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王羲之聖教序的臨摹要點有哪些
其主要特點是:
(1)字數多。全碑共1 900餘字,字字精雅飄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學習和臨摹的餘地很寬。
(2)字體多。全碑將王羲之的楷書、行書、草書雜糅其間,大膽地搭配、組合、集成,動靜結合,揮灑自如,對後世書法尤其是當代書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3)變化多。一是筆法十分豐富,楷、行、草、隸、篆各種筆法無不用之其中;二是結字新穎生動,平中見奇,開合有度,欹正相依,靈動多姿;三是重復的字、偏旁部首無不體現變化翻新。據載,懷仁為收集《聖教序》上的碑字,用時長達18年之久,可見其用心之良苦。在書法史上,可以說「集字」是從懷仁開始的。
⑵ 臨好《聖教序》之後能夠流暢創造行書作品嗎
關於「臨好《聖教序》之後就能夠流暢創造行書作品嗎」這個問題,看似直接,其實問得還比較籠統,所以,難以確切回答。
俗話說,光說不練不是好漢;紙上談兵,誤人子弟。上面說了那麼多,其實都是自己近十年來臨摹《聖教序》的體會。所以,回答之後附上自己的臨摹、創作作品。以供書友、粉友們參考。
⑶ 如何臨習王羲之行書《聖教序》
學習書法主要靠「臨」和「悟」,行書也不例外。臨習行書要求有一定的書寫和書法知識的基礎。所以一般不採用「摹」,而用「臨」的方法。臨帖又分為對臨、背臨、意臨三種。
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就要求對臨時,觀察要仔細,寫得要像。不能像抄書一樣,從前到後一遍一遍的抄,抄完多遍後,腦子里對帖沒留下什麼印象,根本是為完成數量不加思索的抄,這就不是好方法。如果為體會帖的總體風格、特點及章法的變化,偶爾使用另當別論。學習者應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幾個字或幾行字反復的臨寫,達到八分左右相像即可。邊寫邊分析、邊悟。寫得越像,「悟」得越深,得到的東西就越多,寫和悟是分不開的。臨寫過較長時間後,還是寫不像,原因是沒有觀察到或沒悟出用筆、結字的玄機,此時應找名師指點迷津,以掌握正確的觀察和學習方法。
寫小字行書對紙筆的要求較高,據記載,王羲之寫的《蘭亭序》用的就是硬毫鼠須筆,小編臨《聖教序》習慣用羊毫筆,感覺效果較好。紙張選擇半生宣,綿而厚或者比較粗糙的宣紙不太適合。字的大小控制在三、四厘米左右為宜,如果字寫得太大,會產生單簿的感覺,這不是初學所能解決的問題。
背臨是指不看帖能把原帖較為接近地寫下來。《聖教序》這么長的內容背下來,似乎沒有必要,只要旁人提到帖中的某字,腦子里有一、兩個這字的形象,並能較好地把它寫出來,即達到了背臨的要求。有了這樣的基礎,再進行模仿式的創作練習,就能更好地鞏固學習的效果,加深對帖的「悟」。
古人雲:「書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臨帖的最終目的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找自我,表現自我。這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每一個書法愛好者都應為此而努力。意臨是指臨帖不再刻意接近原帖,而是有意識地參以己意,在神氣上、個性上或多或少帶出個人的意味,它是書法家尋找自我,突破原帖的束縛,在較短時間里獲取帖中某些方面養分的高級臨帖方法,對於從臨摹到創作的過度有很大幫助。
⑷ 如何臨習集王聖教序
1. 紙的使用上選擇質地細膩不粗糙又有吸水性的毛邊紙或竹紙,力求接近晉人的用紙。王羲之用的毛筆是鼠毫,今天很難選到它,但我們可以用性能與它相似的狼毫或兼毫。紙和筆如果選用現代人喜歡的生宣和長峰羊毫,由於生宣的吸水性能強,長峰羊毫又難於控制,在臨摹時就無法顧及其筆法,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工具的使用上了。這對初學者是極為不利的。
