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丹寨花草紙,源於哪
許多見過貴州丹寨花草紙的人,都會對這樣一種美麗典雅的凹凸紙念念不忘。其實這些美麗典雅的丹寨白皮花草紙,不僅有美麗的細紋,純天然的壓花,它的造紙法更是源於中國最古老的手工造紙法。如果你打開明朝人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翻到《殺青》一篇細細對照,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丹寨花草紙的做法,竟然和一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完全相同。
貴州的許多苗族村落,至今仍然保留著最原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間在這里靜靜的流淌,與世無爭,他們是現今浮躁的文明中最後的凈土,最後的鳥圖騰部落。在黔東南的一些偏遠村落,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古法造紙術,據專家考證,其製作工藝屬唐代的造紙工藝。
苗族先民曾經是楚國的主體居民,在中原一帶居住,後來長途遷徙至今雲貴一帶,他們借鑒了當時漢人的造紙技術,利用雲貴當地的資源: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建造了原始的造紙作坊。傳說這種古老的造紙術源於蔡倫。因此,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苗家的古法造紙作坊生產白皮紙和彩色皮紙兩種,其生產工藝流程,與漢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它的碓、碓桿、水輪、曲柄軸等形式和構造,與《天工開物》上水碓圖如出一轍。
生產白皮紙所用的原料是構皮麻和杉根。與《後漢書·蔡倫傳》雲:「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很相似。認定是漢代到唐代這一時期的造紙工藝。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2005年,苗族古法造紙工藝被國家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法造紙 在汩汩流淌的時間長河中,形成以下基本特徵:
1、料特徵。白皮紙選用的構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產,具有纖維均勻細密,成漿率高等特點,其柔韌性、光澤度好,吸水性強,是白皮紙潤墨性能優良的主要原因。
2、工藝特徵。首先是白皮紙從原料加工到成紙張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產技藝僅憑師傅的言傳身教世代相傳,一般要3—10年才能熟練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採用日曬、雨淋、露練等方法,全憑手工製作,天然自成,沒有添加工業原料。
3、產品特徵。紙質潔白,有柔韌性,耐拉力,紙面平整,吸水性強。是書畫作品最佳紙品。
4、歷史研究價值。白皮紙生產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這一時期的造紙工藝,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這對研究漢代到唐代造紙技術以及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文化價值。白皮紙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它是中國書法和繪畫藝術品的再現,與書法和繪畫藝術相輔相成。是文化傳承必不可少的載體。
6、工藝價值。白皮紙生產工藝流程復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要求都比較高。這些生產技藝是苗族人民長期勞動的智慧結晶,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它的科學道理難以言表,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古法造紙成品有白皮紙和彩色紙兩種。其中彩色紙可分為雲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六大系列。
B. 那些地方的剪紙比較出名,或比較有特色
一、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民間剪紙的歷史悠久漫長,最早可追溯到《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圖像贈給其弟姬虞到唐國當諸侯,至今有兩千多年了。美術家江豐和詩人艾青曾在解放前夕編印過一冊專門介紹陝北風土人情的《民間剪紙》,對陝北剪紙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剪紙,遠離皇家,遠離貴族,只鍾情民間的瓦房和窯洞,只鍾情布滿滄桑的臉龐和結滿老繭的雙手。陝北高原的窯洞,特大的窗戶,面對一爿陽光,是剪紙藝術最好的位置。陝北民間剪紙有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煙格花」;有貼在頂棚的「團花」、「角花」;有貼在門楣的「門符」、「吊箋」;有貼在室內牆上的「牆花」、「炕圍花」;有貼在燈籠上的「燈籠花」;有婚嫁用的「喜花」、「禮花」;還有作刺綉用的「鞋花」、「枕花」、「帽花」、「圍裙花」、「門簾花」、「肚兜花」等等。一批批民間剪紙藝術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無聲息地在這片黃土地上誕生著、成長著,一代又一代。她們多是農家婦女,文化不高,從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猶如一枝生花的妙筆,剪什麼像什麼,有的不須著色,不須描底,黃土地的百般風情令世界各國旅人嘆為觀止。
