫。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貞可旌、學問可稱、文章可贊、功績可述的,都要為他立傳作記,以勉勵後人。
家族文獻的內容相當廣泛。它既包括官府對該家族及其成員的嘉獎和褒揚,如誥命、詔諭等;也包括家庭成員的語錄、著作節選等。這些都是本家族成員引以為榮耀的,因而在譜書中多有反映。
■程姓字輩
據伊洛地區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譜》記載,程氏世系從程頤的十三世孫程子中開始,排列了三十二個輩字:
「子彥思克,繼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銘。毓秀光遠,相遠大幹。源推其業,長流萬年。」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訂的河南《太隸程氏族譜》中列入輩序二十字: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習,敬守修省,慶逢致泰。」
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從始祖程吹四十三世開始,編定了五言輩字歌:
「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孝支宜為則,崇文作善元。」
後來又往下續了二十個輩—字:
「燕翼富強本,知書萬道全。品行銘高潔,昌興起俊賢。」
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選字取名時,不至於感到以上「正行輩字」不足或有忌諱、拗口等情況,又確定了四十個輩字,稱為「副行輩字」,和上面所說的四十個「正行輩字」一一對應,如果正行輩字不合適,可以取「副行輩字」。這四十個副行輩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開智明龍啟,敬業定飛騰。勤修競榮秀,常思乃識遠。長隆顯達貴,千秋怡樂天。」
建國以後,由於宗族觀念的淡漠,人們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輩字規定。因此,從現在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難以知道他的輩分。由於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區、不同宗族的輩字也不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