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非遺手工有哪些
團扇、布貼畫、蠟染、皮影戲、木偶、剪紙、年畫、刺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布貼畫介紹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綉,布貼畫是刺綉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成圖案,再用針線沿著圖案紋樣的邊鎖綉,將其固定,並進行細部的加工而成。
布貼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貼補工藝,歷史久遠,廣泛流傳於民間,其色彩豐富鮮艷,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是我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
『貳』 小學生皮影製作方法
皮影的製作工藝有選皮、制皮、過稿、剪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完成等18個工序
畫稿
先是畫稿,即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個性,設計出不同的形象,但這種設計是有一定程式的,如武生飾武生巾,將軍為扎巾、元帥戴沖天盔;丞相穿相貂,文官著板吉;男子按年齡分無須、短須和三髯等。
皮影人物的設計往往臉部體現個性、服飾強調共性,所以一個皮影班的皮影人物,常常皮影頭像有一、二千個,而皮影身體只有幾百個。演出時,根據劇情需要,只要將不同的頭像插到不同身份的軀幹上即可。皮影班有句行話叫"一個身體七個頭",說的就是這情景。但女性頭像一般是不換的,大約是為了線條的秀美和流暢。
材料
皮影的材料採用羊皮或牛皮。去毛、刮挺、去脂,然後釘在木板上拉緊曬干。設計好的畫稿便拷貝在這些皮上。一般細皮用於女性或兒童,粗皮用於武將或莽漢。
著色
著色是皮影製作十分體現功力的一步,根據不同的人物和服裝施行不同的色彩,一個人物就是一幅工筆重彩的國畫。
罩漆
為了顏色不至脫落和增加透明度,畫完後的皮影須罩上一層清漆。
縫接
由於皮影人物的製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後須將身體各部位用線縫接,並在背後裝上翎管,套進竹簽棒。依照通常方式,一個人物只須兩根簽棒,動作復雜的形體則多達四、五根。據說老輩子的高手,連眼皮也能活動起來。完工後的皮影就可用於演出了。
『叄』 幼兒園自製皮影步驟圖
准備材料:紙、筆、剪刀、電燈、膠帶、竹簽。
1、首先取出紙和筆,然後筆在紙個畫出各種圖案,如圖所示。
『肆』 五年級作業,兒童怎麼做皮影
從網上列印皮影的圖片,用訂書機釘在厚些的卡紙上,用小尖刀按圖樣雕刻,刻的時候在卡紙下墊上一塊平整的膠皮,(如果不墊刻刀太費勁),刻完後把上面的圖樣拿掉,剩下的卡紙就是要的皮影,在按網上的樣子塗上顏色。上完色再夾在書里壓平,最後刷一層清漆,等清漆幹了,皮影就成了。刻刀可以用11號手術刀片做(用半截筷子從中間劈開,把刀片夾在中間,再用透明膠帶纏上)。膠皮可以用滑鼠墊,好找。不過用完後就有刀傷了。
『伍』 小學生製作皮影需要哪些材料
刻刀。用刀刻時在牛皮底下墊上蠟板(如果沒有可以用膠皮代替比如滑鼠墊),刀可以用11號手術刀片做。圖樣可以從網上搜,很多的,牛皮(可以從網上購買)。透明水彩,毛筆(染色用),鋼針(過稿用),清漆,針線。
『陸』 皮影對手工課的教育意義
皮影的意義可以用8個字概括一下: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被國家列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皮影發源於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畫藝術,被公認是現代「電影始祖」 。
「三尺生綃做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中來」。小小的一張皮影,簡單的布幕舞台,操作者靈巧的手指,加上一點光亮,就能表現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態,歷史中的無數逸事。
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劇種之一,是世代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它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舞台表演於一體,有著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國家大劇院的皮影戲展演吸引了很多國內外觀眾,展演第一周前來參觀的觀眾就達4萬多,古老的皮影戲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皮影的收藏熱度也逐漸升溫。
『柒』 幼兒園用紙做皮影的步驟
從網上列印皮影的圖片,用訂書機釘在厚些的卡紙上,用小尖刀按圖樣雕刻,刻的時候在卡紙下墊上一塊平整的膠皮,(如果不墊刻刀太費勁),刻完後把上面的圖樣拿掉,剩下的卡紙就是要的皮影,在按網上的樣子塗上顏色。上完色再夾在書里壓平,最後刷一層清漆,等清漆幹了,皮影就成了。刻刀可以用11號手術刀片做(用半截筷子從中間劈開,把刀片夾在中間,再用透明膠帶纏上)。膠皮可以用滑鼠墊,好找。不過用完後就有刀傷了。
『捌』 小學生如何做簡易皮影
寶石島的戰士們:
你們好!