二、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
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壁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壁輝煌的特點,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如下圖:
三、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四、雲南民間剪紙:
雲南的剪紙基本有兩種作用。一是寺廟中的神幔、神樹及旗幡上的剪紙或刻紙,多為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其題材樣式包括有雲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造型簡略單純,有一種原始稚拙的意味。神幔如北方民間的掛簾剪紙,但都很大。常常是多張紙貼接在一起。折疊刻出重復的圖案。具有神秘的宗教氣息。 刺綉是南方諸多民族女性擅長手藝。而要有別致的花樣,就必得學剪。這里的一幅鞋花三幅胸襟花,是白族女性所剪。從內容上看來,已完全是漢族的戲故事,只有其中的佛塔及建築,仍存有些許緬寺建築的容貌。 從作品嚴謹的構圖和輕松自如的造型上看,剪紙的作者是個成熟的老年巧手。為了刺綉時色塊分割表現形象的必要,以開口刀法在形本上剪出暗示結構的虛線。幾個內容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和諧地擺放在外形幾乎相同的對稱形之中,黑白分明疏密得當,毫無充塞羅列擁擠的感覺--也許這些花樣作者所求的最佳效果,留待綉花女最終去完成,但作為一幅剪紙作品的完美,已在此花之中。
五、吉林民間剪紙:
僅就吉林通化地區近年採集的大量滿族民間剪紙表象來看,就可判定其所具有的地域民族原始性色彩。 從題材方面說,不僅其中的熊、虎、鹿、及山花、參果、樵夫、牧人與林海雪原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那些旗裝馬靴的「嬤嬤人」,正是滿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嬤嬤人」與黃河流域剪紙的「抓髻娃娃」同樣,以對稱的正面造型,展開四肢,顯露著人的完善,替代著人的軀體去完成捍衛生命、娛樂神明的使命。不同於「抓髻娃娃」的,「嬤嬤人」是可站立、可擺放的立體型剪紙,民間巧手運用折疊與剪鏤結合的紙的語言特徵,賦予薄片的材料一種具有體積感又有刀剪意味的造型樣式。題材的另一方面,則是滿族人的生活及引以為榮的罕王創業稱世的傳說故事。
嬤嬤人(祭祀禮花)(滿族)
在手法方面,吉林滿族剪紙的特點,便是充分利用材料技法語言的便利,其表現之一為多折疊的方法代替形象內部裝飾的鏤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如以香火燒出洞孔。其三是不似內地用專門剪花的小巧刀,他們用平常的大剪刀,不易勾來轉去剪曲線,故多用直刀硬拐變的剪法,看來若聞鏗鏘之聲,卻顯出一種金石的力度。
六、山西民間剪紙:
就民間藝術的豐富及保留遠古文化內含的質量而言,秦晉兩地同是令人不可輕視的寶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於接受八面來風。因此民間剪紙就絕不僅僅是老辣苦澀的遠古藝術因襲或傳承。而是添了些許聰慧精明、靈透乘巧的酸甜味。這酸甜苦辣攪和在一起,釀成了剪紙藝術戲中有戲頗耐品嘗的餘味。 兩件「買水」的作品,同題同意同情節,而不同的人物性情,不同的愛戀方式,甚至不同的戲班層次,叫人若已領略各自戲路的來龍去脈,聽到不同戲路的觀眾同時報以的喝彩。「母女對織」則是一件叫人思索生命問題的作品。兩幅剪紙對稱重復構圖中,只一些微小變化,即給人以時間與空間上的無限聯想,永恆的人生重復與短暫的人為變化全系在這部象徵著世界的織機之上,前人織著經緯,也連著後人的命運。這不是筆者的信口開河,即使是剪花的老婆婆不如是說,在她的人生體驗中必定會有這樣不止一次的追問。 當然這並不妨礙山西民間剪紙的中傳承作品的純粹性,黃河流域共有的「蛇盤兔」、「鷹逐兔」等主紋樣自不待說,而其中的「一座山」是呂梁山區民間常剪的一種題材,它似乎向人們展現了一個人獸雜居時代的真實場景,又把天然之中的人類童年情境帶到了我們面前。
七、安徽民間剪紙:
安徽的民間剪紙較早地形成了行業性的藝人隊伍,以其藝術商業的雛形狀態替代了民眾普遍的審美創造。 但是,我向來以為匠人型剪紙作品的民間與否主要在於所面向服務的對象。如果是基於勞動者集體審美意識的普遍水準,又依附於民間美術的范疇。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貴族階層的閑情逸趣而賣弄絕技的工藝之作,則是與皇宮中僱傭的御用匠人雕龍刻鳳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沒什麼兩樣。安徽的「花匠」多屬於前者,而阜陽的程建禮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程建禮從小喜歡剪花,並跟祖母勤學,靈性極好,起初為村人義務剪花,後來把技藝作為謀生手段,挑起花擔周遊江湖,練出一身好手藝,口中唱著花歌,手中剪著婦女們點的花樣。對於他來說,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經營構圖,達到胸有成竹才開始動手。任何形狀的紙片之中都已蘊藏著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輕叩它的靈性之門。 「三叉口」一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輪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幾筆正在浸化著有濃墨,而略用心計剪出兩只相對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畫眼」,也點准「戲眼」——黑暗中,兩個互相搜尋著的人警覺的眼睛。
八、湖南民間剪紙: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九、湖北民間剪紙:
孝感的婦女有正月十五唱「請七歌」的習俗,向「七女星」討巧:「正月正,麥草青,我請七姐看花燈,教我心靈剪牡丹,教我手巧綉鳳凰,殺白豬,宰白羊,年年接你七姑娘,」討巧其實只是表達了女子尋示靈感的心願,要手藝精,當然還需勤學苦練了。而巧手的女子,獨享社會刮目相看的殊榮。 據說有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至今腰裡還帶著年青時情人贈的訂情荷包。可見這種鄉俗的民間藝術所具有傳達情感之力量。 在房縣,時興過一種帶字的花樣,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花。這些花樣上的詩句往往是求花的鄉親隨口吟出,剪花的巧女便把它剪在各種形的剪紙上。如「操心勞力,增加負擔」是剛過門的媳婦說給公婆聽的客氣話;「手心手背都是肉,打斷骨頭連著筋」是母親告訴女兒,長輩對你們都一樣看待——平時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語言揉進剪花里,更增添了一份含蓄。 刻紙在湖北叫「雕花」,武漢、鄂城等地都有數以百計的雕花匠,並且在清末民初建立有剪紙的行會組織,這在全國是少見的現象。與全國各地的工匠藝人一樣,他們以高超的技藝應付各種不同的審美要求,而個人的情感只能在雕花刀縫間深深地潛藏。
十、貴州民間剪紙:
誰都知曉貴州苗族的衣衫上有五彩溢香的美麗刺綉。但誰知道那千針萬線密密匝匝的花朵底下,都有一張好看的剪紙?而會綉衣的苗女們,哪個閨房中會沒有存放的花樣? 《苗族古歌》「遷徒」一段中唱道:「姑姑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可見剪花刺綉對於苗人生活的必要。 貴州苗族剪紙主體紋樣的動物中,有龍、吉玉鳥、蝴蝶、魚等,人物有央公央婆、蝴蝶媽媽、苗族英雄務么細及馭龍伏狃的苗人男女。另外,太極陰陽魚,楓樹及苗樓建築也常常出現在畫里。這些形象都與苗族的古老信仰和傳說有關。 貴州剪紙由於各地刺綉方法的不同而呈現出各種有特點。 施洞型的剪紙確定外輪廊之後,在形體的內部破刀剪出隨勢而走的渦狀線或齒狀線。而台拱型的剪紙則以鎮扎眼成虛線狀。造型特徵施洞剪紙為粗獷,而台拱剪紙更趨秀麗。與西北剪紙造型一樣,貴州苗族剪紙藝術的造型因素來自於民眾對事物特殊的觀察方法和思維方式,來自於傳統鄉土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學思想。任何以為民間藝術的奇物造型是「變形」的看法,都是對創造者真摯情感的曲解和中傷。
C. 剪紙是民間傳統藝術,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
在刺綉中使用剪紙,歷史悠久,在黔東南一帶苗族中世代傳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節中就有剪紙的敘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遠古時期從「東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長江中下游)向「西方」(指湘西、貴州)大遷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苗族歷史上的這次大遷徙,是民族性的集體大轉移,即使在這樣艱辛的環境,婦女們仍把針線、剪花當作十分重要的事項,可見剪紙(剪花)與刺綉早就成了一對孿生姐妹。
同一支系是一個通婚團體,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服飾及發式,是取得同支系成員相耳認同的要素。各支系的刺綉紋樣有自己的傳統,代代相襲,它的母題和表述形式是經由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而固化,尤其是表述形式所形成的程式。
它不僅僅體現山各支系的風格,更是一種思維定勢。因此苗族刺綉和剪紙的傳統紋樣,刻記了許多遠古文化和原始藝術的特徵,它眾多幻想性的奇妙形象,蘊藏著神秘的思維寓意。
D. 苗族剪紙的主要技法