2. 在臨習時,字的大小要接近原帖的大小。明代豐坊在《童學書程》中明確告訴我們學行書是先小後大。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古人書跡就不難發現褚遂良、趙孟頫、董其昌等臨摹王羲之的作品都是與原帖樣大的。書法在古代主要是供文人案幾上雅玩的。因此,他們寫的字都比較小,豐富的筆法是通過手腕的幾個微妙動作來完成,到了明清書法作品開始懸掛於廳堂,字被寫大了,原來豐富的筆法變成為幾個簡單的明顯的動作。於是就通過強化結字、章法、墨法來增強視覺沖擊力,渲染效果。我們在初學時首先要解決的是筆法,絕不能舍棄豐富而學其簡單。
3. 仔細讀帖,努力發現其中規律性的東西。行書的筆法主要是轉筆和折筆。由於《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刻碑,所以,多方筆、折筆,力量感強。因此,臨摹時要多用翻折筆法,才能體現其中蘊涵的骨峻氣清的神質。王羲之在創造「新體」中,也創造了「一拓直下」的筆法,《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橫畫豎畫幾乎都是用這個筆法。結字敧側多變,讓左側右。以上這些都需要我們在臨習中善於研究,善於發現。
4.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石刻,筆意很難把握。正因為如此,米芾說:石刻不可學。我們可以把它同王羲之《蘭亭序》結合起來臨習,以加深對《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理解。也可以參照褚遂良、趙孟頫、董其昌的行書,他們對王羲之的認識是極為深刻,我們藉助他們所搭的人梯,從筆法、結字、章法、墨法上進行綜合練習,不僅對於臨摹,就是對今後創作也是非常有益。
5.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集字,原來王字的章法不存,故王世貞說:「《聖教序》書法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謂其結構無別構,偏傍多假借,蓋集書不得不爾。」為此,一方面要體會懷仁在處理行氣連貫,字形、大小的選擇,筆勢承接等上的匠心;另一方面要將不連貫的連貫起來,使之勢眿貫通。
6. 董其昌說:晉取韻。對於韻如何理解。僅從字面是無法全面理解其深刻的內涵,這就需要我們了解晉代歷史、晉代人的思想和晉代人的生活。了解晉代人那種崇尚個性自由,重視人格和人的價值,講究瀟灑、傲岸、放誕的風度。認識這些對於我們的臨摹和創作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⑸ 怎樣臨摹褚遂良雁塔聖教序.pdf
本書是教你如何臨摹的,其內容有:一 褚遂良書法藝術及《雁塔聖教序》;
二 褚字筆畫的書寫方法;
三 褚字部首的書寫方法;
四 範字練習;
五 褚字結構法;
六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部分);
附《雁塔聖教序》碑文(部分)繁簡字對照表等
⑹ 行書入門必臨字帖是什麼
行書最好的入門臨摹字帖是《聖教序》。
作為行書初學者,《聖教序》是初學行書的必需要邁過去的一道坎,過了這道坎就為以後的其它書體鋪路。
聖教序每個字是從王羲之法帖中收集整理後集合成的一篇文章,每個字在選擇時都經過嚴格挑選,通篇考慮了上下字之間的氣脈承接。
聖教序現在所能看到的都是拓本,本身年代久遠,再加上在拓前碑刻字跡有所斑駁,所以看到的文字上下之間氣脈不是很連貫,在臨帖時要特別注意上下字之間的氣韻連續,對於氣脈承接可以多多參考王羲之蘭亭序。
《聖教序》介紹:
王羲之《聖教序》是學習王字的首選入門字帖。《聖教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成為王字的一個大寶庫。
⑺ 「描紅,仿影,臨帖」具體操作方法
練字必須遵循「描紅、仿影、臨帖」這一規律。
什麼是「描紅」?
描紅是我國傳統的習字法,是指在印有紅色字或空心紅字的紙上摹寫,是初學寫字的最好訓練方法之一。以前練習毛筆字時,是紅色的字,每隔一頁都是紅色的標准楷體字,上面一張薄薄的透明紙,練習書法者描那個紅字,叫描紅,現在基本上少了。
描紅練習時需先讀帖,後書寫。先看準筆形和記住筆路,然後一筆寫成,不可中途停筆。寫前也可用手指作「書空」練習,以便對運筆的輕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數。寫時要動腦,一定要把描紅練習中所體驗的「手感」,加以強化,形成實際的書寫能力。
什麼是仿影?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
什麼是臨帖?
