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用鹽是怎麼形成的
食用鹽分為井鹽、海水鹽、天然鹽等等過去在中國一般分為海水鹽和井鹽居多,海水鹽一般是將海水倒進一個在沙灘上圍起來的框框里經過太陽的照射慢慢干後就形成白色的晶體就是鹽了,而井鹽是將井中的食鹽晶體取出就可以食用了,而天然的鹽中國有青海的鹽水湖。現在的食用鹽基本也是按照以前的方法製作而已不過就是更加衛生和科學了而已,再就是添加了某些礦物質。更加健康安全。
『貳』 鹽是什麼時候被人類用做調料的
食用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烹飪中最常用的調味品之一,它不僅能讓我們的飯菜香甜可口,其實鹽還有許多用途。鹽不僅僅能光當調味品,而且還可以刷牙。食用鹽可以穩固牙齒,淡鹽水還可以漱口。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小幫手。不僅能清潔一些污垢和死角,還能除臭等等。
古代食用鹽是怎麼發明而來的嗎?可是你知道使用鹽是什麼時候被人類作為調料的嗎?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食用鹽的來源。
關於食用鹽的民間傳說實在是太多了,但是下面我們就要說一下真正的食用鹽的歷史。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的。上個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煎鹽器具證明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約至公元前3000年)古人就已經學會了煎煮海鹽,根據資料和實物證明上文所述發明人是夙沙氏。
『叄』 鹽發源什麼時候,最早開始食鹽是什麼時候,最早來自哪裡
食鹽是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最早開始使用的。最早是由中國人發現的。 相傳遠古時候,在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一帶,住著一個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個人名叫夙沙,他聰明能幹,膂力過人,善使一條用繩子結的網,每次外出打獵,都能捕獲很多的禽獸魚鱉。有一天夙沙在海邊煮魚吃,他和往常一樣提著陶罐從海里打半罐水回來,剛放在火上煮,突然一頭大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見了豈能放過,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死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缶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沾點放到嘴裡嘗嘗,味道又咸又鮮。夙沙用它就著烤熟的野豬肉吃起來,味道好極了。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出來的鹽。
夙沙氏的傳說自戰國漢、唐至宋流傳很普遍。古籍《世本》一書記有「夙沙氏煮海為鹽」、「宿沙氏始煮海為鹽」的字句。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麼人?一種說法是「黃帝臣」,一種說法是炎帝的諸侯,一種說法是「夙沙瞿子」。《呂氏春秋·用民篇》載:「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神農即炎帝。
據考證,夙沙氏是一個長期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古老部落,和傳說中的洪荒時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關系。可以推論,夙沙部落長期與海為鄰,不僅首創了煮海為鹽,而且大約在商、周之際就已在當地推廣和普及用海水煮鹽。《中國鹽政史》謂:「世界鹽業莫先於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20世紀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當地已學會煎煮海鹽。這一發現與史載資料相印證,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國山東至福建沿海一帶已學會煎煮海鹽。
根據以上資料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希望對您有幫助。
『肆』 食鹽的來歷的資料
食鹽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著名的牛津《英語詞典》里就用了近4頁的篇幅來為「鹽」作解,大大超過解釋其它食物。
普通食鹽,又稱「咸鹽」,化學成份是氯化鈉,屬高鈉低鉀鹽。鹽出現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史籍記載,傳說中的蚩尤曾與黃帝激戰於涿鹿之野,被黃帝追而斬之,血流滿地,變而為鹽,因蚩尤罪孽深重,故百姓食其血,這就是我國古代曾把「鹽」說成是「蚩尤之血」的由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食鹽曾是希罕貴重的東西,古羅馬人把鹽稱為「有益健康的結晶體」。在歷史上,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曾經用鹽來購買奴隸,把鹽當作貨幣的現象在非洲也屢見不鮮。我國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鹽的傳說,而早在5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利用海水制鹽,西周時山西運城的解池已大規模生產湖鹽,戰國末期,四川開始人工鑿石制鹽。