我,是來自...,今年11歲,就讀於...小學。通過《彩色的翅膀》這篇課文認識了你們,被你們那種熱愛海島,決心用自己的雙手建設海島的精神感動了,抑制不了激動的情緒,給你們寫了這封信。
從文中,我了解到,你們在一個環境惡劣的小島上生活著,不僅毫無怨言,而且愛島如家。為了讓大家都吃上新鮮、營養的食物,開墾土地,把大家從家鄉帶來的種子,連同自己建島愛島的深情,一起種了下去。你們用自己的雙手,把小島建設得更加美麗。可以想像,你們為了小島,付出了多少血汗,為的只有一個——把小島建設成你們美好的家園!
你們堅持不懈地為小島貢獻出自己的一切,絲毫沒有動搖,意志堅定,毫不叫苦。比起你們,我真是自愧不如。我是一個不是很自覺願意為大家服務的人,總是要別人叫我,我才會去幫忙,所以說,我其實不是很樂於助人,沒有幫助人的積極性,但是,自從學了《彩色的翅膀》這篇課文以後,我便學著為大家服務,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到班級這個大家庭中去。
真是受益匪淺,不僅僅讓我了解到了我國寶石島的戰士們的愛島情懷,也知道了,一定要積極地為大家服務。太謝謝你們了!
祝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玖』 皮影一定要透明的嗎用紙做的話要用什麼紙做
皮影不一定要透明的,皮影一般是使用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製作的。
皮影製作流程如下: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製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是一個復雜奇妙的過程。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
其製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然後經葯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
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愛。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
第一步選皮
由於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緣故,各方面的情況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異,製作材料也根據當地的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在中國,較多使用牛皮、羊皮、驢皮、豬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國市場上應用最廣泛的材質。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隴東皮影的製作一般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
第二步制皮
牛皮的炮製方法有兩種:一是「凈皮」,另一是「灰皮」。凈皮的製作工藝是在牛皮選好後,放在潔凈的涼水裡浸泡兩、三天(根據氣溫、牛皮和水的具體情況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颳去牛毛,第二次再颳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漸刮薄,颳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緻細作,把皮刮薄泡亮為止。刮時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勻,手勁要輕而穩,以免損傷皮子。刮好後撐於木架之上,蔭干即成。
制皮的方式有很多,以陝西皮影為例,通常有兩種方法炮製它的原材料——牛皮:「凈皮」和「灰皮」。「凈皮」的製作工藝是先將選好的牛皮放在潔凈的涼水裡浸泡兩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細作,把皮刮薄泡亮為止。刮好後撐在木架上陰干,晾到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皮影。「灰皮」也稱為「軟刮」,浸泡皮時把氧化鈣(石灰)、硫化鈉(臭火鹼)、硫酸、硫酸銨等葯劑配方化入水中,將牛皮反復浸泡刮制而成。這種方法刮出來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
第三步畫稿
製作皮影時有專門的畫稿,稱為「樣譜」,這些設計圖稿世代相傳。
第四步過稿
雕刻藝人將刮好的皮分解成塊,用濕布潮軟後,再用特製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並能解除皮質的收縮性,然後才能描圖樣。畫稿前對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項細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頭、胸、腹這些顯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這樣既可節約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質量,同時也使皮影人物上輕下重,在挑簽表演和靜置靠站時安穩、趁手。接下來是描圖樣,用鋼針把各部件的輪廓和設計圖案紋樣分別拷貝、描繪在皮面上,這叫「過稿」,再把皮子放在棗木或梨木板上進行刻制。
