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傳統樂器有哪些
中國傳統樂器(),主要有骨笛、古琴,瑟,箜篌,方響,八音等。
當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動,就是中國古典音樂之美。中國音樂是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9世紀中葉之前,經歷了遠古、中古、近代三個時期。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種和內涵豐富的體系聞名於世。人們習慣上將他稱為中國音樂的「古代期」或「傳統期」,但每個歷史上的時期都有「古」、「今」之分。
B. 做為國民關注度最高的民族樂器,古箏到底有多美
古箏屬於彈撥樂器,音質清脆悅耳,聽來讓人聯想起電影里的流觴曲水。人們學習古箏的初衷都來自於古箏的魅力,古箏彈起來非常好聽,又很優雅,對學習者氣質的培養應該很有幫助。
C. 古箏什麼顏色最好看
一、用料:
⑴面板
面板是影響古箏音色的重要因素,箏多數用泡桐木製作面板。桐木一般呈白色或淺黃色,質地韌、軟,用指甲在面板上輕輕一劃可見指甲痕(這也是面板需要特別小心保護的原因)。面板多用整塊木板,也有少數一些廠家為了兼顧高低音的平衡,採用幾塊拼接的。面板最好不要有節眼,且以年輪間隔寬、條紋明顯、呈線狀或粒狀者為佳。如果是拼接板,還要看接縫是否緊密平整。不同的廠家對面板的表面處理也各不相同,有些保留木板的原色,有些則刷上清漆。
⑵邊板
邊板分側邊板和頭尾邊板。邊板的鑒別,主要是看側邊板。側邊板的軟硬,直接關繫到上弦後箏體的平整和音高的穩定。硬木抗變形能力高,受溫度、濕度的影響小,所以,側邊板一般採用質地密緻的紅木、楸木等木料。一般普及型箏則採用較硬的雜木。
⑶底板
底板對音色、音量有一定的影響,以桐板為最佳,白松木板次之,合板最差。可從釋音孔邊緣進行鑒別。
⑷音梁
音梁又叫「岳山」,分前梁和後梁(S形),以紅木製成的最好。前梁鑲嵌有一條弦枕,尼龍纏弦的箏,弦枕用骨製成的最好,鋼絲弦箏以銅制的為好。現在多為竹製。
⑸箏碼
箏碼料現在多以紅木製作。箏碼的鑒別,除了從腳部進行察看外,還可掂量它的重量。如果感覺輕飄,則用料可疑。另外,還要看碼腳是否跟面板吻合,高度的變化是否均勻(高度從低音向高音遞減)。箏碼頂部鑲嵌的材料,以骨制的最佳,現代箏多以硬塑製成。
⑹箏弦
箏弦在前岳山上排列的間隔要基本一致;逐條彈一彈,聽聽音色。一架箏中往往有一兩條弦音色暗淡,感覺發音不脆、共振差(多數在低音區),如果這樣的弦太多,那就換一架。
二、音色
對於木製樂器來說,盡管在木材的選擇和製作工藝上都按照同一標准,但由於受到木材的老嫩、紋理的疏密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製作出來後,音色還是會存在差別。購箏時,最好是兩架擺在一起進行比較。一是總體聽聽各弦發音是否圓潤、有無雜音;二是聽聽高、中、低各個音區在音色、音量上是否均衡;三是把弦上到D調後彈一彈,看看手感怎樣。主要注意兩方面:一、如果右手用很大力去彈,但感覺聲音還是不夠響,彈起來費勁,那就不好。二是上到D調後,左手按音時感覺弦很硬;或是把弦按到碰到面板還達不到要求的音高,那也不行。另外您也可以請個懂其他樂器的朋友幫忙,也能從音色上給您一些參考意見。
三、工藝
箏的工藝影響箏的音色、外觀和壽命。購買時可從箏的裝飾、銷子的電鍍、用膠的多少等細微之處考察其製作工藝。需要注意:
⑴外觀
外觀只要不碰花、磕傷,箏體各部分膠合嚴密、平整就行。不必過份追求其裝飾性。有些古箏在箏首上裝飾了玉石、木雕等突起的圖案,反而給演奏帶來不便。
⑵膠的用量
現在箏都採用木料膠合,所以膠的用量一定要足夠。特別是面板、邊板、底板一定要膠合嚴密,否則受力、受潮容易開裂。我們可從釋音孔觀察它們的膠合情況。
⑶箏碼與面板是否吻合
箏碼與面板不夠吻合,一是影響音色,二是容易壓傷面板,三是演奏中會出現敲擊面板聲。有些廠家在出廠前已對箏碼進行過打磨,有的則沒有。
⑷銷子
銷子的電鍍一定要好,看起來光亮,而且銷子的穿弦孔一定要開得足夠大,否則,會造成低音弦穿入困難。另外旋入銷子板要深一些。如果旋得太淺,就需要自己動手把弦卸下來,把銷子擰入一些。
⑸弦距
弦距是指前岳山上箏弦相互之間的距離。要求均勻統一,否則會給演奏帶來障礙。弦距跟前岳山穿弦孔開孔距離是否均勻有關。
此外,一架音色偏緊偏硬、金屬味較濃的古箏,在使用一兩年後,音色也許會變得圓潤厚實,共鳴好些。但是如果一架發音空洞、輕飄、暗淡(感覺聲音較大,但音符不夠厚重、顆粒性不強、發音不明亮)的古箏,則很難會有轉好的趨勢。
考慮到氣候對琴的影響,還是主張在南方買南方箏,在北方買北方箏。
按材質大致分為:刻字、描金、貝雕、白玉雕、景泰藍、麥畫等。
這幾種箏里,刻字、描金、麥畫箏較便宜,因為刻字箏、描金箏基本上是原價,不會在裝飾材質上加價,(這和音色沒關系)。麥畫箏的裝飾用的是廉價的麥草,所以便宜,但是不夠高雅,而且一般不會用很好的木質。屬於典型的便宜沒好貨,呵呵。
貝雕白玉雕和景泰藍都是裝飾貴,而且我個人認為並不怎麼好看,只是貝雕的還算精緻。