隨著鹽業的發展,「鹽人」、「鹽官」、「鹽車」、「鹽鈔」等與鹽相關的詞彙頻頻出現在《周禮》、《國策》、《史記》等古代典籍中。漢武帝時設「鹽務官署 」,專司鹽政,並立有鹽法,禁止食鹽私營。唐代則設「鹽鐵使」,管理食鹽專賣。到元代,設「鹽運使」,明清直至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都設有類似的官職。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里,曾發生過許多和鹽有關的故事。1946年5月,晉察冀邊區正式成立長蘆鹽務管理局,規定「此後所有屬於長蘆范圍內之鹽政等項,統歸該局管理」。在晉冀魯豫邊區營業稅暫行辦法中,規定「鹽業」免稅。新中國成立僅3個月,就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鹽務會議,確定全國鹽務工作的方針任務。
我國古代食鹽的品種除海鹽、池鹽、井鹽之外,還有土鹽、岩鹽、砂石鹽等品種,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生產過樹葉鹽,古代西北部少數民族發現過一種「水晶鹽」,據說,此鹽多產於山石上,無色透明,狀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這種鹽有「開盲明目」之功效。
關於鹽的功用,我國古籍多有記載。如說鹽有「引火下行,潤燥祛風」之功、有「擦牙固齒、清熱滲濕」之效,以及「專治腳氣」等等。到了現代,鹽的用途更加廣泛,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與鹽有關的產品達1.4萬種之多,食品、化工、冶煉、陶瓷、玻璃、醫葯等工業均離不開鹽。我國目前鉀肥產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要花費大量外匯進口鉀肥,而青海柴達木盆地鉀鹽的探明儲量佔全國90%以上,成為西部大開發潛在的經濟增長點。作為全國最大的原鹽生產基地,山東省每年的原鹽生產能力為8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除了原鹽,山東的鹽化工和鹽業海產養殖在全國也名列前茅,主要產品有洗精鹽、各類溴系深加工品、純鹼以及對蝦、貝類和鹽田生物等60多個品種。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食用鹽的種類也日益增多。人們到大商場逛一圈,或在超市的貨架上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諸如低鈉鹽、調味鹽、麻辣鹽、胡椒鹽、湯料鹽、保健鹽等五花八門的含鹽佐餐食品。
鹽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必需品,具有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維持體液平衡的作用,適量攝取食鹽有益於健康。近年來,我國政府為預防碘缺乏病,強制實行了全民食鹽加碘。目前,鹽作為國家專營商品,加碘鹽也是由政府指定的鹽業公司生產的,以保證提供給人們質量合格的碘鹽。
鹽相伴人類走過悠悠歲月,在人類文明的進程與發展中,人們對鹽的另一面也有了新的認識。專家認為,長期食鹽過量,可導致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人每日最佳食鹽量不應超過6克。長期食鹽量低於6克,可使25歲至55歲人群的收縮壓降低9毫米汞柱,到55歲時冠心病死亡率可減少16%。有專家因此提出:「遠離高血壓,從限鹽開始。」此外,國外的多項人體和動物試驗證實,白內障的發生和食鹽攝入過多有關聯性,專家認為,清淡飲食有助於老年人防止白內障。
目前我國每人每日平均食鹽量為16至20克,致使心腦血管病發病率高達8%。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1.2億,這一數字居世界第一。另外還有5000萬人血壓偏高,並且每年新發病人數約有200萬。為動員全社會參與高血壓的防治,衛生部確定從1998年起,每年10月8日為「全國高血壓日」。
老話說「眾口難調」,或咸或淡可依各自口味,在一定的范圍內食鹽多少並無大礙。但是,別忘了醫學專家的提醒,食鹽的攝取應有科學和健康的概念。請守住家中的「鹽罐子」,健康每一天
『伍』 食鹽的來歷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5)食用鹽的由來圖片步驟圖擴展閱讀:
吃鹽的好處
1.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食鹽在維持滲透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體內水的動向。
2.參與體內酸鹼平衡的調節
3.氯離子在體內參與胃酸的生成
4.食鹽在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上也有作用。
5.具有清火解毒、涼血滋腎、通便的功效
『陸』 歷史課上突發奇想,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當時的鹽從哪兒來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③a〕的蒙昧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④a〕,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的歷史時期。