首先要弄明白臨帖是在臨什麼,臨帖就是學規矩,把練習的紙張放在字帖旁邊,根據字帖里字的外形和筆勢慢慢地對照在練習紙上進行書寫。
一,位置
位置包括:筆畫位置,部首位置,字體位置
1,筆畫位置
筆畫位置是指筆畫的起筆位置,收筆位置,行筆路線。
一般情況一個筆畫的組成包括起筆收筆和行筆,把這三個的位置解決了,剩下的都是粗細變化和弧度呈現了。
起筆位置:
一個筆畫的起筆位置基本註定一個字的整體走向,比如寶蓋頭的起筆,一般我們臨帖注重起筆的變化,為了更加貼近原貼,我們在臨寫的的時候很注重起筆。
收筆位置:
收筆位置和起筆位置是呼應的,兩者之間就決定了行筆的路線問題,我們都知道,兩者之間直線距離最短,所以起筆和收筆的位置決定行筆的路線問題。
行筆路線:
行筆是連接起筆和收筆的一個過程,重點在於行筆的弧度變化,若是直畫,如果橫畫和豎畫的行筆的弧度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2,部首的位置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偏旁和部首的區別,一般偏旁肯定是部首,但是部首不一定是偏旁,這個古時候分的清楚,現在統稱偏旁了。
至於它的位置,這個很復雜,一般根據書法字體結構特徵來定的,有一些的偏旁還好理解,比如單人旁雙人旁,位置佔地比較小,有的就不一定了,比如言字旁,可能會大一些。
3,字體的位置
字體的整體位置一般是由中宮決定的,什麼是中宮,中宮指的是一個字體的中心。那麼中宮的位置怎麼定呢?一般字體的中宮要符合三個條件:寧緊勿松,寧上勿下,寧左勿右。大家可以仔細想想,要是符合這三個條件的話,中宮的位置應該是偏向於左上一點,那麼中宮位置就可以定了。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今列出幾種臨摹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充分利用想像力,在腦海里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里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閑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雕」。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⑻ 毛筆書法入門:學書法的步驟
龍飛鳳舞:如龍飛騰,似鳳飛舞。原形容氣勢奔放雄壯。現多形容書法筆勢活潑,形容靈活熟練地書寫,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龍鳳造型藝術。我們一起來欣賞毛筆書法的龍飛鳳舞吧。
學書法的步驟
學書法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動筆前的准備工作,一些人認為,這個問題不是太重要。但我個人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環。它如戰前練兵一樣,要有一個充分的准備,到時才能打勝仗。寫字前如何准備呢?首先要明確學書的目的,並通過閱讀介紹書法基礎的文章或著作,從中了解選什麼帖(碑),練什麼字,用什麼筆,怎麼執筆,怎樣約定寫字的姿勢等問題。動筆前了解這些很有用處,可以少走彎路。
學書法的第二階段,就是練書法的初級階段。一般認為,開始應先從描紅入手。我認為,描紅並不那麼重要,首先是要按帖(碑)進行臨摹,這樣可以直接鍛煉初學者的仿效能力。如開始感到有困難,可以先從基本筆畫入手,如點、橫、撇、肭、豎、鉤等等,體會怎樣下筆、行筆和收筆,這種方法可以使初學者有伸縮餘地。若一開始就描紅,會造成書者拘泥紅帖,不容易放開去寫。所以,開始臨摹對初學者是有好處的。然而,該從哪種書體入手為宜?對於這個問題,書壇至今仍有分歧,有的說從隸書入手,有的講從楷書入手,也有的說從草書或行書,但我認為,應該從楷書入手叫妥。至於選擇唐楷還是魏碑,書者可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
第三階段,就是書者認為自己的楷書基礎比較扎實,便可以進入行書的練習。行書一般可以寫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或者寫李北海的《李思訓碑》以及顏真卿、米芾、黃庭堅的行書。但要注意一點,初始學楷書那家,還是學那家。如想調換,與開始學的碑帖相吻合,懸殊不宜太大,否則,會直接影響進步。
第四階段,行書既成,可寫篆書和隸書。前人有言:「學隸書先學篆;篆既熟,方學隸,乃有古意。」學篆應先小篆而後大篆,因小篆橫平豎直,圓轉應手,結構易學,用筆易導。今人有論說:「若不以小篆為基礎,等以窺甲骨、鍾鼎、石鼓,遢則不僅成就困難,即入手也感不易。」寫小篆可寫李斯、李陽冰、鄧石如等書家的篆書,而後再入《石鼓》等。隸書要選擇漢隸,如乙瑛、石門諸碑。
⑼ 《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羲」字是怎麼寫的
《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羲」字寫法如下:
(9)聖教序臨摹步驟圖片擴展閱讀
王羲之書法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公元303~361),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琅邪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人,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7歲時開始練習書法,他練字十分刻苦,經常在水池邊練字,池水都染黑了。
後來因更換寫字的木板,工匠發現王羲之筆力強勁,字跡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後用「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遒勁,也比喻見解、議論深刻、確切。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