苗族剪紙一般都是用刀口很尖細的小剪刀剪,用剪刀剪不能把紙層疊太厚,有些賣剪紙的藝人便改用刻刀刻,一次可多刻幾層剪紙。用刻刀刻時,紙下墊一塊木板,不知道使用比木板先進的蠟板。無論剪或刻,先把圖案在表層紙上畫好,不像剪窗花那樣隨意剪。所用的紙,舊時只有當地於工作坊生產的白皮紙、黃草紙,有些地區使用苗族家庭自製的絲綿紙。白皮紙用竹、構皮等纖維漿製作,薄而韌性非常好,經得搓揉。絲綿紙是將蠶放在木板上讓其吐絲結成的薄皮,既挺括又很柔和,是最好用的紙,它還可代替布料作綉面或染色作貼綉材料。20世紀60年代後,大量工廠化的現代機制紙輸入苗區。這些紙價格便宜,於是苗族婦女多採用28克以下的書寫紙,有白色的,也有紅、綠等帶顏色的。多層紙疊合剪刻時,苗族婦女們習慣用白皮紙捻或縫衣線將紙穿釘成本子,一幅圖案視大小固定數個點, 以保證剪刻中各層不錯移。白皮紙捻如小鐵釘,長約2厘米,—頭粗,一頭尖,剪刻完撕揭時不用去掉紙捻,以紙捻尖的那層紙揭起,要幾張,揭兒張,余剩的下層不鬆散,方便保管。
E. 苗族剪紙的介紹
苗族剪紙俗稱「花紙」、「剪花」、「綉花紙」,苗語稱「西給港」、「西給榜」,意為「動物剪紙」和「花卉剪紙」。劍河苗族剪紙不同於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窗花剪紙,其主要用途是作為苗族服飾刺綉紋樣稿。類型可分為革東和新民、新合兩種,手法主要採用剪、刻、扎等方式。題材范圍涉及苗族神話傳說和自然界中花、鳥、蟲、魚、動物形象等,內容反映了苗族對遠古圖騰和自然的崇拜,蘊涵著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藝術特徵。1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F. 苗族剪紙的傳承意義
苗族剪紙紋樣的母題和表述形式具有鮮明的集團性、地域性和相當穩定的歷史承繼性,這是由其刺綉的社會功能和傳承特性所決定的。苗族刺綉一直沒有脫離部落徽記藝術的范疇,它主要用於服飾裝飾,與服飾的款式及其它裝飾構成不同支系成員的外形識別標志。同一支系是一個通婚團體,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服飾及發式,是取得同支系成員相耳認同的要素。各支系的刺綉紋樣有自己的傳統,代代相襲,它的母題和表述形式是經由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而固化,尤其是表述形式所形成的程式,它不僅僅體現山各支系的風格,更是一種思維定勢。因此苗族刺綉和剪紙的傳統紋樣,刻記了許多遠古文化和原始藝術的特徵,它眾多幻想性的奇妙形象,蘊藏著神秘的思維寓意。
G. 貴州有哪些民間手工藝
貴州的民間手工藝品主要有:
1、貴州蠟染,亦被稱作「貴州蠟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它以素雅的色調、優美的紋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貴州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結一起被稱中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
H. 苗族剪紙的歷史源流
苗族是中國西南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寬廣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貴州和與之毗連的湘西、滇東、川南、渝南、鄂西南、桂北等七省(市、自治區),有三萬多人分布在海南中南部。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條件較差的大山區,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社會發展緩慢,保持著許多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承。苗族一些支系在刺綉中使用的剪紙花樣,在藝術上與刺綉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由於它不是獨立的展示,外界人知之不多。
苗族婦女們在刺綉中使用剪紙,歷史悠久,在黔東南一帶苗族中世代傳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節中就有剪紙的敘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遠古時期從「東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長江中下游)向「西方」(指湘西、貴州)大遷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苗族歷史上的這次大遷徙,是民族性的集體大轉移,即使在這樣艱辛的環境,婦女們仍把針線、剪花當作十分重要的事項,可見剪紙(剪花)與刺綉早就成了一對孿生姐妹。
I. 苗族的剪紙有什麼特色與風格
以苗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的剪紙主要用作刺綉底稿。苗族刺綉的多樣性在於剪紙花樣的豐富。苗族剪紙構圖豐滿,內容怪誕,刀法簡潔有力,紋樣細膩。由於在剪紙上要表達對刺綉工藝的要求,如在針法上的提示,常常剪後要再以針刺出點組成的虛線或以剪破不剪空的方法示意。這些手法使剪紙粗中有細耐人尋味。
J. 求這張圖片的介紹。苗族
苗族銀飾
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系的幾種圖像。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即妹榜妹略),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由鵲宇鳥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