第五步鏤刻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刀具有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尖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講究,藝人需要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據傳統經驗,在刻制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於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用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斜口刀刻制。藝人雕刻的口訣如下:櫻花平刀扎,萬字平刀推,袖頭襖邊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線有虛實之分,還有暗線、繪線之分。
虛線為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皮影多為這種線法。實線保留形體輪廓挖去余部,為陽刻,多用於生旦、須丑的白臉,凡白色的物體都用陽刻法。虛實線沿輪廓的兩側刻出斷續的鏤空線,多用於景片建築的刻制。暗線則用刀劃線而不透皮,多在活動關節處。繪線是以筆代之,以表現細致的物體。刻制皮影有口訣相傳,程序如下:刻人面——先刻頭帽後刻臉,眼眉刻完再刻鼻子尖。刻衣飾花紋——卍字先把四方畫,四邊咬茬轉著扎。雪花先豎畫,然後左右再打叉。六欞丟出齒,挑成雪花花。刻盔甲——黃靠甲,先把眼眼打,拾岔岔,人字三角扎。刻建築裝飾——空心桃兒落落梅,雪裡竹梅六角龜,一滿都在水字格。
第六步敷彩
皮影雕完之後是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朱、普蘭等礦植物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著色。著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以陝西皮影為例,敷彩的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純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內,放進幾塊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膠,然後把盅子放在特製的燈架上,下邊點燃酒精燈火,使膠色交融成為粥狀,趁熱敷在影人上。雖是色彩種類不多,但老藝人善於配色,再加上點染的濃淡變化,使色彩效果異常絢爛。
第七步發汗熨平
敷色後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並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以揮發。脫水發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夾住皮影部件,壓在熱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鐵或電熨斗燙;此外還有一種土辦法是用土坯或磚塊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麥秸燒熱,壓平皮影使之脫水發汗。脫水發汗的成敗關鍵在於掌握溫度火候。過去藝人們掌握火候的土辦法叫「彈指點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彈滴在熨具上,觀察水的變化,判斷溫度的高低。既看水點所起泡沫大小的變化,也看水分蒸發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溫度一般在攝氏七十度上下。溫度恰當,皮子脫水發汗順利,皮內水分揮發了,顏色也吃入皮內了,皮影色澤鮮美,且久不褪色,而膠質也可溶化封閉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翹扭變形。如果溫度過高則會使皮子縮為一團,工藝全部報廢;溫度不足,膠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內的水分難以排盡,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澤不亮,時間長了還會變形。
第八步綴結完成
為了讓皮影動作靈活,一個完整皮影人物的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頭部——頭包括顏面、帽、須和頸部,下端為楔子,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則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裝置卡口,皮影人頭就插在那裡。與胸上側同點相釘結的有兩臂,各分為上下臂兩節,小臂下有手相連。腹部——腹部上方與胸相連,下方與雙腿相連,腿部與足為一個整體(包括靴鞋在內)。皮影人物各個關節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老藝人稱之為「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的選定關繫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選擇恰當會有精神抖擻之相,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萎靡不振。選好骨眼後,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十一個主要部件就這樣裝成了一個完整的影人。為了表演的需要,還要裝置三根竹棍作操縱桿,也就是簽子。文場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裝置一根簽子,用鐵絲相連,使影人能反轉活動,再給雙手處各裝置一根簽子,便於雙手舞動。而武場人物胸部簽子的裝置位置在胸後上部(即後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滾、爬、打鬥等百般姿態。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幕布,觀看一種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場面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