有一種景泰藍的大風牌古箏,其質量在非專業箏里應該算很好的了,但價錢已經達到專業箏的水平,且我沒發現它有什麼過人的美麗,景泰藍和箏,又沒有什麼直接聯系,也不太好看。面板是黑的,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烤制好了就是黑色,因為表面刷了黑漆,價位基本上在三千元。
北方箏有代表性的是西安產的朱雀,做工精緻,以描金箏最佳,做工很好,價格也合理。南方生產箏的廠家很多。僅揚州就有幾百家。有一種揚州產的天鶯箏很不錯,刻字箏價位在三千多。價位相對高,但質量確實很好,絕對比其他的業余箏強一個檔次,屬於專業箏。
徐州大風牌景泰藍古箏在非專業箏中還行,但價位和專業的一樣高,功夫都花到外表的裝飾上去了。面板上刷的還是黑漆。
敦煌牌的缺點是面板窄,顏色大多是橙黃色,做的也很圓滑,但不能稱得上精細。
D. 和古箏怎麼自拍拍的唯美,漂亮,好看
這種圖片如果跟大自然拍在一起是非常漂亮的,單獨拍古箏的話,上面可以放幾片樹葉或花瓣,這樣會有唯美的感覺。如果您想把整個古箏都拍下來,那麼建議您不要把古箏的架子拍進去(如果您拍的是您在彈古箏,還是乖乖的把古箏架子架上吧。)您呢,動作可以是把古箏豎起來,然後您站在旁邊,也可以是您趴在古箏上,還可以是您在彈古箏。
E. 古箏結構
基本構造
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古箏的面板大多數採用河南蘭考的桐木製造,框架為白松,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
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
面板
一台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陽面中段為最佳,陽面是指整株桐木置於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為陽面,去頭斬尾為中段,一般以9-12年樹齡的桐木為最佳,尤以河南蘭考的桐木為最佳,沙土地,木質疏鬆,利於音質的傳導。
專業演奏古箏的面板以通紋為最佳,中音區紋理間距5-9厘米,高音與低音區間距1.5-2.5厘米為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為9mm、11mm、10mm,眼下面板大多數採用弦切工藝。
琴弦
早期的琴弦以馬尾、鹿筋為原料,到了當下這段時期以尼龍鋼絲弦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韻味,琴弦以德國進口鋼絲為主,含碳量均勻,壽命長,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寶泉牌、敦煌牌為代表,較受專業人士歡迎。
箏碼
一般來說紅木古箏配套紅木箏碼,楠木古箏配套雞翅木箏碼,紫檀古箏配套紫檀箏碼,亦有說法以色木為箏碼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論,箏碼要求紋理垂直向下為最佳,上嵌牛骨,擱弦槽一般為對應琴弦的1/3深度為最佳。
(5)古箏的好看圖片擴展閱讀:
古箏起源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中國民族樂器,一共10級。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0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漢代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5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2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0「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9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
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6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
應邵《風俗通》說,箏乃「五弦、築身」。但「築」是什麼樣式,歷代文獻都語焉不詳。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具漢築明器。這具築之所以說他是明器,是因為該器雖然髹以黑漆,卻是用獨木雕成。實心,不利於共鳴,若用來演奏,無法獲得足夠的音量。
此外,該器通長約34厘米,用來演奏顯然太短小,而《同典》載,唐代的築長四尺三寸,漢築演變至唐代雖然有異,但相差也不至於如此懸殊。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它是明器,該器猶如有柄的小瑟,築面首位各釘以橫排竹釘,一排五個,這就與《風俗通》的記載相符。這具明器築的樣式與瑟相同,似乎又說明瑟、築、箏的樣式是極其相似的。