人類飲食文化正是從品嘗萬物開始的,大自然賜與人類的萬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人的親口品嘗的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嘗,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嘗海水、鹹湖水、鹽岩、鹽土等,嘗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添加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岩、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①b〕。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但可以說,這位諸侯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海水煮鹽智慧的化身。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業的創始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鹽的成因也早有探索,並有先識之見,認為鹽的生成與水氣有很大關系:「水曰潤下,潤下作咸」〔②b〕。這是對湖鹽生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池),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體狀的鹽。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東鹽池(亦稱「解池」,今山西省運城縣南、中條山北麓一帶),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歷史上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關於「解池」的最早記載見之於《山海經·北山經》,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句。據晉人郭璞釋雲:鹽販之澤,「即鹽池也」。〔③b〕現在我國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鹽湖。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廙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說池鹽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處黃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會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柒』 食鹽的來歷這些說法有道理嗎
食用鹽的來歷
最早以前,人們吃飯並不吃鹽,也沒有感到有什麼不適;而如今,如果一連幾頓飯都不吃鹽,就感覺吃什麼都不好吃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咸三分味,一辣到十成。」那麼,食用鹽是怎麼來的呢?許多人都會答道:「從大海里撈出來的呀。」為什麼是從大海里撈出來的呢?而不是從山上、樹上長的呢?這么說來,這裡面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話說我們淮河岸邊有個小張庄,小張莊裡張有福的兒子張達野的干老子是玉皇大帝,每一年他都去拜訪他干老子。
這一年,張達野才八歲,他又去拜訪他的干老子老天爺,老天爺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的干兒子,讓他的幾個女兒帶著張達野到處玩。
每當張達野回人間他家時,老天爺總是說:「來到天庭,什麼東西都不要帶到人間,否則你會遭到雷公的追趕,並打你的。」
中午吃飯的時候,張達野吃天庭的御宴,吃的時候,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特別好吃。因為天庭里的這些飯菜裡面都有一種味道——食用鹽。
張達野問:「這是什麼東西?」
有人告訴他:「這個白白的東西叫味道。」
張達野就想,這個叫味道的東西,白白的,真的很好吃。我回家的時候,偷偷地帶點回家,讓我的父母也都品嘗一下,那該多好啊。
心裡這樣想著,他就這樣做了,真的偷偷地裝一點點在口袋裡。張達野從天庭回人間了,他在一朵祥雲上騰雲駕霧一般。正在他很高興地竊喜的時候,因為他偷了一點點味道回來。
剛想到這里,晴空萬里的天空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追著張達野打雷和閃電。張達野嚇壞了,急忙把自己口袋裡的一點點味道抓了出來,使勁地一扔,這一扔卻扔到了大海里去了……
這種味道漂到大海里,就迅速地生長,越長越多,所以大海里的水是咸澀的。有些人就在大海里打撈,撈了許多味道出來,人們又根據這種很鹹的味道,就給它再次取了一個名字叫:「鹽。」鹽的來歷就是這樣來的。
『捌』 食鹽從哪裡來
食鹽是從哪裡來的呢?很早很早以前,人們用大海的海水曬鹽,用鹽湖的鹽水曬鹽,用鹽泉的鹹水煎制食鹽。當然,今天我們還用海水和鹽湖水製取食鹽。也有一部分加碘精製食鹽,是從另一種途徑得到的――由開采岩鹽加工而成。
岩鹽,也叫石鹽。它就是一種特殊的石頭,也是一種用途非常大的礦物。岩鹽透明或者半透明,很容易敲碎,有點像冰糖,但是是鹹的哦。岩鹽埋藏在地下幾百米到幾千米的深度,經常和石膏、芒硝、還有鉀鹽哇一起作伴,它們都是好幾千萬年以前,因為海水或者湖水蒸發結晶形成的。
說起岩鹽的開采,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聰明的科學家利用了岩鹽能夠被水溶解的特點,工人不用下礦井,就把鹽采出來了。是這樣的,工人叔叔從地面上鑽井到地下幾百到幾千米,一至鑽到岩鹽礦的下部,再下一根大鋼管用水泥固好,然後在大鋼管中插一根小管子,又從大管子中注水,水流到鹽層中就把鹽溶解成了鹽水,鹽水就沿小管子返回到地面了,這個過程就叫「溶解采礦」,是現在先進的采礦方法哦。
採到地面的鹵水通過管道匯集到地上的幾大池子,加入石灰呀、純鹼呀,使鹽水經過沉澱凈化去除各種雜質,就可以送到制鹽廠生產食鹽了。科學家又充分利用了鹽水的流動特性,運用管道輸送制鹽廠,省力又省錢吧!