箏、築、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五弦竹製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根弦,弦軸裝置在與碼子平行的面板左側,弦質為金屬(鋼弦或銅弦),演奏時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即首調)三個八度音域,多用G調或D調,F調或C調或A調較少使用。
發展
1965年,王昌元成功創作出了古箏曲《戰台風》,《戰台風》的出現,使古箏的演奏的技術、技巧,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結束了古箏只能輕彈慢揉的時代,此曲中的掃搖四點、密搖、扣搖、刮奏等來製造台風效果等技法,都是創新技法,提高且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70年代,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
並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創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箏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地基礎,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岡山上太陽紅》等。
90年代以來,古箏創作迎來了百花爭艷的春天。《黔中賦》的演奏首次運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為亮點。
在這時期中,作曲家們參與箏曲創作,增強了創新力度,他們突破傳統五聲性調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調式、都節調式的色彩,借鑒了梅西安人工調式的經驗,自行設計了許多新的調式,甚至創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調式色彩,每個八度分為三個環節,每個環節是一個大三度音程,在每個環節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調的調式。
新的調式色彩和多調性連環疊置的定弦方法,促進了演奏技法的變革。如《山魅》(徐曉林)、《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這些箏曲的定弦中,就為轉調准備了條件。
不同音區還採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區演奏不同的調式色彩成為可能,既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偏離,又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回歸。音程的變化又為新的音樂語言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而進入21世紀,涌現出一批青年古箏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榮、,邱霽、袁莎、蔣周健、劉樂、鮑棟、宋心馨等老師為代表。多年來,這些演奏家多次出訪了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俄羅斯、比利時、瑞士、瑞典、匈牙利、波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使箏這件樂器走向了世界。
F. 我想問下素麵古箏好嗎准備學,附圖片請古箏老師評價下,多謝了
其實,選琴的重點並不在於琴,而在於琴弦,琴的話只要高度對,做工不是太粗糙就行,琴馬可以移動,音準自己調,所以重點在於弦
G. 古箏的圖片及相關資料
古琴,古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古老的樂器。古琴可分類為八音中的絲,或撥弦樂器。其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 古琴歷來為文人階層重視,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
http://ke..com/link?url=-_y_tkTHBTaiCiPS-HKxWkQzzzD_
資料太多,不多說了。直接網路吧~~
H. 什麼是古箏
古箏是古老的民族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I. 古箏、琴、瑟,三者的區別最好圖片說明,謝謝~~~
其實瑟被公認為古箏的源頭:
望採納!