現代食鹽的製造是使用的「真空制鹽」技術,純凈的鹽水注入蒸發罐,高溫蒸汽通過熱交換方式給鹽水加熱,使鹽水中的水份蒸發掉,鹽就結晶出來了。科學家又運用了液體在低氣壓條件下,沸點降低的原理,採用降低蒸發罐中的氣壓的方法,降低熱能的消耗,使鹽盡快結晶出來。這就是「真空制鹽」技術。
制鹽是連續生產的,剛生產出來的鹽是還是一種鹽漿。要用離心脫水的方法甩去多餘的鹽水,返回到蒸發罐中回收利用。脫水後的鹽還是濕鹽,要用乾熱的壓縮空氣吹乾。乾燥後的鹽如果是用於工業生產的,就可以包裝發運了。如果是用來食用的,還得有一個關鍵的工序――「加碘」。人如果缺碘就會患上「碘缺乏症(IDD)」,大脖子病,智力損害什麼的。
加碘後的食鹽經過包裝,運輸,然後才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我們的生活。
『玖』 鹽的來源
鹽起源於中國,古代中國人稱自然鹽為「鹵」,鹽水經人力加工後變成的固體結晶,才稱之為「鹽」。工業上用海水曬鹽、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叫做粗鹽。再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製得精鹽。中國有四大鹽湖,分別是青海茶卡鹽湖、青海察爾汗鹽湖、山西運城鹽湖、新疆巴里坤鹽湖,鹽產量居世界第一。鹽是菜品中鹹味的主要來源,具有提鮮味、增本味的作用。用鹽量要適當,鹽過量不僅影響菜品口味,而且不利於人體健康。
鹽的原料來源可分為4類: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叫作「海鹽」;開采現代鹽湖礦加工製得的鹽叫作「湖鹽」;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鹵水加工製得的鹽叫作「井鹽」;開采古代岩鹽礦床加工製得的鹽則稱「礦鹽」。由於岩鹽礦床有時與天然鹵水鹽礦共存,加之開采岩鹽礦床鑽井水溶法的問世,故又有「井鹽」和「礦鹽」的合稱——「井礦鹽」,或泛稱為「礦鹽」。
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上常將氯化鈉簡稱為「鹽」。氯化鈉除供食用外(慣稱食鹽),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名曰工業用鹽),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表以「原鹽」為總稱。
中國的鹽產量中一直是以海鹽為主,其次是湖鹽和井礦鹽。由於海鹽的生產受氣候影響較大,加之海鹽場多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為了鹽業生產的均衡協調,近10餘年來內地的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因此海鹽在鹽產量中所佔的比例有所減小。
鹽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屬礦物原料,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和新的應用領域的開拓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對鹽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在國計民生中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鹽的消耗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是世界產鹽大國,以海水為原料生產的海鹽居世界第1位;海鹽、湖鹽和井礦鹽的總產量居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
『拾』 食用鹽是怎麼提煉的
根據來源,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石鹽等幾大類。
如今在世界的鹽產來源中,岩鹽佔41%、地下鹵水及鹽湖佔29%、海鹽佔26%。其中海水和石鹽是最主要的兩個來源。
1、石鹽
石鹽是內流盆地中封閉的湖泊蒸發所沉積下的礦物質。石鹽的岩床可以在地下廣大的區域里延伸,最多達350米厚。在美國和加拿大地下有一片巨大的岩床,從紐約州西部的阿巴拉契亞盆地起,通過安大略省地下,覆蓋大部分密歇根州的地下區域。
英國的柴郡地下和伍斯特郡周圍有石鹽礦。奧地利的薩爾茲堡因其鹽礦,被稱為「鹽城」。中國江蘇省淮安市地下有厚度為100-200米的鹽礦,儲量在世界首位。
2、海鹽
海水的鹽度約為35‰,是食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來源。海鹽可自然或者加工技術生成,可分成海水蒸發和離子交換膜電透析(EDI)。海水蒸發是傳統工法,受日照或降雨因素影響產量,需佔地廣大的鹽田。]而離子交換膜電透析是海水淡化技術的一種,需消耗大量能源,但比較可以有穩定的產量。
在蒸發量大、降雨量小的海洋國家,海水蒸發是制鹽的首選方法。先讓鹽田內充滿海水,等到海水蒸發後就能從中獲得鹽晶。由於一些海藻和微生物在高鹽度的環境下生長良好,因此有時這些鹽田會有非常鮮艷的顏色。
中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原鹽年產量240多萬噸,佔中國全國原鹽總產量的7%和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3、井鹽
中國井鹽生產肇始於戰國末年,李冰是其生產創始人[72]其他地方的食鹽則是透過開采巨大的沉積礦藏而得,這些礦藏是數以百萬年前的海洋和湖泊蒸發而成。這些鹽礦可能會直接開采作岩鹽,也有可能會將水泵進礦床中,溶成溶液後再提煉。
上述二種情形採集的食鹽都可以透過鹽卥的機械蒸發來純化。傳統上,這個工序是在敞口平底鍋上進行,通過加熱來增加蒸發率。近來這製程會在真空狀態的平底鍋中進行。
風味
各地的天然鹽有各自獨特的礦物風味。粗海鹽含有少量鎂和鈣的鹵化物、硫酸鹽,還有極少量藻類、耐鹽細菌和沉積物等。
其中的鈣和鎂使粗海鹽略帶苦味,且容易潮解(露置保存時會慢慢吸收空氣中的水汽)。藻類則帶有輕微的「魚腥味」和「海風味」,後者來源於有機溴化合物。另外海鹽中或多或少含有沉積物,所以會帶有一點暗灰色。
因為這些有著特殊味道和氣味的化合物含量很低時就能被人類感知,所以海鹽撒在食物上時會帶來比較復雜的味道,而若在烹飪過程中加入,食物的調料就很可能蓋過這些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